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等4人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首位女性獲獎者出現【中國科訊】

2021-02-15 中國科訊
9月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邵峰獲得「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獲得「物質科學獎」;王小雲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表彰他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1996年獲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2003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事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在病原菌毒力機制和抗細菌天然免疫領域取得系列重要原創性發現。

鑑定出內毒素、鞭毛、三型分泌系統等多個重要細菌分子的胞內天然免疫受體,闡明了其下遊的炎性caspase誘導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為敗血症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

在病原菌方向,鑑定出多個重要病原菌毒力蛋白的全新酶學活性,通過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抑制宿主防禦。


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

實驗高能物理學家。1963年2月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籍貫江蘇南通。

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91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獲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領導完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北京譜儀III(BESIII)的設計、研製、運行和前期物理研究,技術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發現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現象,在輕強子譜和粲物理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提出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方案並率領團隊完成了實驗的設計、研製、運行和物理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2012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提出並領導了江門中微子實驗,成為我國中微子研究的發展方向。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1976年在香港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1983年在羅格斯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就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主要社會兼職有:美國能源部高能物理基金與中國臺灣「國立」科學理事會基金評估專家,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HyperCP實驗發言人,中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美方召集人等。2007年4月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在清華大學工物系近代物理所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2015年11月9日,2016年科學突破獎獲獎名單在位於加州矽谷的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揭曉。王貽芳、陸錦標以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獲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和以中國科學家為主的實驗團隊首次獲得該獎項。

獎勵她在密碼學中的開創性貢獻,她的創新性密碼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廣泛使用的密碼哈希函數的弱點,促使了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

1993年獲山東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兼任中國科協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密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數學會常務理事。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IACR Fellow。

王小雲多年從事密碼理論及相關數學問題研究。她提出了密碼哈希函數的碰撞攻擊理論,即模差分比特分析法,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內的5個國際通用哈希函數算法;將比特分析法進一步應用於帶密鑰的密碼算法包括消息認證碼、對稱加密算法、認證加密算法的分析,給出系列重要算法HMAC-MD5、MD5-MAC、SIMON、Keccak-MAC等重要分析結果;在高維格理論與格密碼研究領域,給出了格最短向量求解的啟發式算法二重篩法以及帶Gap格的反轉定理等成果;設計了我國哈希函數標準SM3,在金融、交通、國家電網等重要經濟領域廣泛使用, 並於2018年10月正式成為ISO/IEC國際標準。

代表論文50餘篇,3篇獲歐密會、美密會最佳論文。獲2017年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中國首屆先知獎;2016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網絡安全優秀人才獎;2014年中國密碼學會密碼創新獎特等獎;2010年蘇步青應用數學獎;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年陳嘉庚科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

誕生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此前3屆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包括:





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共有21位,均是來自生物、醫藥、物理、天文、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

每個獎項由4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均為關注中國科技事業的企業家、投資人等自願出資。


