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珍貴原聲‖林語堂英文談話錄音!(1分33秒起林語堂開始說話)

2021-02-19 坂仔人坂仔事

「Speaking of Liberty」 ,一個美國電臺節目,曾邀請林語堂來談談。


Speaking of Liberty is an old time radio show which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citizenship and liberty for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race, creed, or color.


Chinese Harvard-educated academic and author talks about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d Democracy

在https://archive.org/ 上找到了當年的錄音,終於可以聽一聽大師的口語了 -- 沒有讓我失望。同時你也可以聽出來他很喜歡「背東西」,用詞聽起來很「學院派」的感覺。總之,聽完之後我更有學習動力了。

讀者:Mooncity:林語堂先生的原聲英語訪談,讀過他用英文寫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開明英語語法》等等數本著作,對他的英文造詣以及學貫中西的學識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段錄音是美國NBC廣播電臺1941年錄製的節目非常清晰,討論民主問題,林先生的聲音很年輕,語音標準,用詞精準,流暢而富有邏輯。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系是名不虛傳的。

微博:@纏夾二先生

【珍貴音頻:林語堂英文談話錄音】1941年美國NBC節目,林語堂英文談話錄音。難道英語也有民國範兒?[花心]感謝上傳這段錄音的網友!(1分33秒起林語堂開始說話)——接下來,請傾聽來自民國大師的聲音!~

林語堂先生的英文錄音一段節選

Chinese democray is, or was, so different from American democracy but the spirit is the same. Perhaps I may put it this way China is a new republic but a very old democrcy--the oldest, self-governing nation in the world.

Oh...wait a moment, you're pulling my legs.

No, I'm quite serious.

內容不討論。這樣的觀點argue起來,在當年可以上TED了。

BTW, exhibition的發音要注意,大師也發錯了。

林語堂談口語和寫作

文載林語堂《無所不談》第四篇 字斟句酌

有人以為目標在了解閱讀,不在口講,既在閱讀了解能力,就不必學講,這是把問題看錯了。學習英文的目標只在清順自然四字而已。假如有人能修道清順自然四字,無論用何方法,我們都無理由反對,外國讀者也可欣賞。凡不以口語為基礎的人,任你如何用功,也寫不出來平易自然、純熟地道的英文。



這裡有兩點可說:第一點是,要明白英語言文一致,而骨子裡是白語。英文這個東西愈平易自然愈好,愈少粉飾藻麗的句子愈好,愈近清順口語愈好,愈能念出來順口成章愈好。中國人寫英文能寫到這個地步的就不多。你寫出來,外國人念下去像外國人寫的就不容易。所以難能可貴就在這一點。再高一層,說怎樣寫優美典麗,靈活巧妙的英文,這又是另一回事,已經是屬於文學寫作的要素。但是第一層基礎,卻不可不從清順自然立腳,優美典麗是文學技巧之餘事。你看英文大家,他們信筆直揮,何嘗鋪陳堆砌華麗藻飾以為能事?邱吉爾可算英文大家,他有名的句子We shall fight on the hills,We shall fight in the streets…We shall fight with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這是多麼矯健有力的句子!何嘗有一字不是小學生所能用的字,又何嘗有一字誇辭浮句?英文之所以雅健在此。中國人寫英文,尋章摘句,多用深字,所以永遠學不好。例如,對人五體投地佩服,你說I admire him profoundly,便是古人做文章的做法(太文)。因為英人普通並不這樣講,最多用admire greatly 才是自然,而I take off my hat to him(平常字),才是真正道地的好英文,到家的英文。



