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如何留住人?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2020-12-16 騰訊網

01

大家好,我是亞哲。

前不久,在一次聚集了20多位律所主任和團隊負責人的封閉交流會上,一個問題引發了大家熱議,在場的每個人,都好似被擊中了痛點。這個問題是:律所應該如何留住人?大家為什麼會痛?

主任A:悉心培養3年,手把手帶著。所有好業務、好客戶,都願意拿來給他練手,一切深造和提升的機會都給他,最終卻另謀高就。

主任B: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助理。一個又一個,永遠破不了「律屆黃埔軍校」的魔咒。經常被朋友嘲笑,你不是律師,你是律師的老師。

主任C:關於留人,我沒少花·心思。做培訓、調薪酬、搞氛圍,能想的招,我都試過了。結果,最活躍的那個律師在離開時,還不忘滿懷感激地說一句:咱們所,哪都好,真的。最後,拂袖而去。

......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似乎每個人都有苦水要倒。說到激動之處,恨不得咬牙跺腳,頗有吐出老血之勢。真的有這麼痛嗎?一定有 !但到底又是哪裡不對呢?問題不對 !

在我看來,律所如何留人,本就是非常典型的偽命題。當所有人都遇到了某個問題,卻長時間沒有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時,很可能它就不是一個真問題。

今天,我打算說說自己對此的理解。

02

律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

律師是提供專業服務的人群,這類人群通常有三個特點:傳統手藝人觀念,不喜歡被管理,與組織互賴性弱。

1.傳統手藝人觀念

律師非常注重專業性,也常常將自己比作「匠人」。匠人都是靠手藝吃飯的,所以,生怕自己拿出的「東西」不好,會不斷追求極致。

他們非常關注「專業」,也因此,有著極大的「能力陷阱」,很難跳出自己的專業視角來關注大局。這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深究專業的律師,喜愛特立獨行,不願合作。

2. 不喜歡被管理

律師這個群體,崇尚自由,憤世嫉俗、世事洞明。從開始報考「法學專業」時,大多數人就是想要為自由而鬥爭!

在對待被管理這件事兒上,深感厭惡。

有位律所的管理合伙人曾和我講,他最煩的就是開會,這一群律師都有懷疑精神,永遠是對新想法會挑刺,在小事情上達成一致意見都是相當困難的。

3.與組織互賴性弱

讓我先抽離出來,說點理論,一個組織的穩定,是由組織內部的互賴性決定的。

一般而言,互賴關係表現為三種:

並列型互賴

如果是在一家企業,這種並列型會表現為不同的事業部,比如,我原來的老東家盤龍藥業,有處方藥和OTC藥品等不同的事業部。他們相互之間,處於一種並列關係,彼此沒有多少配合,技術上也沒有太多互相聯絡的需求,各自的業務,獨立完成

順序型互賴

簡單講,即一個部門做的不好,後面一個部門就會受到影響。對於企業而言,比如,部門A需要人,但人力資源部門B始終招不來人,企業的工作就會很難進行下去。

交互型互賴

每一個部門的工作,都需要和其他部門保持緊密聯繫,否則很難把工作做好,各個部門之間需要高度協調。比如,企業中的生產部門和質量部門,有生產就必須有質量監督人員在場,進行抽檢,出具報告。

以上這三種互賴型關係,實際是層層遞進的,互賴性越強,組織依附性就越大。

對於律師而言,客戶是自己找的、事兒也是自己辦的,不少業務完全與律所其他人不存在順序型、交互型的互賴關係,只可能存在並列。甚至,還會出現客戶衝突的情況。

這就決定了,律師的組織互賴性非常弱。

所以,結合律師群體的這三大典型特點來看,想要根本性解決律所留人的問題,無非只有兩條路:要麼律所是「非正式組織」,要麼成員是「非傳統意義上的律師」。

非正式組織,我們稱之為平臺,指構建一個服務於律師、支持鼓勵獨立律師和團隊律師的組織。對於平臺而言,其與行政、運營團隊才是組織關係,和律師之間則是合作關係,甚至是服務提供方與客戶的關係,最通俗的比喻是,國家與民營經濟。

非傳統意義上的律師,我們需要在互賴性上下功夫,指在內部構建一個極強的並列型(各分支機構)、順序型(開拓部門、客戶部門、訴訟部門等)、交互型(各個自由組合的項目組)的組織。

認同這種模式的律師,一定本身就不是傳統型律師,他們接受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可能並不完全是法律專業,很可能在客戶資源、組織管理等方面。

事實上,目前以這兩種形態存在著的律所,目前都發展得不錯,反倒是那些處在中間地帶還未清晰定位的律所,會時常不知路在何方。這樣的現狀也是目前律師行業的多數派,到底該怎麼辦呢?

