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無論走到哪兒,都不會忘記工會給予的幫助。」「思來想去,暫無以為報,遂寫下此封感謝信以表達我的心意」……在秋季開學之際,習水縣總工會黨組書記馬靜像往年一樣,又收到了大學生寄來的感謝信。
「每年都有受資助學子給我們寫來感謝信,我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封了。」馬靜告訴記者,每次收到孩子們寄來的感謝信,心裡都為他們這種「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情所感動,也更堅定了創新開展好金秋助學活動的信心與決心。
今年收到的兩封感謝信,均出自2018年習水縣總工會「金秋助學」活動受資助學子之手,一個叫楊利,現就讀於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行政管理專業;一個叫趙豔,現就讀於遵義醫學院助產學專業。
翻閱兩封感謝信,兩段暖心的助學故事躍然眼前。
楊利是習水縣東皇鎮馬皇壩村人,父親是當地一家煤礦的職工,也是習水縣總工會在檔困難職工。
2018年8月15日,原本一家人沉浸在楊利考上大學的喜悅中,父親卻因一場意外突然離世,一家人陷入深深的悲痛中。
「在楊利很小的時候,她的母親就改嫁了。」習水縣工會服務職工中心幹部趙紅告訴記者,父親去世後,家裡就剩下楊利和她的爺爺奶奶,以及一個還在上初中的弟弟。
隨後,工會將其納入「金秋助學」活動協議助學對象予以資助。「不僅解決了本人的一部分學費,還承擔了我四年在讀期間的生活費。」楊利在信中說。
「在當時的情景下,面對高昂的大學費用,工會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這對我和家人來說,無疑是寒冬中的暖陽。」楊利的感激之情,洋溢在字裡行間。
楊利在信中還透露,習水縣總工會不僅在資金在予以資助,還給她提供假期實踐機會,「在工會我學到了很多,感謝工會叔叔阿姨對我的耐心指導和照顧。」
因其父親參與了當年的職工醫療互助活動,習水縣總工會還按最高標準,給她家發放了12萬元的職工醫療互助補助金,「感謝為此付出工作的叔叔阿姨。」
楊利在信中表示,由於自己還是一名在校生,沒有更好的辦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工會給予自己的幫助,目前能做的,就是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好好學習,全面發展自己,「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也會竭自己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趙豔是習水縣良村鎮大安村人,一家人租住在縣城。趙豔的母親是一名環衛工人,父親長期患病喪失勞動力後,一家四口的生計,全壓在母親一個人身上。
2018年夏天,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一家人卻是又喜又憂,隨著開學時間逐漸臨近,學費卻依舊沒有著落。
信中,趙豔的字裡行間裡充滿自責,「我曾經在心裡無數次責怪自己的出生,我的花銷,尤其是上高中時昂貴的學費,讓我數次痛苦於深夜人靜之時。可我卻不能放棄上學去打工、去進廠,因為我心有不甘。」
就是在這樣不算快樂的日子裡,趙豔結束了自己的高中生活,迎接她的是比高中還要多兩倍的學費。好在這個時候,工會的資助像一縷陽光照進了她的生活。
如楊利一樣,趙豔也在工會參與過實踐活動,「無論是在圖書館整理圖書,還是在綜合部,都很愉快,工會真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入學兩年來,工會也始終牽掛著這個家庭,「工會多次到家裡慰問,關注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供稿:勞動時報全媒體記者 程瑞林
本期編輯:任德權
郵箱:1457523609@qq.com
新聞熱線:0851-8566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