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和他的《開明英文讀本》

2021-01-07 秦老師的英語課

《開明英文讀本》是林語堂先生為中國人量身定製的英語教材,此教材一出,不僅救活了一家書店——開明書局(當時正處於破產邊緣),而且為林語堂先生賺了一大筆銀子。最惹人注意的是,這套教材的橫空出世,很快就導致當時市面上其他的入門英語教材近乎絕跡。

按理說,教材不能叫書,因為教材往往會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而且一般而言,一套教材往往是一大群人編寫的,沒有統一的水準和思想,這就會使得不同章節之間缺乏連貫性,要麼互不相干,要麼牽強附會。讀一本教材,就像是吃那家在北京剛剛被摘牌的某某包子,味道實在不敢恭維。

可是,凡事總有例外。有些教材,尤其是一個人執筆的教材,就得另當別論了。因為是一個人從頭寫到尾,不管各個章節之間有多少跳躍,思想是統一的,邏輯是一致的,自然讀起來就會順暢很多。如果這位作者還是大師,那就更應該另當別論了。因為,大師寫的教材,根本不需要賣弄——什麼人寫的教材喜歡賣弄呢?就是那些半瓶子晃蕩的貨色,總喜歡把大家原本熟悉的概念換個裝X的說法,把幾個很簡單的外文翻譯成大家聞所未聞的詞彙,時不時在各個章節裡面賣弄一下自己的高深莫測。這種教材最不宜買,更不易讀,簡直就是垃圾。

這裡說的大師,不是那種網際網路上四處拋頭露面,私下裡不學無術的學棍。真正的大師,是那種博覽古今,學貫中西,聰明睿智,妙語連珠的大師。我們讀他們的作品,往往有如沐春風、醍醐灌頂之感。那種字裡行間滲透的大智慧,就足夠讓我們欣然讚賞了,哪裡還需要那麼多裝腔作勢的文字遊戲?

書是這樣,教材也一樣。一位大師獨自編寫的教材,通常都是值得細讀的。林語堂先生編寫的這套《開明英文讀本》就是典範。教材一般有時效性,尤其理工科教材,計算機教材,因為需要根據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隨時修改各種理論以及數據。但文科類的教材,則相對而言,更具穩定性。隨著社會的進步,語言的確在飛速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閱讀經典讀物,因為,無論語言或者文學如何發展,經典都是他們的源頭,林語堂先生的這套書就是選擇了這樣的源頭來編寫的。這套教材中,不僅選取了《希臘神話》,《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等經典作品中的經典片段,而且選擇了一些中國古典作品中的片段並翻譯成英文,而且穿插了語法講解,用詞講解,語段結構講解,英美文化講解等各方面的信息,使得這本教材不僅內容充實,思維活潑,而且可讀性強,讓人愛不釋手。最為關鍵的,在於林語堂先生的教學理念,這個是時至今日都會讓大部分英語教師無地自容的理念,那就是,他提倡的:先學說話,再學讀寫,我們一起來看看林語堂先生在本套教材的開篇對於學習者的諄諄告誡吧:

