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2020-07-31 橘子老師講教育

老話說「養兒防老」,以後父母老了,沒有行動能力了,就由孩子來撫養,用贍養老人的方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可是如今的社會似乎有些變化,經常會聽見有些父母說,孩子和自己越來越不親近,常年在外上學不回家就算了,就連電話都不打一個,真怕自己老了以後沒人養。

如今的交通和傳訊這麼方便,高鐵幾個小時就能跨越幾座城市,視頻通話隨時可以見面,可這樣便捷的條件,孩子就是不願和父母溝通、見面。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心和父母根本就沒有聯繫,他們也不願聯繫。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孩子和父母本應該是血脈相連的,父母教育的失敗會導致這份血緣越來越淡薄,最後消失。

一.什麼原因導致父母和孩子漸行漸遠?

1.過度溺愛,剝奪孩子成長權利

許多父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出「白眼狼」,在孩子小時候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根本不會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這樣驕縱長大的孩子,一般沒有感恩的心,對父母的辛苦與付出視而不見,變得自私自利。

上大學後離開父母,只顧著自己的生活,享受著自己的快樂,根本不會想起家中思念孩子的父母。我大學的一個同學就是這樣,每周我們都會給父母打電話報平安,然後詢問父母的近況,但是她從來不打電話給父母。當我們問她為什麼不給父母打電話,她自然的回答;「我還有錢,先不打。」原來在這樣嬌養女的心中,父母只是她的提款機而已。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2.留守童年,親情的缺乏

與過分溺愛的孩子不同,留守兒童從小沒有感受過父母的呵護,長期處於親情缺乏的狀態,所以對父母的感情自然就淺淡了很多。小時候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變得獨立堅強,長大後就更加不需要父母的陪伴,由於感情的缺失他們也不會主動聯繫父母,親子感情自然就淡。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3.父母控制欲過強,孩子急於擺脫

不陪在孩子身邊不對,陪孩子的時間太久也不對,孩子需要自己成長獨立,但有些家長就是喜歡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的面面俱到,就連孩子穿什麼衣服都要插手。這樣嚴絲合縫的愛,讓孩子喘不過氣,在上大學後就會遠離父母,防止他們再次把控自己。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4.父母感情不好,讓孩子厭惡家庭

父母的感情也會影響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長期爭吵,會讓孩子的童年過的很恐慌,長大後的孩子,不願意再想起童年的恐慌記憶,於是就會選擇逃避家庭。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二.怎樣才能培養親密的親情關係?

1.牢記父母職責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幸福的童年就應該有父母的陪伴,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同時幫助孩子成長,在孩子成長中有什麼問題時,父母的陪伴會讓他更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對父母的親密度也就更高。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2.掌控好平衡

人與人交往都要注意尺度和分寸,父母和孩子之間也一樣,父母關心孩子是好事,過度的關心就是壞事了。如何把握好孩子和父母的親密度的同時,又給孩子足夠的個人成長空間,才是父母最大的挑戰。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3.夫妻關係和諧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的學習,他們學習父母的言行的同時,也在被父母影響著。夫妻感情親密的家庭,家庭氛圍中充滿愛,孩子就會幸福的成長,與父母的關係也更加親近。相反,夫妻感情不和諧,總是在爭吵,家裡劍拔弩張的氣氛,會讓孩子不安,他無法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自己也就學不會愛父母。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三.如何補救已經疏遠的親情?

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感情出問題的時間點,都在孩子的童年階段,等問題顯現出來,孩子已經上高中、上大學了,這時候孩子的身心都基本發育成熟,心理框架都已經搭建完成,這個時候想要改善親子關係為時已晚。

面對疏遠自己的孩子,只能阻止關係繼續惡化,想要讓孩子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是不可能的。經常主動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但是要掌握好頻率,從以前沒注意到的小事關心孩子,比如給孩子寄一些他喜歡的家鄉特產,都可以阻止孩子與自己繼續疏遠。

