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兩江四岸」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正式啟建

2020-12-19 網易新聞

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12月7日,作為武漢「兩江四岸」規劃中「一廊」的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動工,開啟了湖北、武漢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全新篇章。

2016年1月5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總體效果圖

作為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湖北省通過深度推進長江生態修復和保護,把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落實到發展當中。關停整治碼頭、拆除養殖網箱、清退化工企業、優化利用岸線……從武漢、鹹寧到宜昌、仙桃,一場場攻堅克難的長江生態保衛戰不斷打響。

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長江沿線最早實現跨江均衡發展的超大城市,武漢市始終將高標準、高質量做好「兩江四岸」規劃建設工作,作為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的重要抓手。整治岸線碼頭、打擊非法採砂、治理汙水排放、實施十年禁漁……5年來,全市抓鐵留痕、踏石留印,一場硬仗接著一場硬仗打,連啃「硬骨頭」,成功實現了「兩江四岸」生態環境和景觀面貌的轉折性變化。

今年11月14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江蘇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今年11月,湖北省委主要領導在武漢市調研長江、漢江「兩江四岸」規劃建設工作時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正確把握「五大關係」,立足百年大計,堅持世界眼光,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武漢「兩江四岸」,統籌協調好生態保護、經濟發展、防汛抗洪、生活休閒等功能布局和山、水、路、岸、產、城等空間關係,打造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拓展城市架構、完善城市形態、增強城市功能,為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11月24日,《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下稱《規劃》)正式編制完成,提出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總體形成「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間結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區,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打造「兩江四岸」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將更多的沿岸空間留給市民,還江於民、還岸於民,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宜遊。

根據這一思路,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應運而生。該工程涉及武漢市長江、漢江河段中約170公裡範圍。其中,主城段上遊至白沙洲、下遊至天興洲,漢江至長豐橋,城郊段上遊至軍山,下遊至武惠堤與八吉府大街交叉處。

按照「一年出樣板、三年成規模」的目標,目前該工程主城段已形成18個子項目的項目庫,其中14個子項目由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負責實施,已同步啟動部分子項工程建設。

武漢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兩江四岸」是武漢重要生態廊道,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靚麗名片,建設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力舉措,是關係長遠發展的百年大計,對於實現沿江發展、跨江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武漢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我們承擔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責無旁貸。」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承啟表示,將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勇當生態先鋒、城建鐵軍,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靚麗名片,讓武漢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設計專家解讀:14 個項目個個有看頭

12 月 7 日,隨著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開工,由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承擔的主城段 14 個子項目相繼啟動。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下屬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孟建軍介紹,14 個項目中有 1 個項目已建成、2 個項目在建,11 個項目將於今年底至明年陸續開工。

這 14 個項目看似雜亂,其實「有章可循」——「全都按照『連斷點、補空點、提亮點』的建設策略進行謀劃,每個項目都針對目前江灘建設中存在的『痛點』,對症下藥,看點十足。」在漢口片區,長江龍王廟至武漢關段是整個漢口地區發展的歷史「原點」,但多年來被港口碼頭分割,環境嘈雜、躉船斑駁、汙水橫流、單位割據,市民難以親近。2016 年武漢市啟動兩江四岸港口碼頭整治提升工程。經過努力,絕大部分碼頭、船舶均已外遷,如今實施江漢碧道工程,可使岸線實現貫通,真正還岸於民。在漢陽片區,楊泗港身處武漢二環內,曾是武漢最大貨運港口。

直到 2010 年貨運功能外遷至陽邏港,這裡才變成空空蕩蕩。本次啟動的楊泗港都市 T 臺工程,將學習借鑑上海楊浦經驗,對原楊泗港國際貨櫃碼頭進行改造、提升,讓曾經鋼筋水泥、「閒人莫入」的產業用地,變成漂浮在長江上的生態綠島、對所有市民開放的親水空間、記錄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印跡。在武昌片區,洪山白沙片區是「兩江四岸」規劃中重要的發展特色區,但此處江灘曾長期砂場密布、大車橫行,導致道路破損,灰塵漫天,居民苦不堪言。

2016 年武漢清理整治長江兩岸砂場,嚴格禁止貨車通行,並建成新的武金堤路,才使這裡的江灘環境得以修復,舊貌換了新顏。本次洪山江灘改造工程將在前期整治的基礎上,打造「五路一體」的交通廊,使人、車各行其道,徹底解決困擾洪山江灘發展的交通問題,還民以江岸、江景。

