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2020-12-11 小包包說歷史

宋朝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璀璨的一個年代,雖然它的軍事力量被後世所詬病,然而,我們不得否認,在這個時代,有帶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閃耀後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歷史上,有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個人就是蘇軾。姑且不論蘇東坡的官場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遠非官場所能比,他是那個時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詞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詩中的地位一樣。整個中華歷史上,李白和蘇軾就是兩座巨山矗立在無數人的心上讓人仰望。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這個朝代,婉約派盛行,人們習慣了溫柔似水的感覺,無論男女,追求的都是溫柔細膩,這在蘇東坡看來是一種病態,於是他奮然出世,他用氣勢恢宏的豪放詞一掃北宋文壇,與婉約派一決雌雄,為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風,讓整個朝代,都有了一絲男子的剛硬。

蘇東坡是驕傲的,也是堅定的,就像他的詞一樣,永遠都是豪氣沖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遠都是不合群的,他反對新黨的變法,也反對舊黨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與變通,這是他的執拗,他堅持一條道走到黑,作為朝堂之上特立獨行的一個人,站在了兩黨之外,於是就註定了他的官運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貶,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從此之後,他就成為了杭州的蘇軾,他也在惠州待過,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蘇軾。他的一生,狂放不羈,起起落落,或許這對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對他去的地方的人來說,是幸運的,他每去一處,就造福四方,縱使他的官職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一升再升,這是蘇軾,一個詞傳千古,名流青史的聖人。

蘇軾的一生三起三落,一個不肯彎腰的文人在官場中遇到無數的陷害,然而,縱使被貶到偏遠地方,蘇軾也毫不氣餒,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獻家財,為鄉民鋪路搭橋,他掃除惡俗,給一個有一個的地方帶去仁政。蘇軾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變得繁華,所以,當時的百姓都希望蘇軾再遭貶謫,希望可以被貶的他們那裡去。不得不說,百姓的願望就是這樣的淳樸與單純。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寫詞才是蘇軾的主頁,縱觀蘇軾的歷程,我們發現,他是政治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人們更多的認為蘇軾是個偉大的詞人,但是卻不清楚,寫詞作畫,只是蘇軾的副業,他的真正職業還是做官。我們看蘇軾官場起起伏伏,便覺得蘇軾的官做的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蘇軾更多的關注是在他對詞的貢獻上面。

蘇軾的官做的最大的時候,距離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遙,如果不是慘遭小人陷害,蘇軾的後半生也不至於如此的顛沛流離了,或許就是這樣的生活,才讓蘇軾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於是他從蘇軾變成了我們心中的蘇東坡,成為了我們心中的東坡居士。然而,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被貶遠方,他永遠都保持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心態,最後被貶官,他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為有所不為,哪怕顛沛流離了一生,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

蘇東坡牢牢地遵守著文人的最高精神準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樣的一個詩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遠都是那麼瀟灑的活著。他狂放不羈,因為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誣陷,然而不管怎樣,他依舊我行我素,這或許就是我們心中的蘇東坡的,一個狂放不羈,一個樂觀向上的居士。這樣一個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見蘇東坡,今生再也無憾也。

相關焦點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林語堂先生將蘇東坡贊為中國歷代文人從政的標誌性人生。在我看來,蘇東坡的一生也是儒生至高理想的淋漓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的一生可按「達」和「窮」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 秦暉: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
    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孟子留下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孟子的這句名言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回答了我們很多問題。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
    我認為「窮則獨善其身」和「達則兼濟天下」兩句所達成的實質效果是一樣的。「窮則獨善其身」按我的理解是有兩方面的含義。「達則兼濟天下」同樣可以從以上兩方面來談。一個人在物質方面極為富足時,在目睹其他人與自己相反的生活境遇時,勢必會萌生惻隱之心,從而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種現狀,去接濟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所以一個人在身處富足中能想著普羅大眾的生活供應不足並採取行動去回饋去改變社會現狀的情況下,這個社會又怎能不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個善舉而變得更美好呢?
  • 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豪放灑脫
    在這一時期,白居易真正實現了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白居易在這個時期雖然還是很關注百姓的生活,但白居易表現出來的行為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了。他在江洲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遊覽山峰,與友人出遊。後來白居易又多次擔任各種官職,最終輾轉到了洛陽,會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陽去世。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02對詩詞創作的滿腔真情只有傾注真情的詩詞才有生命力,白居易一生中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詩歌創作上,寫了2800多首詩,多首詩歌成為千古名篇。白居易16歲時到長安幹謁大詩人顧況。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正如那句話所說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養活自己;第二個層次是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個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做貢獻。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第400篇原創文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從窮山溝考上了漢東大學。大學期間,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雙球鞋,雖有「凌雲壯志」,但童年的處境為他內心造就了自卑的陰影。他喜歡陳陽,但對方是檢察長之女,高官家庭,怎麼會看上自己這個窮小子呢?在他看來:「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哪有什麼資格去談戀愛。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身逢亂世的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一生的宗旨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足以見他心繫百姓,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官。
  • 微信頭像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它的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的人民得到好處。一個人只要做了有意義的事,他的這一生就是值得被歷史所銘記的。寫在最後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卻已相識許久,很微妙很知足,如果你喜歡這期頭像,那就在下面點個讚呀,也可以轉發或收藏,你的鼓勵是小庶的動力來源,小庶在此深表感恩。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康快樂,平平安安,歲月常歡愉,年年皆勝意!
  • 中國的「兼濟天下」情懷,來自優秀的傳統文化!
    孟子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改之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這與《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一脈相承,成為後世理想的人生境界。
  •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這是唐代文學大家韓愈在千年之前給師者職責所作的概述,在教育高度發達的今天,傳道受業解惑仍是做教師的主要職責,今天我的老友徐正文老師在朋友圈發了《這個清潔區不是我班的》隨感,讓我感慨頗多,使我對教師有一種新的認識,即老師有三個境界,每一個境界對師者內涵作出不一樣的詮釋:一,第一層境界,即受業解惑。
  • 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圖片來源於網絡「窮則獨善其身」生於亂世的白居易,從小目睹了戰亂、飢餓、生離死別卻異常刻苦勤奮。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陳平安,以劍光開道,還鬼物清明,以經文鋪路,使詩歌憑欄,毫無疑問,走的是三教合一的路子,老秀才明白且高興,因為,小師弟,要告訴師傅,齊師兄的「路」,大道可期,崔師兄的「路」,猶如頭上明燈。
  • 《天道》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不是冷漠無情;也不是不關係蔬菜和糧食;而是堅持做自己,堅持內生長、逆生長;把自己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變的越來越強。陌上少年郎;公子世無雙,人可以粗鄙也可以偉大;我們應該有一顆愛國心;一個信仰祖國的核心價值體系,為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