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語堂的知識思想遺產對我們思考中國的未來有什麼啟發?|訪談錄
在中國,人們一般會把他看作中國現代文學裡面重要的散文作家,強調「幽默」、「性靈」之類的東西;在美國,很多人則會把林語堂看作華美文學作家,還常常批評他不符合華美作家應該以美國為歸依的主旨,屬於「政治不正確」,而且主要關注《唐人街一家》一本小說。錢鎖橋覺得,這些都太偏頗,沒有看到林語堂的全貌和價值。在他看來,林語堂、胡適、魯迅代表中國現代思想的三個坐標。
-
超越民族國家:林語堂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啟示
與此前大部分林語堂傳記不同,《林語堂傳》使用了大量的檔案材料——主要是林語堂和賽珍珠夫婦的通信——向我們展示了林語堂享譽世界的多本英文著作的誕生經過;另外作者宣稱此書著重於對林語堂思想的考察,他更在全書的開篇章節裡提出,我們應將林語堂視為中國現代知識思想史上的一位標杆性人物,與魯迅和胡適三足鼎立。
-
專訪丨錢鎖橋:林語堂的思想遺產,有待更充分發掘
: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以林語堂與現代中國的關係為主軸,梳理了他一生的經歷和思想,將林語堂形象的多面性展現在讀者面前:他不僅是幽默的倡導者,小品文的實踐者,暢銷刊物的編輯者和出版人,更是一位自由主義批評家,一位西方世界眼中的「東方哲學家」和一個世界主義者。
-
讀書樂 | 林語堂《蘇東坡傳》
·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 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
熟悉的陌生人:世界文學中的林語堂
2019年4月14日,《熟悉的陌生人:世界文學中的林語堂》暨《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新書分享會在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行,本書作者、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錢鎖橋對話知名德國漢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特邀教授顧彬,共同探討中國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雙語作家林語堂
-
與魯迅胡適相比,林語堂的文化之旅更凸顯跨國性
趙毅衡教授與錢鎖橋教授(左1.2)在對談中,錢鎖橋與趙毅衡從林語堂的學術思想和雙語寫作等方面分析了林語堂是如何又是為何能成為中國作家「走出去」的典範,成功地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並探討了林語堂跨文化交流的一生以及他的思想遺產。
-
林語堂沒拿到博士學位?留學史視野下的林語堂
在今年一月出版的《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中,作者錢鎖橋通過查閱林語堂入讀哈佛大學時的申請信等相關史料,對於林語堂的留學經歷有相較於以往傳記的更多呈現。然而,關於林語堂的留學經歷和他後來的政治立場、思想傾向和文化成就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值得探究之處;甚至像林語堂是否從萊比錫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這類最為基本的事實問題,也有待進一步核實。
-
錢鎖橋Vs許知遠:從梁啓超到林語堂,歷史傳記該如何寫作?
活動現場錢鎖橋的《林語堂傳》中,他沿著林語堂的思想軌跡,尋繹其生平,藉以重新發現不僅僅是作為文學家的林語堂,更希望還原出兼批評家、哲學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語堂。許知遠稱自己是歷史傳記領域的「闖入者」,他談及錢鎖橋的《林語堂傳》時說:「林語堂是一個被高度低估的人物。在今天這個時代,錢教授敏銳地抓住了林語堂與此刻的現代世界,以及與此刻轉型中的中國之間密切的關係。其實,傳記寫作在中國是一個尚未被塑造的傳統。
-
除了《京華煙雲》,你對林語堂一無所知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漢學講座教授錢鎖橋用20年的研究,在新作《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中論述,林語堂是足以探究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問題的「棋子」。比如,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他在批評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冷靜修正徹底反傳統的激烈論調,並成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輸出國門。
-
年度歷史圖書選摘|林語堂傳: 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作者把本書定位為「敘述林語堂跨文化之旅的智性傳記」,同時,也堪稱是對林語堂的知識思想考古。在二十世紀中國的重要知識思想資源中,林語堂無疑是重要一位,卻也是仍被忽略的一位。本書以現代中國知識史作為背景,追尋林語堂的跨文化心路歷程,在胡適、魯迅之外,作者「打撈」出林語堂,重新發現了作為思想家的林語堂。
-
林語堂留洋歸來被聘為北大教授,靠研讀《紅樓夢》學說「北京話」
而或許正是在這種「不合群」的「寂寞」中,林語堂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這直接影響了他後半生的學術方向和文學成就。林語堂開始研讀《紅樓夢》,並藉此學說「北京話」,在他看來,《紅樓夢》中具有豐富的北京話語料,而小說中晴雯、襲人等人的語言之美,簡直讓想以白話進行寫作的中國人臉上無光!
