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新社諫言|律所如何走得遠?合夥開律所必須要深思的7個問題

2020-09-17 律新社

「律師事務所作為典型的人合性組織,最核心的資源就是合伙人。大部分律師在執業多年後把成為律所合伙人、合夥開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但合夥過程中有不少問題值得注意。


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實踐與現實觀察,對律師合夥涉及到的人數、原生關係、團隊架構、利潤分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1 -創始合伙人的數量

個人覺得創始合伙人3個最好,最多不能超過5個。

這並不是因為方圖的創始合伙人是3個,我才這樣說。合作初期首先要的是效率,把攤子迅速鋪起來,而不是人多力量大。人多事多矛盾也多,你言我言,人言亦言,一不小心就把創業團隊變成職場鬥爭和八卦小天團。

同樣,如果只是2個合伙人,遇到問題時,你不爽我,我不爽你,互相不出聲,麻煩了。而再加一個人進來,彼此還可以對第三個人吐槽,今天這兩個人一起散散步,抱怨下兄弟不靠譜。明天另外兩個一起喝杯小酒,說說那糟老頭壞得很。第二天上班,該幹嘛幹嘛,律所還能繼續開下去。

遇事需要表決時,也不至於兩兩對立,沒有定論。

所以,創始合伙人要儘量選單數,並且3個為佳。


- 2 -創始合伙人的原生關係

創始合伙人的原生關係怎樣,往往會決定這個所的工作方式。一般來說,合伙人的原生關係大體分為四種:

  • 一是:職業關係,以前是同事;
  • 二是:情感關係,比如夫妻、朋友、同學、發小、閨蜜;
  • 三是:利益關係,風投融資;
  • 最後一種就是:沒關係,明明是不熟的幾個人,在一起喝了幾次酒,桌子一拍就創業了。

上述四種原生關係中,最好的就是同事關係。同一家公司出來的,曾一起同心協力辦過多個項目,也曾下班後小聚一起吐槽工作、生活。簡直是天然的盟友,一起共過事、扛過槍,感情基礎有了。最重要的是,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趨同的,不需要再漫長的磨合。客戶來了,要談案件了,怎麼辦?我們以前在原來的單位那,是怎麼幹的?有了,就照以前的做,輕車熟路。

現實中更多的是第二種關係,大家是同學、哥們、朋友,甚至是夫妻。這樣的關係有好有不好,好處在於情感過硬,彼此信任,不講分配就才能開公司,辦事速度飛快。

但壞處也很明顯,企業的天然使命就是追逐利潤,你總不能開家公司一起聊天吧。而情感關係型的合伙人,從來沒有一起共事過,對方的工作能力、方式、態度完全不了解,妥妥的犯了互相不了解的大忌。另外,加上大家關係好,不好意思談利益,不好意思翻臉,最後只好一拍兩散。


- 3 -一定要有帶頭大哥

創業公司一定是效率為先,而不是事事講民主。

如果一個律所一開始就強調講民主,基本玩完。就像一艘大船在大海中飄泊,船員們都知道這艘船要開往太平洋,但有的人說要往西走,有的人說要往南走,有的人說這根本不是南,還有人說要不還是改去北冰洋。

這個時候,帶頭大哥站出來說,我們往北走,立刻、馬上。

其他船員紛紛走到自己的崗位,大家齊心協力使船向北方急速前行。

做律師,辦案件,能做到合伙人,大家的能力和智商差異並不大。但談到開律所辦團隊,我們不得不承認各合伙人之間是有較大差異的。

領導力是一種謎一樣的能力,先天佔很大一部分,然後才是後期的努力和培養。

合夥之初,首先就要確定帶頭大哥,並且信任他。如果缺了這個人,就會逐漸陷入大家誰也不服誰的漩渦中。

有人問,如果帶頭大哥錯了怎麼辦?錯了可以改,創業本身就是一個邊走邊看,不斷調整的過程。而不是萬事俱備,坐等東風。


- 4 -階梯式團隊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開公司,最忌諱的是股權五五開,這點大家都有共識。但開律所,除了股權不能五五開,合伙人的綜合能力亦不建議五五開。

