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別敷衍孩子,你的回答將決定孩子的生命觀

2020-08-23 媽媽充電屋

很多媽媽都要回答孩子這個問題,「媽媽,我是怎麼來的?」

答案就五花八門兒了,垃圾桶裡撿的、充話費送的、商場裡買來的、胳炸窩裡生出來的、外星人送來的……

有網友說,小時候媽媽告訴他,他是從垃圾桶裡撿的。他對此深信不疑,直到看到自己的出生證明才確認自己不是垃圾桶裡撿來的。雖然已經知道媽媽說的不是真的,但他每次路過垃圾桶都會心跳加速,總覺得垃圾桶裡還有「嗷嗷待撿」的孩子。

家長隨口給出的答案,聽起來像段子一樣搞笑,卻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01 我是怎麼來的?胡編的答案讓孩子失去價值感

「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你是從外星來的」,「你是我從商店裡買的」……這些聽起來很搞好玩的理由,會讓孩子對自己存在的價值產生懷疑。

  • 讓孩子失去歸屬感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就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歸屬感。

就像那些從小被被遺棄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會不遺餘力尋找親生父母,這都是來源於對生命歸屬感的渴求。

  • 讓孩子失去尊嚴和安全感

從垃圾桶裡撿來的,從河裡撈起來的,會孩子覺得自己像垃圾一樣沒有價值。他也會擔心自己像垃圾一樣被再次丟掉,他很難感受到生命的寶貴,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尊嚴感。

  • 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孩子會相信父母隨口編制的謊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就會知道最終答案。父母明顯的欺騙,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關於性的話題也就不會再跟父母談。父母撒謊也給孩子做了不好的示範,孩子也可能用謊言去對待他人。

脫口而出的一句玩笑話,卻成為孩子的陰影,真的是得不償失。孩子對他是怎麼來的產生疑問,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家長之所以選擇用奇奇怪怪的藉口來搪塞孩子,是因為家長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講他的來歷。

因為大部分家長小時候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性教育,他們對性的認識也是東拼西湊跌跌撞撞的,孩子的問題只會讓他們想到那些羞羞的事情,所以只能迴避。

02 問題不能迴避,給孩子進行性教育要遵循3個原則

專門從事兒童和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胡萍老師說,「我們的家長能坦然接受孩子成長過程的醜牙期,笑看孩子學會走路前的匍匐前行,耐心指導孩子如何擺脫笨拙的吃相,為什麼卻無法平和地接受孩子在性成長過程中的探索呢?」

胡平老師結合她多年一線從事性教育的經驗,總結出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幾大原則,可以作為父母的行為指導。

  • 原則1:有問答,有問必答

孩子問什麼,我們就答什麼,而且必須要回答。孩子已經產生疑問,就想要得到答案,如果不能從父母這裡得到,他就會選擇其他的方式,更有可能誤入歧途,所以我們要「有問必答」。

有問才答的意思是,我們只要回答孩子問的問題,解決孩子現在的疑問。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要引入新的概念,這樣只會讓孩子的疑問越來越多,也把我們自己圈在裡邊出不來。

  • 原則2:回答要符合孩子的認知

一個3歲的孩子,一個8歲的孩子,即使他們問的是同一個問題,我們也不能給出同樣的答案,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

對3歲的孩子,我們只需要告訴他,你是媽媽生出來的就夠了。8歲的孩子明顯會繼續追問,我是怎麼到你肚子裡的,你又是是怎麼把我生出來的,我們就需要進一步深入回答孩子的問題。

但我們不能把8歲孩子的答案照搬到3歲孩子的身上,符合孩子的年齡認知就意味著不要對孩子超前教育,只回答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和能理解的問題。

  • 原則3:不用成年人的性語言,不講細節

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不要使用成年人的性語言,比如性交等等。在《善解童貞1》裡,胡萍寫道,如果孩子已經問到了精子卵子結合的細節,說明孩子已經探索到了這個問題,父母可以坦然而簡單地回答「是」或者「不是」。不用過多地給孩子提供有性活動細節的答案,否則會喚醒孩子進行更多超過年齡的性探索,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

