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的舌頭滑鼠,催生「黏膩」人機互動的新想像?

2020-12-23 虎嗅APP

本文來自「腦極體」的投稿。封面來自視覺中國。

還記得史匹柏電影《頭號玩家》當中,男主韋德購買的那件體感衣嗎?其中最為令人心動的一幕就是,即使在虛擬世界當中,當韋德握住虛擬女友的手掌的時候也依然能夠感受到女主手心的溫度。

這一點正是未來人機互動、「人機人」交互應該有的模樣:顯然,清晰逼真的視覺、如假包換的聽覺模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人機互動的需求,能模擬出觸覺等體感信息,才能真正讓人們獲得相隔千裡又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還不夠。佛家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情通道,顯然我們的感覺器官還有可挖掘的地方。除了視覺、聽覺、鼻子的嗅覺和身體皮膚的觸覺之外,我們還有舌頭的味覺以及觸覺。

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感知系統過於健全,因此會陷入思維盲區,我們常常把嘴巴和舌頭當做語言交流的工具,卻絕少想到將舌頭這一感覺器官用在人機互動當中。

不過,現實中真有人想到了。最近德國的一名設計師就發明了一種「用舌頭控制電腦」的可穿戴設備,極具腦洞感的設計,簡直為我們打開未來人機互動的眾多可能的想像力。

這一被稱為「舌頭滑鼠」的奇怪設備,乍一聽感覺非常離譜,仔細琢磨卻又新意滿滿。那麼,這一設備的設計初衷是什麼,還有哪些場景可以應用,有沒有與此類似的可穿戴交互設備出現,未來的人機互動可以有哪些新可能?

這一切都非常值得想像。

舌頭滑鼠的「黏膩」靈感

這件「舌頭滑鼠」是這位德國設計師為獲得科隆設計學院的碩士學位而做的畢業作品,所以從成品來看還有一種實驗室的「粗糲」質感。設計師把這一可穿戴設備叫作「Tong」,其原理就是通過舌頭對控制器的操作,來實現與計算機的交互。

具體的用法是,人們可以將這個「舌套」放進嘴巴上顎,形狀類似牙齒矯正器,用自己的舌頭前後行動裝置內嵌的一小塊磁性材料來作為輸入信號,通過放置的用戶耳朵後的Wi-Fi模塊將輸入信息傳輸到其他連接的設備上,用以控制相關操作。為此她還開發了一個簡單的桌球遊戲來演示這一設備。

出於安全性和衛生考慮,Tong的材料採用一種熱塑性素材PETG,然後可用每個人不同的牙印在上面製成貼合上顎的固定器。電子設備則用一層薄膜樣的矽材料密封,避免穿戴者受到電擊。

根據設計者的介紹,這一設備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她的騎馬經歷。

在騎馬的過程中,騎手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手拉韁繩來和馬嘴之間進行觸覺交流,人可以通過韁繩來影響馬的姿勢,而馬也會根據感覺到韁繩的力度來調整動作。騎手要做到跟隨馬匹的突然運動(比如甩頭)來運動,避免傷害到馬的嘴巴或舌頭。

設計者被這種「通過最輕微觸碰,產生交流」的想法非常著迷,這類似於《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的納威人通過外露的神經與動物達成「融為一體」的交流一樣。而現在設計者把人和馬的觸碰交流換成了「人機互動」。

這一設備設計的初衷有一定是「即興之作」的成分,但是其卻有一定的實際用處。對於極少數手臂缺失的殘疾人或者漸凍症等患者來說,Tong就大有用處,可以幫助他們更方便的控制輪椅、指揮滑鼠等等。當然,對於經常雙手忙到飛起,恨不得需要第三隻手來操作一些簡單功能的設計師或者專業遊戲者來說,Tong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思路。

但實際上,這一作品還有著一個更重要的啟發,那就是在我們進入未來全部虛擬實境的世界中,如何能夠在人機互動中更全面的模擬感官感知,而舌頭的味覺和觸覺是其中絕不容易忽視的一環。

走向「觸感」人機互動的可穿戴設備

如果細心留意的話,我們會發現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可以獲得豐富感知信息的大寶藏。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習慣通過視覺、聽覺等接受外界刺激以獲得快感,但是其他感覺也是我們的快樂之源。

以舌頭為例,舌頭表面有無數突起的舌乳,就像花蕾一樣,可以感受到甜酸苦辣鹹的味道,這是我們大多數饕餮者真正的幸福來源之一。

並且我們的舌頭足夠靈活,有三排不同方向的肌肉,輔助我們的咀嚼、吞咽和言語活動,此外還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羞羞的事情。