一個創業團隊就是一支球隊,都打前鋒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後衛有守門還有替補。我們一般會覺得強強聯合是最好的模型,但現實中強強聯合有可能最後變成兩虎相鬥。

所以準備開所時,要先看看創始合伙人的梯隊是怎樣的,較好的比例是3:2:1,這樣的比例意味著話語權有側重,推動事情就會比較順利,不需要事事不斷討論。

另外,階梯式的創業團隊也能形成良好的工作分工,老大自然要負責挑大梁,負責整個團隊的運營和管理,責任也最大。資歷稍淺的也能安心做一些更需要技術和體力投入的工作,執行律所的決策。

我們如果觀察律所的合夥模式,就會發現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些真正能形成團隊合作的,最後脫穎而出的,往往合伙人團隊是有梯隊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創業之初並沒有想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多所謂的經驗,但在走過一段路之後,就會發現恰好當時有些事做對了。


- 5 -利潤分配不是永恆不變的要允許後來居上

合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合伙人在律所中的貢獻也是隨著他的年齡、執業年限、經驗、資源不斷變化的,所以利潤分配一定不能是永恆不變的。有的律所合伙人會認為,我投的錢最多,我應當拿大頭,又或者當初我們是這樣進行分配的,怎麼能反悔?但是,且不論最初的分配製度是否公平和科學,隨著團隊的發展,每個合伙人的貢獻率也是不斷變化的,不同人的工作投入也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不得達成這樣的共識,既得利益者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這一點,覺得對方就是白眼狼,不感恩。後來想要居上者,則覺得心裡很委屈,付出與回報嚴重不對等,呆在此地儼然沒有前途。於是,就開始出現問題。

一個律所最最核心的資源,就是合伙人,而合夥說到底就是情感基礎+工作制度+利潤分配。情感不能吃一輩子,制度才具有持久生產力。


- 6 -開設合伙人晉升通道

我們剛剛說合伙人內部要允許後來居上,對外亦應當開放通道。創始合伙人不能求多,要發展壯大,則需要有能之士不斷湧進。一個律所最核心的資源,說到底還是合伙人,把核心資源做大,自然就能把蛋糕做大。

因此,開放合夥晉升通道是非常重要的。但與之同時,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新的合伙人湧進來的時候,必然要分走原有合伙人的股權比例,怎麼操作?

一種做法是創業之初就預留股權比例,用於新人入夥分配。比方說三人創業時,有10%的股權是預留下來的,放在股權激勵池裡,等到下一位高手過來再啟用。這樣不用糾結一方面想高手加盟,另一方面又肉疼自己的可期比例。年底分錢時,忍不住拿出計算器,如果是當初的股比例云云。

但隨著團隊的壯大,10%的股權激勵池顯然不夠,最終還是要面臨股權稀釋的問題。因此,在團隊勝利渡過幾個草根嗜血聯盟,落草為寇,佔山為王等等,有了白面饅頭包子,能活下來之後,就一定要考慮合伙人晉升通道的問題。

合伙人現在怎麼分錢不難,難的是以後怎麼辦,後面進來的人怎麼分。

方圖創業之初也是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經過不斷實踐和摸索後,採取了計點合夥制。按創業時各合伙人的能力、資歷、資源、負責事務,確定每個合伙人的原始點數,每年再根據個人當年的時間投入和工作貢獻確定點數的升幅,最終得出每個人的分配比例。後續新加入的合伙人也是這樣,按原始點數+年度點數的結合進行分配。

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有人脈有資源有能力的基礎好的合伙人,對他以往積累的實力有回報。另一方面對於後起之秀也有升值空間,而不至使人覺得反正怎麼幹,錢都是老闆拿,跟自己無關,所謂合伙人不過是老闆畫的一個大餅。


- 7 -理念不一致時要細化

理念是一個模糊詞,工作不順利,事情談不攏,關係不好了,都可以用一句「理念不一致」結束合作。

但理念怎麼個不一致法,大家一時也說不清楚。

說不清楚的東西,就要細化攤到檯面上來說。所謂理念,就是想法、理論、觀念。具體到律所,就是:

1. 你想成立一個怎樣的律所,專業所還是綜合所?

