感謝您關注西陵教育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西陵區教育局」關注我們
童認知世界總是從身邊開始、從生活開始,兒童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家長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品性與習慣的教育。但現實情況是,不少家長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卻忽視了最為關鍵的性格與能力培養,導致孩子完全被寵壞了!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還不及時糾正,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這些被寵壞的孩子有哪些特徵?我們一起來對照標準自檢下。
對外人發脾氣
當孩子會說「我」這個詞的時候,意味著孩子已經具有了「自我意識」。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孩子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發脾氣。不過大多數孩子都是局限於「窩裡橫」,雖然偶爾對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還是比較收斂的。
但是,如果孩子對外人都經常耍性子、發脾氣的話,可能意味著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有點過度膨脹了。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對孩子有點過於順從了。
跟父母談條件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往往就會萌發「交換觀念」,用自己的勞動去跟父母換一些小獎勵:「媽媽,我考了100分,你能帶我去吃必勝客嗎?」「媽媽,我要是好好吃飯的話,一會能讓我看會動畫片嗎?」這是一種很聰明的行為,有付出,有回報。
但是有的孩子,卻發展到了無理談條件甚至威脅父母的程度:「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機!」「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把飯倒地上!」這明顯就是「強盜邏輯」,不跟你講道理,反正你必須滿足我!也就是說,孩子在試圖控制你!如果有這種情況,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經常過於輕易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經常用物質誘惑來要求孩子做事情。
拒絕分享
兩三歲的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還是比較正常的,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觀念比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兒園大班甚至小學,仍然不願意分享的話,就不是什麼好苗頭了。
任由孩子發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學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爺爺奶奶分享。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非常自私,難以處理好人際關係,真心朋友不多。
使喚爺爺奶奶
平時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對爺爺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學都遲到了,你怎麼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麼才來接我?」「菜這麼鹹,你老糊塗了麼?」……一般來說,當孩子嘗試著挑戰家長權威的時候,一般都是拿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下手的。因為老人往往捨不得訓孩子,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
孩子對老人吆三喝四時間長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會急劇膨脹,變得目無尊長,叛逆難管。等到了青春期,就會很難控制。而且,孩子現在對爺爺奶奶的態度,就是將來對年邁的父母的態度。
從來不幫忙做家務
有些孩子「眼裡沒活兒」:自己書桌亂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灘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媽媽忙著做飯讓他幫忙摘菜都不樂意。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會自我安慰:「不願幹就算了,把成績弄好就行」「現在懶點就懶點吧,長大就好了」……
但實際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因所謂的「愛」而不讓孩子參與家務,那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發展,越長大越不好管教。
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信號:ycxlqjyj
第 507期
請點擊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