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的重要性:欲得國學真傳 先從平仄開始

2021-03-01 健頤舒院

方今之世,欲得國學真傳,請從平仄開始。

平仄太重要了,它是太極生兩儀的兩儀,是陰陽,是聲音之道的起始,也是古典詩文最基本的元素。

對於國詩,一路學下來,你不難發現,格律很簡單,準確地分辨平仄才不簡單。

泊船瓜洲(資料圖 圖源網絡)

要清楚地分辨出你所接觸到的每一個常用字的平仄,並不容易。不誇張地說,這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要知道,古人寫詩,尚有不少出律(即不符合格律)的,例如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就有一些近體詩被注家認為「失檢」——當然,在出律的問題上,古人是偶爾犯之,對於今人來說,寫詩的時候,則是能避免就避免,不然,就很容易鬧大笑話。我們且來看這一首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是宋代王安石的名作。最近人教版新版語文教材教師用書,把「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字,注音為jiàn。注音者認為,按照此詩的意思,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隔,所以間字應該讀jiàn。這是不知詩詞格律常識而望文生義胡解經典的典型例子。詩詞是有格律的,在具體的字位上,都有很明確的平仄要求,哪一個位置用平聲字,哪一個位置用仄聲字,都有明確的規定。

王安石此詩是律絕。如果「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字讀去聲,那麼這一句的最後三個字都是仄聲,俗稱三仄尾。三仄尾並未成為國詩常式,有也多存在於律詩中,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在五絕中也偶爾出現,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然而在七言律絕中,三仄尾卻極罕見,王安石究極聲律,其詩幾乎不用三仄尾。

況且,間、山、還,三個字都在《平水韻》的「上平十五刪」韻部,這首詩是首句入韻的,首句就押韻,屬於七絕的常用格式。且「一水間」的間字讀jiān,是其來有自的,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如果真如注音者所說,「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讀去聲,那麼它和山、還這兩個平聲,不免有平仄通押的嫌疑。平仄通押是國詩大忌,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試問從小接受嚴格聲韻訓練的古人,怎麼可能不知道規避這一嫌疑?

退一步說,即使此處「間」取「間隔」義,它也完全可以借用jiān音。古人不乏這種做法。如「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思」是動詞,本應讀sī,借用名詞「思」的sì讀音,以遷就格律。「雲雨荒臺豈夢思」的「思」,也採用借音手法,此處「思」本屬名詞,應讀sì,但借用動詞sī音,避免出律。

我們既然學習古代的文化,對於古代的種種規矩,就不能不熟悉、不遵守。這是最基本的素養,也是應該具備的情懷。

本文摘自青年學者鄒金燦《如何辨別平仄》

關注健頤舒院,獲得更多文化觀點。點擊本期標題下方「健頤舒院」即可進入我們的微信訂閱號添加關注。如果喜歡我們發送的內容,有勞點擊標題右上角菜單內的「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感受。

