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獻是怎麼做筆記最有效率?

2020-12-14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們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感。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減少我們的時間耗費與挫折感呢?我先拋出幾個要點供大家思考。

1

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了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其次,試著簡單列出預計閱讀資料應解答的細項。這些子標題能幫助讀者不失焦,也是相當實用的筆記標籤。

再次,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切入點,建議由已知有爭議空間的角度下手。接著,開始撰寫自己的研究問題。這個問題應包含歸納、演繹和資料搜集兩部分。此時,甚至可以先擬好一個初步解答,作為暫定的實驗假設。

接下來,便能開始尋找合適的閱讀材料,例如:哪些已知事實及理論能幫助自己回答研究問題、哪些他人的意見與論述能協助判定研究結果是否適切。

2

避免抄寫過多內容

筆記上只應出現和研究主題有關的概念,總結(而非抄寫)相關敘述,改寫他人論述只是浪費時間。

避免過度依賴劃線等重點標記。選擇最重要的概念作為標籤或子標題,其餘則用自己的話說明,也可以在頁緣(或使用自黏貼)用自己的話寫下說明筆記。

只有以下情形應完整記下精確文字:該概念已設計成好記、清楚的名詞;若為此情形,論文中亦應正式引用。

3

有效地為筆記做分類標籤

養成以編排書目的順序編排資料的習慣,節省日後綜合各種資料時重新整理條目的時間。以作者姓名與頁數編排筆記的另一好處,是撰寫論文時,若須標出參考資料,只需再補上出版資訊。

儘量試著將筆記紙上的各條目維持分離與獨立。這麼做能讓筆記不失焦,往後重新組合亦較方便。將筆記條目完全打散,利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其重新聯結,是極具成就感的經驗。

筆記各條目間留下空白,以便日後加注。重新閱讀筆記時,補上自己對內容的相關疑問、回應、及交叉參照等。這些評論內容能形成論文初稿的原型。

4

閱讀時,避免想著記筆記

記筆記很容易成為一種機械式的習慣,抄寫文字,卻對加強記憶內容沒有什麼幫助。因此,試著將閱讀的文章內容分成片段,每看完一段就闔上書、試著回憶內容,並寫一段總結。如此一來,閱讀吸收的內容得以藉由回想這個動作強化。

