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分辨這裡有竅門!

2021-02-19 中國對聯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例如:現代漢語的「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既然這麼複雜,那麼怎樣分辨平仄呢?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四十歲以下的朋友應該明白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二)、古(舊)聲

現在社會都發展到哪裡了,都要實現幾個現代化了,況且現在全部通行普通話了,我們還有必要學習古韻?是不是多餘的事!是不是有意在為難大家?是不是在開歷史倒車?這倒不是,如果古韻全部拋棄沒有人去學了,那麼我國這個古韻文化瑰寶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再說了,古韻也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起碼作為,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楹聯愛好者,或是一個對聯工作者,應該新聲、古聲都懂,哪怕是今後全部通行現代漢語了。我們也要了解古韻,這是欣賞,學習,吸收,傳承對聯文化的需要!!!否則就不好說了。其實這兩套系統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多個字,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

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韻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這樣也不好。既然我們有心要學習楹聯創作,就應該花些時間,學習、了解一下古韻,是很有好處的。俗話說得好:技(才)不壓身。在一生中,這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也許是我們與平時自己看書學習的不同的一個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討論,效果會不一樣的。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

聯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所謂「相象」,是說它們相同之處較多而不同之點較少,所以區別起來就較為困難,甚至連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都解釋得含糊其辭,不甚了了。如《辭海》「對仗」條下注釋曰:「指詩文詞句的對偶。」陝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學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說,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

那麼,究竟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並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苛,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穩,這是詩詞創作所不允許的。

了解了對偶與對仗的特點,就能一般地區別什麼是對偶,什麼是對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這兩個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對偶的要求,但由於其平仄不相對,音律欠和諧,並在同一結構位置重複使用了「天下」、「之」、「而」等這樣的詞語,所以不合對仗的要求。再請看下面這個例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白樂天》)

這組聯句是原詩中的頸聯,無論哪個方面都完全合乎對仗原則,而且對得極為工穩,是最為典型的對仗聯句。

對偶與對仗其所以有這樣一些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們是運用於不同文體的。由於不同的文體對各自表達的要求不同,所以對表達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為修辭方法的對偶,常常被廣泛用於各種文體,其中古代散文和古體詩歌運用尤其頻繁。它整飭了語言,增強了語勢,而且兩個偶句互為補充、相互映襯,使語言頗具形式美和表現力。對仗則是格律詩詞獨具的一種特殊創作技法。興起於隋唐的格律詩,嚴格要求律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這一方法同時也為詞曲創作所採用;後來又被用於對聯撰寫。由於律詩詞曲的創作本身對語言運用有很高的藝術要求,講究鍊字鍊句,而對仗正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極大提高詩歌的表達技巧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表現力。對仗的這些特殊功能顯然是對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說「對仗」是格律詩詞創作和欣賞的重要標準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詩詞莫屬的專用術語。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詩詞中的對仗雖同時也符合對偶的標準要求,但鑑於「對仗」本身的特點,並且為了有別於一般文體中的對偶,故而我們通常不以 「對偶」稱之,而特稱之曰「對仗」。

所有語言的單音節客觀都有聲調,非獨漢語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會發現三聲。但漢語四聲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遠不能一言以蔽之。僅以音高來解釋四聲,無論如何並不全面。四聲同輕重、長短和尤其是平曲確實有著密切的聯繫。孫逐明所言反證實際上並不能夠反證,在這裡只能簡單說一下原因。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因而存在明顯的四聲規律,但漢語還有另外一個規律,就是以兩個單音節詞連用,自中古以來便是如此(上古漢語情況特殊,可能是複輔音詞甚至是多音節詞佔了很大部分)。這就要求內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倆個打架一樣。古人發現平聲可單獨一類,而其他三聲可歸為另一類,這個劃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沒法做這個劃分的,所謂仄聲就是不平聲的意思。這就出現了兩平或兩仄的基本結構。而兩個相鄰的基本結構,如不發生變化,比如說四平連用,則過於順口,而四仄連用,有過於拗口,都少變化,因此形成兩個基本單位平仄相間的情況,下面就簡單了,依據這個規律進行組合,就形成了律詩的一句。而下句最理想的情況是和這一句平仄相反,這就是一聯。但下一聯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句相反的話,就重了第一句,因此必須予以變化。古人按照平仄規律發現基本的句式有四種,因此將四種句子組合使用,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四聲在四句中完成了一個循環了,再用,就必須重複了,這就形成了律詩。但這一規律的確立用了差不多二百年時間。四聲在南北朝被發現並用到詩歌中也就是永明體中時,這一規律尚未被充分認識到。因為,四聲在那裡被辨得過細了,而在篇章中卻又未得到合理循環。直到沈宋時這一問題才得到完全解決。說到底還是一個平曲問題,古人稱為平仄,怎麼會和平曲無關呢?至於詞曲中甚至要平辨陰陽也和平曲有著密切的關係。陰陽之辨緣於平聲的分劃,陽平實際上已不再平了,雖然相對仄聲還算平些。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律句和拗句都存在的現象呢?實際上,在和諧美和不和諧美二者之間,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傾向於和諧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為這樣,才會形成近體詩。平仄和諧之外,近體例押平聲韻也是一大明證。然而,不和諧美有著特殊的價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才有拗句和仄韻出現,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諧的問題。至於聲韻和音樂的關係,更為複雜。

