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例如:現代漢語的「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既然這麼複雜,那麼怎樣分辨平仄呢?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四十歲以下的朋友應該明白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二)、古(舊)聲
現在社會都發展到哪裡了,都要實現幾個現代化了,況且現在全部通行普通話了,我們還有必要學習古韻?是不是多餘的事!是不是有意在為難大家?是不是在開歷史倒車?這倒不是,如果古韻全部拋棄沒有人去學了,那麼我國這個古韻文化瑰寶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再說了,古韻也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起碼作為,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楹聯愛好者,或是一個對聯工作者,應該新聲、古聲都懂,哪怕是今後全部通行現代漢語了。我們也要了解古韻,這是欣賞,學習,吸收,傳承對聯文化的需要!!!否則就不好說了。其實這兩套系統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多個字,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
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韻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這樣也不好。既然我們有心要學習楹聯創作,就應該花些時間,學習、了解一下古韻,是很有好處的。俗話說得好:技(才)不壓身。在一生中,這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也許是我們與平時自己看書學習的不同的一個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討論,效果會不一樣的。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
聯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所謂「相象」,是說它們相同之處較多而不同之點較少,所以區別起來就較為困難,甚至連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都解釋得含糊其辭,不甚了了。如《辭海》「對仗」條下注釋曰:「指詩文詞句的對偶。」陝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學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說,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
那麼,究竟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並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苛,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穩,這是詩詞創作所不允許的。
了解了對偶與對仗的特點,就能一般地區別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這兩個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對偶的要求,但由於其平仄不相對,音律欠和諧,並在同一結構位置重複使用了「天下」、「之」、「而」等這樣的詞語,所以不合對仗的要求。再請看下面這個例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白樂天》)
這組聯句是原詩中的頸聯,無論哪個方面都完全合乎對仗原則,而且對得極為工穩,是最為典型的對仗聯句。
對偶與對仗其所以有這樣一些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們是運用於不同文體的。由於不同的文體對各自表達的要求不同,所以對表達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為修辭方法的對偶,常常被廣泛用於各種文體,其中古代散文和古體詩歌運用尤其頻繁。它整飭了語言,增強了語勢,而且兩個偶句互為補充、相互映襯,使語言頗具形式美和表現力。對仗則是格律詩詞獨具的一種特殊創作技法。興起於隋唐的格律詩,嚴格要求律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這一方法同時也為詞曲創作所採用;後來又被用於對聯撰寫。由於律詩詞曲的創作本身對語言運用有很高的藝術要求,講究鍊字鍊句,而對仗正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極大提高詩歌的表達技巧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表現力。對仗的這些特殊功能顯然是對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說「對仗」是格律詩詞創作和欣賞的重要標準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詩詞莫屬的專用術語。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詩詞中的對仗雖同時也符合對偶的標準要求,但鑑於「對仗」本身的特點,並且為了有別於一般文體中的對偶,故而我們通常不以 「對偶」稱之,而特稱之曰「對仗」。
所有語言的單音節客觀都有聲調,非獨漢語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會發現三聲。但漢語四聲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遠不能一言以蔽之。僅以音高來解釋四聲,無論如何並不全面。四聲同輕重、長短和尤其是平曲確實有著密切的聯繫。孫逐明所言反證實際上並不能夠反證,在這裡只能簡單說一下原因。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因而存在明顯的四聲規律,但漢語還有另外一個規律,就是以兩個單音節詞連用,自中古以來便是如此(上古漢語情況特殊,可能是複輔音詞甚至是多音節詞佔了很大部分)。這就要求內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倆個打架一樣。古人發現平聲可單獨一類,而其他三聲可歸為另一類,這個劃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沒法做這個劃分的,所謂仄聲就是不平聲的意思。這就出現了兩平或兩仄的基本結構。而兩個相鄰的基本結構,如不發生變化,比如說四平連用,則過於順口,而四仄連用,有過於拗口,都少變化,因此形成兩個基本單位平仄相間的情況,下面就簡單了,依據這個規律進行組合,就形成了律詩的一句。而下句最理想的情況是和這一句平仄相反,這就是一聯。但下一聯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句相反的話,就重了第一句,因此必須予以變化。古人按照平仄規律發現基本的句式有四種,因此將四種句子組合使用,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四聲在四句中完成了一個循環了,再用,就必須重複了,這就形成了律詩。但這一規律的確立用了差不多二百年時間。四聲在南北朝被發現並用到詩歌中也就是永明體中時,這一規律尚未被充分認識到。因為,四聲在那裡被辨得過細了,而在篇章中卻又未得到合理循環。直到沈宋時這一問題才得到完全解決。說到底還是一個平曲問題,古人稱為平仄,怎麼會和平曲無關呢?至於詞曲中甚至要平辨陰陽也和平曲有著密切的關係。陰陽之辨緣於平聲的分劃,陽平實際上已不再平了,雖然相對仄聲還算平些。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律句和拗句都存在的現象呢?實際上,在和諧美和不和諧美二者之間,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傾向於和諧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為這樣,才會形成近體詩。平仄和諧之外,近體例押平聲韻也是一大明證。然而,不和諧美有著特殊的價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才有拗句和仄韻出現,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諧的問題。至於聲韻和音樂的關係,更為複雜。
牧童騎黃牛(平),
歌聲震林悅(仄).
意欲捕鳴蟬(平),
忽聞閉口令(仄).
四聲歌
學好聲韻辯四聲,陰陽上去要分明。
部位方法要找準,開齊合撮屬口形。
雙唇班報必百波,舌面積結教堅精。
翹舌主爭真知道,平舌資則早在增。
擦音發翻飛分復,送氣查柴產徹稱。
合口呼午枯胡古,開口呼坡歌安康。
撮口虛學尋徐劇,齊齒衣優搖業英。
前鼻恩因煙彎穩,後鼻昂迎中擁生。
咬緊字頭歸字尾,陰陽上去記變聲。
循序漸進堅持練,不難達到純和清。
來源:國學每日讀
歡迎大家加入聯友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我將大家拉入到群裡。添加時請註明: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