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孤獨過嗎?
今天看見大V提問:「你在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孤獨過?」
突然之間,百感交集,在隔著屏幕都能產生共鳴的這一刻應該就是最孤獨的吧。
可是,「孤獨」?我什麼時候沒有孤獨過呢?
人要麼獨處,要麼庸俗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裡提出: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大致意思是講一個人對外交往的熱衷程度與其智力水平以及思想深度是成反比的。這是針對社交領域提出的,是權衡利弊後對交際,對是否接觸人群做出的判斷。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今日月黑風高,適合偷雞摸狗,約上三五損友,燈紅酒綠,推杯換盞,阿諛奉承,你一點也不「孤獨」,只是庸俗;今日風輕雲淡,你一人獨坐家中,或許一杯茶,或許一本書,或許什麼也沒有,心裡只是平靜,其實你在獨處;今日依舊風輕雲淡,你一人獨坐家中,但你只是在刷著手機,嗨著農藥,那麼你也只是庸俗了。
所以大多時候,我們只是庸俗了,沒有孤獨。
孤獨與寂寞不一樣
我們常愛說孤獨,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唱歌,一個人生活,都叫孤獨,那什麼叫寂寞呢?
寂寞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孤獨是: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
寂寞是人內心的空虛,而孤獨是人內心的飽滿。
空虛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刺激,試圖藉助外在力量讓他們的精神活躍起來;而孤獨的人他的精神一直都在活躍,他以一種「本體」的觀點去反思,去看,去想,然後平靜,而不是單調的貧乏、五花八門的娛樂和滿身疲憊的休閒。
所以大多時候,我們只是寂寞了,沒有孤獨。
我們都是質數
寫這篇文之前,我發了21條微信出去,有公事、有私事。近4個小時的等待後我收到了第一條回復,然後我開始落筆寫文。
我浪費了4個小時確認這些微信的回覆狀態,原因很簡單,我寂寞了。因為我本質上是一個庸俗之人。
如大多數外出漂泊的年輕人一樣,完全陌生的城市,基本斷裂的朋友圈和親戚圈,單身,一個人,每天上班、下班,兩點一線。而我很不幸是個「話癆」,工作能讓我講很多嗎?應該不能。生活呢?也不能。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很孤獨。
我一直將這種自怨自艾的情緒歸結於外出漂泊,直到剛才那4個小時,我幻想了一下如果我此時是在老家呢?如果我大學畢業後就回到媽媽身邊呢?答案依舊。
因為,我們都是質數
人,生而孤獨,死而孤獨。
朋友、戀人、孩子,都是我們尋找來掩飾孤獨之物。但最終我們不得不承認,失敗了。我們可以掩飾庸俗,排解寂寞,卻永遠解決不了孤獨。就像質數,永遠只有1與它本身,我們的一生也只有自己與「孤獨」。
這一點上,我想有一個人做的特別好,他叫莊子。他的故事我不多說了,你們隨手翻翻吧!每一段都是經典。
所以,回答開篇的問題。
我一直在孤獨,你也一直在孤獨。什麼時候生命終結,什麼時候孤獨結束。
所以,摯愛之人,若你先我而去,我會像莊子一般鼓盆而歌,因為你終是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