-
林語堂生活達人四海為家
在現代中國作家知識分子當中,可能沒有誰像林語堂這樣「四海為家」的。但林語堂以闡發中國的「生活藝術」而聞名世界,無論「流浪」到哪裡,都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 4月13日上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漢學講座教授錢鎖橋攜新著《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做客「青睞」講堂。
-
林語堂的上海歲月:從Nobody到Somebody
我們現在可能會覺得張愛玲是海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可張愛玲自己說過林語堂是她的模板。張愛玲當然是很出色的作家,但從整個現代中國知識思想文學史來講,林語堂要豐富得多。林語堂在30年代上海的文學文化實踐,其中英雙語的跨語性、穿越華洋的跨界性,至今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
語言學——林語堂一生的學術追求
而且,他對中國語言學做出了相當的貢獻。正如潘文國所言,林語堂是「一位幾乎被遺忘了的語言學家,他在語言學上的成就差不多已被他在文學上的聲名掩蓋了。」林語堂選擇語言學作為學術研究方向,與當時中國「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的風氣是有很大關係的。讓漢字更便利地適用於現代中國,是林語堂一生的關懷。
-
林語堂:不滿胡適宋子文「磕頭式外交」,上書蔣介石
《蘇東坡傳》、《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林語堂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中英文雙語作家的身份。然而,他的文化批評、政治主張和社會實踐卻很少被公眾了解。實際上,林語堂經歷了二十世紀戰爭與炮火的歲月,在把中國文化介紹給世界的同時,他也承擔了批評家的角色,不是單從民族主義的視角,而是把視野面向了整個現代文明。
-
林語堂:中國文化譯出的典範
林語堂對中國文化的譯出千載難得,並非妄言,在世界翻譯史上也堪稱一奇:譯作和外語創作多於母語創作;漢譯英超過英譯漢;譯作與創作無法分清,三個方面多有名作或暢銷之作可傳後世。林語堂譯創生涯總體上可分三期: 1925-1934年為第一期,林氏在上海辦雜誌,編教材,用英語為報刊寫評論,從事英漢互譯。
-
大家治學(15)楊仁敬 林語堂: 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開拓者——紀念林語堂誕辰120周年
>林語堂是我國著名的現代散文家、小說家和翻譯家, 又是優秀的英語教育家、音韻學家、詞書編籑家和中文打字機發明家。今年是林語堂誕辰120周年,我們想藉此機會談談他對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貢獻,以紀念這位名聞海內外的學術巨匠。林語堂一生曾從事英語教學多年。他熱愛這個職業,在工作中銳意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受到當時外語界的關注。1916年至1919年,他在清華任英文教員,邊教書,邊充實國學知識。
-
林語堂《京華煙雲》
西方世界的知識和思想,在林語堂的腦海中愈發立體起來。聖約翰畢業後,林語堂在清華大學有過一段執教經歷,這段時間對於他來說的意義,便是從一個思想已然西化的人,浸盈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孟姜女哭長城,可歌可泣,而這個故事林語堂到此時才聽說,他為之動容萬分,情感被劇烈地撬動,於是他開始補習國文。
-
「幽默大師」——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
少年林語堂:從牧師的兒子到新文化運動幹將
「有些東西在現代環境下已經日趨衰微,希望這種現象只是暫時性的,長遠看來,青年中國會重歸理智,重新尊重古老的美德。」林語堂的英文論文顯示他對中國文化傳統的同情理解,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調格格不入,但他最早的兩篇中文文章卻和新文化運動的基調遙相呼應。胡適1917年離美回國,受到英雄式歡迎,被奉為新文化運動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