2. 你覺得律所的客戶群體要如何定位,是主要做大中型企業、還是小企業和個人、還是都可以?

3. 你覺得合伙人是負責談案件為主,還是要承辦案件?是否對於合伙人辦案具有排斥之心?

4. 你覺得撰寫文書、承辦案件是效率優先還是質量至上,當無法兼顧時如何處理?

5. 你覺得不同階段的客戶是否需要不同的服務方式?

6. 你認為合伙人利潤的分配機制應當是怎樣的?是引案提成+辦案提成的一刀切模式,還是按工作貢獻進行整體考核?

7. 你認為律師的收入應當定在何種區間,通過哪些工作來考核?

8. 你認為一個律所應當有多少比例的非律師人員,他們可以做哪些貢獻,你覺得他們的貢獻具有多大價值?

9. 你是否認為引案為王,誰拉的案件,誰就要拿大頭?......

當合伙人理念不一致時,把具體內容寫下來,大到要做開一個怎樣的律所?小到要如何辦案件,一一列出來。

每個合伙人寫下自己的觀點,再進行整合。這樣具體的分歧是怎樣的,就很清楚了。選出相同看法的點,把這些點成為律所的理念固定下來,並由此指導後續的工作。

而對於不同看法的板塊,則去考察求證。找同行交流、學習,去好的律所考察,進行進一步的論證分析,通過事實和數據說話,然後得出結果,並且堅定地執行下去。

以上事項都應形成書面文件,下次再發生分歧時,直接拿出來這份文件,大家跳過無休止的重複討論,直接做事。

把遊戲規則定下來,按著這個做,最後證明它是錯的再調整。事實上,這年頭沒有那麼多錯誤的決定,對一個團隊損害最大的不是這個決定正確與否,而是遲遲不能做出決定。先把事情做了再談改善,而不要一開會時有千萬條路,會議結束後還是走老路。

理念的對錯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但理念統一方可談創業。我們誰能說清楚是專業所好還是綜合所好,是只做某一領域更賺錢還是綜合領域賺錢?太難下定論了,律師界悶聲發大財的人實在太多了,每個領域都有一枝獨秀的,而關鍵是對於一個團隊而言,理念一致方可打天下。


最後

總之,律師開所,首先要選對人。

選人是一個過程,先確定合作的理念一致或至少重要事項上經過溝通能達成一致,才談合作。先實際合作過案件或項目,再談創業。這是創業前應當首先要完成的工作,以減少開所後的漫長溝通和磨合。