受舌頭的味覺啟發,有研究者就在嘗試用電在舌頭上製造各種不同的味道,而製成各種味覺裝置。日本明治大學的一位博士就受到在「食物中加入電流可以改變味道」的啟發,發明了一把「電力餐叉」,通過注入少量電流就可以讓任何食物變得更有「鹹味」,從而減少人們對鹽的攝入量,妥妥地抗高血壓神器。

理論上改變電流的大小,可以營造出不同的味道。雖然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會真正去拿一把通電(電量極小不會有傷害)的叉子去進食,但是這也同樣給我們啟發。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做出來一種模擬舌頭味覺以及觸覺的可穿戴裝置,可以在未來完全虛擬的世界中,模擬人類真實的進餐和接吻這類真實觸感體驗。

當然,「舌頭傳感器」的畫面過於「黏膩」,但和VR眼罩、可穿戴皮膚一樣並非不可想像。類似的裝置我們還可以延伸,那比如可以獲得真實觸碰感覺的觸覺手指或者手套。

現在我們在進行在線視頻和在線遊戲的時候,也只是同樣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獲得信息,再經過大腦分析變成相應的情緒和感受,而觸覺才是讓人們感覺更真切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要用「我不是在做夢,然後狠狠地擰一下自己的胳膊」這種套路橋段的原因。

一家東京的設計工作室就開發了一種稱作「Fulu」的手指上的觸覺設備,用戶只要帶在手指上,就可以體驗到各自虛擬的觸碰感覺。在演示中,當手機畫面虛擬地接觸到不同材質的物體,手指就可以接收到類似材質的觸摸感。

如果是在遠程對話中,用戶通過這個手指傳感器觸碰物體,與此配對連接的用戶的設備在另一邊也可以獲得這一觸碰感。

而這一發明絕對是異地戀的福音,未來對於隔空示愛、求抱抱的「過分」要求,也能部分的實現拉手手了。對於那些雲養狗、雲擼貓的用戶,也都可以通過這種設備來體驗貓貓狗狗的真實觸感。

以上這些還只是有「小打小鬧」的實驗室性質,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就是全沉浸式體驗的VR遊戲,幫助遊戲玩家獲得全身體感設備提供的超視聽的真實觸感體驗。

這類Full body haptic suits(全身觸覺套裝)加上觸覺反饋手套,可以獲得一種完整的觸覺反饋感受,可以複製柔軟的撫摸感,也可以感受強力的衝擊感,模擬在虛擬世界中的親密接觸和打鬥動作,在身體安全承受的範圍內獲得如臨現場的真實觸感。

此外,為給用戶增加嗅覺體驗,也有商家研發出可以釋放不同味道的香水罐面具,可以在一些特定遊戲場景中,來增加用戶的嗅覺體驗。

可以想見,未來幾年,全方面模擬人體的視、聽、嗅、嘗、觸的可穿戴設備將大行其道,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沉浸式虛擬世界做好準備。

直面那個無處不「虛擬」的未來世界

幾年前,科技界一位大佬曾說過,我們總是高估一到兩年能夠做到的(熱門技術),卻總是低估五到十年能夠做到的(技術變革)。

如今來看,這句話仍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就在於其中包含著一種「長期主義」的技術信念,我們應當對於前沿技術始終保持一種寬容和耐心,儘管可能從一開始這些技術看起來非常的幼稚或者可笑,但很可能這些「離經叛道」的技術突破就會掀起一場人類技術生活方式的滔天巨浪。

就如我們今天所介紹的可穿戴設備中這些比較另類甚至「黏膩」的人機互動設備,未來大概率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主流。

極具真實未來感的《頭號玩家》,給我們描繪了一個2045年的人類在現實廢墟至少建立起的一個虛擬「綠洲」世界,人們幾乎完全沉浸在虛擬遊戲當中,花費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人們的社交、情感關係以及財富大多都要建立在這一虛擬世界當中,為了獲得如同實際生活的體驗,人們會儘可能將自己的感受給虛擬化。

我們將通過這些虛擬化設備體驗前所未有的場景,可以去探索深海、宇宙,去火星漫步,也可以去過別樣的生活,做自己頭腦當中的「王者」。

當然,我們也可以得到非常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今年2月,一位韓國媽媽通過VR技術看到了幾年前去世的女兒,當中正是利用了觸覺手套,可以在虛擬場景中再一次感覺觸碰到了女兒的身體。這一刻讓人動容不已。未來很多人將會把自己或者父母、愛人、孩子變成這樣的虛擬形象,完成數位化「永生」的重塑,而我們又可以一次次通過沉浸式的體感設備來保留更加美好的回憶。