03

讓一切都有替代性

什麼意思呢?

記得在那天的討論中,一個觀點簡直讓我醍醐灌頂——

「大家為什麼糾結留人呢?你應該轉過來想,假設他三年之後一定會走,怎麼走,會對律所/團隊更有利?」

這才真的是一個好問題啊!

往往我們面對如何留人這種難題,實則我們都是處於極其被動與不確定中的。如果我們從最開始就能將問題轉變為——如何讓人的離開不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呢?這樣,問題就變得更主動與確定了。

答案清晰可見:讓一切儘可能都有替代性!也就是說,我們的律所或團隊,要培養的是組織的可複製能力。

在這裡,我想舉一個麥肯錫的例子——

律師業與諮詢行業一樣,都是服務業。理論上講,服務業都很難做大,它的人身依賴性強,每一個單獨交付都需要大把時間。我辦理10個案子或許可以,但同時辦理100個案子一定不行,這就導致了「邊際交付時間」非常高。

對於麥肯錫而言,在全球44個國家有80多個分公司,共擁有7000多名諮詢顧問,如何保持同樣的服務水準?這背後有兩個核心原因:

1.案例庫

麥肯錫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幫助了許多公司定戰略、做管理。效果不錯,在徵得客戶同意的情況下,把成功案例放入自己的案例庫裡。

如果未來有一天,要是有其他客戶遇到類似情況,便可以用這些被驗證有效的方法去解決。

2.方法論

麥肯錫和很多諮詢公司都在幹一件事兒,就是從過去的諮詢經驗中進一步分析,並提煉方法論。比如,MECE法則、BCG創造的BCG矩陣、波特的五力模型等等。

有了這些可複製的方法論,再從斯坦福、哈佛等名校,招一些對商業管理有基礎了解、聰明又優秀的年輕人。

麥肯錫從看上去不可複製的服務中,萃取出兩個真正可以複製的核心一個是「經驗」、一個是「方法」,實現了組織的壯大。

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

04

不留人,要留「腦」

同理,律所也是一樣,能否培養出可複製的核心能力呢?能。

我舉一個比較極端的律所例子,這家律所是「非傳統意義上的律師」典範,幾乎實現了「不擔心任何一位律師離開」。為什麼?因為客戶都是律所的,同時,律師的業務都有替代性。

1.不斷做增量

這家律所,從律師的招聘、培養、離職,都是在做增量。

舉個例子,招聘時,律所會出非常具體實操的筆試題目,比如:免費的常年法律顧問,應該提供哪些服務,能夠最優化律師成本?請列出服務模式和內容,同時說明理由。

兩個小時後,面試者出了一個方案。

等第二個面試者來的時候,筆試題目改為:這是我們計劃做的一個免費常法產品的思路,請提出不少於5點問題,並說明調整方案。

第三個面試者....等等。

這一套組合全下來,人還沒有招到,「常顧產品」已經做好了。

在培養青年律師時,每一次都要求大家寫培訓改善方案,被選用的方案會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

離職前,一定會面談和提出離職建議的邀請,都是相當具體的問題,而這些都是在為組織不斷優化做增量,從而沉澱組織價值。

2.堅持知識管理

知識數據

為了留存知識數據,這家律所獨立開發了一整套系統:從客戶管理、案件管理、案件協作、OA管理、財務管理等,從接觸客戶到獲得薪酬,全部記錄都在系統上留存。

因為律師都是授薪制,基本工資不低,所以,律所有權要求大家必須錄入。甚至,誇張到每天的日誌與出勤掛鈎,你不來律所不要緊,但你不寫日誌,就沒工資。

印象比較深刻的操作是,每一個訴訟律師去法院立案,回來之後,都要在系統中對法官的畫像進行記錄:姓名、性別、性格、形象描述、是否好說話、溝通的話術等等。之後,任何一個所內的律師去這個法院,都會一目了然。

方法論

為了形成方法論,這家律所成立了知識研究院,專門從案件中找規律和共性,提煉出對應方法。比如說:實際對手定位論、六邊關係論、案件走勢論等。

正因有了以上這些組織上的管理動作與管理工具,新進律師對業務和客戶的了解,會非常迅速。方法論的模型越多,組織成長速度就越快。

培養增量思維,堅持知識管理,實則都是在幫助組織留「腦」。對於那些律所管理者、團隊負責人來說,與其苦苦留人,不如堅持留「腦」。

05

我們知道,以上例子中那些近乎極致的事兒,並不是每個律所都能真正做到的。

但是,如何將每個案件的經驗留存下來,每位人才身上的優點繼承下來,是律所和團隊必要考慮的問題。

最後,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

1.律所如何留住人,這個長期無法得到解決的共性問題,本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偽命題;

2.想要根本性解決律所留人的問題,無非只有兩條路:要麼律所是「非正式組織」,要麼成員是「非傳統意義上的律師」;

3.我們的律所或團隊,要培養的是組織的可複製能力。讓一切儘可能都有替代性吧!