父母最大的「痛」:付出自己的全部,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謝謝」

作為父母,最大的痛就是自己的孩子與自己不親近,自己付出了全部,卻換不來孩子對自己說一句謝謝。

相關焦點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這是這位考第一孩子的價值追求。這位考試總第一、才藝出眾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裡,放在心尖兒上,時常還會曬在朋友圈裡,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給的最好的,卻被自己的孩子所嫌棄。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
  •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她以為兒子看到自己憔悴的樣子,一定會很心疼。但就在母親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兒子,希望兒子能用小手摸摸自己的臉,說出關心的話時,令人心寒的一幕出現了。兒子的臉上滿是質疑和憤怒,大聲呼喝母親:「我都餓壞了!你怎麼沒給我做飯?」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付出了所有心血養大的兒子,竟然會自私到只想到自己的晚飯,絲毫不在意她生病的事。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1最近,豆瓣上的一個帖子火了,網友吐槽自己10歲的小侄子。這個小侄子不僅成績優秀,奧數、圍棋、輪滑各種業餘愛好也出類拔萃,重點來了,小侄子覺得自己太優秀,嫌棄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孩子說自己的父母太窮,只開得起十幾萬的豐田,他的同學都拿著iPhone7,自己卻只有兒童手錶。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一切,孩子卻不懂感恩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善良寬厚,則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內心溫暖善良;父母刻薄自私,則孩子也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有的人,對於子女,恨不得可以榨乾自己身上的最後一滴血,來服務於子女。然而,這種做法,對於子女,是真正的愛嗎?並不是。
  • 養不出感恩的孩子‖也許因為父母付出的太多。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呢?也許跟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係。太順從孩子,往往孩子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其實孩子不應該是寵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成長,父母的擔當感和責任感會讓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有一個故事,你看能說明什麼?
  • 養不出感恩的孩子‖也許是因為父母付出太多。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呢?也許跟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係。太順從孩子,往往孩子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其實孩子不應該是寵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成長,父母的擔當感和責任感會讓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有一個故事,你看能說明什麼?
  • 凌晨三點,孩子的一句「謝謝」,讓媽媽感動萬分
    因為我知道這個事情,孩子本來就覺得不好意思,如果這會我給孩子過多的責罵,孩子的心裡肯定會有情緒。要知道像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不小心尿床或尿溼褲子了,也因為害怕父母的責罵,故意隱忍著不說,硬生生的把衣服和褲子捂幹了。
  • 為什麼父母付出越多,孩子越不知道感恩?因為你沒做到這七點
    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放在心尖上,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給的最好的,卻被自己的孩子所嫌棄,真的是有點悲哀。難怪有人說「父母皆禍害」這樣心驚肉跳的話。時下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著白眼狼,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了一個個白眼狼般「受之無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覺得父母付出的所有都是應該的,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有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覺得是父母的錯,還會心聲怨恨。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有用,他只是個優秀的「白眼狼」。
  •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落得一身埋怨
    中國式父母,是怎麼把孩子養成「仇人」的?知名影星鄧超在某次的新電影宣傳記者發布會上,被問到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說了一句:「我從來不會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輸在起跑線上就輸在起跑線上。」這話一出,立馬招來家長們的吐槽:「那是你的孩子還沒上小學!」
  • 我的一廂情願,換來的只不過是你的一句愛過,不是還愛
    尤其是有不少的姑娘也是被這句話傷害過吧,如果非要把這些傷害人最深的話排一個排名,那麼這一句愛過,足夠可以排到前幾位。誰都會希望自己從中付出的那些情感會得到一個妥善的對待,而不是最後再攢夠失望了而分開之後,又換來了那最後的一根稻草就是愛過。
  • 男孩一句話暖哭2億人,央視點讚:會體諒父母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一對剛從工地上結束工作的父母,趕著去學校接孩子放學。 因為時間匆忙,他們來不及換下髒兮兮的衣服,就直接去了學校。 一路上,他們一直擔心自己邋遢的形象,會讓自家孩子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怕其他孩子會笑話。
  • 「憑什麼說謝謝?」孩子缺乏感恩心,父母要警惕孩子變成白眼狼
    媽媽讓孩子給服務員小姐姐說一句謝謝,孩子卻反問了一句,「憑什麼說謝謝,她不是服務員嗎?」媽媽的臉上立刻露出尷尬的神色,眼睛瞪著孩子,暗示孩子做的不對。但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怡然自得地剝開糖紙吃糖。服務員連忙說「不用客氣,應該的!」孩子媽媽只好陪著笑對服務員說「這孩子不懂事,別跟他一般見識!」
  • 「患者的一句謝謝,是對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再看常倫,一邊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一邊記錄病史,然後迅速開好藥方,還不忘記叮囑患者各種注意事項。 常倫的父母是醫生,從小耳濡目染父母救死扶傷的經歷,觸發了他對醫學的嚮往。大學主修臨床西醫的他,畢業後看著很多的皮膚病患者常年靠吃激素藥緩解痛苦,他便研究皮膚病,為此還專門到北京廣安門醫院東直門醫院進修兩年。
  • 感恩節來了,做不到這2點,你的付出就全部破功了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愛像路一樣長,而孩子對父母的愛卻像筷子一樣短。的確,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即便生活再難,也會把自己認為的最好留給孩子。而孩子一直以來都在扮演著被愛的角色,他們把父母的給予當作理所應當,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更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 送出去100個禮物,卻沒等來一句謝謝
    送出去100個禮物卻沒等來一句謝謝前段時間,買了幾張明信片回來,然後郵寄給我的朋友們,有陌生人,有好朋友,也有一般的朋友,寄完後的20天後,卻遲遲沒等來一句別人的已收到或謝謝,更別說回贈了。這人的人際關係到底有多差?還是送的這個禮物不合人心呢?
  • 親生兒子活埋79歲母親:為什麼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為什麼很多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02還記得幾年前曾震驚一時的留學生汪佳晶「機場弒母」案嗎?汪佳晶在國外留學五年多。家裡是單親家庭,一直靠著母親的收入維持生活。她偷偷拿走有300萬存款的銀行卡,把錢全部轉入自己的卡裡。她還將父親柴先生的微博微信拉黑,甚至連柴先生的親人和好友也全部拉黑刪除。付出全部,養出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真的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孩子不懂感恩,父母痛苦一生。
  • 「相戀八年,分手一瞬間,不求回報的付出,最終換來一句不愛了」
    後來他說他準備開網店需要備貨,可是我們沒錢,我不能再從家裡拿錢了,那樣父母肯定會為我擔心,實在沒辦法我從閨蜜那裡借了三萬塊錢給他,他拿到錢後卻遲遲不進貨,對我說貨源還沒有完全談好,等談好了再進,誰知道後來這些錢也被他一點一點揮霍乾淨了。相戀八年,分手一瞬間,不求回報的付出,最終換來一句不愛了。
  • 父母「孜孜不倦」的付出潛藏隱患,換來的只有孩子「碎片化」人格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為人父母的都心甘情願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孩子,每天孜孜不倦的教誨,從早到晚的操持,辛苦的上班掙錢,自己緊衣縮食的過日子,什麼都能將就,把最好的吃的、用的,都留給孩子。
  • 付出真心,換來傷心,剩下寒心,聽得扎心
    一向不相信什麼一見鍾情的她,只想著,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多個朋友多條路,多給自己個機會,也不是什麼壞事。透過男孩的朋友圈,讀者猜到,對方應該是個健身教練,或體育老師之類的角色。後來,經過證實,果然是的。男生是本地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