最後,不管你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回答孩子的問題,態度都是最重要的,孩子會從你的態度裡讀出很多東西。

你用遮遮掩掩的方式,孩子會覺得討論性是可恥的,以後他有什麼困惑,可能也會恥於談論。如果你能態度坦然,大大方方跟孩子聊性的問題,孩子就會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得到想要的答案,這篇就翻過去了。

03 給孩子建構的生命觀:生命源於愛,而非源於性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不自主的給孩子灌輸「羞恥」的思想,比如,對吃奶的孩子,對尿褲子的孩子說羞羞,對撫摸生殖器的孩子橫加指責。在涉及到性的相關問題,幹預孩子的性活動時,我們只可以針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不要針對孩子本身進行負面評價。

  • 孩子的隱私教育:引導行為,不評價孩子本身

胡萍老師以孩子摸自己的生殖器為例告訴家長,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孩子:「寶貝,摸雞雞的行為是自己的秘密行為,不可以給他人看到,不可以在公共場所摸,你可以到自己的房間(或者沒有人看到你的地方)摸。」

在孩子5歲之後,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建構身體隱私的概念,形成對性健康的羞恥感。讓孩子知道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他人不可以隨意看或者摸,這個他人包括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所有人,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身體隱私。

當孩子問「他是怎麼來的」,當他對兩性的知識感興趣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孩子的問題。

  • 我是怎麼來的?生命源於愛,而不是性

對於低幼的孩子,比如三四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告訴他,你是爸爸媽媽相愛的產物,是媽媽生出來的就夠了,孩子一般不會再繼續追問了。

孩子稍大一些,有更多的疑問,比如他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出來的,為什麼他和媽媽不一樣等等,我們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問題,藉助相關的繪本告訴孩子,男生和女生身體的差異,精卵結合誕生新生命的意義。

精卵結合是一個很難啟齒的話題,但普遍情況下,8-9歲的孩子會對精卵結合的方式產生興趣,我們可以參考胡萍老師給的方向,分為四個層次來回答孩子的問題。

第一層次,把「精子和卵子怎麼結合」這個問題拋給孩子,讓他自己去想像。如果孩子的回答停留在「親嘴、牽手、在一起睡覺」等層面,我們就告訴他,爸爸媽媽身體接觸,精子就會進入媽媽身體與卵子結合。

第二個層次,如果孩子繼續追問「身體怎麼接觸的」,我們可以用兩個手掌合在一起的手勢表達身體接觸。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到此為止,這個話題也可以告一段落。

第三個層次,如果孩子的答案裡出現了「生殖器接觸」,我們可以肯定孩子的說法,「是的,生殖器接觸」。如果孩子繼續追問「生殖器怎麼接觸」,我們可以說,「精子在爸爸的生殖器裡,卵子在媽媽的生殖器裡,爸爸媽媽的生殖器接觸,精子就可以過去了」,同時配合兩拳相碰的手勢。

第四個層次,如果孩子繼續追問「生殖器哪個部位接觸,怎麼接觸呢」,我們可以回答「陰莖和陰道接觸」,然後問題就到此為止了。

在胡萍老師的「善解童貞」系列課堂裡,針對不同年齡段設置了不同的課程,我把它們列在這裡做個參考,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性教育。