除上述亮點項目外,其他項目也各具特色——「位於礄口的漢口碧道工程,將在該片區地勢高處調整防洪牆,讓市民從馬路上就可以看到江面,改變『臨江不見江』的局面。」

胡承啟表示,青山項目將對沿線歷史遺留的工業岸線遺蹟進行活化利用,保留碼頭記憶,打造濱江溼地公園。而當這些節點性工程全部完工後,還會用一條長江碧道將所有區域全部連通起來,讓市民或步行、或騎行,可以暢通無阻地行走於江灘之上,實現大循環、全貫通。這是一個「兜底」型的項目,相當於在兩江四岸上再建一條「東湖綠道」。

精工琢「璞玉」勾描漢江入城「第一畫境」

婉約的漢江攜秦嶺太白之神韻,奔流千裡後進入武漢,行至三環線長豐橋時,畫出一道優美的 S 型曲線,並在漢陽一側形成一個酷似南岸嘴的磯頭。這座磯頭曾被闢作旁邊一家大型啤酒廠的倉儲用地,長期以來黃土裸露、環境雜亂。但在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孟建軍看來,這裡先天條件優越,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璞玉」。他介紹,這段江灘北起長豐橋,南至古田橋,是漢江進入武漢市中心城區的「第一印象」。

在大堤之外有一處彭家墩民垸,其子堤將漢江水隔絕,即使1954 年的特大洪水也沒有淹過這裡,適宜進行改造建設。而且,原場地建設強度不大,可塑性較強。

2018 年,武漢市啟動漢江漢陽江灘(琴斷口閘至長豐橋段及琴南段)防洪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精心打造全長 3.1 公裡的漢江漢陽江灘三期。日前,該段江灘已完成施工並通過驗收,正逐步向市民開放。12 月 4 日造訪這裡,通過無人機航拍俯看,整段江灘已成為深入江心的一座「綠島」。兩橋呼應的獨特景觀,整齊劃一的河道斷面,富於韻律的河道走向,再加上生態大堤、綠色長廊、活力空間,使這裡的美別具一格。

漫步其間,碧水漪漪、青草漣漣、綠樹蔭蔭,景觀步道、親水平臺、音樂廣場、運動廣場一應俱全,完美詮釋了「江、園、城」自然融合的建設理念。

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漢江漢陽江灘三期項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江灘改造以漢江水文化為脈絡,結合灘地實際情況,以優美線性為基礎、以生態防洪為核心,打造了一座獨具區域特色的示範性江灘,形成了「一帶兩軸三環六核心」的空間結構。

這裡有「花鏡」——11.3 萬平方米的「花海徜徉區」,有花海、花丘、花田、花階,一到花期,遊人將置身於花的海洋。這裡有「樂鏡」——9.4 萬平方米的疏林草地區分三級臺階下沉,每一級都是橢圓形的草坪廣場,圓心是座大型露天音樂廣場。

這裡有「水鏡」——3.4 萬平方米的親水景觀區依託場地現存的水體及窪地,結合海綿城市生態理念,營造出「親水宜人、柳綠花紅」的溼塘景觀。

這裡有「動鏡」——9.2 萬平方米的運動休閒場有 10 個籃球場,3 個五人制足球場、1 個十一人制足球場,3 組桌球場、4 個羽毛球場及13 個網球場。

這裡有「遊鏡」——6.3 萬平方米的濱江觀光區設有一座露天濱水廣場,可用最廣袤的視角欣賞漢江灣的美景。

這裡有「生鏡」——6.8 萬平方米的林間活動區通過以不同的鋪裝方式組合,使市民時而置身水岸情境,時而置身野花漫坡,別具特色。

匠心打造生態長江樣板工程

12 月 1 日,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發布官方 LOGO——藍天、綠地、淨水三大元素,匯聚成「一滴水」的造型。而在藍天、綠地之間的白色絲帶,代表了川流不息的中國母親河——長江,形態積極向上,寓意深刻貼近。

2020 年 9 月,按照武漢市委、市政府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決策部署,原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武漢碧水集團、武漢環境投資開發集團三家企業重組為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企業現有資產規模超過 1000 億元,成為第四家資產過千億的市屬城建國企,在冊職工 3700 餘人,擁有全資子公司 39 家,控股和參股企業26 家。

