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篇文獻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圖表,討論,文字結果,方法,這也是不無道理的。對一個領域熟悉之後,能做到僅通過閱讀圖表及其說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結果,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或者發展到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須看摘要、圖表即可,個別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結果,再看討論,文字結果和方法。
如果時間充裕,
discussion部分還是要重點研讀一下,特別是遇到CNS級別的paper的時候。這部分會把文章的精髓,idea的創新性,作者的實驗設計邏輯再闡述一遍,圖表的趨勢解析,論據的組合,寫作的亮點都是可以學習的地方。
方法很多,是不是就能掌握呢?我覺得還是要選對適合自己的,今天再給大家分享幾種我實踐過的方法。
我的英語還算可以,但是閱讀外文文獻的時候,我基本還是看完了也就完了。那感覺就是我把一個一個的單詞都看懂了,其他也就沒啥了。後來我有一次閒著沒事,就把一篇比較重要的文章一字不差的翻譯出來了,忽然發現經過翻譯的文章,理解的程度大概相當於閱讀 10 多遍甚至都無法達到的深度。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後來我就愛上了翻譯,先翻譯,再針對翻譯出來的去做些整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對比過:用電腦看的話,好處是看外文的劃詞翻譯比較方便,也便於做筆記。缺點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忍不住想刷刷網頁什麼的。用平板看的話,姿勢什麼的會比較舒服,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一點,問題就是翻譯不方便。怎麼辦呢?
這裡我的做法是不重要的文章就網上看看好了,重要的文獻一律列印出來。然後我喜歡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比如紅色是要重點關注的單詞,綠色是重要的觀點等等。一般邊上還要註明我對這篇文獻的一些看法。
這個列印文獻理解法的好處是
我對重要的文獻一目了然,並做到心中有數,也能集中精力閱讀。看文獻是有階段的,一開始可能是泛讀,不太有目的。但其實熟練之後會發現你看文獻都是有目的的,比如說為了擴大知識面,那麼你可能要泛讀不同學科的文獻。比如說為了找到你的科研方法,那麼你需要去了解目前都有哪些方法,最後來確定你能採用哪種方法。是不是都是有一個目的的?
1.文獻解決了什麼問題?是否發現了新的機制、新的biomarker還是新的藥物作用靶點等等。
2. 這個問題重要麼?為何重要?這點在introduction裡面作者會提出交代,即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3. 作者提出了什麼假設來解決上述問題?理論依據是什麼?4. 作者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他們的假設?你還知道其他什麼方法?要注意你的實驗室/你手頭上可以實現其中哪些方法,以後遇到此類的問題就可以採用啦。
5. 這些方法是否符合論證假設的需要? 是否不夠全面還可以有其他的補充?還要考慮實驗材料涉及到哪些?細胞、動物、臨床是否都覆蓋到了?
6. 作者為什麼這樣設計實驗?有什麼創新?實驗證據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
8. 文章是如何描述結果、如何解析圖表趨勢,論據如何組合,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
10. 文獻的總思路圖?(問題、設計、方法和討論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看完思考文獻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即文獻的減分項,機制是不是做的不透,創新性是否不足。要是自己接著此方向繼續做,哪些是在我所在工作條件下可以做的,哪些必須要做,哪些別人肯定比我做得更好更快?
通常通過參考文獻或索引或文摘進一步查閱原始文獻,原始文獻查出後,看論文是否滿足需要,是否值得精讀,若遇到合適的論文,按圖 14-1 篩選後精讀。
有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工作慣性,就是也沒啥目的,偶然到圖書館或資料室信手拿到一本近期刊物,那就看上了。看看題目,看看作者,看看摘要,再看看可行性,可能一個科研思路就出來了,很多偉大的發現也是這樣產生的。所以不用有特別大的壓力,隨便看看唄。
1.先通讀各個小標題,也就是results部分,弄清楚文章的思路和內在聯繫。
2. 看每個小標題對應的結果圖和圖注,了解文章通過什麼手段來驗證科學假設,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標記。
3. 最後再把全文通讀,根據做好的標記到文中找具體的解答,做好閱讀摘要,注意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的寫作方式和經典句式。
以上 4 種方法,有適合你的嗎?希望對你們有幫助,也歡迎你來分享你閱讀文獻的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科大吃喝玩樂學」。
新 書 推 薦
/ 文心雕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