4.與其苦苦留人,不如堅持留「腦」。

相關焦點

  • 英美頂級律所是如何留住人才、吸引客戶的?
    運營百年、發展較為完善的英美頂級律所到底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客戶的?本文採訪了兩位來自英美頂級律所的律師,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
  • 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現在很多在教文案寫作能力的課程,我看了之後就發現一個問題,能通過文案寫作課程學會寫作的人非常少,因為課上教的大部分都是技巧,但是技巧恰恰不是寫作當中最重要的,什麼是最重要的?寫!你要是每天能保證寫,並且不間斷的寫一年,兩年,三年,那你的寫作能力自然就提升起來了,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要寫日記的原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你寫字破萬卷,下筆就不是有神了,直接就成神了。所以對於新手來說快速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案有沒有?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能快速提升的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你能從一歲垮越到五歲,十歲嗎?
  • 律所開出3萬底薪就能留住人才嗎?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律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一直是律所管理者的痛點。近年來,律新社觀察到,很多律所都在不同層面上加大對青年律師的培養和扶持。如匯業舉辦青訓營活動、金誠同達開創國內首個律所文化周活動、海華永泰成立海華學院為青年律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青年律師發展賦能。
  • 律所3萬元起薪就能留住人才嗎?要留住律師需要做什麼?|律新社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律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一直是律所管理者的痛點。文化之於律所,猶如靈魂之於個人。文化到底是什麼?借用賈伯斯的一句話:文化不是紙面上怎麼宣傳,而是信仰什麼,如何思考,如何做事。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說養兒防老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養兒防老真的可靠?
    老福想說,養兒防老自古以來就是個偽命題,只是人們內心深處不肯承認。自古以來,父母給孩子注入的愛、錢財,都會遠遠大於子女長大後給父母的反饋,甚至有些"啃老族"還會繼續耗著父母,別說養兒防老,在經濟上不徹頭徹尾虧本已經偷笑。
  • 婆媳關係是一個偽命題
    婆媳關係是一個偽命題婆媳關係本質上是什麼關係?文/戴浩然 2020年12月3日家長裡短經常有粉絲到直播間來訴苦,說自己的婆婆如何難以相處,自己的老公如何媽寶控。戴老師想說,婆媳關係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婆媳關係的本質並非婆婆和媳婦之間要如何藝術和玩技巧。
  • 時代大變局下的海派律所如何「變中求勝」?
    追求「精緻」的文化傳承使得海派律所精耕細作,對服務標準有更高要求的同時也會更審慎地對待規模化。而追求「務實」則使得海派律所更注重「做久、做好」,更關注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馮加慶律師表示,海派律所仍然需要攀登眾多高峰,才能適應律師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下一個25年,海華永泰將繼續乘風破浪。
  • 律所管理轉型升級需要跨越的五道坎
    律所的老律師不喜歡制度的約束,不喜歡太多的規矩,喜歡隨心所欲,跟著感覺走,不願意按照規定的流程、標準化的工具或者方法去做事情,而這一切正是發展中的律所所必須遵循的規矩。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引入受過專業訓練的、願意按照遊戲規則行事的職業經理人去影響和改造那些老律師,進而解決律所健康發展的問題。
  • 中小律所管理如何跳出圍籠?管理者突圍困局5步走
    許多中小律所除了本土壓力,還面臨著一些超級大所進軍本地的競爭,如何站穩腳跟,衝出圍牆,是中小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那麼,面對日益競爭的行業,中小律所該如何適應潮流順勢而為呢?人才培養問題不僅僅在中小律所存在,也一直是大所的痛點之一,千辛萬苦招來的人,沒待幾天就離職,或者辛辛苦苦培養的實習律師,拿到證就跳槽。怎麼做才能吸引人才?如何從大所手裡搶人?這兩個問題一直折磨著無數中小律所主任。
  • 一直以來減負=快樂教育就是一個偽命題
