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LIVE│現場連線:2016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獲獎者感言

2021-03-03 未來論壇

在2016年9月19日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上,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高西慶現場連線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及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兩位獲獎者當場發表了獲獎感言。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薛其坤1963年生於中國山東。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教授。他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對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分子束外延生長是一種先進的薄膜生長方法,能在材料襯底上一層一層地生長單晶薄膜。他和合作者製備了多種高質量的單晶薄膜材料,這使得他們於2012年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在鈦酸鍶襯底上的單層鐵硒高溫超導現象。這兩個發現已被許多研究小組重複出來,並在全世界範圍內激發出更多的相關研究活動,有望進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界面超導的臨界溫度,從而具有更大的實用價值。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盧煜明1963年生於中國香港。1994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盧煜明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發現,母體血液中存在著胎兒的游離DNA。基於這些早期發現,盧煜明展開了一系列前沿工作來研究這些胎兒游離DNA的特性,證明了使用胎兒游離DNA來診斷遺傳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實際性,最終開創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測序來檢測唐氏綜合症的新途徑,並在90多個國家得到了應用。僅在中國,每年就有超過一百萬孕婦接受這項測試。這個革命性的方法為全球無數的孕婦提供了無創產前診斷。


未來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發起,旨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丁洪介紹未來科學大獎評審情況

大獎成立管理委員會,下轄監督與執行機構,評獎機制與諾貝爾獎、圖靈獎等世界著名科學獎項接軌,由九位華人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評審過程獨立進行,各方對評選結果均不能施加任何影響。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捐贈人與未來論壇理事及未來論壇秘書長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合影留念


科學委員會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丁洪、芝加哥大學何川、普林斯頓大學李凱、北京大學饒毅、北京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田剛、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東、麻省理工學院文小剛、南方科技大學及美國西北大學夏志宏、哈佛大學謝曉亮


高西慶介紹未來科學大獎章程

評審全程秉持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則,保證高度獨立,由監督委員會和監督機構畢馬威(KPMG)全程進行了監督。對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大獎項,獎金來源於未來論壇理事捐贈,單項獎金金額100萬美金。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沈南鵬介紹生命科學獎緣起


生命科學獎的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



鄧鋒介紹物質科學獎緣起


物質科學獎的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

未來科學大獎作為中國大陸民間出資的第一個科學大獎,目標是成為在世界領域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科學大獎。

相關焦點

  • 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揭曉!首位女性得主誕生
    名單公布現場設置了連線環節,物質科學獎獎項委員會電話連線王貽芳問:「我聽說您在推動一個更大的項目,有了未來大獎的錢,是不是經費就夠了,可以開工了?」「這點錢當然是不夠的。大獎激勵我們向在座的各位捐贈人募捐更多的錢。」王貽芳的回答引發現場一陣大笑。王小雲是未來科學大獎首位女性得主。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和林本堅成最大亮點
    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現場        除了袁隆平先生,其他獲獎人公眾相對都不太熟悉,尤其是來自臺灣的林本堅教授,他在電話連線時獲得掌聲的熱烈程度僅次於袁隆平先生。        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均下出「三黃蛋」        今年大獎最為出人意料的就是,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都產生了三位獲獎人,這於未來科學大獎,尚屬首次,而就諾獎而言,已是常態。中國的未來科學大獎除了在獎金總額上已經追平諾獎,在獲獎者名額上也快速迫近。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2020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學術報告會
    鳳凰網科技訊 12月30日消息,彭實戈教授因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由未來科學大獎聯合山東大學共同舉辦的「概率與概率的不確定性——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學術報告會」今日首播,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項委員會2020輪值主席、美國西北大學Pancoe講席教授夏志宏做開場致辭。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2020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學術報告會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0日消息,彭實戈教授因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潘建偉的愛 |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感言
    2017年10月29日晚,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下文為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教授的獲獎感言:● ● ●我遇到一個大的難題,本來我也想好了一個獲獎感言,結果我發現:我想講的內容和次序與施一公講的一模一樣。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與他電話連線的是「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項」委員會主席、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駱利群在通知袁隆平獲獎時,自然也沒忘順祝袁老生日快樂。記者:蔡文清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共設置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萬美元,大獎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因此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的諾貝爾獎」。
  • 山大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病原菌專家邵峰獲生命科學獎
    (原標題: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病原菌專家邵峰獲生命科學獎)
  • 88歲生日後獲得未來生命科學獎 袁隆平一生貢獻對人類有多大影響
    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今日公布,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各獎項委員會主席與獲獎者現場連線。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獲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1月...
    璀璨星光獲獎者點燃未來科學希望隨後,在現場近兩千名嘉賓和觀眾的見證下,今年的「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依次頒出。 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邵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王貽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
  • 袁隆平等7人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計算機獎項與臺灣籍晶片科學家
    連線告知獲獎在大獎各位獲獎者公布後,未來科學大獎也開始現場連線獲獎者。生命科學大獎獲獎者由駱利群教授聯繫。首先聯繫李家洋博士,電話裡的他非常激動,甚至溢於言表。最後是數學與計算機大獎得主:林本堅博士,由田剛教授連線。田剛教授特別強調,這是首位計算機領域的獲獎者,同時也是首位臺灣籍獲獎科學家。
  • 未來科學大獎授予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
    11月18日下午,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頒獎典禮。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獲獎。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用於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今年共有七位科學家獲獎。
  • 北青報:未來科學大獎值得期許
    原標題:未來科學大獎值得期許   有著「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獲獎名單在北京公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榮獲「生命科學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教授王小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王小雲、邵峰教授獲頒未來科學大獎
    其中王小云為首位獲「未來科學大獎」的女科學家。▲四位獲獎者,其中左一為邵峰,右一為王小雲。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副校長、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等出席頒獎典禮。
  • 青少年對話|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彭實戈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0日消息,青少年對話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活動今日首播,2020年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彭實戈教授受邀出席,未來論壇機構理事單位代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主持本次活動。
  • 山東大學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系山大第四人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
  • 一周文化講座│轟動日本的中國漫畫——《鏢人》
    現在,就讓我們帶你搶先解鎖被科技顛覆的12個未來!一直以來,陸揚持續地關注從腦科學的概念認識人類身體的觀點,2018年全新作品《電磁腦神教!9月29日,寂地、阿梗兩位老師空降廣州K11言又幾書店新書首發現場,和老朋友、新朋友們一起聊一聊關於成長的那些事兒!
  • 31歲入行73歲拿未來科學大獎數學獎,為什麼說他的研究能夠載入史冊?| 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成果解讀
    騰訊新聞知識官、科普作家汪詰與牛津大學數學教授錢忠民、山東大學數學院院長陳增敬聚首,在線共話2020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專訪 |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盧柯:古老學科也有未來專訪|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彭實戈:數學是一旦對了,到處都對「難道是天上掉餡餅?」 96歲院士王振義:我為什麼在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後覺得憂愁獲獎者為何是他們?
  • 2017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 潘建偉、施一公、許晨陽獲獎
    央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記者劉天思)2017未來科學大獎9月9日在北京公布獲獎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憑藉其在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獲得「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 王貽芳等4人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首位女性獲獎者出現【中國科訊】
    9月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邵峰獲得「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獲得「物質科學獎」;王小雲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