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武漢段上空,空氣通透,一眼可見6座橋。長江日報記者陳卓 攝
本版製圖/劉巖
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江城武漢因江得名,依江而興,「兩江交匯,三鎮鼎立」造就了武漢特有的城市格局。「兩江四岸」不僅是武漢發展的主軸,也是彰顯山水城市獨特魅力的核心窗口。
24日,長江日報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指出將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沿江十片特色功能區片,構築濱水天際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區,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
《規劃》致力打造「兩江四岸」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將更多的沿岸空間留給市民,還江於民、還岸於民,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宜遊。
核心區
找尋特色提升城市品質
本次規劃的「兩江四岸」核心區是,長江段從天興洲大橋至白沙洲大橋,江段長約25公裡;漢江段從漢江入江口至月湖橋,江段長約4公裡,兩岸腹地延伸1至2公裡,以重要幹道為界,覆蓋主城主要幾大功能區。
「一個有江有河的城市是有靈性、有發展潛力的城市。世界級濱水名城的發展經驗表明,濱水空間的開發與提升,可以成就一座城市最大的特色,並帶動城市發展。」武漢市規劃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制定該項規劃時,我們針對武漢自身江面開闊,岸線長的特點,對標芝加哥、上海等世界濱水名城,找尋武漢自己的特色,促進城市品質提升。
一芯兩軸
打造「武漢長江文明之芯」 復興古城謀未來
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按照落實長江大保護的戰略要求,堅持「江、園、城」有機融合的思路,提出形成「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間結構。
「一芯兩軸」打造「武漢長江文明之芯」,錨固長江、漢江及東西山係為依託的兩條「十字形」山水軸線。
「一廊十片」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統籌布局十個錯位發展的特色功能片區,包括三大古城歷史風貌區、三大戰略功能區以及四大特色區。
規劃指出,建設精緻互補的沿江功能引領區。武昌古城、漢陽古城和漢口歷史風貌區要兼顧保護與發展,復興千年古城風韻;漢正街中央服務區、漢口濱江商務區、武昌濱江商務區聚焦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新興產業功能,提升當代大城形象;青山濱江區、漢陽濱江區、諶家磯濱江區、白沙濱江區要激發新興產業發展,謀劃未來城市格局。
營造全民共享的文化公園、親水驛站等,打造更活力的濱水公共空間,展現靚麗濱水景觀畫卷,構建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
生態島
天興洲白沙洲南岸嘴生態留白
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建設安瀾長江。
在主城區已形成的江灘公園基礎上,重點完善漢口、武昌、漢陽三大「防洪保護圈」,統籌防洪、景觀、文化建設。
規劃打造山水相融,文脈相承,串聯漢口、漢陽、武昌江灘公園的慢行體系。通過推進沿江碼頭更新改造,貫通岸線,增添市民的親水空間。
「戶外運動愛好者可沿著江灘,跑遍武漢三鎮。」該負責人介紹,未來沿著江灘步道,市民可無障礙地穿行於各個江灘公園。
天興洲、白沙洲、南岸嘴將如何打造?規劃明確指出,把這些區域作為重要「生態留白」,全面加強保護與修復,使之成為「生態島」。
七彩橋梁
美化亮化彩化7座長江大橋 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採取視線通廊管控、立面修復提升、夜景亮化等方式,進一步擦亮黃鶴樓、晴川閣、防汛紀念碑等知名地標。」該負責人介紹,每個建築群要有自身的「曲線」,規劃將圍繞新老地標建築群,構築錯落有致、恢弘大氣的濱江天際線;著重打造漢正街、漢口濱江以及武昌濱江「三大高層建築簇群」,統籌好岸線與臨江「第一立面」「第二立面」「第三立面」的關係,並注重建築色彩與公共環境的整體協調。
同時,美化、亮化、彩化三環範圍內、長江上的7座橋梁,提供最佳觀景平臺,將「七彩橋梁」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
長江日報記者雷衎 通訊員李曉慧 王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