相關焦點

  • 林語堂《開明英文讀本》的版權官司
    開明書店見世界書局不予理會,便請自己的法律顧問袁希濂,從法律角度,起草函件,對世界書局提出嚴正警告,要求他們停止發行英文讀本,並賠償損失。世界書局老闆沈知方接到來函,仍不以為意,他只把這封信交給「英文讀本」編寫人林漢達,讓他個人負責解決。  林漢達便向自己的頂頭上司,世界書局編輯所長範雲六求助。
  • 林語堂《開明英文讀本》引版權官司
    穆易  一  1928至1929年間,一套三冊裝幀講究,圖文並茂,適合中學生學習的《開明英文讀本》陸續問世。該「讀本」由已在文壇頗有聲譽的林語堂編寫,其中插圖,是擅長兒童畫的豐子愷所繪。由於讀本編寫確有特色,較先前社會流行的教材更勝一籌,很短時間,這套《開明英文讀本》便為全國許多學校採用作為課本,一時風靡。
  • 林語堂為何與賽珍珠絕交(組圖)
    但董說有漏洞:一是泰戈爾1924年4月來華,賽珍珠夏末便與丈夫回美考研究生,徐賽二人接觸時間太少;二是1924年至1926年徐志摩熱戀陸小曼,不可能和賽持續到1928年。  賽珍珠在第一本自傳裡提到了徐志摩:「有一個年輕漂亮的詩人,他才華橫溢……我們這位『中國的雪萊』年紀輕輕就死了。我為此深感悲哀,因為他很有能力,如果能擺脫雪萊的影響,他也許會找到自我的。」
  • 大家治學(15)楊仁敬 林語堂: 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開拓者——紀念林語堂誕辰120周年
    今年是林語堂誕辰120周年,我們想藉此機會談談他對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貢獻,以紀念這位名聞海內外的學術巨匠。林語堂一生曾從事英語教學多年。他熱愛這個職業,在工作中銳意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受到當時外語界的關注。1916年至1919年,他在清華任英文教員,邊教書,邊充實國學知識。
  • 識途|林語堂推崇的英語學習法
    他在中國辦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文學雜誌,提倡幽默閒適的文學,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過,也曾為中央社撰稿,在中文世界裡一樣影響巨大。 林語堂首創把英文的humor翻譯成「幽默」,把中文的「啼笑皆非」翻譯成「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至今仍為許多人所津津樂道。
  • 「幽默大師」——林語堂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總編輯,發表獨幕悲喜劇《子見南子》,並出版《開明英文讀本》。1929年,任中研院史學特約研究員,及上海東吳大學法律學院英文教授。1930年,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於上海成立,林語堂為發起人之一。1931年,任中研院西文編輯主任,及史語所兼任研究員。1932年創辦《論語》半月刊,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為編寫範圍與態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學。
  • 《開明少年國語讀本 》作者:葉聖陶
    下載連結在文末,書拿走,底部四連發(轉發、收藏、點讚、在看)走一波喲~《民國經典啟蒙讀物:開明少年國語讀本》這套小學國語讀本的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涉及方方面面。並且,為了引起兒童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葉聖陶先生不僅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貼近兒童口吻的語氣撰寫內容,而且與豐子愷先生一同將圖畫和文字有機編排,一改語文課本枯燥呆板的弊病,有助於拓展兒童的想像,培養兒童的美感。在當時,教育部曾批語:「插圖以墨色深淺分別繪出,在我國小學教科書中創一新例,是為特色。
  • 林語堂的英文詞彙記憶法和學習觀點
    林語堂家庭照他的《生活的藝術》高踞華爾街最暢銷英文書排行榜達數十年至今。我學英文有段時間了,網絡時代有個好處是:互動式體驗功能全面,學習的過程很有趣。經過了一個周期的學習後,分析自己的一大弊端:詞彙量太少。再好的英語學習方法和再牛的老師,詞彙量不夠,也只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
  • 最珍貴原聲‖林語堂英文談話錄音!(1分33秒起林語堂開始說話)
    同時你也可以聽出來他很喜歡「背東西」,用詞聽起來很「學院派」的感覺。總之,聽完之後我更有學習動力了。讀者:Mooncity:林語堂先生的原聲英語訪談,讀過他用英文寫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開明英語語法》等等數本著作,對他的英文造詣以及學貫中西的學識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段錄音是美國NBC廣播電臺1941年錄製的節目非常清晰,討論民主問題,林先生的聲音很年輕,語音標準,用詞精準,流暢而富有邏輯。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系是名不虛傳的。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林語堂
    該校外籍教師的思想觀點和生活態度,使他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林語堂以後的思想發展和生活道路,發生了很大作用。       1916年秋,林語堂以第二名的成績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由校方薦舉到北京清華學校任英文教員,併兼授聖經課。此後的三年中,林語堂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偶爾也在當時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一些關於漢字研究的文章。
  • 章錫琛和他的開明書店
    據胡繩回憶,周恩來把上海出版界和雜誌分成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三類,認為「開明書店屬於第三線,應該儘可能存在下去。」 創辦開明書店中國出版家章錫琛,是開明書店的創始人。章錫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紹興人。他生於晚清,長於民國,逝於新中國,經歷了中國天翻地覆的三個時代。
  • 林語堂、胡適、張學良,民國才子英語哪家強?
    林語堂向西方介紹中國人的習俗、夢想、所思、所懼,當世無出其右者。可見其英文水平之高。林語堂一生創作、翻譯作品多達50多部,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用英文撰寫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吾國與吾民》、《信仰之旅》等一系列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提煉中國文化精髓,把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家庭觀介紹給外國讀者,給渴望了解中國的外國人打開了一扇窗戶。下面節選幾個對話,大家閱讀和欣賞下。
  • 國學大師林語堂的英語學習要訣《英文學習法》(二)
    林語堂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著有《京華煙雲》等長篇小說文化著作以及英文著作。面對眾說紛紜的英語學習理念,林語堂先生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們不妨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 他是另類文學巨匠,腳踏東西兩岸文化,創建最牛民國時期英文教材
    周作人的另類在於孤陋寡言,專攻學術,文學造詣和文字處理上高於小編卻抵不上民國大多數的文豪,張愛玲的另類在於不屬於這個世界,她的世界只住著自己,感性得有些偏執。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民國奇人,叫林語堂,他的另類,與眾不同!
  • 林語堂的上海歲月:從Nobody到Somebody
    林語堂在上海的最主要一個朋友圈是一些留英美、會說英語的華人精英,其中有兩個人都是法學專家:吳經熊和溫源寧,他們二位以及林語堂和全增嘏1935年一起創辦英文《天下》月刊。林語堂和溫源寧是北大英文系的同事,到上海後又去吳經熊主持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教英語一年。這個經歷最重要的成果是林語堂編寫了一系列開明英語教材,非常成功,讓林語堂得了個往往帶貶義的「版稅大王」之稱。
  • 林語堂名篇《英文學習法》,學英語必讀!
    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 基督化教育的悲劇:林語堂先生背後的成長教訓
    林語堂回憶他爸爸的講道:基督徒雖在世受逼害,神也會幫助我們財運亨通,子嗣繁多。當年宣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範禮文(Rew.W.L Warnshuis)其父往來。「父親決心要我們進聖約翰大學,因為那時全中國最著名的英文大學,他要他的兒子獲得最好的東西,甚至夢想到英國之劍橋、牛津和德國之柏林諸大學.」
  • 用英文著作揚名海內外的民國大師——林語堂
    記錄片且先不多講,今天寫一寫這位傳奇的林語堂先生。林語堂這個名字,可能許多人聽來有些陌生,但是《京華煙雲》應該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聞,林語堂先生便是這部佳作的作者。除此之外,他所著的《蘇東坡傳》也是中國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
  • 林語堂生活達人四海為家
    但錢教授說:「有關林語堂在上海生活方面的資料仍然不多,很多是臆測,但他的很多小品文是寫『自我』的,林語堂說過,做人要嚴謹,作文可浪漫,所以不能把他文章裡寫的事情完全當真。」    林語堂在上海的收入主要是靠成功編撰英語教科書《開明英文讀本》,這使他成了有名的「版稅大王」,和一般上海作家的收入不可同日而語。「他在上海有房子,很長時間住在公共租界憶定盤路42號,可惜現在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