航發、碧水、環投,此次重組的三家企業,都是武漢市擁有光榮歷史和硬核作風的優秀企業。從逆行建設火神山醫院到疫後全面復工復產,從戰疫打頭陣到防汛再擔當……在今年一個個急難險重任務面前,隨處可見他們戰鬥的身影。他們以「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鐵軍擔當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為武漢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回首來時路,展望新徵程。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承啟表示:「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的組建,是武漢市委、市政府踐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的戰略部署,肩負著建設「三化」大武漢,補短板、惠民生和打造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開發和城市建設主力軍的重大歷史使命,對武漢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義。

該集團將以此為契機,立足提升武漢市生態環境綜合發展能力,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武漢航空城、設計施工、數字建造」四大業務板塊發展,打造全市生態環境綜合開發主力軍,致力於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研發、設計、投融資、建設、運營為一體的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領軍企業,進一步發揮國有資本在超大城市建設中的影響力,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通訊員朱俊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武漢開建世界級百裡長江生態廊道
    中新社武漢12月7日電 (張芹 侯婭)武漢市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7日啟動建設,該項目涉及武漢市長江、漢江約170公裡範圍,以「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示範區、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將形成全貫通的碧道慢行網絡,連接兩江四岸江灘公園及濱江岸線。
  • 應勇宣布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開工,強調更好...
    湖北日報訊(記者周呈思)12月7日上午,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省委書記應勇宣布工程開工並現場調研。武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好「兩江四岸」自然稟賦,堅持「先規劃、再建設,先貫通、再提升」,高水平推進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努力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項目,是推動武漢城市圈和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的重點工程。
  • 兩江水百裡廊二十景 武漢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李曉琴 通訊員沈培榮 高玥 侯婭)江城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座座大橋如長虹臥波。今日,武漢將正式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由獨特的城市格局造就的魅力江灘,將迎來更加美麗的嬗變。到今年,武漢兩江四岸的江灘濱水空間長度接近70公裡,總面積約740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超過460萬平方米。江灘也由「生產岸線」向「生活岸線」轉變,再向「生態岸線」邁進。作為武漢市十大亮點工程之一,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涉及武漢市長江、漢江約170公裡範圍。
  • 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開工
    兩江四岸」是武漢的重要生態廊道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靚麗名片做好規劃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力舉措是關係長遠發展的百年大計對於武漢實現沿江發展、跨江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義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是武漢市十大亮點工程之一,涉及武漢市長江、漢江河段中約170公裡範圍,總長約
  • 顆顆珍珠串成鏈,親水平臺更親民,武漢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李曉琴 通訊員沈培榮 高玥 侯婭)江城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座座大橋如長虹臥波。今日,武漢將正式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由獨特的城市格局造就的魅力江灘,將迎來更加美麗的嬗變。到今年,武漢兩江四岸的江灘濱水空間長度接近70公裡,總面積約740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超過460萬平方米。江灘也由「生產岸線」向「生活岸線」轉變,再向「生態岸線」邁進。作為武漢市十大亮點工程之一,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涉及武漢市長江、漢江約170公裡範圍。
  • 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來了
    12月7日,武漢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開啟了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全新篇章。武漢江灘一寸寸生長,規劃的百裡生態廊道願景成真,對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把手機橫過來看 武漢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 項目效果圖 ▼
  • 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百裡長江生態廊道 武漢兩大重點工程同日開建
    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是《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中「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目標是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示範區、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該工程將形成「兩江水、二十景、百裡廊、多節點」的空間結構,最終目標是使「百裡長江更安全、百裡長江更生態、百裡長江更暢達、百裡長江更人文、百裡長江更活力」。
  • 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武漢兩大重點工程同日開建
    12月7日,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兩大工程同步開工建設。武漢高新大道與三環線互通及武廣高鐵線,形成光谷東的立體交通格局,成為武漢連接鄂東的重要通道。12月7日,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項目開工建設,標誌著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正式啟動建設。
  • 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兩大重點工程同步開建