一句話,中國人要寫英文必先淘汰古人「作文章」的觀念,才能打定正當的英文基礎。因為,我們須認清英美人所謂好英文就是pure,simple English的英文白話。他們沒有中國文言的歷史,而我們有傳統的習見,做起文章來,必可吟可誦,措詞遣詞,不是步塵六朝,便是上追唐宋,一味摹仿古人。至少《古文辭類纂》讀熟了,咿唔終日,才能寫出稍稍類似古文的文章,實際上能寫仿佛貌似的古文就難之又難。以前北大教授中能寫華麗四六文章的一大堆,而能寫好古文的只有一兩人。甚焉者,誤以艱深為古雅,以生僻為鴻深,或者要做到「無一字無來歷」。這就是說,用字遣詞,看似平平,卻是語有所本,或出於《漢書》某某傳,或出於《世說新語》某某條。有一千五百年前人所用過的辭語,便稱佳妙,便是有來源,有出處,文學根底深……這一大套古典文學的傳統,是英文所無而且是所不許的。你寫一篇文章偶爾引用莎士比亞一兩佳句,未嘗不可。多用一次,人家就嫌棄,以為你在賣弄,而是掇拾前人語句做的。初學的人就須先明白什麼是好英文,就是與外國人說話惟妙惟肖的口語,話這樣說,便這樣寫,便是好英文,所以、目的雖只在了解閱讀,而必須以口語入手,才能夠得其箇中滋味。這是第一點。

中文裡頭「難得」、「難道」、「虧得」、「幸虧」,就是這一類的口語。外國人學華語,這種辭語多,聽起來就順耳。文字這東西變化多端,而所結合的辭語很能表達某種意思。「虧得他想出來」是極能達意的字面,是好的國語。英文「有」,當然是have,而口語卻是have got(Have you got any money?)人家這樣說,我們只好這樣寫。Forget about it(算了)!也是一種口語。You are telling me(我還得等你說?)也是一種口語。Not a chance(絕不會)也是一種口語。這四個單字got,forget,tell,chance,都是極平常的字,而運用在口語中,卻是學好英文最重要的部分。上面所引take off my hat to(a person)也是這一類,應當學好英文的基礎。若是單求長字、生字、看來很文雅好聽的僻字,頭一步便走錯了。所以說善於靈活運用常字,是學習英文的不二法門。

下載 |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從這本《吾國與吾民》裡舉例子:

"...in the realms of art, she soared where others merely made an effort to flap their wings."

"And yet, to-day sh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chaotic, the most misruled nation on earth, the most pathetic and most helpless, the most unable to pull herself together and forge ahead."