佛教經典的《心經》當中核心揭示的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奧義,其實正在通過這些全身感官的可穿戴設備來實現,我們的身體體驗看起來真實不虛,但實際上都是可以通過模擬刺激信號來獲得,我們以為的真實不虛,實際上都是一系列主觀加工的感受。

在這個第一次為期八天的小長假裡,如果你孤身一人看電影煲劇玩遊戲,那麼你很可能希望會有用這樣一套設備來體驗一把非常「黏膩」的虛擬生活。如果你能和家人一起或者呼朋喚友的聚會遊玩,那麼還請珍惜這一時光。

其實,《頭號玩家》最終要告訴我們的是:在未來與真實的伴侶面對面的時光,將是多麼的寶貴。

相關焦點

  • 戴上牙套,舌頭當滑鼠!德國碩士生用畢設告訴你,人機互動還能這樣玩
    有了這套設備,舌頭都能代替滑鼠操作電腦遊戲了。人機互動設計新思路一直以來,Google、三星、蘋果、亞馬遜、華為、小米、百度等大廠的可穿戴設備不斷更新迭代;實驗室裡,各國科研團隊也碩果纍纍,比如可代替手柄打造沉浸式遊戲體驗的智能手套、可檢測心房纖顫的可穿戴手環、結合 AI 算法在 20 秒內檢測兒童內化障礙的設備等等。
  • 智能經濟時代人機互動三大趨勢
    12月8日,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發表題為「想像破界:智能經濟重塑移動互聯」主題演講。過去10年,智慧型手機普及帶來移動網際網路飛速發展,造就了一批新興企業。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消失殆盡,人工智慧被公認為移動網際網路之後最大的機會,準確把握人工智慧時代的產業走向,對企業在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尤為重要。
  • 可穿戴設備的七大關鍵交互技術
    可穿戴設備設備,通俗地理解就是一種可穿戴的可攜式計算設備,具有微型化、可攜帶、體積小、移動性強等特點。因此在人機互動方面與一般的計算設備,或者說智能設備不同,是一種人機直接無縫、充分連接的交互方式,其主要特點包括單(雙)手釋放、語音交互、感知增強、觸覺交互、意識交互等。
  • 用眼睛打字,用舌頭控制滑鼠
    相較於傳統機器人,新一代與人共融機器人越來越深地進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其技術可被廣泛應用於智能製造、助殘康復、特種救援等方面。  靠眼動來打字  還有舌套滑鼠、電子皮膚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譚建榮說,智能工業機器人具有單機自主、多機協同和人機共融這三個基本特徵,其中人機共融是智慧機器人的重要特徵,「人機互動、人機交流、人機一體」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將引領時代潮流。
  • 人機互動新技術:超聲波成像感知手部動作!
    導讀最近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未來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可採用超聲波成像感知手部動作,這為智能設備的人機互動又增添了一種新方法。關鍵字智能手錶、人機互動、可穿戴技術智能手錶,作為一種典型的可穿戴智能設備,更是廣受大眾青睞。此外,智能家居設備,例如WiFi燈泡、智能調溫器等,也愈發流行。然而,為了讓用戶有一個良好的體驗,人機互動技術顯得十分關鍵。
  • 視聽整合:人機互動界面的新方向
    當前,雖然有許多關於大腦對多模態信號敏感性的研究,但視聽整合視角下人機互動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本文試探索視聽整合新方法,開發人機互動界面的新潛能。人類智能和人工智慧是智能時代的兩個主要力量,人工智慧是指用機器去實現所有目前必須藉助人類智慧才能實現的任務,本質是基於學習能力和推理能力的不斷進步,模仿人類思考、認知、決策和行動的過程。
  • 前景專業|人機互動(HCI)
    後來,人機互動的重心擴展到遊戲、學習教育、商業、健康與醫療應用、應急規劃與響應,以及協作與社區支持系統等領域。如今,人機互動的跨學科性體現在計算機科學與行為科學的交叉領域。人機互動的目標是創建一套易於用戶操作的安全有效系統,這個概念看似並不複雜,但卻需要綜合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及人因工程學等領域的技術。人機互動領域的研究員通常做些什麼事?
  • 下一場革命性的人機互動方式會是什麼?
    今晚這堂課咱們來講一講近幾年大火的人機互動技術,以及未來可能會出現的革命性人機互動新方式。不管是哪種,AR和VR技術主要營造的是一種沉浸感,不僅有交互,還有顯示和移動。未來在AR和VR領域,滑鼠和鍵盤的交互方式將會退出江湖,取而代之可能是手勢交互和體感交互。
  • 人機互動簡述,一起來了解人機互動的世界!
    一、HCI綜述HCI(WIKI)是一門研究系統和用戶之間交互的學問。系統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不同的機器,也可以是計算機化的系統和軟體。人機互動界面通常是指用戶可見的部分。用戶通過人機互動界面與系統交流,並進行操作。通俗的講就是研究各種通過交互系統、交互體驗的學科。Physical的交互界面比如收音機的播放按鍵,virtual的界面比如網站、app界面。
  • 深度學習人機互動相關資源推薦來啦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目前,深度學習和人機互動的學習資源很多近日,bwang514 在 github 上做了一個「深度學習人機互動相關資源大列表」。上面有一些很棒的關於智能用戶界面和人機互動的課程資源。
