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元西遊:孫悟空必須是猴子形象,不知養活成就多少人

2020-12-20 似大名蛀蟲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猴行者登場

「來者何人!」

「我乃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花果山水簾洞美猴王齊天大聖,現大唐上國駕前御弟前往西天取經者大徒弟,孫悟空是也!」

「說了一大串,不就是弼馬溫,一個猢猻嗎?」問孫悟空名號的妖怪此時大半嘲笑,甚至連豬八戒第一次與大師兄夜戰,知道對方時也不禁如此辱罵。

一般說到這,都能預測到下一步,孫悟空怒從心起,不是掄棒就打,就是痛斥對方,嘴炮還擊。

孫悟空不敢就形象問題還口的時候,不是唐僧就是菩薩斥罵他為「你這潑猴」「你這猢猻」時。

他生氣妖精嘲笑他是「猢猻」倒不是氣自己形象,而是對方輕視他的身份。他對自己的形象從出生之時就習慣了,與人身處千多年,也沒什麼,哪會在乎別人對他形象的指指點點,自己喊一聲變,想變什麼潮流帥哥就變怎麼樣。

下面就由《西遊記》裡的「孫悟空」親自介紹,他為何是猴子形象,而不是牛、豬、馬、虎什麼的。

孫悟空述(瞧清楚,不是悟空傳!):

說來話長,還得從「吳承恩」說起。這「吳承恩」,我就不多說了。我的火眼金睛裡,瞧出他是名擅長時空旅行的人。

「吳承恩」抓住了「唐三藏」這個關鍵字,在原唐玄奘時空基礎下,發現了好幾處平行宇宙開始出現了唐玄奘徒弟身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發了這些宇宙次元的出現,但「吳承恩」對此很感興趣。

一個姓石頭戴箍的行者,更是被刻在了西域的壁畫上。接著,在一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次元中,有個自稱花果山八萬四千獼猴王的要隨唐僧西去,途經三十六國,歷百萬裡路程。

更有個次元就牛逼了,是個叫神猴哈奴曼的,是印度的神話英雄。他能飛能打,為了救羅摩妻子悉多,大戰羅剎惡魔羅波那。印度教和「唐三藏」取經的天竺有著緊密的關係。

這些種種次元造成的時空故事影響,把「吳承恩」打了個大大的激靈。結果當他想回自己時代時,被另一個更大的次元吸引掉進去,稱為「元劇西遊記」次元的。他這才發現,之前經歷過的次元,都已經穿梭在這個次元裡。「唐三藏」由原次元的「獨自偷跑出關」成為「聽觀音妙音奉旨取經」。

這時,我的真正前身出現了。在這個次元,「我」便是孫行者,那個獼猴王書生樣子的猴行者在這次元的變身,自號通天大聖。對,齊天大聖並不是「我」,「我」有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我」偷了王母蟠桃仙衣獻給妻子金鼎國公主,被李天王帶兵徵討花果山,沒想到「我」會筋鬥雲會變化,他和哪吒都奈何不了「我」。直到觀音出現,把「我」收服,後來唐僧剛救了「我」,給我取法名「孫悟空」。

知道了吧,在這個次元,「我」才有了「孫悟空」這響亮的名字。

「吳承恩」回到自己次元,日夜恍惚,被自己經歷過的次元故事歷歷在目。他左思右想,在他那無邊念力的影響下,一個《西遊釋厄傳》,又稱「西遊記」的次元誕生了。

在這個次元裡,我真正成為了男一號。嗯,我的世界,「吳(吾)」作主!

「吳承恩」的功力真不是蓋的。他想,既然有個次元我叫「孫悟空」,這名字動聽響亮,就不必改了,而且有法力有神通,更不用改,但有些事情是必須動動手腳的。否則這個次元就太沒勁了。

既然我叫「孫悟空」,為了表現我的神通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夠的,我的前身就是個仙石。老吳花了整整一個篇章來介紹我的由來。

為什麼仙石變得不是其它精靈蟲怪,非要是猴?老吳在第一回結尾寫下原因「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是不是特牛?比那個次元觀音隨便起個佛教的名字來頭響亮多了!頑空頑空,是個無思無為、無知無覺的境界,而竟然是由我來打破它。我這不就像盤古開天地嗎,一個新的次元,就由我名號誕生而出!

