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原用英文寫成
為4卷28章
第1卷寫蘇東坡的童年和青年時代
第2卷寫他的壯年時期
第3卷寫他的成熟階段
第4卷寫他被迫害後的流放生涯
這本書對蘇東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學生活等作了生動的描述和評價。
·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
· 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 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 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
· 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
· 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
·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
· 與《朱元璋傳》(吳晗著)、《張居正大傳》(朱東潤著)、 《李鴻章傳》(梁啓超著)被譽為 「 二十世紀四大傳記 」 。
國人對蘇東坡的喜愛程度,林語堂概括為:「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欣賞、仰慕,最終在這部傳記名著中展開。
同時林語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國門,作品以英文寫就,目標受眾是西方讀者,後由臺灣學者張振玉譯為中文,堪屬名著名譯,讀時別有一番趣味。
一、 真誠的友誼永遠不會特別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為既是對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誰也不須要寫什麼。一年分別後,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林語堂《蘇東坡傳》
二、靈魂之自在確與身體之自在有關聯。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
——林語堂《蘇東坡傳》
三、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蘇軾《蘇東坡傳》
四、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林語堂《蘇東坡傳》
五、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林語堂《蘇東坡傳》
六、佛教否定人生,儒家正視人生,道家簡化人生。
——林語堂《蘇東坡傳》
七、誠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尋取到安靜,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確,而人生只是一種幻覺,人應當完全把社會棄置不顧,這樣人類就非滅絕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達到精神的空虛和無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擺脫個人的牽掛,而儒家是抱現實的思想,要對人類盡其職責義務,於是兩種思想之間便有衝突。所謂解脫一事,只不過是在獲得了精神上的和諧之後,使基層的人性附屬於高層的人性,聽其支配而已。一個人若能憑理性上的克己功夫獲得此種精神上的和諧,他就不須完全離開社會才能獲得解脫了。
——林語堂《蘇東坡傳》
八、東坡,一生閃耀,一生流離。
《蘇東坡傳》
九、 延緩年老展長青春的第一條規矩,是避免一切情緒上的煩擾。
——林語堂《蘇東坡傳》
十、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