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2020-12-20 騰訊網

--謹以此文敬獻於林昭等先驅者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會說:錯了!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後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不過,「文本史」的角度講,這個說法是有明顯缺陷的:如上所述,整個這句話原出於《孟子》,本與道家無關。而道家或老或莊,似乎都沒有說過「善(無論獨善兼善)其身」之類的話。相反,本來意義上的道家是主張「絕仁棄義」解構道德而追求無是非無善惡的「逍遙」境界的,它並不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說前半句是儒後半句是道,似難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道德含義除去,而只把它們理解為「有為」與「無為」,則這句話(不僅是後半句)又成了純粹的道家思想。人們常常只把「無為」看成是道家主張,其實至少莊周這個道家宗師也有追「;有為」的一面。在《莊子·外篇·山木》中,莊周曾自比「騰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貴的大樹,便得志稱雄,「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荊棘叢中,就夾起尾巴做孫子,「危行側視,振動悼慄」了。換句話說,在莊周看來,人當得勢時是「有為」的,所謂「無為」,就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時的生存方式:「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

眾所周知,道家在知與行兩方面都倡「無為」。單就「無為」而論「無為」,本無所謂對錯。強者對弱者「無為」,可以理解為寬容,弱者對強者「無為」,就淪於苟且了。權力對權利「無為」意味著自由,而權利對權力「無為」則意味著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譚嗣同稱讚莊學對君權的解構)是從前一種意義上論無為的。但在傳統中,從後一種意義上實踐「無為」的則無疑是主流。問題在於:道家所謂的無為恰恰是一種主要面向弱者的「貴柔」學說,而弱者對強者的「無為」,不正是苟且嗎?

苟且而出於無奈,亦不足責。但莊周的苟且卻不是自承無奈,而是把它奉為崇高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真偽、有無、是非、善惡都可以不分,或者說都不可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內篇·齊物論》中的這段話歷來被論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確,我國傳統時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只說不做,法家那一套關於「法、術、勢」的厚黑學只做不說,所謂「儒表法裡」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詭辯論則為本來難以兼容「;儒表」與「法裡」提供了關鍵性的粘合劑,為邏輯上磨擦劇烈的王道之表與霸道之裡加注了有效的潤滑油:法家指鹿為馬,儒家曰此非馬,則被坑矣;曰此馬也,則非矣。而莊子曰:馬亦鹿也,鹿亦馬也,所謂「萬物一齊」也。是故指鹿為鹿者,儒也;而指鹿為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謂其超越是非之俗見,是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裡者,其曠世之大儒乎!--莊周的邏輯適足以論證如此「高尚的無恥」!

要之,用「達則有為、窮則無為」的道家觀點去解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實際上就是說得勢了就稱王稱霸,失勢了就奴顏婢膝。這自然是大違孟子本意的。《孟子·盡心上》的原話是: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顯然是表示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於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潔身自好,絕不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汙。所謂「獨善其身」在這裡就是「窮不失義」,而決不是去作「逍遙遊」;是「修身見於世」,而決不是「出世」。這後半句並沒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種難得糊塗、玩世不恭的態度。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逍遙遊」的態度對待世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一切矛盾都化解為虛無,化解在莊生夢蝶、蝶夢莊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談中,這與「獨善其身」絕不是一回事。

總之,這句話如果按其原義,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義;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義。但無論哪種情況,說它前半句是理想主義後半句是犬儒主義(褒義的說法叫「現實主義」),都似難成立。

然而,在專制時代的現實中,這兩種意思雖然不是前後兩半句之別,卻可能成為表裡之別:口頭上表白的「得志則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則潔身自好拒腐敗」。實際上卻往往變成「得勢則稱王稱霸,失勢則奴顏婢膝」。口頭上的理想主義,行為上的強權主義與犬儒主義。以至於兩千多年下來,「獨善其身」這個成語的所指已從孟子那裡頗有些悲劇色彩的「窮不失義」者,變成了朱自清先生筆下喜劇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為的、獨善其身的聰明人」!可憐據說被「獨尊」了兩千多年的儒學,在「儒的吏化」與「儒的痞化」兩邊擠壓下,不是「儒表法裡」就是「儒表道裡」,哪兒還有什么真儒家?

