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第400篇原創文章

2021-02-19 黎明前的夜行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中有儒道結合的意味:上善若水,韜光養晦,為國為民,兼濟蒼生,志存高遠,厚德載物。立志於學,不辜負這千年的文化沉澱;修身養性,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變通思考;知行合一,追求真善美。

如何修身養性?「大學」告訴我們,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想從思想上正本清源,就得獲得知識,知識從哪裡來?古代信息閉塞,因此孔聖人設杏壇,立為思想學術交流之場所,引得四方弟子云集。在今天這個時代,因網絡的橫空出世,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但網絡既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積極有用的信息與各種負面信息交織在一起,讓身處快餐文化年代的人們無暇分辯,心生茫然亦或是盲從。此時,行者的出現就像一道亮光,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文化壁壘。與此同時,因為行者的啟迪應運而生的「黎明前的夜行者」更是將我和我的團隊緊密的連結在了一起,每人每天在群裡分享的內容涉及到心靈啟迪、管理心得、個人感悟等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位分享人或者有獨到的見解,或者有精闢的解析、或者大量的旁徵博引,通過思想火花的碰撞,讓每一個在群裡的小夥伴產生了「同頻共振」,更讓個人及隨行團隊得以「充電"和「升華」,受益匪淺。

回顧與行者結緣的點點滴滴,以分享為起點帶至所學、所悟,不僅視野、思路、理念得到了拓展和定位,對在新時期文化建設與發展中的管理、經營及組織文化的策劃、理念也有了更清晰、更堅定的思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覺得這是古老的文化,新時代的文化其實是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得志還是不得志,我們都嚮往著知識的積累與心靈的修煉,無論權勢的通達還是心靈的通達,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都可以「濟他人,濟天下」。欲與「行者」一起,樂學習、樂分享---成人達己、臻於至善!

相關焦點

  • 秦暉: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謹以此文敬獻於林昭等先驅者 一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會說:錯了!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孟子留下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的這句名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達」是仕途得意之時,在哲宗元祐年間太后攝政時期,蘇軾受太后重視,任杭州太守,主政一方。在太后不遺餘力的支持下,蘇軾大展手腳,在杭州大興土木,建立城市供水系統,設立公立醫院,疏浚鹽道,整治西湖,穩定谷價,糾正惡俗,濟民賑災。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
    我認為「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兩句所達成的實質效果是一樣的。「窮則獨善其身」按我的理解是有兩方面的含義。「達則兼濟天下」同樣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談。一個人在物質方面極為富足時,在目睹其他人與自己相反的生活境遇時,勢必會萌生惻隱之心,從而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現狀,去接濟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所以一個人在身處富足中能想著普羅大眾的生活供應不足並採取行動去回饋去改變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這個社會又怎能不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個善舉而變得更美好呢?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養活自己;第二個層次是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個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做貢獻。
  • 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豪放灑脫
    《琵琶行》這篇文章在高中課本中也是重要的一課,可見白居易寫的有多好。這篇文章中的琵琶女彈奏技術高強、年輕時備受追捧。後來,老了之後,琵琶女的才藝被埋沒,她也開始了她不幸的生活。而白居易十分理解這種感受,他看到了官員的沒落,人民生活的悲苦,並且他也是懷才不遇。也正是因為白居易的感同身受才有了文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千古名句。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從窮山溝考上了漢東大學。大學期間,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雙球鞋,雖有「凌雲壯志」,但童年的處境為他內心造就了自卑的陰影。他喜歡陳陽,但對方是檢察長之女,高官家庭,怎麼會看上自己這個窮小子呢?在他看來:「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哪有什麼資格去談戀愛。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身逢亂世的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一生的宗旨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足以見他心繫百姓,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官。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顧況一看驚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那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此詩讓白居易一舉成名。後來白居易寫詩更起勁,但好詩不易得。於是,他回家用功,「夜課賦,晝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也。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
  • 傳統文化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核心是儒道互補,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上,則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唐代文人的科舉仕途欲望,比哪一個時代都要強烈,對此,他們不是羞羞答答,欲說還休,而是直言不諱,毫無愧色。
  •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寫到這裡,這篇詩話鋒一轉,白居易聯想到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近日不能忘。」白居易此時雖然是一個為官者,但還是站在農民的立場,表達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三,第三層境界,這層境界的老師「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他不但能傳道受業解惑,而且他有家國情懷,心憂天下,能以小見大,能為學生塑情懷,拓胸襟。能引領學生突破自己的小我,超越自我,經這樣教師指導的學生,學生受其影響,長期潛移默化會讓他們逐漸變成有情懷有格局的民族精英。這樣學生心胸寬闊,積極向上,樂於助人。這樣的教師堪稱人生導師。
  • 微信頭像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它的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的人民得到好處。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劍來》萬萬沒想到,神秘老夫子的歷史原型竟然是……)門內故人,師傅老秀才,首徒崔瀺;門外老人,天下文聖
  • 達則兼濟天下:鬱洪亮書畫印大寫中國戰「疫」情懷
    鬱洪亮書畫印戰疫作品圖(田友泉制)達則兼濟天下,彰顯中華文明三月下旬的日記裡,有這樣一些不斷刷新著眼球、醒目又自豪的數據或標題內容,直至今日國際環境面臨的諸多手忙腳亂一個月以來,一直在欣賞古稀之年的鬱洪亮老師之前曾發過來的幾份印譜……其中,一方上面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內容,其時,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當下正是防控疫情已取得全面戰果的決戰後期的情勢,此刻,卻從「家國情懷」、「民族情感」,轉向了「胸懷天下」關注世界的主題……
  • 道士是該獨善其身,還是該兼濟天下?
    本文摘自大道文明公眾號,作者天台桐柏山張鍊師,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或問曰:何謂獨善其身。世人有這幾樣,不能守住,都要胡亂發發,這人生百年就過去了,既沒有獨善其身,亦不曾善他人之身。《道德經》雲「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身內萬物與身外萬物其實一體妙象,虛靜不到極致,不能識的此真一妙境,則不得其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