6~7歲孩子課堂,主題是「保護身體隱私」。


8~9歲孩子課堂,主題是「男孩女孩不一樣;我從哪裡來」。


10~11歲孩子課堂,主題是「防範性傷害;悅納青春期的變化」。


12~13歲孩子課堂,主題是「青春期早期的愛情;預防愛滋病」。


14~16歲孩子課堂,主題是「學會控制性衝動;應對傳媒中的性信息」。

最後,用《善解童貞》裡的一句話作為文章的結束:父母在處理問題時,只要不偏離最基本的原則——尊重、理解、接納、幫助,就不會對孩子帶來傷害

相關焦點

  • 當孩子問你,我是從哪裡來的,作為家長你們是怎麼回答呢
    閨蜜們只要聚在一起少不了的話題就是孩子,吃水果的時候閨蜜露露說:女兒最近老問我一個問題?她是從哪裡來的?我回答她:媽媽生出來的,孩子回過頭來繼續追問,從哪裡生出來的?這讓我很尷尬,要是刨腹產吧,我就直接告訴孩子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可偏偏我是順生的,不知道怎麼給孩子解釋,講的很清楚吧可我又覺得尷尬。不解釋吧!孩子不停的問,到底這個問題該如何解答,需不需要說很清楚,幾歲說合適?
  • 「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家長的四個回答讓孩子崩潰,孩子:扎心了
    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被孩子問到一個問題,「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孩子對於這個世界都是十分好奇的,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真的就會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關於他們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們從小就會格外的好奇。但是這個問題呢很多媽媽都會覺得很尷尬,不知道該怎麼給孩子解釋這一個複雜的過程。
  • 當孩子問"我從哪來",父母別尷尬沉默,看看霍思燕是怎麼回答的
    當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變成愛問&34;的好奇寶寶,有的時候還喜歡問父母:&34;面對孩子問尷尬問題,父母該怎麼回答?很多父母會保持沉默,或者撒一個善意的謊言,這顯然不是最好的回答。霍思燕回到:&34;對於&34;這樣的問題,霍思燕沒有沉默也沒有避而不談,而是直接和孩子說明,他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
  •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呢?」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一生!
    有了孩子後家裡人大都圍著孩子轉,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是父母的寶貝!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在觀察這個世界,觀察人們的表情,也會有一系列的問題,例如:這個是什麼?那個說什麼?為什麼天會黑?等等一系列問題,有的可能很幼稚,有的家長可能又不知道怎麼回答!很多孩子都好奇自己怎麼來的?會問:「媽媽我是從哪出來的?」你是怎麼回答的呢?
  • 高情商父母的語錄寶典,孩子問:媽媽我是從哪來的?金星這樣回答
    金星在一期節目中曾說過,她四歲的兒子問過她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面對孩子這樣的問題,金星選擇坦誠的告訴兒子他的來歷以及自己的過去。她對兒子說:我自己生不了孩子,所以領養了你們。"兒子說其實想媽媽生自己,著實讓人感動。
  • 孩子問「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媽媽這種回答,充滿幽默又有科學性
    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媽媽你能不能告訴我,我是從哪兒來的啊?」面對孩子的好奇,有些家長也只能騙孩子說「我是在垃圾桶旁邊裡撿到的你」,「你是當時充話費送的。」「你是天使送給媽媽的。」而面對這樣的回答,可能三歲以下的孩子會很樂意的接受,之後甚至還會不了了之。但是一定程度上這樣敷衍的回答孩子,可能會引發孩子的更多問題:「從垃圾桶旁邊撿來的,那麼媽媽還會把我丟回去嗎?」——讓孩子變得膽怯,擔憂媽媽會拋棄自己。
  • 「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
    導讀:「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再用「你真棒」敷衍孩子
    媽媽問了問,陽陽說:「媽媽,你和爸爸一點都不了解我。」陽陽這是怎麼了呢?媽媽很疑惑。某天,媽媽的好朋友錢阿姨來家裡玩兒,她是個親子教師。這時陽陽手中正拿著輪船模型開心地玩著,他看到親切的錢阿姨就叫個不停,親密極了。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不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 「媽媽,我們家有多少錢」媽媽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觀
    從培養孩子的角度而言,要使他們具有正確的三觀,長大才更有可能成功。孩子的人生觀更多地來自父母,這可能表現在一些日常瑣事或小問題上。作為父母,一定不能忽視了,這對孩子的醫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媽媽,我們家有多少錢?」我們一家人是不是很窮?