My Coutry and My People, 閱讀原文下載。提取碼 959a

@Ericzenglish

來源:英語學習筆記 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幽默大師」——林語堂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1922年通過轉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後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 林語堂《京華煙雲》
    於是走進聖約翰這所名校,林語堂比以往更加發奮,在一年半時間內,他學通了英文,選擇了文科。學校裡的老師和神父,賦予了世界以澄淨的光澤,因為他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一種仁愛、誠懇而真實的生活。聖約翰畢業後,林語堂在清華大學有過一段執教經歷,這段時間對於他來說的意義,便是從一個思想已然西化的人,浸盈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孟姜女哭長城,可歌可泣,而這個故事林語堂到此時才聽說,他為之動容萬分,情感被劇烈地撬動,於是他開始補習國文。
  • 民國聞人在四川26丨林語堂的成都印記
    多才多藝的林語堂支持抗戰捐贈錢物撫養孤兒林語堂打破從《吾國吾民》開始從不親自動手把自己的英文著作譯成中文的慣例,他動手翻譯了《啼笑皆非》前半部分11篇,後12篇由徐誠翻譯林語堂來到「壩上」,錢穆前去一晤。林語堂與錢穆生於同年,都是1895年。國學大師錢穆曾撰文提到林語堂的一段軼事。他回憶抗戰時在成都初次與林語堂見面的情形。林語堂就是兩指夾著菸捲,一面抽菸,一面談話,菸捲積灰漸長,林語堂談話不停,手邊附近又沒有菸灰缸。錢穆一面看著,一面擔心若菸灰掉落,將有損主人地上美麗的地毯。
  • 林語堂《開明英文讀本》引版權官司
    當時一位周越然編寫出一部《模範英文讀本》,原本想一次性賣斷給「商務」,可「商務」嫌周提出的價碼過高,不肯答應,便允許此稿以版稅方式出版。孰料該書出版後,由於商務印書館的名氣和宣傳聲勢,使得全國多數中學都採用作為教材。這一下子可了不得,編寫者周越然,在該書發行的數十年間,竟抽得版稅數十萬元。這筆巨款,周越然用它蓋起了洋房,收藏稀有珍本和禁書……在享受研讀之餘,過著叫一般人眼熱的優哉遊哉富翁日子。
  • 林語堂先生和他的《開明英文讀本》
    《開明英文讀本》是林語堂先生為中國人量身定製的英語教材,此教材一出,不僅救活了一家書店——開明書局(當時正處於破產邊緣),而且為林語堂先生賺了一大筆銀子。最惹人注意的是,這套教材的橫空出世,很快就導致當時市面上其他的入門英語教材近乎絕跡。
  • 林語堂沒拿到博士學位?留學史視野下的林語堂
    《林語堂傳》,作者:錢鎖橋,版本: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林語堂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了嗎?從19世紀開始到20世紀上半葉,留學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從洪堡大學開始建立,到一次大戰之前,有一萬多美國人到德國留學;美國大學的早期學科建設主要是靠留德學生和德國教授完成的。而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日本有大批留學生到德國學醫,以至於魯迅到日本學醫,必須要學德語,因為日本的醫學課堂上很多時候是用德文授課。
  • 識途|林語堂推崇的英語學習法
    林語堂首創把英文的humor翻譯成「幽默」,把中文的「啼笑皆非」翻譯成「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至今仍為許多人所津津樂道。1930年代,林語堂編著之《開明英文讀本》由上海開明書局出版,成為全中國各中學通用之教材,暢銷20年。 臺北林語堂故居藏有許多林語堂的書信文稿、藏書著作、照片檔案及相關數據。
  • 林語堂生活達人四海為家
    錢教授說,林語堂1916年被選為年級學生會主席、年級英語辯論組組長、英語文學和辯論社主席、英語小說創作和英語朗誦得獎者、聖約翰學生刊物《回音》英語編輯、聖約翰大學年鑑《聖約翰人》主編。他曾獲學生投票選舉為「最傑出的學生」「最佳英語作家」等等。在錢教授眼中,現代大學和過去的私塾最主要的區別是特別注重體育。林語堂在聖約翰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學會了打網球和籃球,還參加了學校足球隊,擔任划船隊隊長。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林語堂
    家庭的薰陶和學校的教育,使林語堂從童年時代起就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並養成了對西方列強炮艦政策的敬畏和生活方式的羨慕。       1912年秋,林語堂中學畢業後,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科學習。這是一所美國基督教教會辦的學校。在大學的四年學習生活中,除了學習一些中外語文、歷史等課程外,還廣泛地接觸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
  • 林語堂的英文詞彙記憶法和學習觀點
    林語堂家庭照他的《生活的藝術》高踞華爾街最暢銷英文書排行榜達數十年至今。林語堂先生,他的[生活的藝術]高踞華爾街最暢銷英文書排行榜達數十年至今。他之所以成功,第一是他的英文用得好,第二是他的文章有內涵,而跟他的詞彙量毫無關係。英語,骨子裡是白話,越平易自然越好,越少粉飾藻麗語句越好,越近清順口語越好,越能念出來順口成章越好。
