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監視器逐漸步入眾多學校教室裡還有家庭中,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為了孩子好。或許,在家裡安裝監控是有一些好處,監視器能夠成為家長的好幫手。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相關新聞的報導,不難看出,在絕大多數的家庭中,家長和孩子兩方會因為監控而站在對立面。家長方面,大多認為監控是有用的,方便自己隨時查看自家孩子在家裡的情況。
子女方面,年齡小的沒有自主意識,年齡大的,大多數不希望有監控記錄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不過,家長們可能也委屈,自己不過是為了孩子的學習而已,這也有錯嗎?這個問題其實早有答案。
不管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影視作品中,對於家長掌控孩子這一問題,其實早有討論。曾經非常火爆的英劇《黑鏡·方舟天使》中,媽媽給3歲女兒植入高科技晶片,不僅可以實時監控,還能給負面的東西打上馬賽克。
在女兒14歲的時候,發現了這件事,她非常憤怒,就摔了媽媽房間裡的監視器顯示屏。毆打媽媽,她看不見血,只能看到馬賽克,不懂得如何把握程度,差點把媽媽打死。
其實,這個方舟天使的項目,沒運行幾年,就因為違背人道主義和人性,就已經關了。但媽媽不捨得放棄監控女兒的生活,一直沒有取出晶片。此劇在國內播出的時候,就有網友調侃,按照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掌控程度,這個項目在國內會很受歡迎。
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其實也不少,走到大眾視野的就有「媽媽監控女兒讀書,時不時地還要出聲提示坐姿」、「11歲男孩因為監控報警」等等。往孩子房間裝監控,究竟算不算侵犯隱私權呢?
律師表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需要監護人監督的。而且,監控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效率,因此,不算是侵犯隱私權。
但心理專家表示,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出於安全考慮可以安裝監控。但上初中的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和自主意識開始形成,他們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自主性。況且,這一階段往後的學生,會期望父母的認可,裝監控其實恰恰是不信任、不認可孩子的表現。
那麼,這種行為對孩子究竟有什麼樣的不良影響呢?
未成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多數是不夠的,是需要家長的引導和訓練沒錯,但是裝監控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並且有些懶惰的做法。
這樣做孩子容易成為父母的提線木偶,父母說一下,子女動一下,漸漸地,子女們就會放棄自我思考,父母說什麼,照辦就是。父母在身邊還好,父母不在,又該怎麼辦呢?
俗話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家長們以為裝了監控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嗎?孩子遠比你想像的更聰明更複雜。家長們想要一個認真聽話的學生,他們就可以扮演這麼一個角色。
總有家長們監控不到的地方吧,監控內成「影帝」、「影后」,監控外,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了。現在小學生都覺得,房間裡裝監控,自己就像是「囚犯」一樣。
身處於這樣一個充滿不信任、不真實、不溫情的家庭氛圍中,家長們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會變成什麼樣?
其實家長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怕孩子不幹正事,不好好學習。教育學碩士尹建莉老師認為,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沒錯,童年犯錯還有機會改正,成年以後犯錯怕是需要更加慘痛深刻的教訓了。
歸根到底,這個問題還是回到學生自主性上,其實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對於培養學習自主性這一問題早有回答,總結如下。
自主感簡單來說就是寶貝自己願意、主動地想做某件事情。這個願意可能是因為孩子自己感興趣,或許是因為喜歡某位老師,又或許是因為想跟某位同學比較。總之,不管出於什麼理由,自主感就是沒有外界的強迫,寶貝自己樂意主動去做。
那麼,當其有這種需求的時候,家長要盡力滿足並培養。我姑家的一個小堂妹就是如此,小學一年級喜歡上了古琴,姑姑姑父一直支持,如今小學六年級,馬上就可以考到滿級證了。
勝任感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某件事。勝任感的來源有兩種,一是從內獲得,即他們自己從內心深處肯定自己;二是從外獲得,即家長、老師等外界的誇讚和肯定。
還是我小堂妹彈琴,剛學的時候不敢在眾人面前表演,後來考了一級證,內心自信起來,才敢參加電視臺的節目。
其實需要感實際上是「被需要感」,就是寶貝感覺自己被需要了。一個人越是感覺自己被需要,就越是有動力去做某件事。
之前去某景區玩耍,路上遇到外國友人問路,我家大寶當初6年級,英語說的磕磕絆絆的,但是人家也非常禮貌道謝了。從那以後,就纏著我讓我給他報口語班,這就是孩子的「被需要感」得到了滿足。
解決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這件事有科學方法可循,所以與其思考什麼時候裝監視器,不如想想他們的三大需求有沒有被滿足。都說澆樹要澆根,交人要交心。一顆真誠的心,總比冷冰冰的監視器要溫暖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