    央廣網武漢12月8日消息(記者左艾甫)12月7日,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項目開工建設,標誌著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正式啟動建設,當天,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同步開工建設。據了解,武漢城市圈大通道位於武漢繞城高速公路與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公路之間,途經武漢、孝感、鹹寧、鄂州、黃岡等地區,裡程約360公裡。其中,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起於漢新公路,與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的黃陂至新洲段相接,設置雙柳長江大橋,經新洲、鄂州華容,止於黃鄂高速,路線全長34.7公裡,按長江大橋雙向8車道、接線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
  • 建世界級濱水名城!武漢兩江四岸規劃出爐
    長江網11月25日訊 江城武漢因江得名,依江而興,「兩江交匯,三鎮鼎立」造就了武漢特有的城市格局。「兩江四岸」不僅是武漢發展的主軸,也是彰顯山水城市獨特魅力的核心窗口。  24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指出將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沿江十個特色功能區片,構築濱水天際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區,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  規劃致力打造「兩江四岸」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將更多的沿岸空間留給市民,還江於民、還岸於民,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宜遊。  長江兩岸。
  • 武漢兩江四岸規劃突出「長江大保護」 天興洲白沙洲南岸嘴建設...
    江城武漢因江得名,依江而興,「兩江交匯,三鎮鼎立」造就了武漢特有的城市格局。「兩江四岸」不僅是武漢發展的主軸,也是彰顯山水城市獨特魅力的核心窗口。24日,長江日報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指出將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沿江十片特色功能區片,構築濱水天際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區,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
  • 城市圈大通道+長江生態廊道 武漢兩大重點工程同日開建
    12月7日,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兩大工程同步開工建設。12月7日,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項目開工建設,標誌著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正式啟動建設。據了解,武漢城市圈大通道項目全長約360公裡,分為東、南、西、北4個路線段及新港高速公路雙柳長江大橋、簰洲灣長江大橋兩座長江大橋。
  • 這兩大工程正式開工!應勇強調更好發揮武漢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12月7日上午,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省委書記應勇宣布工程開工並現場調研。武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好「兩江四岸」自然稟賦,堅持「先規劃、再建設,先貫通、再提升」,高水平推進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努力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武漢城市圈大通道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項目,是推動武漢城市圈和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的重點工程。
  • 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 一芯兩軸顯山水 一廊十片融古今
    11月24日,記者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指出將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沿江十片特色功能區片,致力打造「兩江四岸」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還江於民、還岸於民,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宜遊。
  • 兩江四岸江灘將成世界最大城市公園
    長江和漢江武漢段的老舊碼頭歷史上曾經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隨著城市發展,老舊碼頭原有的功能逐漸喪失,存在岸線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分布散亂等問題,特別是汙水直排、噪聲汙染尤為突出,對長江漢江生態環境造成極大損害。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是長江大保護、塑造武漢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 白沙洲列入武漢「兩江四岸」核心區,激發新興產業,建設生態島
    11月24日,《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武漢將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對標上海等世界濱水名城,開發提升「兩江四岸」核心區。江城武漢因江得名,依江而興,「兩江交匯,三鎮鼎立」造就了武漢特有的城市格局。「兩江四岸」不僅是武漢發展的主軸,也是彰顯山水城市獨特魅力的核心窗口。
  • 注重「自然」「郊野」 減少人為造景,「城市生態客廳」保持原汁...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市將繼續建設這一「城市生態客廳」,讓全民共享綠色福利。根據武漢長江百裡生態廊道規劃,廊道建設更加注重「自然」「郊野」的概念,減少人為造景,保持原汁原貌的生態特色。按照「一年出樣板、三年成規模」的目標,目前該工程主城段已形成18個子項目的項目庫。
  • 重慶「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進展如何?請看這部「預告片」
    重慶「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進展如何?通過統籌打造,到2022年,「兩江四岸」將是「生態優先、民生優先、品質優先」的「山清水秀生態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立體城市景觀帶」,是重慶的主軸、百年工程、國際一流的濱水空間。
  • 2020武漢瞄準長江兩岸做「綠文章」
    武漢市兩江四岸綠化效果圖(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提供) 2020年,武漢計劃新建城市綠地700公頃,植樹造林1.5萬畝,植樹527萬株。眼下,21個綠化重點項目已經或者即將啟動。 記者發現,除了長江兩岸造林綠化繼續推進外,還有不少綠化工程都瞄準「江山」做生態文章,從環境保護、礦山修復、生態留白、歷史重塑、文化傳承等5個方面,加強長江主軸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在進行「長江大保護」的同時,也考慮到市民需求和城市發展,提升顏值,挖掘內涵。
  • 重慶萬州:加快構建長江生態廊道
    重慶市萬州區以河長制為抓手,2020年以來以提升全域水質為中心,著力推進長江幹流綠化帶、緩衝帶、消落帶、江水帶「四帶」建設,全力打造「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加快構建長江生態廊道。一是建設綠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