這麼做也有另一好處:在準備要寫總結的心境之下,會發現自己的閱讀效率變好,分析力變得更強,對所謂"重點"的敏銳度也更高。試試看,你就知道了。

相關焦點

  • 讀文獻時,怎麼做筆記最有效率?(乾貨收藏)
    文章來源:社科學術圈整理自社科智訊我們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感。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減少我們的時間耗費與挫折感呢?我先拋出幾個要點供大家思考。
  • 做筆記是讀文獻最有效率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感。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減少我們的時間耗費與挫折感呢?我先拋出幾個要點供大家思考。1、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了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 大學老師,你知道讀文獻時怎麼做筆記最有效率嗎?
    「相信大學老師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幾個要點可供大學老師參考。」 1.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了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其次,試著簡單列出預計閱讀資料應解答的細項。這些子標題能幫助讀者不失焦,也是相當實用的筆記標籤。
  • 讀文獻時怎麼做筆記?
    我們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感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減少我們的時間耗費與挫折感呢?我先拋出幾個要點供大家思考。 01.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了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 【找文獻·讀文獻】在家怎麼有效率的閱讀文獻?
    有人說一篇文獻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圖表,討論,文字結果,方法,這也是不無道理的。
  • 怎樣做好文獻筆記
    當我們逐漸讀多了文獻的時候會慢慢發現, literature notes幾乎是文獻閱讀和文獻管理最有效的途徑最簡單而又無法抗拒的三個理由:我們讀了文獻之後會遺忘。再聰明的人,記憶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記得兩年之前讀過的一篇學術文章的全部重要細節。記了筆記之後我們可以隨時調出來查看文章的重要內容,而不需要回去把幾十頁的文章重新看一遍。
  • 如何做好文獻閱讀筆記
    本節內容劉教授將為大家講述如何做好文獻閱讀筆記。撰寫論文時,大家肯定要先讀論文,一方面要了解你研究領域的前言,另一方面也會從別人的文章中獲得一些寫作經驗,這些文獻中的研究內容還可以作為你當前研究的重要證據。做好文獻閱讀筆記,第一是提高閱讀效率,第二是幫助思考。那麼要做好文獻筆記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 EndNote X9文獻閱讀如何批量添加筆記
    文獻閱讀可以根據文獻是否已讀(狀態標識為實心圓,標題加粗表示文獻未讀;狀態標識為空心圓,標題未加粗表示文獻已讀)進行排序,也可以根據文獻重要程度Tips:在文獻閱讀過程中,標星操作是逐步的:初次瀏覽文獻後,對於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標註 1 星,然後按照星標排序,即可將不相關文獻進行隱藏或刪 除,剩下的文獻需要進一步閱讀,根據文獻重要程度逐漸加星,重複上述步驟即 可篩選出與課題最相關的文獻。
  • 如何有效率地讀英文學術文章
    那麼,怎麼樣可以有效率地閱讀學術文章(Journal Articles)呢?【建議: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劃出重點內容】同學A:我一般只看摘要(abstract),一兩百字,很快就看完了在篩選文章的時候,可以只讀摘要(abstract)摘要(abstract)中的有效內容包括:文章的主題 (research question)這些資訊可以幫助你快速的作出決定:它是不是我需要的。
  • 寫論文必看 | 英文文獻要怎麼讀才最高效?
    你還在從頭到尾地讀英文文獻嗎?一篇文章從頭看到尾,也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講啥,也找不到能夠引用到自己文章中的內容。那正確的英文文獻閱讀順序應該是什麼呢?今天的這篇文章,請所有小夥伴碼住,國內國外的小夥伴都受用!別怪我沒有告訴你!向大家推薦美國明尼蘇達大學Peter W. Carr教授傳授推薦的閱讀順序,再不收藏就晚了!
  • 學術牛人們怎樣讀外國文獻?
    如果您喜歡本平臺,請點擊題目下方的「成方三十二」加關注,查看更多信息。學術牛人1:用自己的話概括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 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 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
  • 推薦最有效率的讀書的方法
    就象食物有季節性一般,信息這種  玩意兒,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候,最能夠使你記牢。因此,以「忙!忙!忙!」做為藉口,大嘆沒時  間讀書的人,不妨使自己的目的明確化,再開展有效率的讀書方式。  2.最好並讀幾冊書,吸收信息的效果更好  讀書的時間因人而異,對某些人來說,他一向都利用上下班的時間,工作的間隙,回家以後的  時間讀書。
  • 分享:牛人讀英文文獻、寫英文文章的經驗
    上了博士,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開始打算硬著頭皮咬著牙很不情願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一開始看比較慢,有些很難理解,到現在大約仔細閱讀了100篇外文文獻,泛讀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淺,現在基本不怎麼看中文的了,現在自己寫外文的也很順手了。談幾點自己的體會,我是材料專業的。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看。
  • 課堂上怎麼做筆記才更有效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常埋怨老師講課的速度太快,根本來不及記筆記,那我要告訴你,是你記筆記的方法錯誤了。只要你掌握正確的做筆記方法,那麼記筆記的時間不但不會不夠用,還能多出很多時間來思維,大大提高你的課堂學習效率。
  • 【論文寫作】學術牛人們怎樣讀外國文獻?
    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1.每次讀完文獻 (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 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 裡找,並且從discuss 裡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 其實都不會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2.
  • 【找文獻·讀文獻】如何查找、整理、閱讀外文文獻?學術牛人教你幾招
    當然,對所有的未讀文獻全部精讀相信工作量也不小,儘可能用50字左右來歸納文章(包括文章的目的+表徵手段+主要結論)。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後,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後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不少。
  • 如何高效讀文獻?博士師兄分享經驗
    做研究,少不了要讀文獻。可是對許多初學者來說,讀文獻是件痛苦的事兒。一些學術小白們,剛接觸文獻閱讀,就匆匆忙忙地在 CNKI 中用關鍵詞搜索出一堆論文,一通下載之後,就打開第一篇,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讀起來。讀完一篇,放到一邊,再讀另外一篇。
  • 學霸貼:英文不好如何讀英文文獻?
    1.了解背景,先讀中文資料。其實,讀原文最痛苦的是,要接觸一個新的領域或者知識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一字一詞的讀了20分鐘,可是,要麼撲面而來一大堆不認識的英文醫學術語;要麼就是,完全不知道他現在到底在講什麼。
  • 學術乾貨:4位學術牛人教你如何讀文獻、用文獻
    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
  • 讀文獻先看學位論文or先看期刊論文?先看中文or先看英文?
    對於一個畢業的博士而言,文獻綜述能力是最基本要求,相信裡面引用的參考文獻一定是該領域最經典的,剩下的就可以順藤摸瓜了。③先看綜述型文獻,再看一般文獻。這個原因不解釋,同上。④看文章時,一定要先看摘要,不可逮到一篇就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