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
對於覓瑞研究的miRNA精準疾病預測技術這一領先世界的高科技創新成果而言,由於真正擁有完整的臨床數據和科研高度,「唯一」不再是一句廣告語,而是對百姓健康高度負責、對社會高度負責任的態度,也成為真正的科技創新與概念炒作之間的分水嶺。
中國科學家技術創新領跑國際前沿
周礪寒是一位生物學博士,生於貴州,長在浙江。1998年,周礪寒參加了新加坡SM1項目考試——這是一個專門招收中國優秀初中畢業生到新加坡公費留學的項目。他通過了考試,被錄取至新加坡聖公會中學,並在2003年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系。
覓瑞首席科學家周礪寒博士
2004年,周礪寒加入朱興奮教授實驗室,開始對miRNA進行研究。直到2008年,miRNA第一次在血液中被檢測到,這個領域才在臨床研究上迎來了爆發。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在2010年立項成立了miRNA臨床標誌物研發中心,由朱興奮教授擔任主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是一家類似於中國中科院的研究機構,是新加坡高新產業的助推器,他們也看到了miRNA在生物科技領域的前景。
就在這個時候周礪寒遇到了他的事業合作夥伴鄒瑞陽。
鄒瑞陽本科就讀於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他獲得了化學和生物學的雙學士學位,接著考取了SMA——新加坡與麻省理工學院學術聯盟研究生。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教職的朱興奮教授同時也是SMA化學醫藥工程系主任,於是,鄒瑞陽進入朱興奮教授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和他未來的事業夥伴周礪寒成為了同門。
2014年周礪寒和鄒瑞陽在杭州創立了覓瑞(MiRXES)公司,正式成為事業的合伙人,朱興奮教授擔任首席科學顧問。
miRNA小分子腫瘤標誌物檢測成為癌症早篩利器
miRNA是什麼?它在生物學領域的中文名叫做微小核酸。「如果給它一個更形象的名字,應該叫『管控基因』。」覓瑞首席科學家周礪寒說,「miRNA掌握著人和動植物生老病死的整個過程。」
早在2001年,哈佛大學的Frank Slack教授首次在人體內發現了這個短小的RNA,因此他被稱為「人類miRNA發現者」,但這些「小傢伙」留給了科研人員一大堆謎團:miRNA的確切功能是什麼?它的目標靶是什麼?作用機制是什麼?
周礪寒博士說道:微小核酸其實就是一個2000年之後發現的,人類最小的一個基因,它管理著DNA到蛋白質的轉化,通過管理的轉化影響到細胞的正常或者不正常的功能。
目前全球miRNA研究應該處於準備產業化的點上,因為通過將近20年的研究,確實積累了足夠的臨床證據,證明這個東西是有意義的,也有越來越多公司在做這件事情。但是在市場上可能大家還是對miRNA不是特別了解。
miRNA在細胞生長和發育過程中起多種作用,包括調控細胞的發育、分化、凋零、繁殖等。目前人體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種miRNA,佔人類基因組的1%,卻能夠調控高達30%人類基因的表達。
因此,從生物學機理上來說,miRNA有成為腫瘤標誌物的優勢,它是腫瘤細胞主動分泌的,隨著腫瘤細胞的生成、凋零,miRNA的表達量一直在變化,所以每種miRNA的表達量代表了在某一刻人類體內健康或者疾病的信息。
正是基於這個基礎,覓瑞已經開始推出胃癌、肺癌、乳腺癌在內的多個高發癌種早篩產品。致力於幫助臨床發現更多,更早的癌症病例,幫助更多人將癌症攔截在早期。
「截至目前,覓瑞已完成了超過 5200 例胃癌患者和對照受試者在內的miRNA檢測多中心研究,通過對 578 種血清miRNA的表達進行量化,經過3000萬組數據的機器學習,遴選出12個對胃癌的相關信號通路起到重要調控作用的miRNA,並證實這12個miRNA與胃癌的發生有著高度的相關性,準確率超87%」周礪寒博士講道。
以胃癌為例,據了解,我國胃癌人數佔全球一半,死亡率逐年攀升,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如何藉助早篩產品推進早期篩查工作?
周礪寒表示,傳統的胃癌早篩分兩種:一種就是常規胃鏡(傳統的插管胃鏡),另一種就是血清標誌物檢測。「傳統的插管胃鏡是一項有創檢查,最大的弊端莫過於耐受性差。大多數人因痛苦或恐懼難以接受,而且目前我國相關醫療資源也不足以支撐大範圍人群的普篩。」
另一種血清標誌物檢測,靈敏度相當低,除非血液中標誌物的數量已經高到了癌症晚期的數量級,否則在大量人群當中這些癌症標誌物的意義並不大。
覓瑞的miRNA小分子腫瘤標誌物檢測技術有望填補這樣的市場空白。通過一管血,在人體2600多種miRNA中,尋找與各癌種相關聯的不同miRNA組合,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癌症早篩。
2019年5月,覓瑞在杭州舉辦了「篩無憂-胃癌」新品發布會,這款胃癌早篩產品正式面世,覓瑞因此成為世界領先的將miRNA(微小核酸)技術用於癌症早篩的公司,成為了行業先驅。
「胃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但當前胃癌早篩現狀並不理想。」周礪寒強調,「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太晚,錯過最佳治療機會。『篩無憂-胃癌』檢測對於提高胃癌早診率,提升百姓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臨床循證研究樹立科學公信力
「科技創新要有嚴謹的科學精神。臨床循證研究就是為百姓健康築起的一道防護牆。用於胃癌早篩的檢測產品一定要達到臨床試驗所要求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也必須要通過臨床多中心大樣本對照實驗來進行驗證」周礪寒強調。
據了解,目前覓瑞與國內多家知名醫院開展了臨床科研合作項目,包括:浙江省腫瘤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陝西省腫瘤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
開展的項目涉及胃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統癌症等中國高發癌症。項目納入的臨床樣本現已超過8000例,涵蓋了不同癌種、不同地域、不同病理分期、不同類型的樣本,為我們篩選和驗證性能優異的癌症miRNA生物標誌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司現在正積極籌措與醫院合作建立臨床樣本庫,預計截止今年年底樣本庫內的臨床樣本總數將超過10000例,必將極大推動下一步的研發工作取得更大進展。
目前,覓瑞已擁有關於miRNA 9項國際專利,獲得ISO等國際認證,並已在中國天津、杭州設立了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和超3000平米的研發及試劑盒生產基地,持續實現研發技術的更新,積極推進中國的癌篩普及。
把胃癌納入體檢篩查,讓早期胃癌無處遁形
目前,由於早期胃癌無症狀,我國90%以上胃癌處於「發現即晚期」的狀態,錯過了治療黃金期,治療費用高、治療效果差,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而早期胃癌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其最佳篩查治療時間是病變剛剛出現的初期,在這1-2年的初期如能發現並接受正規治療,不但患者生存質量高,還能為國家節約大筆醫療開支。
如何推進胃癌早期篩查?很多國家已有成功經驗:胃癌高發地區日本和韓國20年前強制開展全國性體檢篩查,早期胃癌比例達60%以上,5年生存率提高到70%。與此同時,周礪寒博士建議:把胃癌篩查納入體檢,實現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關鍵。
周礪寒博士表示:「只要提早發現,癌症並不等於死刑。「在醫療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癌症預防「已不再是天方夜譚。在實驗室呆了整整15年的周礪寒,找到了對抗癌症的科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