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文獻·讀文獻】在家怎麼有效率的閱讀文獻?

2021-03-01 劉西川閱讀寫作課

有人說一篇文獻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圖表,討論,文字結果,方法,這也是不無道理的。對一個領域熟悉之後,能做到僅通過閱讀圖表及其說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結果,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或者發展到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須看摘要、圖表即可,個別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結果,再看討論,文字結果和方法。

如果時間充裕,discussion部分還是要重點研讀一下,特別是遇到CNS級別的paper的時候。這部分會把文章的精髓,idea的創新性,作者的實驗設計邏輯再闡述一遍,圖表的趨勢解析,論據的組合,寫作的亮點都是可以學習的地方。

方法很多,是不是就能掌握呢?我覺得還是要選對適合自己的,今天再給大家分享幾種我實踐過的方法。

我的英語還算可以,但是閱讀外文文獻的時候,我基本還是看完了也就完了。那感覺就是我把一個一個的單詞都看懂了,其他也就沒啥了。後來我有一次閒著沒事,就把一篇比較重要的文章一字不差的翻譯出來了,忽然發現經過翻譯的文章,理解的程度大概相當於閱讀 10 多遍甚至都無法達到的深度。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後來我就愛上了翻譯,先翻譯,再針對翻譯出來的去做些整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對比過:用電腦看的話,好處是看外文的劃詞翻譯比較方便,也便於做筆記。缺點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忍不住想刷刷網頁什麼的。用平板看的話,姿勢什麼的會比較舒服,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一點,問題就是翻譯不方便。怎麼辦呢?
這裡我的做法是不重要的文章就網上看看好了,重要的文獻一律列印出來。然後我喜歡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比如紅色是要重點關注的單詞,綠色是重要的觀點等等。一般邊上還要註明我對這篇文獻的一些看法。
這個列印文獻理解法的好處是我對重要的文獻一目了然,並做到心中有數,也能集中精力閱讀。
看文獻是有階段的,一開始可能是泛讀,不太有目的。但其實熟練之後會發現你看文獻都是有目的的,比如說為了擴大知識面,那麼你可能要泛讀不同學科的文獻。比如說為了找到你的科研方法,那麼你需要去了解目前都有哪些方法,最後來確定你能採用哪種方法。是不是都是有一個目的的?

1.文獻解決了什麼問題?是否發現了新的機制、新的biomarker還是新的藥物作用靶點等等。

2. 這個問題重要麼?為何重要?這點在introduction裡面作者會提出交代,即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3. 作者提出了什麼假設來解決上述問題?理論依據是什麼?4. 作者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他們的假設?你還知道其他什麼方法?要注意你的實驗室/你手頭上可以實現其中哪些方法,以後遇到此類的問題就可以採用啦。
5. 這些方法是否符合論證假設的需要? 是否不夠全面還可以有其他的補充?還要考慮實驗材料涉及到哪些?細胞、動物、臨床是否都覆蓋到了?
6. 作者為什麼這樣設計實驗?有什麼創新?實驗證據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
8. 文章是如何描述結果、如何解析圖表趨勢,論據如何組合,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
10. 文獻的總思路圖?(問題、設計、方法和討論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看完思考文獻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即文獻的減分項,機制是不是做的不透,創新性是否不足。要是自己接著此方向繼續做,哪些是在我所在工作條件下可以做的,哪些必須要做,哪些別人肯定比我做得更好更快?

通常通過參考文獻或索引或文摘進一步查閱原始文獻,原始文獻查出後,看論文是否滿足需要,是否值得精讀,若遇到合適的論文,按圖 14-1 篩選後精讀。

有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工作慣性,就是也沒啥目的,偶然到圖書館或資料室信手拿到一本近期刊物,那就看上了。看看題目,看看作者,看看摘要,再看看可行性,可能一個科研思路就出來了,很多偉大的發現也是這樣產生的。所以不用有特別大的壓力,隨便看看唄。
1.先通讀各個小標題,也就是results部分,弄清楚文章的思路和內在聯繫。
2. 看每個小標題對應的結果圖和圖注,了解文章通過什麼手段來驗證科學假設,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標記。
3. 最後再把全文通讀,根據做好的標記到文中找具體的解答,做好閱讀摘要,注意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的寫作方式和經典句式。

以上 4 種方法,有適合你的嗎?希望對你們有幫助,也歡迎你來分享你閱讀文獻的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科大吃喝玩樂學」。

