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目錄
1.鴉片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
3.太平天國運動
4.洋務運動
5.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6. 戊戌變法
7.抗擊八國聯軍
8.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9.辛亥革命
10.中華民國的創建
11.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12.新文化運動
13.五四運動
14.中國共產黨誕生
15.北伐戰爭
16.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道路
17.中國工農紅軍長徵
18.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
19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20.正面戰場的抗戰
21.敵後戰場的抗戰
22.抗日戰爭的勝利
23.內戰爆發
24.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25.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26.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27活動:考察近代歷史遺蹟
全冊識要點歸納
期末複習試卷彙編下載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視頻教學
背景: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混亂的局面。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能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以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時間:1915年
標誌: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發表《警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運動發展:由上海發展到北京。
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蔡元培
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
口號:民主、科學。
內容:
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針對北洋政府的尊孔復古,《新青年》發表大量文章,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代表作品: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2、提倡民主和科學。(德先生、賽先生)
3、提倡文學改革。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等,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
意義: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是一次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不足之處: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是:
A.《民報》的創刊
B.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C.《中外紀聞》的創辦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
2、讀圖:與右圖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戊戌變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3.近代中國,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創辦刊物、著書立說,宣傳進步思想,在右圖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號是 ( )
A.「自強」、「求富」
B.「師夷長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學」
D.「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4.近代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下列有關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歷程表述正確的是( )
A.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
B.學制度──學思想──學技術
C.學思想──學制度──學技術
D.學技術──學思想──學制度
5.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下列口號或主張出現的先後順序是()
①自強求富 ②維新變法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陳獨秀說:「五四運動雖然未能達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運動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實際行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說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馬克思主義
B.三民主義
C.毛澤東思想
D.鄧小平理論
7、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要查找有關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資料,應選的刊物是( )
A.《新青年》
B.《申報》
C.《中外紀聞》
D.《民報》
8、胡適在1923年給友人信中寫道:「25年來,只有三個雜誌可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創造了三個新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新民叢報》,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創造的「新時代」是指( )
A.君主立憲時代
B.民主共和時代
C.民主科學時代
D.尊孔復古時代
9、魯迅的《狂人日記》這樣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下列關於該書及這段文字的解讀,最恰當的是( )
A.描繪了一個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作者喜歡看歷史書,並且看書比較仔細
C.估計成書於五四運動以後
D.作者借狂人之口,反對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
10、有一副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麼東西。」這種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寫作的現象最早出現在( )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
參考答案:
1-5 BDCAA
6-10AACDD
知道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識要點: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背景:
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2、興起的時間和標誌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4、主要陣地:
《新青年》和 北京大學
新文化運動的
內容與意義
1、內容:
(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學
(3)新文化也是一場文學革命
2、意義: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儘管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學習目標】
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基本內容、歷史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課文解讀】
知識點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背景:
(1)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還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背景延伸:
①政治: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反動勢力妄圖復闢帝制(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會性質,沒有使中國獨立富強)。
②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行徑勢不兩立。
2.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開始時間及標誌: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
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
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
口號:民主和科學
知識點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
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針對尊孔復古的逆流,《新青年》強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魯迅的《狂人日記》。
(2)提倡民主與科學
它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來的。
(3)抨擊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代表作是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
延伸理解:
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就是要提倡新的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來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屬於思想革命。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即文學革命。就是要通過簡單、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去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科學,從而擴大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力。
2、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陳獨秀說:「吾國之維新,復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黨與在野黨之所主張抗鬥,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動心。」
積極的: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對中西方文化絕對的肯定或否定。
「對於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儘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作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鑑;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於推進中國的新文化。」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說明: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捨,擇善而從。這樣,才是全面、客觀的結果,這才是學習歷史的價值所在。學習歷史要努力以史為鑑,學以致用,辯證地看問題。
【線索梳理】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裡反封建的一次激烈鬥爭,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的強烈願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裡的延續。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弘揚了民主、科學的思想,使中國出現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知識小結】
【人物簡介】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紹興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1917年,蔡元培聘請《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並聘請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採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實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學術民主,支持新文化運動。
【練一練】
1、新文化運動拉開序幕的標誌是
A.《新青年》在上海創刊
B.《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
C.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
D.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
2、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有
①「自強」②「民主」③「求富」 ④「科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1915年,創辦《青年雜誌》、吹響新文化運動號角的人物是
A. 蔡元培
B.陳獨秀
C.李大釗
D.魯迅
4、1920年秋開始,全國各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都改成了白話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章課本一律廢止。這與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導有關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5、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該文應發表於
A.維新變法時期
B.新文化運動時期
C.北伐戰爭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
6、有學者認為,晚清的儒學第二次危機就其發生而言,仍然是產生於中國文化內部的危機。它「表現出一種激烈的反傳統傾向。」這次危機是
A. 戊戌變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運動
D. 五四運動
7、新文化運動以儒家傳統道德作為矛頭所向,主要是因為 ( )
A.儒家思想落後與資產階級文化
B.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C.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
D.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參考答案:DDBDBCC
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基本內容、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繫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於歷史新事物的鑑別和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從而增強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民主與科學意識。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一.導入新課
20世紀初期,在北大的講壇上,有從海外歸來的、西裝革履的大力宣傳新思想的進步人士;也有拖著長辮子、身穿馬褂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遺老,他們相互抨擊對方的思想觀點,出現了激烈的思想衝突。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現象出現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2課:新文化運動,去了解吧!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教師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本目內容,讓學生分組討論:新文化運動是在什麼的背景下興起的?
學生討論後回答:省略
教師歸納總結:
①政治: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反動勢力妄圖復闢帝制(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會性質,沒有使中國獨立富強)。
②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行徑勢不兩立。
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並展示圖片:
提問:請同學們從教材中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標誌、代表人物、陣地等基本要素?
學生回答:①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是1915年;②新文化運動的標誌是《新青年》的創辦;③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北京大學和《新青年》。
目標導學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教師總結強調: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就是要提倡新的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來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屬於思想革命。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即文學革命。就是要通過簡單、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去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科學,從而擴大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力。
3.教師展示材料:
陳獨秀說:「吾國之維新,復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黨與在野黨之所主張抗鬥,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動心。」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
教師總結: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是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
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對中西方文化絕對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師展示材料:
「對於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儘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作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鑑;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於推進中國的新文化。」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結合材料,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
教師總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捨,擇善而從。這樣,才是全面、客觀的結果,這才是學習歷史的價值所在。學習歷史要努力以史為鑑,學以致用,辯證地看問題。
三、課堂總結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裡反封建的一次激烈鬥爭,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的強烈願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裡的延續。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弘揚了民主、科學的思想,使中國出現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以史實為基礎;以問題為載體;以情境為主線;以活動為實現方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經過全體課堂參與者的閱讀、思考、討論、分析、對比,使每個學生都經歷了一個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完善情感、升華人格的自主學習過程。學生能根據材料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討論法分組合作,課堂氣氛活躍,且能對新文化運動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圖文導學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刪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全冊PPT課件動畫教案習題整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