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周的時間,看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英文原著《蘇東坡傳》的譯作,以我紙上談兵的英語水平當然看不懂原著,只能看譯作。一個現代中國人通過英文譯作了解一個古代中國人,這倒算得上是一件有趣的事。遺憾的是譯作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真實地展現原著的風採,就像替身永遠只能展示真身的背影,至多一個模糊不清的側面一般。
我相信以林語堂先生一代國學大師、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文採,這部英文傳記一定妙趣橫生,精彩無比。他以幽默睿智的傳神之筆,展現了中國古代最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蘇軾的傳奇一生,必定能博得英文讀者會心一笑。可惜譯作的文採欠佳,頗多語句艱澀、文理不通之處。讀起來猶如啃一個乾癟掉渣的硬麵包,粗糲哽喉,只得苦笑。
這是讀此書要克服的第一個困難。好在不難,我開解自己道,人物傳記重要的不是文採,而是客觀真實地展示人物的一生,包括人物所處的歷史以及他的朋友和對手。然而第二個困難轉眼就來,而且這鍋只有林語堂先生親自來背。這部帶有寫史性質傳記的立場有失客觀,甚至可以說過於偏頗,完全根據作者個人的主觀喜好定義是非,有失公允。
舉兩個例子。一是對王安石變法的全盤否定。王安石變法的利弊爭論至今,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它的一些政策如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操作不當,確實成為了惡政,但其變法的整體效果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北宋國力,值得肯定。林語堂先生對此卻全盤否定,甚至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導致北宋的滅亡,埋下宋朝亡國滅種的禍根。
二是對宋哲宗的徹底否定。林語堂先生批判他為庸弱邪惡、好色誤國的昏君。而事實上,宋哲宗雖然早亡,但卻頗有建樹,他親政後恢復王安石新政增強國力,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復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打得西夏乞和臣服。縱觀南北兩宋18個皇帝,宋哲宗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
過於偏頗的寫作立場,一度讓我心生拒絕之意。好在我堅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能自動過濾那些不夠客觀的評判,將注意力集中在了蘇軾本人身上。
林語堂先生對蘇軾總結性的評價我頗能認同——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林語堂先生將蘇東坡贊為中國歷代文人從政的標誌性人生。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達」是仕途得意之時,在哲宗元祐年間太后攝政時期,蘇軾受太后重視,任杭州太守,主政一方。在太后不遺餘力的支持下,蘇軾大展手腳,在杭州大興土木,建立城市供水系統,設立公立醫院,疏浚鹽道,整治西湖,穩定谷價,糾正惡俗,濟民賑災。三年時間,蘇軾一掃杭城沉痾,大幅改善民生,得到了杭州老百姓的真心擁戴和千載懷念。這段時間可謂蘇軾政績的巔峰,他實現了儒家拯救蒼生、為後世開太平的最高理想,誠可謂兼濟天下。
可惜「達」只是蘇軾數十載仕途的極小一段,他的政績實在太突出,在宋朝的眾多冗官中,蘇軾簡直是鶴立雞群的存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同僚的攻擊排擠頃刻淹沒了他,「窮」成了蘇軾仕途的常態。而蘇軾自帶的大文豪光環更像一個嘲諷技能,吸引了無數的明槍暗箭,傷得他體無完膚,子虛烏有的烏臺詩案更是一度讓他命懸一線。
然而禍兮福之所倚,蘇軾能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據如此重要地位,正是因為這常人無法承受的「窮」,將他打磨成最佳的美玉。面對一道又一道的貶斥,蘇軾由心驚到釋然,從窮苦的湖北黃州到酷熱的嶺南惠州再到荒蠻的海南儋州,蘇軾從悲愁到淡然。
「窮」不僅沒有打倒蘇軾,反而成了一系列技能培訓,讓蘇軾擁有了更多的頭銜——美食家、釀酒者、煉丹人、制墨工。與此同時蘇軾精研儒釋道文化精髓,集詩書畫大成於一身,開創豪放派詞風,在寄情山水中尋找人生的快樂,成就了不屈不撓、瀟灑自由的人生境界。窮則獨善其身,就此觀之,無人能出蘇軾之右。
讀完《蘇東坡傳》,對儒家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更加深了兩點觀念,人生在世,心態比命運更重要。命運不可捉摸,而心態可以選擇,擁有達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必能戰勝悲苦多舛的命運。其次人生漫長,應該找到一個適宜的愛好,堅持下去,你能從中得到快樂和寄託,也許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何不學學蘇東坡的豁達境界,笑對人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