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12月7日,作為武漢「兩江四岸」規劃中「一廊」的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動工,開啟了湖北、武漢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全新篇章。
2016年1月5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總體效果圖
作為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湖北省通過深度推進長江生態修復和保護,把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落實到發展當中。關停整治碼頭、拆除養殖網箱、清退化工企業、優化利用岸線……從武漢、鹹寧到宜昌、仙桃,一場場攻堅克難的長江生態保衛戰不斷打響。
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長江沿線最早實現跨江均衡發展的超大城市,武漢市始終將高標準、高質量做好「兩江四岸」規劃建設工作,作為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的重要抓手。整治岸線碼頭、打擊非法採砂、治理汙水排放、實施十年禁漁……5年來,全市抓鐵留痕、踏石留印,一場硬仗接著一場硬仗打,連啃「硬骨頭」,成功實現了「兩江四岸」生態環境和景觀面貌的轉折性變化。
今年11月14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江蘇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今年11月,湖北省委主要領導在武漢市調研長江、漢江「兩江四岸」規劃建設工作時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正確把握「五大關係」,立足百年大計,堅持世界眼光,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武漢「兩江四岸」,統籌協調好生態保護、經濟發展、防汛抗洪、生活休閒等功能布局和山、水、路、岸、產、城等空間關係,打造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拓展城市架構、完善城市形態、增強城市功能,為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11月24日,《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下稱《規劃》)正式編制完成,提出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總體形成「一芯兩軸顯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間結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區,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打造「兩江四岸」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將更多的沿岸空間留給市民,還江於民、還岸於民,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宜遊。
根據這一思路,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應運而生。該工程涉及武漢市長江、漢江河段中約170公裡範圍。其中,主城段上遊至白沙洲、下遊至天興洲,漢江至長豐橋,城郊段上遊至軍山,下遊至武惠堤與八吉府大街交叉處。
按照「一年出樣板、三年成規模」的目標,目前該工程主城段已形成18個子項目的項目庫,其中14個子項目由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負責實施,已同步啟動部分子項工程建設。
武漢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兩江四岸」是武漢重要生態廊道,是長江經濟帶上的靚麗名片,建設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力舉措,是關係長遠發展的百年大計,對於實現沿江發展、跨江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武漢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我們承擔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責無旁貸。」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承啟表示,將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勇當生態先鋒、城建鐵軍,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靚麗名片,讓武漢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設計專家解讀:14 個項目個個有看頭
12 月 7 日,隨著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開工,由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承擔的主城段 14 個子項目相繼啟動。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下屬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孟建軍介紹,14 個項目中有 1 個項目已建成、2 個項目在建,11 個項目將於今年底至明年陸續開工。
這 14 個項目看似雜亂,其實「有章可循」——「全都按照『連斷點、補空點、提亮點』的建設策略進行謀劃,每個項目都針對目前江灘建設中存在的『痛點』,對症下藥,看點十足。」在漢口片區,長江龍王廟至武漢關段是整個漢口地區發展的歷史「原點」,但多年來被港口碼頭分割,環境嘈雜、躉船斑駁、汙水橫流、單位割據,市民難以親近。2016 年武漢市啟動兩江四岸港口碼頭整治提升工程。經過努力,絕大部分碼頭、船舶均已外遷,如今實施江漢碧道工程,可使岸線實現貫通,真正還岸於民。在漢陽片區,楊泗港身處武漢二環內,曾是武漢最大貨運港口。
直到 2010 年貨運功能外遷至陽邏港,這裡才變成空空蕩蕩。本次啟動的楊泗港都市 T 臺工程,將學習借鑑上海楊浦經驗,對原楊泗港國際貨櫃碼頭進行改造、提升,讓曾經鋼筋水泥、「閒人莫入」的產業用地,變成漂浮在長江上的生態綠島、對所有市民開放的親水空間、記錄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印跡。在武昌片區,洪山白沙片區是「兩江四岸」規劃中重要的發展特色區,但此處江灘曾長期砂場密布、大車橫行,導致道路破損,灰塵漫天,居民苦不堪言。