這次,我的「猴」樣就有了高大上的光環。看老吳借須菩提老祖怎麼說的,須菩提便是我的第一位師傅。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

姓「孫」,是不能姓「胡」,胡字在易理裡是老陰,不能化育(當然,胡字還有其它意思,老吳筆削春秋,這裡就不說了,懂的都懂)。而「孫」代表陽,子男系嬰,是「嬰兒之本論」含義。更何況,「孫」字去了獸旁,我就脫離了獸系。

但如果姓加上獸,便是「猢猻」,猢猻像猴又像猿。是的,整個次元裡,我動不動就心頭怒火中燒,老吳稱我為「心猿」。

就這些原因,我叫孫悟空,本身必須是猴子,有時是猿有時是猴,因為老吳時空旅行太多了,分不清,就這樣劃等號吧。

但老吳這個創紀元是成功的。從此之後,齊天大聖孫悟空就在數百元的次元裡聲名大振,從村落到皇宮,從戲臺到屏幕,不知道養活了多少人。

相關焦點

  • 夢幻西遊:孫悟空愛上的是「晶晶姑娘」還是「冰冰姑娘」
    夢幻西遊:孫悟空愛上的是「晶晶姑娘」還是「冰冰姑娘」眾所周知,夢幻西遊是以電影《大話西遊》為藍本,最初是作為Q版的端遊《大話西遊》出現的。因此遊戲中的一些設定,也遵守著電影當中的情節,但是偶然一次發現,境外的左側的NPC大當家,已經改名成了大幫主。
  • 盤點:孫悟空11種動漫形象,最後3種乃是童年經典!
    這部作品主要講述孫悟空師徒四人,在途經火焰山時和鐵扇公主、牛魔王等人的遭遇。1941年,這部影片在上海三個電影院同時上映,票房收入超越了所有同期影片。裡面的孫悟空則帶著一頂僧帽,一副白手套,看起來有些瘦弱的樣子。《西遊漫記》《西遊漫記》是西遊新編,講述師徒四人取經回來後,離奇穿越到現代的故事。
  • 明知道猴子愛吃桃,為何玉帝還讓孫悟空看守蟠桃園?
    問題是:猴子愛吃桃,這是個常識,玉帝肯定也知道。既然玉帝明知道這一點,為什麼還要派孫悟空去看守蟠桃園呢?這不等於讓孫悟空「監守自盜」嗎?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主要是三方面。其二、此段是沿用之前的西遊故事和《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西遊記》也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在明代之前就有西遊故事,從最初的《大唐西域記》,到元代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都是《西遊記》的藍本。在《西遊記雜劇》中,就有孫悟空大鬧蟠桃園的故事。
  • 孫悟空到底長什麼樣,西遊記原著中的幾個詞語,心中美好形象全無
    孫悟空這個人物就不用多介紹了,出自四大名著《西遊記》中的角色,在身世背景以及個人能力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唯獨他的長相引起了很多人的懷疑,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切的根源在86版《西遊記》中。眾所周知,86版的《西遊記》是最經典的一部神話劇,可以說是好幾代人的回憶,劇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刻在所有人的心中,特別是無所不能的孫悟空。但是看過原著的小夥伴會發現,書中描繪的孫悟空跟影視劇中的完全不一樣,還記得妖怪是怎麼形容孫悟空的嗎?沒錯就是這個詞「毛臉雷公嘴」,大家看看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是這個形象嗎?
  •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多少年?根本不是五百年,猴子撒了謊?
    (蝸牛看西遊第4710期)文/蝸牛西遊中有個公開的秘密: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但是有讀者發現,這個五百年是悟空謊報的數字。悟空見到如來的第一面就持輕視的態度,他以為如來就是過來走個過場,不會真的對他做點什麼,所以才放心大膽的和對方打賭,賭約內容規定:如果悟空翻過五指山日後玉帝就換房子住,如果悟空沒有翻過只需要到凡間繼續修煉,猴子聽罷以為這兩個結果都是對他有利,等到他被壓在五行山後才想捶胸頓足,他被如來老兒騙了。