  • 被專家熱捧的人機共融是怎麼回事?
    人機共融是智慧機器人的重要特徵,人機互動、人機交流、人機一體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將引領時代新潮流。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譚建榮認為,智能工業機器人具有單機自主、多機協同和人機共融這三個基本特徵,其中人機共融是智慧機器人的重要特徵。
  • 關於英飛凌專家Jeffrey對創新人機互動的理解和分析
    「所謂的人機互動就是人跟機器之間的互動,這一過程需要很多的傳感器。英飛凌傳感器的部分有毫米波雷達、矽基麥克風、壓力傳感器、環境傳感器等,這些都是用來偵測外在環境的反應。Jeffrey認為,這個部分在人機互動中屬於非常重要的一環。」
  • 人機互動的內容有哪些_人機互動主要研究什麼
    人機互動的內容有哪些   機交互界面表示模型與設計方法(Model and Methodology)   一個交互界面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軟體開發的成敗。友好人機互動界面的開發離不開好的交互模型與設計方法。因此,研究人機互動界面的表示模型與設計方法,是人機互動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可用性分析與評估(Usability and Evaluation)   可用性是人機互動系統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人機互動能否達到用戶期待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效率與便捷性。
  •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新型自修復人機互動水凝膠觸摸膜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Chen Tao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與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透明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新型人機互動觸摸膜,具有柔性、自修復和粘附性的特點。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阿里巴巴和清華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 推動人機互動研發 |新京報財訊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表示,自然交互體驗研究人與機器之間的無縫交流與溝通,賦予機器以智能,使機器成為能理解人類意圖的智能設備。伴隨人工智慧走出實驗室,深入到新零售、家庭智聯網、自動駕駛等場景,「人機互動」成為人工智慧場景落地的關鍵所在。聯合實驗室將致力於新的人機互動體驗研發,使得機器將具有感官和感情。
  • 2021CES熱點:柔性屏-醫療可穿戴-VR觸覺感知-智慧機器人機交互
    2021CES展熱點: 柔性屏-醫療可穿戴設備-VRAR觸覺感知-智慧機器人與人機互動雖然因為全球新冠疫情影響,首次線上舉辦,但其發布的產品和技術依然是最激動人心和具有商業巨大潛力的。3xmaker小編精心收集了我們所關注和專注從事的技術領域和應用場景。
  • 人機互動作品集,一定要展現技術嗎?
    一句話裡甚至連一個「one of」都沒有,展現了CMU作為人機互動專業世界頭把交椅的豪氣和自信。隨著互動設計變得越來越被人們熟知,互動設計相關的行業待遇又極其誘人,近年來申請與科技行業關係密切的HCI人機互動的小夥伴也越來越多了,不僅僅是來自計算機技術專業和設計專業背景的同學,包括本科為心理學、商科、理工科等的同學也越來越多。
  • 快訊:首爾科學家3D列印多功能軟體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打開APP 快訊:首爾科學家3D列印多功能軟體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機器人大講堂 發表於 2020-12-23 09:25:50
  • 嵌入式人機互動界面研究與實現
    從實時性角度嵌入式作業系統可分為面向控制、通信等領域的實時性作業系統和面向消費類電子的非實時性作業系統;從應用角度嵌入式作業系統可分為專用型和通用型兩類。專用型嵌入式作業系統主要有IOS、SmartPhone、PocketPC、Symbian、PalmOS等主要針對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專用領域。
  • 跑步熱催生社交體驗 可穿戴設備發展助推體育產業前行
    、營養保健食品藥品等研發製造營銷」,預示著從技術到產品、從需求到市場,可穿戴設備將成為體育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跑步將成為這個產業全面起步的突破口。 「使用體驗」催生高層次消費欲望 適用於跑步的可穿戴設備目前並不僅僅限於智慧型手機。耐克 FuelBand、FitBit 在內的各種手環產品早已被熱捧,就算價格高達千元,也擋不住跑者的購買熱情。就連以生產遊戲滑鼠鍵盤享譽世界的 RaZER,也迫不及待地在 CES2014上發布了手環 N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