牧童騎黃牛(平),

歌聲震林悅(仄).

意欲捕鳴蟬(平),

忽聞閉口令(仄).

   四聲歌

學好聲韻辯四聲,陰陽上去要分明。

部位方法要找準,開齊合撮屬口形。

雙唇班報必百波,舌面積結教堅精。

翹舌主爭真知道,平舌資則早在增。

擦音發翻飛分復,送氣查柴產徹稱。

合口呼午枯胡古,開口呼坡歌安康。

撮口虛學尋徐劇,齊齒衣優搖業英。

前鼻恩因煙彎穩,後鼻昂迎中擁生。

咬緊字頭歸字尾,陰陽上去記變聲。

循序漸進堅持練,不難達到純和清。

來源:國學每日讀

歡迎大家加入聯友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我將大家拉入到群裡。添加時請註明:對聯

相關焦點

  • 怎樣分辨平仄?
    怎樣分辨平仄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
  • 分辨古漢語平仄的方法
    首先,古代並不是說今天的普通話的,普通話沒有「入聲」,南方的方言基本上都保留有入聲。但普通話依然可以分「平上去」三聲,只是和古漢語很不同。 眾所周知,普通話有四聲,其實,一聲、二聲都是平聲,三聲是上聲,四聲是去聲。普通話裡讀「一、移」這種平聲字是應該讀得平點,不應該有音階變化,很經常聽到有人把二聲讀成上聲的感覺,其實是不對的。
  • 平仄的重要性:欲得國學真傳 先從平仄開始
    方今之世,欲得國學真傳,請從平仄開始。平仄太重要了,它是太極生兩儀的兩儀,是陰陽,是聲音之道的起始,也是古典詩文最基本的元素。
  • 五言律詩的平仄
    近體詩的平仄是格律的核心內容,學會了平仄的規律再加上能分辨出韻部基本就可以寫出正確格律的詩了。當然還有對仗什麼的,相對簡單,我們接下來會一一講到。這一期我們先給出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後面幾期我們會分別給出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最後我們會對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平仄做出解釋。這些格式是有規律的,就那麼幾種,很容易記住的。
  • 律詩平仄排列基本格式與平仄類型
    平仄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初學者應先背熟、記住「基本格式」,再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這是學習的一個竅門。 (二)五律的平仄類型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聯) (2式)由(2式)兩聯、4句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 唐詩中的平仄有什麼規律?
    同時,在格律詩規則的制定和規範的過程中,也有大量詩人的創作不一定遵守格律體,但是都在向平仄格式靠攏。有些詩句子可能是律句,但是整體出律;有些整體合平仄,但是首句和尾句押鄰韻,而且《唐韻》分韻較細,有些詩的韻腳可能在當時不是一個韻部,到了宋末的《平水韻》大合併,有可能反而合韻了。
  •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平仄是漢字的聲調劃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所以平仄的概念是在四聲上進行簡化,方便理清格律規則的情況下產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平聲中,平直不變的稱為「陰平」,緩慢上揚的稱為「陽平」。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 對聯的平仄格律和對仗
    (五)平仄相諧:即指上下聯中,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具體要求將在後面章節單獨講。(六)內容相關:即上下聯所表述的內容或表達的意思要相關聯,如同螺絲和螺帽,要相互吻合。一,先結合第四點「節奏相應」和第五點「平仄相諧」,來講講對聯的平仄和格律。
  • 平仄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有時候按平仄填寫的詩詞卻讀起來拗口?
    這種現象確實有,而且在爛詩中極為常見——甚至成為格律並不出好詩的反證。平仄格律是詩詞通順的平仄關係的不完全歸納,基礎格式只有四種——仄起不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平起入韻。這種歸納的不完全,是代表在這幾種基礎格式之外,仍然會有清朗爽口的平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存在大量不遵守平仄,卻依然好聽的古體詩的原因。這種不完全是向上兼容的,雖然不遵守格律關係的詩詞有好聽的,但是遵守格律關係的詩詞必然是抑揚頓挫,好聽好念的。
  • 辨平仄,廣東人撿了個大便宜
    學詩的第一步,是要學會平仄格律。很多人入門階段會卡在辨平仄和拗救上。辨平仄中最困擾人的,是分辨入聲字。
