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這幾天,在合肥街頭,出現了一輛綠色電動三輪車。讓附近市民驚訝的是,三輪車內有一個女子在坐月子,她不僅要獨自照料剛出生的小女兒,還要照顧4 歲多的大女兒。別的女子坐月子期間,通常都會受到家人百般呵護,但是她卻沒有人照顧。合肥市救助站工作人員獲悉後,多次對該女子進行勸說,最終該女子接受了救助,並講述了自己為何從江西一路騎著電動三輪車來到安徽合肥。
女子三番五次謝絕救助
昨天,受冷空氣影響,合肥的氣溫開始下降,有點陰冷。記者跟隨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趕往該女子安頓的地方,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坐月子的女子姓餘,90 後,母女三人已經被妥善安置。但是,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餘女士(左二)和女兒被救助站工作人員安頓在一家賓館
據合肥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12 月12 日晚9 點半,他們接到一位熱心市民的電話稱,在位於合肥市南嶺路上的某個菜市旁邊,有一名女子帶著兩個孩子,坐在路邊的一輛三輪車上,「女子操一口外地口音,有點孤立無援的樣子。」
「在接到電話後,我們曾先後三次前往餘女士所在的位置,並攜帶了部分防寒的物資和必要的食品,同時勸說她接受我們的救助。但是,餘女士婉拒了我們的好意。」
考慮到天氣比較冷,這母女三人在街頭肯定會遇到很多麻煩,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沒有放棄,繼續對餘女士進行勸說。「12月14 下午,在我們多番勸說下,餘女士終於同意跟我們走了。最終,我們將她們母女三人安置在了合肥市的一家賓館內。」
一個人要照顧兩個女兒
在位於合肥市瑤海區的一家賓館內,記者見到了當事人餘女士和她的兩個女兒。餘女士盤腿坐在床上,膝頭躺著她剛剛出生的小女兒,而大女兒則坐在餘女士身邊。而床邊和牆角則堆放著尿布、過冬衣物等物品,還有民政部門和救助站剛剛送來的生活日用品。
餘女士騎著這輛改裝電動三輪車從江西宜春來到合肥
「為了更好地照顧小女兒,我接受了救助。現在小女兒還小,離不開人,晚上我要給她餵奶,睡不好覺。我自己一個人又要帶大女兒,又要帶小女兒,精力跟不上。」餘女士說,「大女兒一直不願意學說話,在她2 歲半的時候,我曾經把她送到幼兒園,但是她一直哭,以為我不要她了,所以我就把她帶了回來,我現在也很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
餘女士說,「之前我是不太願意接受救助的,我怕條件太惡劣了。在我懷孕的時候,我去過佛山救助站一次,但那裡連電風扇都沒有。」就是那一次接受救助的經歷,讓餘女士對救助站產生了排斥。
一路從江西到安徽合肥
那麼,她們是怎麼來到合肥的呢?據餘女士介紹,今年9 月份,廣東省佛山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將已經懷孕8個月的她,送回了宜春老家待產。「來回一共送了兩次。今年10 月底,她帶著四歲多的大女兒騎著三輪車從老家江西省宜春市出發,花了約一周的時間,於11 月到達合肥。而此時,餘女士距離預產期只有半個月。
擋風玻璃後塞滿了鍋碗瓢盆
「那天我走在街上,突然感覺腹部一陣陣痛。我到了附近的一個小診所後,他們說接生不了,隨後他們幫我打了120 電話,把我送到了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在餘女士暫時居住的賓館樓下,記者見到了餘女士駕駛的綠色改裝三輪車。
三輪車有個貨箱,擋風玻璃用塑料布擋住,旁邊露出了一個電飯鍋和一個奶粉罐。記者了解到,駕駛室的腳踏板特意被改造得更大更矮。為了生活的方便,在該三輪車上,餘女士還自備了一臺發電機。
和女兒生父失去了聯繫
據餘女士說,她16 歲的時候,便離開了家鄉,先後輾轉上海、廣東、北京等地務工,「我是被養父母養大的,養父母家裡還有兩個兒子。我上初中二年級,就輟學了。我16 歲時,他們對我說,我長大了,他們對我就沒有義務了。」
2014 年,餘女士在江西南昌市某網吧內結識了大女兒的生父,並生下了大女兒。「但是,在大女兒還沒有出生時,我就和他失去了聯繫。」雖然餘女士也曾去他們相識的地方尋找,但一直未果。
「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很多關於他的身份信息都是由他口頭說的,我連他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他說他叫王qiang,我也就相信了。」
2018 年,在廣東省廣州市務工的餘女士結識了第二個女兒的生父,但在她生產前,這個男的也失聯了。「我和他是用QQ聯繫的,我沒有他的電話號碼。兩個月之前,他跟我還有聯繫,只是沒見面。後來我很生氣,跟他吵架了,然後到現在他都沒有和我聯繫。」餘女士說。
她想去河南和山東尋人
餘女士說,第二個女兒的生父老家在河南濮陽,其父母在山東,她準備騎著電動車去河南和山東去找他們,把二女兒交給她的家人。然後,再帶著大女兒回家。當大家問她,可知道二女兒生父的具體家庭住址時,餘女士一臉茫然地搖了搖頭。
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西區兒科主治醫師張向榮說,通過對小女兒的檢查發現,目前孩子的生命體徵、精神系統發育、心肺、聽力、眼睛、生理反射等基本上都正常。同時張醫生建議,「由於小姑娘剛剛出生,再加上現在的天氣比較寒冷,又是流感季節,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預防感染,增加營養。」同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民政部門和救助站將會持續關注餘女士的情況。
常誠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向凱 趙明玉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