2016 年武漢清理整治長江兩岸砂場,嚴格禁止貨車通行,並建成新的武金堤路,才使這裡的江灘環境得以修復,舊貌換了新顏。本次洪山江灘改造工程將在前期整治的基礎上,打造「五路一體」的交通廊,使人、車各行其道,徹底解決困擾洪山江灘發展的交通問題,還民以江岸、江景。
除上述亮點項目外,其他項目也各具特色——「位於礄口的漢口碧道工程,將在該片區地勢高處調整防洪牆,讓市民從馬路上就可以看到江面,改變『臨江不見江』的局面。」
胡承啟表示,青山項目將對沿線歷史遺留的工業岸線遺蹟進行活化利用,保留碼頭記憶,打造濱江溼地公園。而當這些節點性工程全部完工後,還會用一條長江碧道將所有區域全部連通起來,讓市民或步行、或騎行,可以暢通無阻地行走於江灘之上,實現大循環、全貫通。這是一個「兜底」型的項目,相當於在兩江四岸上再建一條「東湖綠道」。
精工琢「璞玉」勾描漢江入城「第一畫境」
婉約的漢江攜秦嶺太白之神韻,奔流千裡後進入武漢,行至三環線長豐橋時,畫出一道優美的 S 型曲線,並在漢陽一側形成一個酷似南岸嘴的磯頭。這座磯頭曾被闢作旁邊一家大型啤酒廠的倉儲用地,長期以來黃土裸露、環境雜亂。但在武漢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院長孟建軍看來,這裡先天條件優越,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璞玉」。他介紹,這段江灘北起長豐橋,南至古田橋,是漢江進入武漢市中心城區的「第一印象」。
在大堤之外有一處彭家墩民垸,其子堤將漢江水隔絕,即使1954 年的特大洪水也沒有淹過這裡,適宜進行改造建設。而且,原場地建設強度不大,可塑性較強。
2018 年,武漢市啟動漢江漢陽江灘(琴斷口閘至長豐橋段及琴南段)防洪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精心打造全長 3.1 公裡的漢江漢陽江灘三期。日前,該段江灘已完成施工並通過驗收,正逐步向市民開放。12 月 4 日造訪這裡,通過無人機航拍俯看,整段江灘已成為深入江心的一座「綠島」。兩橋呼應的獨特景觀,整齊劃一的河道斷面,富於韻律的河道走向,再加上生態大堤、綠色長廊、活力空間,使這裡的美別具一格。
漫步其間,碧水漪漪、青草漣漣、綠樹蔭蔭,景觀步道、親水平臺、音樂廣場、運動廣場一應俱全,完美詮釋了「江、園、城」自然融合的建設理念。
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漢江漢陽江灘三期項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江灘改造以漢江水文化為脈絡,結合灘地實際情況,以優美線性為基礎、以生態防洪為核心,打造了一座獨具區域特色的示範性江灘,形成了「一帶兩軸三環六核心」的空間結構。
這裡有「花鏡」——11.3 萬平方米的「花海徜徉區」,有花海、花丘、花田、花階,一到花期,遊人將置身於花的海洋。這裡有「樂鏡」——9.4 萬平方米的疏林草地區分三級臺階下沉,每一級都是橢圓形的草坪廣場,圓心是座大型露天音樂廣場。
這裡有「水鏡」——3.4 萬平方米的親水景觀區依託場地現存的水體及窪地,結合海綿城市生態理念,營造出「親水宜人、柳綠花紅」的溼塘景觀。
這裡有「動鏡」——9.2 萬平方米的運動休閒場有 10 個籃球場,3 個五人制足球場、1 個十一人制足球場,3 組桌球場、4 個羽毛球場及13 個網球場。
這裡有「遊鏡」——6.3 萬平方米的濱江觀光區設有一座露天濱水廣場,可用最廣袤的視角欣賞漢江灣的美景。
這裡有「生鏡」——6.8 萬平方米的林間活動區通過以不同的鋪裝方式組合,使市民時而置身水岸情境,時而置身野花漫坡,別具特色。
匠心打造生態長江樣板工程
12 月 1 日,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發布官方 LOGO——藍天、綠地、淨水三大元素,匯聚成「一滴水」的造型。而在藍天、綠地之間的白色絲帶,代表了川流不息的中國母親河——長江,形態積極向上,寓意深刻貼近。
2020 年 9 月,按照武漢市委、市政府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決策部署,原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武漢碧水集團、武漢環境投資開發集團三家企業重組為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企業現有資產規模超過 1000 億元,成為第四家資產過千億的市屬城建國企,在冊職工 3700 餘人,擁有全資子公司 39 家,控股和參股企業26 家。
航發、碧水、環投,此次重組的三家企業,都是武漢市擁有光榮歷史和硬核作風的優秀企業。從逆行建設火神山醫院到疫後全面復工復產,從戰疫打頭陣到防汛再擔當……在今年一個個急難險重任務面前,隨處可見他們戰鬥的身影。他們以「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鐵軍擔當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為武漢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回首來時路,展望新徵程。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承啟表示:「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的組建,是武漢市委、市政府踐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的戰略部署,肩負著建設「三化」大武漢,補短板、惠民生和打造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開發和城市建設主力軍的重大歷史使命,對武漢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義。
該集團將以此為契機,立足提升武漢市生態環境綜合發展能力,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武漢航空城、設計施工、數字建造」四大業務板塊發展,打造全市生態環境綜合開發主力軍,致力於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研發、設計、投融資、建設、運營為一體的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領軍企業,進一步發揮國有資本在超大城市建設中的影響力,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通訊員朱俊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