駱利群、饒毅、劉勇軍、王曉東、何川、莊小威、董欣年

文小剛、薛其坤、毛淑德、楊培東、季向東、餘金權、鮑哲南

舒其望、夏志宏、勵建書、張懋中、李凱、張壽武、李飛飛

相關焦點

  • 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揭曉!首位女性得主誕生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記者 馬愛平剛剛,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邵峰獲得「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獲得「物質科學獎」,王小雲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為一百萬美元(人民幣約716萬元)。
  • 山大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
  •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獲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1月...
    雷鋒網按:11月1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  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邵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王貽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
  • 山東大學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系山大第四人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
  • 北青報:未來科學大獎值得期許
    原標題:未來科學大獎值得期許   有著「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獲獎名單在北京公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榮獲「生命科學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清華大學教授王小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山東大學數學家彭實戈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山大校友已4次獲獎
    據了解,今年,是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小雲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成為未來科學大獎第一位女性獲獎者。在王小雲之前還有兩位山大校友獲得過未來科學大獎,他們分別是薛其坤和馬大為,薛其坤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馬大為和馮小明、周其林一起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獲獎理由:獎勵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 袁隆平等7人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計算機獎項與臺灣籍晶片科學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科學家首次獲得大獎,而且也是首位臺灣籍科學家獲得殊榮。另外還申請中國發明專利4項。連線告知獲獎在大獎各位獲獎者公布後,未來科學大獎也開始現場連線獲獎者。最後是數學與計算機大獎得主:林本堅博士,由田剛教授連線。田剛教授特別強調,這是首位計算機領域的獲獎者,同時也是首位臺灣籍獲獎科學家。
  • 未來論壇|王貽芳:中微子物理的研究前途非常光明|獲獎者報告
    #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11月17日,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王貽芳報告會成功舉辦。在此基礎上,王貽芳教授及團隊向江門中微子實驗跨進,成功研發了國際領先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尺寸MCP—PMT光電倍增管。王教授最後提到,大亞灣實驗是中國中微子實驗的開端,未來江門中微子一定會取得重大成果,中微子實驗研究前途一片光明。
  • 世界級科學家齊聚2019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
    作為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活動的一場國際科學盛宴,11月16日在京舉辦的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大咖雲集。本次科學峰會邀請到了15位世界頂級科學家蒞臨現場,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學產業應用。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今年,包括袁隆平在內的7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袁隆平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與前兩屆不同的是,今年的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都產生了三位獲獎人,對此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解釋說,未來科學大獎章程規定每個獎可頒發給不超過5個獲獎人。其實在提名時,就會出現同一個領域的若干科學家被提名的情況。因此在初步篩選時,委員會就考慮到了多人得獎的可能性。
  • 王小雲、邵峰教授獲頒未來科學大獎
    11月17日下午,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院士獲「生命科學獎」;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雲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2020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學術報告會
    鳳凰網科技訊 12月30日消息,彭實戈教授因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由未來科學大獎聯合山東大學共同舉辦的「概率與概率的不確定性——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學術報告會」今日首播,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項委員會2020輪值主席、美國西北大學Pancoe講席教授夏志宏做開場致辭。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2020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學術報告會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0日消息,彭實戈教授因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未來•LIVE│現場連線:2016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獲獎者感言
    在2016年9月19日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上,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高西慶現場連線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及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 山東大學厲害了,4名校友已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位列全國第一
    2020未來科學大獎正式揭曉,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張亭棟和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的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遼寧省副省長、中科院院士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實戈2019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2020年: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
  • 中國獲物理突破獎 起底科學牛人王貽芳(圖)
    馬雲夫婦捐助的科學界「第一巨獎" 迎來首位中國科學家  中國網11月9日訊北京時間2015年11月9日上午,作為目前全球獎額最高的科學獎項,被譽為科學界「第一巨獎」的「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今日揭曉了其新一屆獲獎名單:中國科學家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 「中國諾獎」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山大校友連續4次獲獎
    2020年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誕生,這個大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獎金優惠,堪比中國的諾獎。截止目前共頒發了4屆,沒人700萬啊,想想都讓人羨慕,不過更令人羨慕的是,得了這個大獎,可以衝擊諾貝爾獎了。不過最收入關注的是,曾經有連續三屆科學大獎獲得者都是山東大學校友。
  • 副省長、院士、科學大獎得主!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2019 年阿貝爾數學獎出爐,Karen Uhlenbeck 成首位女性獲獎者
    2003 年,由挪威自然科學與文學院的五名數學家院士組成的委員會正式將該獎項頒布給阿貝爾獎第一位獲獎者,此後每年頒布一次,獎金數額為 600 萬挪威克朗。迄今為止,阿貝爾獎已擁有 19 位獲獎者,也成為了國際所公認的「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也算是彌補諾貝爾科學獎項中沒有數學獎的遺憾——這也正是該獎項設立的初衷之一。
  • 副省長榮獲科學大獎,獎金700萬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金約700萬元。長安街知事注意到,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獎委員會表示,盧柯因其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