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英文讀本》是林語堂先生為中國人量身定製的英語教材,此教材一出,不僅救活了一家書店——開明書局(當時正處於破產邊緣),而且為林語堂先生賺了一大筆銀子。最惹人注意的是,這套教材的橫空出世,很快就導致當時市面上其他的入門英語教材近乎絕跡。
按理說,教材不能叫書,因為教材往往會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而且一般而言,一套教材往往是一大群人編寫的,沒有統一的水準和思想,這就會使得不同章節之間缺乏連貫性,要麼互不相干,要麼牽強附會。讀一本教材,就像是吃那家在北京剛剛被摘牌的某某包子,味道實在不敢恭維。
可是,凡事總有例外。有些教材,尤其是一個人執筆的教材,就得另當別論了。因為是一個人從頭寫到尾,不管各個章節之間有多少跳躍,思想是統一的,邏輯是一致的,自然讀起來就會順暢很多。如果這位作者還是大師,那就更應該另當別論了。因為,大師寫的教材,根本不需要賣弄——什麼人寫的教材喜歡賣弄呢?就是那些半瓶子晃蕩的貨色,總喜歡把大家原本熟悉的概念換個裝X的說法,把幾個很簡單的外文翻譯成大家聞所未聞的詞彙,時不時在各個章節裡面賣弄一下自己的高深莫測。這種教材最不宜買,更不易讀,簡直就是垃圾。
這裡說的大師,不是那種網際網路上四處拋頭露面,私下裡不學無術的學棍。真正的大師,是那種博覽古今,學貫中西,聰明睿智,妙語連珠的大師。我們讀他們的作品,往往有如沐春風、醍醐灌頂之感。那種字裡行間滲透的大智慧,就足夠讓我們欣然讚賞了,哪裡還需要那麼多裝腔作勢的文字遊戲?
書是這樣,教材也一樣。一位大師獨自編寫的教材,通常都是值得細讀的。林語堂先生編寫的這套《開明英文讀本》就是典範。教材一般有時效性,尤其理工科教材,計算機教材,因為需要根據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隨時修改各種理論以及數據。但文科類的教材,則相對而言,更具穩定性。隨著社會的進步,語言的確在飛速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閱讀經典讀物,因為,無論語言或者文學如何發展,經典都是他們的源頭,林語堂先生的這套書就是選擇了這樣的源頭來編寫的。這套教材中,不僅選取了《希臘神話》,《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等經典作品中的經典片段,而且選擇了一些中國古典作品中的片段並翻譯成英文,而且穿插了語法講解,用詞講解,語段結構講解,英美文化講解等各方面的信息,使得這本教材不僅內容充實,思維活潑,而且可讀性強,讓人愛不釋手。最為關鍵的,在於林語堂先生的教學理念,這個是時至今日都會讓大部分英語教師無地自容的理念,那就是,他提倡的:先學說話,再學讀寫,我們一起來看看林語堂先生在本套教材的開篇對於學習者的諄諄告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