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之世,欲得國學真傳,請從平仄開始。
平仄太重要了,它是太極生兩儀的兩儀,是陰陽,是聲音之道的起始,也是古典詩文最基本的元素。
對於國詩,一路學下來,你不難發現,格律很簡單,準確地分辨平仄才不簡單。
泊船瓜洲(資料圖 圖源網絡)
要清楚地分辨出你所接觸到的每一個常用字的平仄,並不容易。不誇張地說,這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要知道,古人寫詩,尚有不少出律(即不符合格律)的,例如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就有一些近體詩被注家認為「失檢」——當然,在出律的問題上,古人是偶爾犯之,對於今人來說,寫詩的時候,則是能避免就避免,不然,就很容易鬧大笑話。我們且來看這一首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是宋代王安石的名作。最近人教版新版語文教材教師用書,把「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字,注音為jiàn。注音者認為,按照此詩的意思,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隔,所以間字應該讀jiàn。這是不知詩詞格律常識而望文生義胡解經典的典型例子。詩詞是有格律的,在具體的字位上,都有很明確的平仄要求,哪一個位置用平聲字,哪一個位置用仄聲字,都有明確的規定。
王安石此詩是律絕。如果「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字讀去聲,那麼這一句的最後三個字都是仄聲,俗稱三仄尾。三仄尾並未成為國詩常式,有也多存在於律詩中,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在五絕中也偶爾出現,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然而在七言律絕中,三仄尾卻極罕見,王安石究極聲律,其詩幾乎不用三仄尾。
況且,間、山、還,三個字都在《平水韻》的「上平十五刪」韻部,這首詩是首句入韻的,首句就押韻,屬於七絕的常用格式。且「一水間」的間字讀jiān,是其來有自的,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如果真如注音者所說,「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讀去聲,那麼它和山、還這兩個平聲,不免有平仄通押的嫌疑。平仄通押是國詩大忌,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試問從小接受嚴格聲韻訓練的古人,怎麼可能不知道規避這一嫌疑?
退一步說,即使此處「間」取「間隔」義,它也完全可以借用jiān音。古人不乏這種做法。如「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思」是動詞,本應讀sī,借用名詞「思」的sì讀音,以遷就格律。「雲雨荒臺豈夢思」的「思」,也採用借音手法,此處「思」本屬名詞,應讀sì,但借用動詞sī音,避免出律。
我們既然學習古代的文化,對於古代的種種規矩,就不能不熟悉、不遵守。這是最基本的素養,也是應該具備的情懷。
本文摘自青年學者鄒金燦《如何辨別平仄》
關注健頤舒院,獲得更多文化觀點。點擊本期標題下方「健頤舒院」即可進入我們的微信訂閱號添加關注。如果喜歡我們發送的內容,有勞點擊標題右上角菜單內的「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感受。
健頤舒院歡迎傳統文化相關類原創稿件,投稿可聯繫管理員或給我們的官微發信息。
健頤舒院微信號 jysy-gl
管理員微信號 shan664977
健頤舒院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