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2020-12-14 新鮮歷史事

花了兩周的時間,看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英文原著《蘇東坡傳》的譯作,以我紙上談兵的英語水平當然看不懂原著,只能看譯作。一個現代中國人通過英文譯作了解一個古代中國人,這倒算得上是一件有趣的事。遺憾的是譯作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真實地展現原著的風採,就像替身永遠只能展示真身的背影,至多一個模糊不清的側面一般。

我相信以林語堂先生一代國學大師、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文採,這部英文傳記一定妙趣橫生,精彩無比。他以幽默睿智的傳神之筆,展現了中國古代最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蘇軾的傳奇一生,必定能博得英文讀者會心一笑。可惜譯作的文採欠佳,頗多語句艱澀、文理不通之處。讀起來猶如啃一個乾癟掉渣的硬麵包,粗糲哽喉,只得苦笑。

這是讀此書要克服的第一個困難。好在不難,我開解自己道,人物傳記重要的不是文採,而是客觀真實地展示人物的一生,包括人物所處的歷史以及他的朋友和對手。然而第二個困難轉眼就來,而且這鍋只有林語堂先生親自來背。這部帶有寫史性質傳記的立場有失客觀,甚至可以說過於偏頗,完全根據作者個人的主觀喜好定義是非,有失公允。

舉兩個例子。一是對王安石變法的全盤否定。王安石變法的利弊爭論至今,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它的一些政策如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操作不當,確實成為了惡政,但其變法的整體效果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北宋國力,值得肯定。林語堂先生對此卻全盤否定,甚至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導致北宋的滅亡,埋下宋朝亡國滅種的禍根。

二是對宋哲宗的徹底否定。林語堂先生批判他為庸弱邪惡、好色誤國的昏君。而事實上,宋哲宗雖然早亡,但卻頗有建樹,他親政後恢復王安石新政增強國力,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復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打得西夏乞和臣服。縱觀南北兩宋18個皇帝,宋哲宗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

過於偏頗的寫作立場,一度讓我心生拒絕之意。好在我堅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能自動過濾那些不夠客觀的評判,將注意力集中在了蘇軾本人身上。

林語堂先生對蘇軾總結性的評價我頗能認同——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林語堂先生將蘇東坡贊為中國歷代文人從政的標誌性人生。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達」是仕途得意之時,在哲宗元祐年間太后攝政時期,蘇軾受太后重視,任杭州太守,主政一方。在太后不遺餘力的支持下,蘇軾大展手腳,在杭州大興土木,建立城市供水系統,設立公立醫院,疏浚鹽道,整治西湖,穩定谷價,糾正惡俗,濟民賑災。三年時間,蘇軾一掃杭城沉痾,大幅改善民生,得到了杭州老百姓的真心擁戴和千載懷念。這段時間可謂蘇軾政績的巔峰,他實現了儒家拯救蒼生、為後世開太平的最高理想,誠可謂兼濟天下。

可惜「達」只是蘇軾數十載仕途的極小一段,他的政績實在太突出,在宋朝的眾多冗官中,蘇軾簡直是鶴立雞群的存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同僚的攻擊排擠頃刻淹沒了他,「窮」成了蘇軾仕途的常態。而蘇軾自帶的大文豪光環更像一個嘲諷技能,吸引了無數的明槍暗箭,傷得他體無完膚,子虛烏有的烏臺詩案更是一度讓他命懸一線。

然而禍兮福之所倚,蘇軾能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據如此重要地位,正是因為這常人無法承受的「窮」,將他打磨成最佳的美玉。面對一道又一道的貶斥,蘇軾由心驚到釋然,從窮苦的湖北黃州到酷熱的嶺南惠州再到荒蠻的海南儋州,蘇軾從悲愁到淡然。

「窮」不僅沒有打倒蘇軾,反而成了一系列技能培訓,讓蘇軾擁有了更多的頭銜——美食家、釀酒者、煉丹人、制墨工。與此同時蘇軾精研儒釋道文化精髓,集詩書畫大成於一身,開創豪放派詞風,在寄情山水中尋找人生的快樂,成就了不屈不撓、瀟灑自由的人生境界。窮則獨善其身,就此觀之,無人能出蘇軾之右。

讀完《蘇東坡傳》,對儒家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更加深了兩點觀念,人生在世,心態比命運更重要。命運不可捉摸,而心態可以選擇,擁有達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必能戰勝悲苦多舛的命運。其次人生漫長,應該找到一個適宜的愛好,堅持下去,你能從中得到快樂和寄託,也許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何不學學蘇東坡的豁達境界,笑對人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關焦點

  • 秦暉: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姑且不論蘇東坡的官場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遠非官場所能比,他是那個時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詞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詩中的地位一樣。整個中華歷史上,李白和蘇軾就是兩座巨山矗立在無數人的心上讓人仰望。
  • 孟子留下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的這句名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
    我認為「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兩句所達成的實質效果是一樣的。「窮則獨善其身」按我的理解是有兩方面的含義。「達則兼濟天下」同樣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談。一個人在物質方面極為富足時,在目睹其他人與自己相反的生活境遇時,勢必會萌生惻隱之心,從而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現狀,去接濟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所以一個人在身處富足中能想著普羅大眾的生活供應不足並採取行動去回饋去改變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這個社會又怎能不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個善舉而變得更美好呢?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養活自己;第二個層次是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個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做貢獻。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第400篇原創文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從窮山溝考上了漢東大學。大學期間,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雙球鞋,雖有「凌雲壯志」,但童年的處境為他內心造就了自卑的陰影。他喜歡陳陽,但對方是檢察長之女,高官家庭,怎麼會看上自己這個窮小子呢?在他看來:「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哪有什麼資格去談戀愛。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豪放灑脫
    在這一時期,白居易真正實現了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白居易在這個時期雖然還是很關注百姓的生活,但白居易表現出來的行為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了。他在江洲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遊覽山峰,與友人出遊。後來白居易又多次擔任各種官職,最終輾轉到了洛陽,會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陽去世。
  • 身逢亂世的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一生的宗旨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足以見他心繫百姓,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官。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顧況一看驚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那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此詩讓白居易一舉成名。後來白居易寫詩更起勁,但好詩不易得。於是,他回家用功,「夜課賦,晝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也。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
  •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做教師傳受知識、技能,解答疑難是最基本的職責,這是所有老師能做到的也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教師做到這一點就是合格教師。二,第二層境界,即傳道。做教師不但能受業解惑,而且還能傳道,傳播利國利民的正能量,教化學生,使其受教育者能有正確的是非觀,審美觀,人生觀。到這層境界教師就由普通教師蛻變為優秀教師了。
  • 微信頭像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它的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的人民得到好處。
  •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圖片來源於網絡「窮則獨善其身」生於亂世的白居易,從小目睹了戰亂、飢餓、生離死別卻異常刻苦勤奮。
  • 中國的「兼濟天下」情懷,來自優秀的傳統文化!
    孟子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改之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這與《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一脈相承,成為後世理想的人生境界。
  • 傳統文化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核心是儒道互補,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上,則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唐代文人的科舉仕途欲望,比哪一個時代都要強烈,對此,他們不是羞羞答答,欲說還休,而是直言不諱,毫無愧色。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劍來》萬萬沒想到,神秘老夫子的歷史原型竟然是……)門內故人,師傅老秀才,首徒崔瀺;門外老人,天下文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