相關焦點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孟子留下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的這句名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達」是仕途得意之時,在哲宗元祐年間太后攝政時期,蘇軾受太后重視,任杭州太守,主政一方。在太后不遺餘力的支持下,蘇軾大展手腳,在杭州大興土木,建立城市供水系統,設立公立醫院,疏浚鹽道,整治西湖,穩定谷價,糾正惡俗,濟民賑災。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
    我認為「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兩句所達成的實質效果是一樣的。「窮則獨善其身」按我的理解是有兩方面的含義。「達則兼濟天下」同樣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談。一個人在物質方面極為富足時,在目睹其他人與自己相反的生活境遇時,勢必會萌生惻隱之心,從而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現狀,去接濟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所以一個人在身處富足中能想著普羅大眾的生活供應不足並採取行動去回饋去改變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這個社會又怎能不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個善舉而變得更美好呢?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養活自己;第二個層次是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個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做貢獻。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第400篇原創文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從窮山溝考上了漢東大學。大學期間,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雙球鞋,雖有「凌雲壯志」,但童年的處境為他內心造就了自卑的陰影。他喜歡陳陽,但對方是檢察長之女,高官家庭,怎麼會看上自己這個窮小子呢?在他看來:「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哪有什麼資格去談戀愛。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身逢亂世的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一生的宗旨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足以見他心繫百姓,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官。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顧況一看驚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那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此詩讓白居易一舉成名。後來白居易寫詩更起勁,但好詩不易得。於是,他回家用功,「夜課賦,晝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也。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
  • 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豪放灑脫
    在這一時期,白居易真正實現了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白居易在這個時期雖然還是很關注百姓的生活,但白居易表現出來的行為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了。他在江洲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遊覽山峰,與友人出遊。後來白居易又多次擔任各種官職,最終輾轉到了洛陽,會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陽去世。
  • 微信頭像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它的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的人民得到好處。
  •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圖片來源於網絡「窮則獨善其身」生於亂世的白居易,從小目睹了戰亂、飢餓、生離死別卻異常刻苦勤奮。
  • 傳統文化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核心是儒道互補,體現在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上,則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唐代文人的科舉仕途欲望,比哪一個時代都要強烈,對此,他們不是羞羞答答,欲說還休,而是直言不諱,毫無愧色。
  •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三,第三層境界,這層境界的老師「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他不但能傳道受業解惑,而且他有家國情懷,心憂天下,能以小見大,能為學生塑情懷,拓胸襟。能引領學生突破自己的小我,超越自我,經這樣教師指導的學生,學生受其影響,長期潛移默化會讓他們逐漸變成有情懷有格局的民族精英。這樣學生心胸寬闊,積極向上,樂於助人。這樣的教師堪稱人生導師。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劍來》萬萬沒想到,神秘老夫子的歷史原型竟然是……)門內故人,師傅老秀才,首徒崔瀺;門外老人,天下文聖
  • 《天道》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不是冷漠無情;也不是不關係蔬菜和糧食;而是堅持做自己,堅持內生長、逆生長;把自己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變的越來越強。陌上少年郎;公子世無雙,人可以粗鄙也可以偉大;我們應該有一顆愛國心;一個信仰祖國的核心價值體系,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的人。
  • 道士是該獨善其身,還是該兼濟天下?
    或問曰:何謂獨善其身。貧道以為以身修真得真是也。古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人身心無非如此幾樣物件,未發之中,則是獨得其善。世人有這幾樣,不能守住,都要胡亂發發,這人生百年就過去了,既沒有獨善其身,亦不曾善他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