  • 別老兩開花了,孫悟空不屬於六小齡童,他們曾經也曾是美猴王
    從六小齡童的微博來看,最多的就是關於《西遊記》的人、事,毋庸置疑,央視版《西遊記》的藝術成就高不可攀,甚至影響了全國老少,試問誰不知道孫悟空?六小齡童塑造了當之無愧的美猴王形象,但孫悟空絕不只是他一個人的代名詞。他們也曾貢獻了不一樣的悟空形象。
  • 齊天大聖孫悟空,孫悟空的師傅是誰,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的性格...
    這件物不知打了多少坐工,煉了幾年磨難,配了幾轉雌雄,煉成這顆內丹舍利。今日大有緣法,遇著老孫。」那猴子拿將過來,那裡有什麼疼處,特故意摸了一摸,一指頭彈將去。那妖慌了,劈手來搶。你思量,那猴子好不溜撒,把那寶貝一口吸在肚裡。」  4、定風珠  「定風珠」即「定風丹」,靈吉菩薩贈送給孫悟空的定風法寶。
  • 西遊得道:龍王的地位越來越低,直到給孫悟空跪下
    《西遊記》第3回,孫悟空第一次見東海龍王。 東海龍王一口一個「上仙」叫了孫悟空9次。 那麼在外人面前,龍王們是如何自稱的呢? 東海敖廣在孫悟空面前也自稱:小龍
  • 看看悟空這隻猴子是怎麼進行文化輸出的
    日本著名學者田千畝曾在《日本童話的新研究》提到,作者是將活躍的孫悟空塑造成了桃太郎,還給他重新配備了一個猴子隨從,並且「《桃太郎的故事》和《西遊記》裡的主人公都被構思成『為完成大業而奮鬥』的大智大勇者,他們的隨從也同樣都被設計成形態各異的動物。」右下打鬼者為桃太郎,其左面的小夥伴即為猴子形象。接下來是正牌孫悟空。
  • 西遊文化 被日本動漫「玩壞」了嗎?
    「因為我覺得孫悟空身上體現了很多奧運精神,比如拼搏、進取、不屈不撓,樂觀向上。」六小齡童認為,孫悟空形象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國外很多人都認為孫悟空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圖騰。不過,最終「美猴王」遺憾未能獲選。
  • 大聖歸來:孫悟空是「進口貨」?
    提起「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裡面那個降妖除魔、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成為許多人童年記憶中的大英雄。而根據《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故事改編,由萬籟鳴、唐澄於上世紀60年代執導的《大鬧天宮》更是成為中國動畫史上難以逾越的巔峰之作。近日,隨著3D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上映,這隻「史上最強大」的猴子再次聚焦了公眾的目光。
  • 孫悟空為何剛出五指山,就要打死6個凡人?把他們名字連起來念
    有句話叫:紅樓好解,西遊難求。紅樓主要是要有聯繫,所謂伏延千裡。但西遊的難懂處在於需要佛道儒三家的功底才能勉強看清一二。比如這個會元,皇極經世就能難倒許多人。為何上天多走南天門,為何同時鬧的是龍宮地府,為何王母的蟠桃園但由玉帝派猴子去,到最後猴子都沒見過王母。
  • 四本小眾卻很精彩的西遊類網絡小說,最後一本堪比《大潑猴》
    為了擺脫變成豬八戒的命運,朱天篷拿著一封推薦信前往斜月三星洞……至此如來的掌中佛國沒有困住孫悟空,憐憫蒼生的金蟬子成了酒肉和尚……整個西遊被攪得天翻地覆,一件件洪荒秘史被逐漸揭露!重生西遊之逆天系統 作者破鋒八刀太白金星:「這小子怎麼還沒死?」觀音菩薩:「這小子怎麼還沒死?」滿天神佛:「這小子竟然還活著?」
  • 孫悟空出生的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