  • 平仄過關講解(1)
    (如果你肯邊讀邊動手動腦,闖這個平仄關絕對是小菜一碟:)我的筆記裡還有一段網絡老師有關『押韻』的文字,比較符合簡單明了的要求,俺就偷個懶全文照抄在這裡,給大家做參考吧:(作者:坐看雲起)再說說韻部。詩是要壓韻的,個人認為不管是新詩還是舊體,都要有韻腳。現在有很多新詩幾乎沒有韻,寫的和斷行的散文一樣,我到不很以為然。
  • 詩詞的平仄入門
    格律詩詞最常用的有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五言句式即每句五個字,七言句式即每句七個字。在寫詩寫詞時,把所選的字按照平仄有規律地交替排列,就可以收到音律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我們平時說話,可能沒有這樣的感覺,其實漢語的用字,已經在你不知不覺中用到了平仄的交替原則,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了,我們也會時常覺得有人說的話這麼彆扭,有的句子這麼難讀,這裡就有平仄組合不恰當不自然的原因,只是我們不是語音學家,也就沒有去深究這些而已。
  • 古詩初學者平仄快速入門
    我們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古音發音已經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規則到了今天在學詩的人的眼裡難免有些混亂,再加上格律詩對平仄限定很嚴,所以有很多人對平仄格律如臨大敵,甚至有一部分人乾脆放棄,打起「不以詞害意」的虎皮,痛罵平仄害人,是鐐銬,限制了思緒自由,並自得其樂。這是個人選擇,不代表大眾趨勢。平仄難嗎?並不。
  • 格律詩的平仄四大原則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平仄
    平仄是格律詩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詩對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掌所致格律詩的平仄規定,是學習格律詩寫作的基礎,也往往是學習格律詩寫作最難跨越的障礙。詩人陶淵明一、四聲與平仄四聲,是指漢語中的四種聲調。聲調是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其中,高低和升降是主要因素。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 【神奇show】如何分辨生雞蛋和熟雞蛋?這個生活小竅門你要掌握!
    【神奇show】如何分辨生雞蛋和熟雞蛋?這個生活小竅門你要掌握!今天,跟著【神奇show】一起學習如何分辨生雞蛋和熟雞蛋!我們下期再見~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神奇show】如何分辨生雞蛋和熟雞蛋?這個生活小竅門你要掌握!》
  • 對聯的平仄
    「裡」「鵬」「舉」,「年」「鳳」「槃」平仄交替。  四、句腳平仄      根據全聯的分句數,創作時,對句腳平仄必須要有通盤考慮。目前,楹聯界提出的有朱氏規則、李氏規則和馬蹄韻。以上聯為例,按朱氏規則,不管有多少分句,最後一句句腳為仄,餘為平。
  • 對聯平仄的『一三五不論』之說
    及其後,將這口訣引用於對聯平仄要求上,就不期然地令人聯想到,口訣是在說上下聯相對時的平仄要求準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無論寫律詩也好,撰聯也好,每種句式,按律句的規範,都有其基本格式的存在。當實際寫作時,句子的平仄脫離了基本格式(稱作拗),那麼該如何是好?在律詩而言,一般單數位字的平仄,比較隨意,這就是「一三五不論」的來由。
  • 既不是平仄押韻,也非意境靈感,你知道寫古詩詞的最重要條件嗎?
    是平仄?是文採?是意境?是押韻?是浪漫? 我可以告訴你,這些都不算寫古詩的最重要條件。 最重要的條件是對古詩的鑑賞能力,也就是對已經存在的古代經典詩詞的賞析。你的鑑賞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你的作品的層次。 古詩最重要的不是平仄格律嗎?當然不是。
  • 略論律詩平仄的相間、相對、相粘
    簡單說,現代讀音的第一聲、第二聲(陽平聲和陽平聲)就是平聲,如「科學」兩字,「科」是第一聲,「學」是第二聲,但二字都屬於「平聲」字。現代讀音的第三聲、第四聲(上聲、去聲)是仄聲,如「解放」兩字,「解」這裡讀第三聲,「放」這裡讀第四聲,這兩字都屬於「仄聲」字。所以,熟悉現代漢語中的四聲,應該說對律詩中的平仄是沒有問題的。
  • 詩歌韻律和平仄
    一首詩只有兩個句子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裡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5]: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