  • 「媽媽,咱家有錢沒?」3位媽媽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今後不同格局
    不過對天真的孩子來說,物質一詞是虛幻的,他們還不能分得清有錢和沒錢的區別,只是會好奇家裡到底有沒有錢,有錢和沒錢都應該是什麼樣的。大人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給他們灌輸金錢和物質的意義,而是要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引導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關於這一問題,家長你怎麼回答,就會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 我是怎麼來的?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應該慎重回答
    我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聽孩子問起過。 有的家長,只是尷尬一笑,不做回應,或者說一句你長大之後自然就明白了之類的話敷衍。有的家長,則會用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這類的理由,來打發孩子。
  • 媽媽,什麼是清明節: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認知
    前幾天清明節了,三歲的孩子問我,什麼是清明節?我說是對去世的人的一種懷念活動的節日,他問去世是什麼?我說死亡,他接著問死亡是什麼?我就這個問題解釋了一遍,死亡就是生命結束了,完全不會動了,以後再也不會活著了。看他迷茫的眼神,三歲的孩子覺得還是有點深奧,不能理解,但是還是害怕地抱著我說,媽媽,我不要你死去。
  • 「媽媽,我想看電視」,兩個媽媽不同回答,直接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家裡的電視又大,節目又多,想怎麼看就怎麼看!體感遊戲比手機好玩多了。小熊要上學了,媽媽給小熊報了特長班,但是小熊還是比較沉迷看電視,甚至不願意去特長班,媽媽尋思著,小熊就要上學了,再這樣下去不好,想控制一下他的癮。可是小熊不知道遺傳了誰的基因,特別會撒嬌:「好媽媽,就一會兒,讓我看一會兒唄。」
  •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觀。誠然,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拿起工作無法陪你,放下工作無法養你;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回答,卻會如金科玉律般,影響孩子對於職業、乃至人生最初的看法。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日後的格局。甚至,有些父母在聽到這個問題後,會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進而開始吼孩子:「我不上班,錢從哪裡來,你的零食玩具從天上掉下來啊!」「我不上班,你吃什麼?喝什麼?你讀的書、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玩的玩具,都是花錢買的!我不上班,哪來的錢養你?」
  • 每個媽媽都逃不掉的終極提問:我是從哪裡來的?你會怎麼回答?
    據說每個人都曾經好奇的問過媽媽:我從哪裡來的?但當我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孩子,當他問了這個問題,要怎麼回答呢?嗯,對我們來說,這還真是一個挺尷尬的問題。但是沒辦法,現在的孩子知道的越來越多,兩三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問這個問題,你想逃也逃不掉!不知道,你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一個完美的答案呢?是打算像我們的爸爸媽媽一樣,敷衍一般的告訴孩子: 「你問這個幹什麼,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 被孩子「十萬個為什麼」問到崩潰?你的回答決定他的未來
    「媽媽,為什麼石頭沒有腿呢?」「媽媽,草為什麼綠色的?」「媽媽,海豚也會叫它媽媽嗎?」「媽媽,為什麼我要喝牛奶才能長高?」「媽媽……」剛開始,孩子問我我很有耐心,一點一點的告訴他為什麼,直到後來,他的問題越來越無釐頭,我的知識也有限,就有些敷衍了。
  • 再忙也別敷衍孩子:父母的及時回應,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新年禮物
    上周女兒回家,告訴我:「媽媽,我們新年要表演節目,我在跟著老師學跳舞。」忙著收尾工作的我頭也不抬地回答:「是嗎?那太好了。」看我不抬頭,她有點悶悶不樂,但還是繼續跟我絮叨:「媽媽,老師說我跳舞跳的可棒了。你要不要看我跳?」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孩子問:「媽媽,我是怎麼來的?」你的回答很重要!
    前天一位孩子家長說,孩子問她:「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可是我明明給他詳細地進行了性教育,可為什麼他還是纏著問個沒完?哈哈~這題小編今天給你答案!因為我之前也遇見過一毛一樣的情況。我家閨女大概5歲的時候,有一天問我:「媽媽,我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