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的喜悅洋溢天山南北,廣袤的農村煥發出全新活力。「十三五」期間,新疆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推進農牧業現代化,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全區第一產業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1559.1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781.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425元增加到13122元。農業農村蓬勃發展為全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了基礎、增添了底氣。
「菜籃子」更豐富
「米袋子」更安全
豐產豐收是農業生產不變的主題,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更是新疆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使命。
「十三五」期間,新疆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冬小麥最高單產連創新高,全區糧食產量穩定在1500萬噸左右,人均糧食佔有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棉花面積、單產、總產、商品量、調出量連續26年穩居全國首位,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地位持續鞏固。
2019年,全區肉、蛋、奶產量達160.6萬噸、40.5萬噸、204萬噸,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12%、24%、31%。居民「菜籃子」產品豐富、供應充足。特色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產業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
在穩定提升供應能力的基礎上,新疆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質量效益。全區糧食生產良種覆蓋率達99%以上,南疆「以糧代種」發生率已降至1%以下,農業農村部門集成推廣精量播種、水肥一體化等現代化種植管理技術,為提升小麥生產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積極引導棉花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南疆果棉間作面積進一步減少,持續推廣棉花相同生態區域「一主兩輔」用種模式,棉花主栽品種數量由5年前的200餘個減少到60餘個,改變了品種多、亂、雜的局面,棉花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全國棉花看新疆的格局全面形成。
鄉村更美麗
生活更甜蜜
得益於農村環境的改善,洛浦縣恰爾巴格鄉闊恰艾日克村村民爾孜古麗·買買提過上了全新的生活。
「以前,村裡的路是土路,又窄又難走;現在,村裡的路是柏油路,寬闊乾淨。村裡的環境好了,我們通過發展農家樂實現了增收。」爾孜古麗說。如今,闊恰艾日克村憑藉靠近縣城的區位優勢和嶄新的村容村貌,已成為洛浦縣群眾近郊遊的熱門地。
衛生廁所快速普及、髒亂差的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垃圾汙水治理能力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全區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座座美麗村莊成為「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全區9100餘個行政村從農民自己動手能幹、易實施、易見效的村莊環境衛生整治入手,因地制宜、由易到難、梯次推進村莊清潔行動,重點做好清理農村生活垃圾、農村溝渠等任務,引導農民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環境保護意識。村容村貌改善提升的同時,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變得更足,現代文明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在阿瓦提縣多浪鄉玉斯屯克多浪村,分類處理垃圾已經寫進了村規民約,把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現在已經成為村民的習慣。
村容村貌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發展短板逐一補齊,一個個美麗的農家庭院,蘊含著鄉村振興的強大活力。「十三五」以來,全區農村衛生廁所已覆蓋242.66萬戶,普及率達84.95%;生活垃圾、汙水治理能力顯著提升,農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全部完成整治,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87.15%,生活汙水有效治理率達27.98%,農村環境正由外在美向內在美、持續美不斷轉變。
改革深下去
農村活起來
全區農業生產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的背後,是改革帶來的發展紅利。如今,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已成為新疆農業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支撐這一發展方式的則是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
「土地整合後,我家棉花地的產量增加不少。」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阿克託格拉克村村民買合蘇木·阿布來提高興地說,他家的土地整合完成後,節水灌溉、機械化作業等新技術都用上了,棉花畝產由過去的200公斤提高到380公斤。
「十三五」以來,全區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鞏固完善,完成國家下達的3562萬畝農村集體耕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任務,180.61萬戶農戶獲頒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為家庭承包耕地流轉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目前,全區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已超1060萬畝,佔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比例超過36%,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全區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順利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全區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2.8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及帶動非成員數佔總農戶數的比例超過38%。
合作社及新型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全區農業生產質量效益,成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紐帶。
「十三五」以來,全區以土地流轉為基礎,以合作社引領為帶動,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支撐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棉花機械化採收面積以年均超百萬畝的速度快速增長,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4.89%,居全國前列。(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