健頤舒院歡迎傳統文化相關類原創稿件,投稿可聯繫管理員或給我們的官微發信息。

健頤舒院微信號 jysy-gl
管理員微信號 shan664977
健頤舒院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格律詩的平仄
    合乎平仄(即必須按律詩平仄格律) 平仄就是聲調。古代四聲為平上去入,現代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現代的平,就是陰平和陽平,仄就是上聲和去聲。古代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了,分散到現代的四聲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還存在入聲,所以寫格律詩用舊韻時一定要考慮入聲字。
  • 詩詞知識:律詩的平仄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到韶山毛澤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 平仄格律第四課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也就是說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這就是絕句中的「對」。我們再看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的關係。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我們再看第三和第四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第三句:窮平裡仄
  • 格律詩的平仄四大原則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平仄
    現代普通語裡,已經沒有入聲了,在一些方言裡,還保留得有入聲和古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用粵語讀古詩特別好聽,很多我們現在讀起來不押韻的詩用粵語讀起來就押韻了,因為粵語保留了很多入聲字,粵語也跟古代漢語比較接近。現在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合起來,就是古代的平聲,上聲跟去聲跟古代語裡的上聲去聲是一樣的。
  • 對聯的平仄
    》規定:對聯「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寫不盡 望不斷 流不盡 看不盡 禁不住 賞不盡 全不念 君不見只不過 倒不如 哪管他 休論他 誰管它 且任我 才領得 好領取 莫辜負 都付與 且探尋 且看那 請看那   猶剩得 猶記得 再休提 再休說 再休管 無怪乎 又還是 又何妨 無非是 又誰料 又誰知 又添得 又何必 又奚必 更能消消受得 更何須 何須問 況更有 更有些 應有些 正有待 待他年 看今日 回溯那 更憶及 憶幾番 聽幾番 怎脫去 怎拋卻
  • 平仄過關講解(1)
    還有就是押平聲韻居多,押仄韻也可以~~~相應的一,三,五句的平仄要倒過來,這就不專門講了。絕句和律詩除了這幾條規則之外,還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我沒有說:每個字的平仄排列都是有講究的~~~學習近體詩的平仄排列規則正是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因為我們還沒有介紹『平仄』的定義,所以關於『絕句/律詩』的定義,咱們先記住這幾條就可以了。
  • 第九課 平仄的格式
    9.7 關於平仄的遞換,咱們不妨先假定兩樣的四言平仄形式,就是:    1.平平仄仄    2.仄仄平平    然後,咱們再假定五言律詩有平腳和仄腳兩種句子,於是依照下面的四個方法,把上面的四言的句子再加上一個字,使它們變為五言:    (一)平平仄仄的四言欲變為仄腳的五言詩,須在中間插入一個平聲字(以平隨平)成為平平平仄仄
  • 詩歌韻律和平仄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3押韻須注意事項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避免同義字相押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 唐詩中的平仄有什麼規律?
    古體詩不遵守平仄基本格式,歌行體依舊按照樂府舊調,隨著舊樂府音樂散佚,歌行體也逐漸以四聲韻為基礎開始創作,但是相對於平仄格式來說,要自由得多。唐朝實際上是古體詩(古風)和近體詩(格律詩)齊頭並進,各領風騷的大時代。
  • 三分鐘讀懂律詩的平仄
    先講【五律-仄起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首句入韻則改為: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詩中,【國】【木】【別】【月】【白】【欲】【不】都是入聲字【勝】是平聲,讀作「升」【簪】是平聲,讀作「zēn」  再舉一例(首句入韻):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怎樣學寫古詩詞——對句的平仄
    很多人從五絕、七絕開始學寫詩,這樣一開頭就走錯了路子,以後很難寫好。五言絕句本質上是最短小的五言古詩,七言絕句本質上是最短小的七言歌行,前者要求在極精簡的文字中,儘量表現出高古樸拙的氣息,後者要求二十八字裡閃轉騰挪,極盡跌宕跳躍之能事,且須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都不是初學者能駕驅得好的體裁。
  •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平仄是漢字的聲調劃分。初唐格律詩開始出現,但是唐朝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標註相對于格律詩來說還是複雜,於是在武則天欽定下主持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本書針對格律詩把四聲中的「平」和「上去入」聲分為平仄兩部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所以平仄的概念是在四聲上進行簡化,方便理清格律規則的情況下產生的。
  • 五言律詩的平仄
    終於到重點了好嘛,實在無法抑制我激動的心情啊。近體詩的平仄是格律的核心內容,學會了平仄的規律再加上能分辨出韻部基本就可以寫出正確格律的詩了。當然還有對仗什麼的,相對簡單,我們接下來會一一講到。這一期我們先給出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後面幾期我們會分別給出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最後我們會對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平仄做出解釋。這些格式是有規律的,就那麼幾種,很容易記住的。
  • 平仄平平仄平仄 錦鯉翻波是格律詩的變通之法 還是常用的律句
    一種叫做三仄尾:仄仄平平仄仄仄;一種叫做錦鯉翻波:中仄平平仄平仄,題主所說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就是種種句式。因此七言的第一個周日平仄不拘,所以用「中」來表示。這種句式在近體詩中常常見到,但是有用在第一句的嗎?
  • 對聯平仄的『一三五不論』之說
    再從對仗角度看平仄,一三四的位置平仄都是相同的,但仍然合乎律詩的整體規範,沒有出格。 另方面,一首律詩的奇數句的平仄安排,可以較自由,但偶數句就不可以了,因為當奇數句的平仄脫離了基本格式,很多時須要將偶數句的平仄作出協調,令整聯符合聲律的和諧,以作補救。現舉一些例子,以作參考:先看王維詩句「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基本格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律詩平仄排列基本格式與平仄類型
    平仄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初學者應先背熟、記住「基本格式」,再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這是學習的一個竅門。(一)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                                 (記憶方法)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後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後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1式)(為敘述方便以上簡稱(1式),下同)
  • 詩詞知識丨《詩詞格律》:第一章(3)平仄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
  • 近體詩的韻律平仄
    卻無意中發現,原來在臺灣,簡單的詩詞韻律平仄在國中孩子的國語課程裡。曾經自嘲,自己是理科生,不懂平仄,卻不知道自己原來連國中的水平都不及,不禁汗顏。臺灣的國中,就是我們國內的初中。我不知道現在的初中、高中課本裡,是否有詩詞韻律的內容,反正我們那時候是沒有的。任何一門學問,一個行業,甚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門檻的。
  • 平仄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有時候按平仄填寫的詩詞卻讀起來拗口?
    平仄是如何規範詩詞發音的?為什麼說拗口問題與平仄關係不大?平仄如何產生平仄的產生是漢字音韻學的重大變革。中國音韻學和古詩的發展比起來,是不長的。唐朝宮廷詩人們開始整理並研究開創格律詩體。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標註相對于格律詩來說還是複雜,於是在武則天欽定下主持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本書針對格律詩把四聲中的「平」和「上、去、入」聲分為平、仄兩部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對賞析古詩詞來說,平仄其實根本不重要
    有朋友問:在古詩詞中,平仄有多重要?什麼是平仄,平仄的起源,平仄的劃分規則,平仄在近體詩中的應用,都在無數個回答中反覆講過,這裡就沒必要複述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看本人專欄前三章,免費的,有全面通俗的平仄知識講解——不能保證你成為高手,但是入門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