新 書 推 薦

/ 文心雕龍 /

———


相關焦點

  • 【找文獻·讀文獻】如何查找、整理、閱讀外文文獻?學術牛人教你幾招
    ❷本領域牛人或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每個領域內都有幾個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裡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怎麼知道誰是「領軍人物」呢?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知道了查什麼樣的文獻後,那麼具體怎麼去查文獻?通過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通過檢索某個學者: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 如何閱讀文獻中英文、整理文獻綜述?
    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可以說是每一個學寫論文的科研人必不可少的技能,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讀文獻呢?看看下面的技巧能不能幫到你——現在,很多資料庫都面向大眾進行開放,檢索文獻變得十分方便。但是文獻的質量良莠不齊,那怎麼選擇查找質量相對較高的文獻呢?首先,我們應該在檢索時,儘可能的縮小範圍。
  • 拯救被英文文獻淹沒的你:神奇的文獻閱讀軟體推薦!
    文獻讀夠了,對專業領域的思路也理順了;然而,不同類型的文獻,怎樣去融會貫通,成為臨床選手的一大難題。繁重又忙碌的工作結束,還怎麼去保持清醒的頭腦,攻克辣麼多深奧的文獻?真是令人頭大!有些小夥伴讀起文獻總是找不到方法,也覺得查閱相關信息、翻譯,太佔用時間:某二甲醫院 神經科 劉醫生:每天7:30前到崗,每個月還要值5天夜班,好不容易休息下來只想美美的睡上一覺,哪有時間讀文獻、做科研?
  • 畢業論文外文文獻哪裡找?怎樣翻譯閱讀文獻最高效?
    當大家都在為自己的論文寫作焦頭爛額時,去哪裡找文獻資料、怎樣看文獻等問題應運而生。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打開外文文獻檢索、翻譯與閱讀的正確方式!此外,這裡還有Spinger、PubMed、ASM、BMJ等二十多個外文期刊網站,而且還是漢化版的,供大家在中文環境下檢索各個領域的文獻。除了官網,網站翻譯還擁有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方便大家在手機上找文獻、看文獻。有興趣的朋友,只要在微信搜索「網站翻譯」即可。
  • 研究生在家看文獻如何取得效果?
    疫情發生後,開學延遲,很多導師讓研究生在家讀文獻。有些研究生覺得每天讀文獻很充實,但也有些研究生懷疑這麼做是否有效。導師讓學生讀文獻有多種原因。首先,做科研之前從事一些文獻調研是必須的。其次,疫情之下,導師讓學生讀一些文獻,這方便導師進行量化的管理(每星期讀了多少篇文獻)。
  • 讀文獻是怎麼做筆記最有效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感。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減少我們的時間耗費與挫折感呢?我先拋出幾個要點供大家思考。1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了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 如何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這些你需要知道
    ,整理文獻綜述可以說是每一個學寫論文的研究生必不可少的技能,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讀文獻呢?帶著問題讀文獻選擇好文獻,第二步就是閱讀文獻。閱讀文獻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逐字逐句去閱讀。讀文獻的時候一定要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萬能問題:1. 文章是屬於哪一類研究?研究問題是什麼?採用了哪種研究方法?2. 文章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實驗怎麼驗證?數據處理合不合理?3. 文章創新點在哪?
  • 兩位學術牛人教你如何讀文獻、用文獻
    TEM電子書、課程、分析軟體、經典課件7.67G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
  • 文獻搜索與閱讀
    文獻搜索與閱讀文獻檢索及其意義文獻檢索:指從文獻信息集合中查找所需文獻或文獻中包含的信息內容的過程意義
  • SCI文獻閱讀技巧:3位博士總結如何看文獻
    發表學術論文,閱讀文獻是最基本的。今天我們總結了幾個牛人博士的文獻閱讀經驗,希望能讓你有所思考和感悟。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又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1、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關鍵信息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裡找,並且從discuss裡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
  • 看到英文文獻就頭痛,如何克服文獻閱讀中的語言障礙?
    但是,我們還得硬著頭皮去讀,千萬別問我為什麼,畢竟我們是要和國際接軌的人,不配回答這個問題哈哈哈。於是乎,榮格格的腦袋裡就有了很多的問號。那些大神是怎麼克服語言障礙的?為什麼很少聽到他們抱怨英文文獻晦澀難懂呢?難道這裡面也有不可言說的套路?還是說因為他們英語極好?
  • 學術牛人們怎樣讀外國文獻?
    學術牛人2:根據文獻重要程度編號 精讀綜述和摘要 一、先看綜述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麼,自己要做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
  • 閱讀文獻,從熟悉文獻框架開始
    導師:同學們,記得多讀文獻啊!東東:好的,老師!糟糕,我連文獻框架都不了解,該怎麼辦?——文獻基本框架圖文獻基本框架主要由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關鍵詞(Key Words)、前言(Introduction)、正文、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cusion)、參考文獻(Reference)幾大部分組成。其中,"IMRaD"是文獻框架的核心。
  • 做筆記是讀文獻最有效率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感。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減少我們的時間耗費與挫折感呢?我先拋出幾個要點供大家思考。1、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了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 學術乾貨:4位學術牛人教你如何讀文獻、用文獻
    一、回顧重要內容   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裡找,並且從discuss裡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
  • 如何有效地搜索及閱讀文獻?
    文獻的閱讀與科研息息相關,不做好文獻調研,就無法真正開展課題,也無法掌握當前最新的研究進展,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但是,相信很多同學,特別是剛讀研的同學,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讀文獻。跟大家一樣,我剛進入研一的時候,也不會讀文獻。
  • 如何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通讀文章前你需要準備這些
    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可以說是每一個學寫論文的研究生必不可少的技能,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讀文獻呢?看看下面的技巧能不能幫到你~一、選擇高質量的文獻現在,很多資料庫都對我們開放,檢索文獻變得十分方便。二、帶著問題讀文獻選擇好文獻,第二步就是閱讀文獻。閱讀文獻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逐字逐句去閱讀。讀文獻的時候一定要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萬能問題:1. 文章是屬於哪一類研究?
  • 外文文獻查找、整理、閱讀指南!
    ②本領域牛人或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每個領域內都有幾個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裡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怎麼知道誰是「領軍人物」呢?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知道了查什麼樣的文獻後,那麼具體怎麼去查文獻?通過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 閱讀英文文獻的訣竅,就在這裡!
    2有針對的選擇文獻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檢索某個學者了解研究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3. 參考綜述檢索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 閱讀文獻的心得體會
    但是中文「自學」字面意義上沒有反映出閱讀中的一些關係。teach yourself,誰teach?第一反應當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作者教你。這怎麼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邊,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據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閱讀的過程似乎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作者和自己的互動的問答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