    美式教育英式教育真的就是快樂教育?中式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我想說,減負=快樂教育就是一個偽命題,無論哪種教育方式,基礎教育都很難做到快樂。一、我們是應試教育先來吐槽一下自己,不然怎麼吐槽別人。其實每種教育模式都有優缺點,應試教育是工業化式教育,也就是量化達標模式。一切以分數為考核標準,不談方式、不談興趣、喜歡得學不喜歡也得學,只看成績。
  • 新人之疑:律所對律師而言的必要性?律所應該堅守還是突破創新?
    也就是這一年,一個名叫徐建的律師做了一件大膽的事,他向市司法局籤下軍令狀,只做掛靠,自負盈虧,每年上交十萬元利潤。 圖片源自法律先生,如有侵權聯繫刪除帶著常人少有的魄力,徐建成立了深圳市經濟貿易律師事務所,規模不大,只有六個人,然而就是這六個人用短短八個月的時間,完成了40多萬的創收
  • 什麼樣的律所能留住人才?規模化、品牌化該從這幾點入手
    律師事務所作為典型的人合性組織,人是最核心的資源,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合伙人;大部分律師在執業多年後把成為律所合伙人、合夥開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了人自然就是資源和案源的合理分配及汲取。既然如此,自應重視律師事務所的管理,而律師事務所進行管理,應注意哪些方面呢?業務方面、事務所人員方面、當事人方面及品牌等各方面如何管理才能讓律所蒸蒸日上,不斷創收呢?
  • 積極的人生,絕不會陷入偽命題
    等等,所有這些命題並不是問題本身自帶價值,而是創造答案的過程賦予這些命題價值。應該說,有一點我們都有共識,那就是我們都有實現主體自我的意願。不管是世俗意義上成功的自我,還是哲學意義上「善」的自我,或者其他什麼定義,我們都希望能夠實現它。關鍵是,如何實現?區別就在於:問的起點和終點。
  • 欽州該如何留住自己的人
    一說起經濟發展,各地總是用的招式就是招商引資了。但是隨著各種產業的日漸飽和,要從別的地方把商人和企業招引過來,已是非常難的事情。有的為了招來這些低端企業,不惜放寬政策限制,降低工人待遇,到最後。本地人囗不願在家鄉就業,紛紛前往珠三角和長三角,本地出現招工難的情況。
  • 致中小律所管理者:突圍之道
    那麼,面對日益競爭的行業,中小律所該如何適應潮流順勢而為呢?01問題與困境7月17日,一則《2020年北京律師事務所排名》的文章在法律人的朋友圈刷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人才培養問題不僅僅在中小律所存在,也一直是大所的痛點之一,千辛萬苦招來的人,沒待幾天就離職,或者辛辛苦苦培養的實習律師,拿到證就跳槽。怎麼做才能吸引人才?如何從大所手裡搶人?這兩個問題一直折磨著無數中小律所主任。中小律所一般以訴訟業務與傳統的法律顧問業務為主,人均業務創收比不上規模大所,很難專業化、品牌化。
  • 律新社諫言|律所如何走得遠?合夥開律所必須要深思的7個問題
    如果一個律所一開始就強調講民主,基本玩完。就像一艘大船在大海中飄泊,船員們都知道這艘船要開往太平洋,但有的人說要往西走,有的人說要往南走,有的人說這根本不是南,還有人說要不還是改去北冰洋。這個時候,帶頭大哥站出來說,我們往北走,立刻、馬上。
  • 律所/律師如何制定戰略規劃?可持續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為什麼戰略規劃對所有律所來說都是必要的,而且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制定律所的戰略規劃以及如何成功執行你的規劃態度端正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律所的管理層認真對待制定律所戰略規劃。在一言堂式的律所或者單一團隊的律所,這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素質教育,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作者:雨潤心田(本文系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素質教育,其實是一個騙人的偽命題。我們不妨查看一下字典,素質其基本釋義有三:1.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2.事物本來的性質;3.完成某類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例:軍事~|體育~。
  • 一個女人的感悟:紅顏知己,很容易變成一個偽命題
    在每一個漢子的心裡,都有一個夢,那就是娶個英俊的妻子,生個智慧的孩子,而後再找一個懂本人不絮聒本人的朱顏親信,假如一輩子可以或許有這麼兩個姑娘,人生也就圓滿了。然則,常人的目的不易達到。然則,對很多人來講,朱顏親信都是一個偽命題,說起來是親信,實在最初都變了性子,成為了含糊的瓜葛,或者是越界的男女瓜葛。一個姑娘的感悟:朱顏親信,很輕易釀成一個偽命題有人說,男女之間沒有純真的瓜葛,除非是兩個人誰也看不上誰,是那種類似於哥們的瓜葛。
  • 是什麼,讓一個律所主任非要去享受40度的「高燒」?
    這10年來我至少見過數千名律所主任,與上千名管理各種類型、各種發展階段的律所主任們進行過深入的交流和訪談。與其說我是律所管理的參與人,還不如說我是律所管理的觀察者更為貼切。說實話,做律所時間越長,跟老司機開車一樣一樣的,反而越小心謹慎。自己越是做得久,了解得更多,越是感到謙卑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