  • 大家治學(15)楊仁敬 林語堂: 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開拓者——紀念林語堂誕辰120周年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界開始重新客觀地評價林語堂的得失,肯定了他在文學和翻譯學方面的貢獻,再版了他的許多中英文作品,並以各種形式對他加以紀念。幾年來,全國各地召開了多次林語堂學術研討會。今年是林語堂誕辰120周年,我們想藉此機會談談他對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貢獻,以紀念這位名聞海內外的學術巨匠。林語堂一生曾從事英語教學多年。
  • 林語堂翻譯經驗: 「之乎者也」怎麼譯?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編竣出版,林語堂視此為寫作生涯巔峰之作)林語堂的「有不為齋」裡掛著一副自評的對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此聯由梁啓超手書,是書房裡最重要的裝飾。氣魄洪大,是林語堂致力於溝通東西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林語堂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等作品在英語世界受到高度評價和廣泛喜愛,如今已成經典。
  • 魯迅和林語堂的塑料友誼:開始互吹彩虹屁,後來互罵神經病
    1.選胡適還是選魯迅魯迅、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鬧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林語堂正好去美國留學了。魯迅從1920年開始在北大授課,1923年兼任北京女師大的教師。根據魯迅的日記,1927年10月3日,魯迅到達上海,晚上林語堂和幾個朋友去找他,「談至夜分」。第二天,他們六個人一起吃了午飯,還照了合影。那天下了大雨,朋友相見卻是風雨無阻的。▲前排左起:周建人,許廣平,魯迅;後排左起:孫春臺,林語堂,孫伏園。
  • 精品課程林語堂英文寫作的文化張力開課啦
    周勁松老師通過引述外國人對於林語堂的評價,給我們立體地展示了林語堂在世界上的文學地位。「林語堂英文寫作的文化張力」精品課程開始了它的旅程。首先周勁松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課程規劃,共分為四講,並希望通過這四講,同學們對於林語堂能夠經歷三個階段的變化:近----進----敬,分別通過文本實現「近」,通過解析人格魅力達到「進」,通過發現林語堂的眼光、內心世界以及其所處時代的先進性和局限性質變為「敬」。
  • 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形成林語堂的高地人生觀——林語堂故居
    在臺北,它有著一個林語堂故居,而那裡是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晚年的歸處,而平和林語堂故居則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說到林語堂故居,要從20世紀初說起,坂仔舊禮拜堂為園林式建築,園中有大小禮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師樓、聖經樓、執事房等附屬建築。
  • 林語堂《開明英文讀本》的版權官司
    可這事還牽涉編寫者,所以章錫琛便讓林漢達直接與林語堂聯繫相商。林漢達尋找兩次,林語堂加以推拒,未見到面。無奈之下,林漢達只好於7月29日,留下一張名片,並在背後略微轉述自己的意思:「語堂先生,今為和平解決英語讀本,討教如何修改,以便答覆三條辦法,請於下午四時半在府上一敘,望勿外出。」  名片背面所言三條辦法,是林語堂提出世界書局英文教材的應修改部分。
  • 林語堂的上海歲月:從Nobody到Somebody
    我今天要講的林語堂,可以算「半個上海人」。林語堂在上海有兩個階段:1911年至1916年,林語堂到上海上聖約翰大學;1927年9月至1936年8月,林語堂有8年在上海,因為有1年(1931年5月至1932年5月)他去歐洲訪問。這裡主要是講三十年代或南京十年時期的林語堂與上海。林語堂可以說是摩登上海海派文人的標誌性模板。
  • 南開一博士在日發現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
    林語堂 資料圖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今天(7月24日)透露,塵封半個世紀的林語堂英譯《紅樓夢》原稿,近日由該院一名博士生在日本發現。海內外享有盛譽的作家、翻譯家林語堂是一位著名的「紅迷」,撰寫過大量紅學研究文章,其名著《京華煙雲》即深受《紅樓夢》影響。但他翻譯為英文的《紅樓夢》多年來不知所終。
  • 林語堂為何與賽珍珠絕交(組圖)
    吸金達人是怎樣煉成的  林語堂生於傳教士家庭,英語好於中文,1924年留學回國後,寫過一些雜文,見周越然編《模範英文讀本》盈利多,便求孫伏園幫他牽線,恰開明書局想出英文教材,原來找的作者方光燾又抽不出時間。  英國人曾說,從清末到民國,只有兩個中國人寫的英文文章最地道,一是辜鴻銘,一是林語堂。林語堂寫文章常用中英文各謄一份,分兩處發表。
  • 林語堂與現代中國知識思想遺產——《林語堂傳》研讀會
    >1895年,林語堂出生在福建漳州的山村,自十歲時離開故土,畢其一生,輾轉旅寄。 這部傳記,筆路延綿,跋涉文山史海,溯沿思想軌跡,尋繹其生平,藉以重新發現不僅僅是作為文學家的林語堂,更欲還原出兼批評家、哲學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