    西遊世界整整用了三萬七千八百年,才使得天地人,三才定位。整個世界分「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東勝神洲有一個島國,名曰傲來國。傲來國有一座海島,名曰花果山。我們的主角孫悟空此刻正孕育在花果山山頂的一塊仙石之內。
  • 「孫悟空」更加高級和進化,但楊潔導演的才是我們美好的童年記憶
    尤其對於「孫悟空」這個角色,楊潔導演更是慎之又慎。僅僅是為了尋找合適的「孫悟空」,楊潔導演便走訪各地,看了無數演員資料。直到她看見1960年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孫猴子,這才有了點主心骨。後來,在拍攝過程中,楊潔導演告誡六小齡童,「我要求你演的孫悟空,必須生動鮮活,不可替代,無法超越。以後咱的《西遊記》只要放了,觀眾心中只能有一個美猴王。」按照導演的要求,六小齡童果真演出了一代經典美猴王。如今時代在變,「孫悟空」的形象也一直不斷更新。
  • 86版孫悟空手辦,勾起了多少人童年的回憶?放大後細節好評!
    其中美猴王孫悟空由六小齡童老師飾演,六小齡童老師的孫悟空深得人心,是以後那麼多部《西遊記》裡唯一一個最像猴子的孫悟空。 孫悟空是石猴,真的就像某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的那樣從石頭裡蹦出來,因為水簾洞一事當了美猴王,因不想死而漂洋過海學習法術,後被天庭招安做弼馬溫,偷吃仙桃,在天界的搗蛋像極了峨眉山的野猴子。
  • 牛魔王怕豬八戒而不怕孫悟空?猴子被壓五行山他為何幹這事?
    (蝸牛看西遊第2578期)文/牽著蝸牛散步一很多人以為,孫悟空從菩提學院留學歸來,憑一雙肉掌,弄死了水髒洞混世魔王,聲名蓋過了馬爸爸和東哥,牛魔王等妖嚇得趕緊來磕頭拜爹。孫悟空的確砍死了混世魔王,但他並沒有一絲勝利的喜悅,而是想到,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一個妖王倒下,千萬個妖王站起來,要想不被混世魔王欺負,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團隊。他先是在傲來國搶了很多兵器,組建了猴子軍隊,又到東海龍宮「借」到了金箍棒,提升了自己的戰鬥力。
  • 玉皇大帝隨口說的一句話,孫悟空才有了大鬧天宮的機會
    《西遊釋厄傳》中最廣為流傳的一段便是「大鬧天宮」了,國人無論男女老幼、文化人或是白丁,都能夠說上一段大鬧天宮的劇情,言孫悟空奮是如何起千鈞棒、踏破凌霄的。然後孫悟空當初一清二白,既無後臺,也不會巴結,更沒有多少發家致富的頭腦和本領,是如何能夠建立起花果山武裝力量來對抗天庭,逼著天庭兩次招安,還導致孫悟空大鬧天宮讓玉帝威儀掃地的呢?
  • 從白衣秀才到鬥戰勝佛,孫悟空成名經歷了哪些潛規則?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猴行者雖然第二處就已經出場,但全書貫穿的主旨還是唐三藏求取真經,第一主角和故事主線還是圍繞取經人展開,這和老吳的《西遊記》開篇就是天產石猴、佔山為王、大鬧天宮等形成了明顯差別。筆者從過去發表的帖子裡也曾指出,有人說西遊記的第一主角是唐僧,這個是錯誤的,無論從文學題材、文筆形式以及著墨重點,在老吳的筆下,被刻畫最深最受愛戴的只有孫悟空這一隻猴子也!
  • 「鬥聖戰佛」孫悟空:負盡千重罪,煉就不死心
    題記:這世上,有多少這樣的快意,定海神針,一萬三千六百斤,攪得滿天神佛不得安寧。這世上,又有多少這樣的不甘,七十二變,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尋。你說這金箍棒的主人是一隻猴子。他從小人書中走來,他從收音機裡走來,他從電視劇裡走來,他從動畫片裡走來,他從電影裡走來,他從五花八門的故事裡走來。他無處不在,他無所不能,他會變成每個男孩子的模樣,每個男孩子都渴盼變成他那樣的蓋世英雄。他走過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陪伴我們玩耍在街頭巷尾。他走過我們的少年,每年暑假都會來給我們打妖怪,年復一年,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