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師附小、珠小合併的前前後後
中國江蘇網3月27日訊 「南師附小和珠江路小學合併是在整個南京市的教育資源整合大背景下進行的,因為南師附小的名氣太大才顯得特別引人關注。」南師附小合併珠小在南京引起熱烈反響,此前南京雖不斷有名校辦分校、名校託管普通校的前例,但真正由一所名校合併另一所成熟小學、實行同一學區卻是「破天荒」。什麼時候開始有兩校合併的想法?為什麼選擇這兩所學校合併?實現這種緊密合併的原因何在?記者昨天詳細調查了南師附小合併珠江路小學的前因後果。
去年10月已有端倪
教育局長曾透露
將「探索更加緊密合作形式」
「四大共同體」「兩大集團」試點效果不錯
從去年開始,玄武區24所小學就全部納入北京東路小學、南師附小、長江路小學、成賢街小學四大名校發展共同體,11所初中校全部納入九中和十三中兩大義務教育學校集團,老百姓可以放心在家門口享受到名校優質教育資源。
「放大優質教育資源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玄武區教育局局長李玉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初中集團校和小學共同體要發揮優質名校的示範輻射作用,在集團、共同體內開展校長、教師流動;共同開展教學研究、教師發展、質量評估等方面工作,促進集團校、共同體的共同發展。
「初中集團校和小學共同體試點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例如,孝陵衛中學和紫東實驗學校這兩所學校的青年教師一半以上都接受了總校名師的培訓,到總校聽課,參加總校的各種教研活動,總校名師親自點撥,教學能力顯著提高。」
在試點基礎上探索「兩校合併」等最新思路
記者去年10月採訪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沈峰時,她曾經透露,玄武區教育局經過幾輪調研,在四大名校發展共同體、兩大義務教育學校集團的基礎上,正在進一步論證區域內校際間更加緊密的合作形式,屆時,四大共同體與兩個教育集團可能會出現部分資源重組,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將更寬,輻射力度將更大。沈峰向記者介紹的兩個最新思路中就包括「兩校合併」。
明年100%小學劃片就近入學
教育部新規
推動
「合併」試點
「玄武區率先試點名校真正意義上合併其他學校的做法,和教育部的新規定有一定關係。」採訪中,一位校長告訴記者,在南京市剛剛召開的招生會議上,教育部門特別強調,到2015年,包括南京在內的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怎樣才能讓家長真正不擇校,心甘情願就近入學,放大教育資源非常重要。」這位校長說,附小合併珠小後,事實上名校的學區大了,原來在珠小學區內要擇校的家長肯定安心在家門口上學了。
為什麼選南師附小和珠小合併?兩校距離近學區近,珠小學區生相對少
去年坊間一直傳言同仁小學將併入南師附小,但最終同仁小學在此次教育資源整合方案中是作為南師附小集團中的一員,學校依然保留自己的校名,單獨劃定學區,而珠江路小學則比較徹底地合併進南師附小,今後不再有珠江路小學,學區和附小統一。「選擇這兩所學校合併,一是兩校距離比較接近,二是學區比較靠近,對原各自學區的孩子今後上學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有關人士猜測,選擇南師附小和珠小合併可能是與同仁小學相比,珠小的面積小一些,學區內的學生也相對少一些有一定關係。記者了解到,目前珠小是小班化學校,18個班,400多名學生。而南師附小有37個班,1600多名學生。
為什麼「破天荒」用合併新形式?師資隊伍、辦學規模融合度上更深入
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沈峰在解釋兩校合併原因時對媒體說,整合教育資源是南京市義務教育發展的趨勢,全區所有教師的流動也都是必然的。從珠江路小學和南師附小的辦學規模、師資隊伍來講,更利於用合併的方式來推進兩所學校資源的共享和互補。那為什麼不採用將珠江路小學作為南師附小的分校的形式?沈峰認為,無論是辦分校還是合併,目的都是為了推進教育資源的不斷優化調整,南師附小和珠江路小學合併,可以在師資隊伍上、辦學規模上、學校的融合度上,更深入地推進教育發展,所以沒有選擇辦分校的方式。
兩校合併會稀釋優質資源嗎?教師的流動會放大優質資源
「優秀教師資源不會被稀釋掉,教師的流動會放大優質資源。」玄武區教育局有關人士請家長放心,一方面,在師資流動下,一位教師進入一個新環境中,可以更利於發揮他們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優秀教師的周圍,一些教師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和帶動,學習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從學生角度來講,其實每個教師都有每個教師的特長,一個學生可能會因為新教師的介入,受到不一樣的啟發。記者劉穎
2013年----2014年
玄武區推行四大名校共同體、兩大義務教育集團
坊間一直傳言同仁小學將併入南師附小
10月份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沈峰接受採訪時透露正在進一步論證區域內校際間更加緊密的合作形式
3月21日公布南師附小珠小合併,同仁小學成為南師附小集團中的一員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