其次,在股權分配方面,既要考量合伙人進入團隊前的原始積累,又要考慮合伙人的後發力。

切忌創業前,大家一起喝酒,覺得這哥們很有資源,就定他50%。等到合作後發現他的能力實在麻麻地,此時再想把別人碗裡的肉扒過來,實著有難度。

最後,創業團隊,事事講民主未必是好事,還是要效率為先,贏在執行力。


文 | 何華玲 廣東方圖律師事務所 高級合伙人 來源 | 道方圖說

相關焦點

  • 9月21知名律所管理者齊聚共話海派律所戰略發展!|律新社活動
    新形勢下,肩負神聖使命的律師行業應該如何在變革的基礎上創新?如何在創新的過程中抓住通往未來的新機遇?長期以來,海華永泰始終恪守「專業贏得尊重,攜手成就理想」這一理念,開展「時尚黨建」為律所發展築魂,並將青年人才培養和專業化建設作為律所發展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海華學院」為國內外青年律師賦能、發行了《律匠》系列圖書、發布了國內首個律所發展指數——「海華發展指數」......近年來,海華永泰在國際化發展上更是跑出了「加速度」,連續13年創收保持30%左右增幅,已發展成為海派律所中的傑出代表
  • 無邊界律所能實現嗎?國內首家區塊鏈律所分享探索心得丨律新社專訪
    據律新社了解,瀛和共有25個專業委員會,600多位委員。專業委員會的上層組織是由7名委員組成的業務發展委員會,周曉林主任正是其中之一。 在應用區塊鏈技術之前,雖然瀛和專業委員會一直有明確的分工和制度,但很難對委員的工作進行量化。
  • 律所3萬元起薪就能留住人才嗎?要留住律師需要做什麼?|律新社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律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一直是律所管理者的痛點。近年來,律新社觀察到,很多律所都在不同層面上加大對青年律師的培養和扶持。如匯業舉辦青訓營活動、金誠同達開創國內首個律所文化周活動、海華永泰成立海華學院為青年律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青年律師發展賦能。
  • 界面發布金榜律所100強名單引爭議!誰最適合為律所做評價?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律師、律所評級活動在業內一直爭議不斷。7月29日,界面新聞網公布了「界面金榜100強」2020年度律所名單,該榜單引起了律師圈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榜單瀏覽量已達73.2萬。律新社了解到,這是國內首次出現由新媒體主辦的律師、律所評選活動。
  • 律新社#抗疫書籍#|中夏律所:讓「逆行者」感受法律人的溫度
    ——中夏律師 2020年7月24日,在上海市司法局304會議室內召開了一場特別的座談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初,全國律師行業除物資捐贈外,累計捐款超2億餘元,覆蓋了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律師及律師事務所
  • 「平臺技術+管理思想」打造網際網路律所丨律新社觀察
    律所不僅要利用好在線辦公管理軟體,更要利用信息技術服務於律所的整個運作過程,讓律所運行更加規範高效,幫助律師從繁重的管理傳統模式中解脫出來,提升律所高度和專業形象,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律所的競爭力。其實,對關於律所管理軟體及協同辦公協同的開發一直有不斷完善者入局。
  • 律所一體化很難,為何還有這麼多律所「躍躍欲試」?丨律新社觀察
    律所如何實現一體化?是否適合所有的律所?一體化是否會導致人才流失?律所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有哪些可以借鑑的經驗?在「桂客夜話」上,這些問題得到了一一討論。01 什麼是律所一體化?為何要一體化?當下的律師行業裡,「單打獨鬥」的律師佔了大多數,全國90%以上的中小型律所(律師50人以下)內部仍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
  • 時代大變局下的海派律所如何「變中求勝」?
    如何建立與上海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海派律所?如何在變革的基礎上創新?為促進海派律所的共同發展,恰逢律所成立25周年之際,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於9月21日下午主辦了「潮起東方」海派律師事務所戰略發展論壇,本次論壇由人民日報融媒平臺、律新社等多家媒體提供支持。
  • 2020年近20家律所搬遷!為何律所紛紛租「高大上」辦公樓?
