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養兒防老」,以後父母老了,沒有行動能力了,就由孩子來撫養,用贍養老人的方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可是如今的社會似乎有些變化,經常會聽見有些父母說,孩子和自己越來越不親近,常年在外上學不回家就算了,就連電話都不打一個,真怕自己老了以後沒人養。
如今的交通和傳訊這麼方便,高鐵幾個小時就能跨越幾座城市,視頻通話隨時可以見面,可這樣便捷的條件,孩子就是不願和父母溝通、見面。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心和父母根本就沒有聯繫,他們也不願聯繫。
孩子和父母本應該是血脈相連的,父母教育的失敗會導致這份血緣越來越淡薄,最後消失。
1.過度溺愛,剝奪孩子成長權利
許多父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出「白眼狼」,在孩子小時候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根本不會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這樣驕縱長大的孩子,一般沒有感恩的心,對父母的辛苦與付出視而不見,變得自私自利。
上大學後離開父母,只顧著自己的生活,享受著自己的快樂,根本不會想起家中思念孩子的父母。我大學的一個同學就是這樣,每周我們都會給父母打電話報平安,然後詢問父母的近況,但是她從來不打電話給父母。當我們問她為什麼不給父母打電話,她自然的回答;「我還有錢,先不打。」原來在這樣嬌養女的心中,父母只是她的提款機而已。
2.留守童年,親情的缺乏
與過分溺愛的孩子不同,留守兒童從小沒有感受過父母的呵護,長期處於親情缺乏的狀態,所以對父母的感情自然就淺淡了很多。小時候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變得獨立堅強,長大後就更加不需要父母的陪伴,由於感情的缺失他們也不會主動聯繫父母,親子感情自然就淡。
3.父母控制欲過強,孩子急於擺脫
不陪在孩子身邊不對,陪孩子的時間太久也不對,孩子需要自己成長獨立,但有些家長就是喜歡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的面面俱到,就連孩子穿什麼衣服都要插手。這樣嚴絲合縫的愛,讓孩子喘不過氣,在上大學後就會遠離父母,防止他們再次把控自己。
4.父母感情不好,讓孩子厭惡家庭
父母的感情也會影響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長期爭吵,會讓孩子的童年過的很恐慌,長大後的孩子,不願意再想起童年的恐慌記憶,於是就會選擇逃避家庭。
1.牢記父母職責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幸福的童年就應該有父母的陪伴,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同時幫助孩子成長,在孩子成長中有什麼問題時,父母的陪伴會讓他更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對父母的親密度也就更高。
2.掌控好平衡
人與人交往都要注意尺度和分寸,父母和孩子之間也一樣,父母關心孩子是好事,過度的關心就是壞事了。如何把握好孩子和父母的親密度的同時,又給孩子足夠的個人成長空間,才是父母最大的挑戰。
3.夫妻關係和諧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的學習,他們學習父母的言行的同時,也在被父母影響著。夫妻感情親密的家庭,家庭氛圍中充滿愛,孩子就會幸福的成長,與父母的關係也更加親近。相反,夫妻感情不和諧,總是在爭吵,家裡劍拔弩張的氣氛,會讓孩子不安,他無法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自己也就學不會愛父母。
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感情出問題的時間點,都在孩子的童年階段,等問題顯現出來,孩子已經上高中、上大學了,這時候孩子的身心都基本發育成熟,心理框架都已經搭建完成,這個時候想要改善親子關係為時已晚。
面對疏遠自己的孩子,只能阻止關係繼續惡化,想要讓孩子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是不可能的。經常主動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但是要掌握好頻率,從以前沒注意到的小事關心孩子,比如給孩子寄一些他喜歡的家鄉特產,都可以阻止孩子與自己繼續疏遠。
作為父母,最大的痛就是自己的孩子與自己不親近,自己付出了全部,卻換不來孩子對自己說一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