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毛媽團隊;文丨毛媽Carol
國外育兒網站做過一個調查:你有懷疑過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嗎?
半數以上的父母都表示自己有擔心過這個問題。
在物質資源越來越充沛的這個年代,我們的孩子早已不愁吃不愁穿,要什麼都能滿足。
不少家庭都會擔心,要什麼就有什麼那孩子豈不是很容易被寵壞?
著名臨床心理學家Lori Whatley列舉了四個孩子被寵壞的典型表現:
01
與他人的關係不好
與他人的良好合作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寵壞了的孩子最典型的特徵之一,就是無法和同齡的孩子好好相處。
他們常常只會顧及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感受,表現為:
·對人粗魯、無禮
·漠不關心他人
·常常是欺凌行為的發起者
無論是哪個年齡、哪個發展階段的孩子,他們天生都會表現出自己的同理心。可能是給生病了的兄弟姐妹朋友畫一張畫,或者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一個擁抱,他們都會試著用自己的力量去安慰別人。
「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不僅不懂得諒解別人,不能與人交好,甚至對父母的感受也漠不關心,排除自閉症等疾病的影響之後,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擔心孩子是否被驕縱過度。」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有一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
「我們應向我們的子女傳遞一種推己及人的人生價值觀。不是憐憫心,而是同理心—— 一種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從他們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的能力。有時候,我們如此輕易地受困於『我們』或者『我自己』的事情,而忘記了我們對他人、對彼此應擔負的責任。」
永遠不要忘記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一起聽故事、看動畫的時候,多點和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
在孩子用不得體的行為來表達情緒,比如生氣就要打人、罵人,父母要及時地介入。
同時,不要否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要因為孩子的負面情緒批評他們。幫助他們認識負面情緒,永遠是培養孩子同理心最好的方式。
02
缺乏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
每個人的情緒都有起有落,但被寵壞的孩子在生活中依賴於大人的安撫,以至於他們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嚴重失調。
「如果孩子很難學會自己平靜下來,保持耐心地嘗試去做某件事情,排除心理疾病等原因,這很可能表明您的孩子已經被寵過度了。」
同時,對這些孩子來說,他們還會討厭參加任何運動隊或參加其他競爭性的比賽。
因為這些競爭性活動最容易因為表現不佳受到別人的責備,他們會感到憤怒、傷心和難過,這些負面、消極的情緒對他們來說難以承受,他們只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可以得到別人表揚。
讓孩子學會自我安慰
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孩子會提出他們的訴求,被寵壞的孩子更多在抱怨。
被寵壞的孩子不願意容忍任何消極的情緒或消極的狀態,累了就一定要坐下,餓了一定要吃東西。他們會要求父母給自己解決問題,迎合他們的感覺,並確保他們不會有不良或無聊的感覺。
但是,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並不是壞事。
在他們難受的時候跟他們一起深呼吸倒數、在旅行途中給他們準備一些小遊戲,經典的I spy、故事接龍等,這些都是孩子日後學會自我安慰的重要方法。
告訴孩子,錯誤並不可恥
被寵壞的孩子通常看起來非常自信,但這通常是他們掩蓋害怕被人批評的佯裝。
哈菲茲說:一個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是焦慮和自我厭惡的。父母必須教會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錯誤。犯錯了並不等於就是世界末日,重要的是我們從錯誤中學到什麼。
在《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成就和自尊是相輔相成的。懂得怎麼面對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孩子才會樂意接受挑戰,才能獲得更高的成就和更好的表現。
同時,父母的態度也非常關鍵。如果因為孩子犯錯了,父母就大發雷霆,過度指責孩子,也是造成孩子害怕失敗的原因之一。
03
只索取,不付出
這些孩子常常被教導自己的事情才是家裡最重要的,慢慢他們變得不在乎別的事情。
還會帶給孩子一個錯誤且強烈的信息「我們對你期望很低,你只要把自己搞定就好。」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缺乏對家庭生活的參與感、積極性降低、不願承擔責任……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因此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變得永不滿足。
他們會一直向父母向周邊的人提出要求「我要……」,而不是以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想……」、「我可以……」
「孩子們當然可以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感到非常興奮,但他們應該學會如何提出要求,而不是給父母下命令。」
華盛頓大學James A Fogarty教授提出被寵壞的孩子的四個共同點,其中就包括了: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和擁有很多個人物品。
讓他們學著做家務
父母應該教孩子做一些有幫助的任務。只要任務適合年齡,就可以開始。例如,讓孩子把自己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位,一切收拾碗筷。
我們的孩子其實非常希望承擔真正的責任,當大人賦予他們責任時,他們會感到榮譽和滿足。
休斯敦精神病學家和治療師醫學博士賈裡德·希思曼(Jared Heathman)醫師表示,「設定適當界限並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做,慢慢父母會發現,孩子變得渴望表現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繼續堅持要別人來做。」
少用物質獎勵
擁有太多的個人物品,會讓孩子沒辦法學會感恩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他們永遠在期待下一個玩具。
獎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只是有錢和玩具。
當孩子及時關電視、控制零食量、多做了一些家務時,我們可以是誇一誇他們,給他一個擁抱和親親他們,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誇獎。
04
必須成為關注的中心
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Carl Pickhardt)是這樣定義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他們除了自己之外什麼都不會想到,他認為自己是所有人關注的中心,並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推翻別人的需求。
這些被關注的感覺讓孩子感到特別的棒,如果無論在什麼場合下,孩子都要求自己受到這樣的對待,那就需要小心孩子是不是被過度寵溺了。
因為這將使他們「在以後的人際關係,學校、工作場所和其他的場合下都無法和別人進行良好的社交」。
絕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被寵壞的孩子是因為太愛他們了,處處順著他們才會被寵壞。
事實上,是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被「聽見」導致的。
傾聽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安全的依附關係裡包含著,滋養、尊重、響應和共情,這些基本的需要。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時,孩子才能從對需要的關注中解放出來,開始敞開胸懷和別人相處。
如果這些需要都沒被滿足,它們就會持續地在孩子耳邊迴響,導致孩子對別人的需求和情緒充耳不聞。
知道自己被傾聽的孩子,安全感更多,戒備感更少。不僅對他人反應熱情,同時還更加堅定自信、獨立自主,富有社交能力且心理健康。
如果覺得說的有道理!
記得點個「在看」並分享給朋友看看哦
本文來源:毛媽carol(ID:maomcarol),英文繪本,原版兒童讀物全球大搜索和分享,毛媽carol。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VIPKID和家長V課堂的立場
原創內容,未經聯繫禁止轉載
Protected by copyright.
Copying without permission is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