    當事人來到上海中心大廈,上下幾層都是律所,諮詢了一家,坐著電梯換個樓層又諮詢別的律所的律師。 一 開好車的,就一定是好人麼? 全國各城市都是如此,律所都努力咬著牙,在豪華地段租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辦公樓。當事人來諮詢,得先登記,出示證件,領取個刷門禁的卡片,然後才能進入簡潔大氣的電梯。電梯徐徐上升,叮的一聲,電梯門打開。
  • 江蘇、上海三家律所合併引關注!為何越來越多律所布局長三角區域
    日前,律新社採訪了三家律所主任,一起探尋江蘇漫修、江蘇億誠、上海國創三家跨地區律所合併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該合併對區域法律服務一體化發展的意義。三家律所合併後,業內人士紛紛提出疑問,跨省市的律所合併如何進行?合併後如何管理?在案源和財務上是否合併?據律新社了解,在合併模式上,三家律所進行了一次創新。
  • 10家律所管理者分享總分所管理秘籍 | 律新社觀察
    律新社從中整理了10位與會律所負責人的總分所管理秘籍: 「總分所真正的目標是什麼?」「總所如何平衡對分所的管理和服務?」「除了先總後分、先分後總,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如何兼顧公平分配利潤和效能最大化?」「數字時代,如何開啟『雲律所』?」
  • 擎盾籤約華商林李黎建智慧律所!法律科技公司成為律所技術合伙人
    五年前擎盾就規劃了智慧數位化律所戰略,先做To G端、To C端服務,將平臺搭建好,待市場與技術成熟之時,與適合的律所合作,落地智慧數位化律所。為何擎盾選擇與華商林李黎(前海·廣州)聯營律師事務所攜手?這要從後者的獨特身份說起。
  • 2020年近20家律所搬遷,為何律所紛紛租「高大上」辦公樓?
    一 開好車的,就一定是好人麼?全國各城市都是如此,律所都努力咬著牙,在豪華地段租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辦公樓。當事人來諮詢,得先登記,出示證件,領取個刷門禁的卡片,然後才能進入簡潔大氣的電梯。電梯徐徐上升,叮的一聲,電梯門打開。內心油然而生一個想法:這麼高大上的樓,一定是很牛的律師。
  • 律所合伙人離婚,合夥份額的價值如何認定和分割?
    乙女據此認為在雙方離婚訴訟過程中,並未對甲男在G律所所佔份額進行處理;甲男對此予以否認,稱軒尼斯案的款項另案處理不等於G律所另案處理,雙方在離婚案中明確了沒有其他需要法院處理的問題,且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離婚案件中沒有涉及的共同財產才需要分割,已涉及的財產甲男認為是無需再分割;即使要分割,分割節點應為2017年6月7日,且乙女在獲得相應份額的同時應對律所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 律所開出3萬底薪就能留住人才嗎?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律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一直是律所管理者的痛點。近年來,律新社觀察到,很多律所都在不同層面上加大對青年律師的培養和扶持。如匯業舉辦青訓營活動、金誠同達開創國內首個律所文化周活動、海華永泰成立海華學院為青年律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青年律師發展賦能。
  • 律所靠什麼實行創收?又與哪些因素息息相關?|律新社
    因此,我們通過分析每小時的計費費率來確定收入是如何變化的。在我們所謂的小時計費指數中,我們看到,在2014年保持相對平穩之後,每小時收費在2019年穩步上升到平均253美元。這一趨勢與消費者價格指數密切相關,我們將消費者價格指數作為與美國實際購買力和生活工資相對應的基準指標。與前幾年類似,非律師的比例保持相對停滯。
  • 為什麼律所要租高大上的辦公樓?好的辦公樓出就一定出好律師嗎?
    一 開好車的,就一定是好人麼? 全國各城市都是如此,律所都努力咬著牙,在豪華地段租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辦公樓。當事人來諮詢,得先登記,出示證件,領取個刷門禁的卡片,然後才能進入簡潔大氣的電梯。電梯徐徐上升,叮的一聲,電梯門打開。內心油然而生一個想法:這麼高大上的樓,一定是很牛的律師。
  • 規模化競爭日益激烈,中小律所如何逆勢突圍?
    文 | 高樹林 蘭臺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委員、高級合伙人來源 | 律媒智庫律所的運營模式,是律所主任、合伙人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就如同一個家庭如何過日子、一家公司如何管理一樣,是個通識性的問題。 應變 面對如此巨大的變局,律所特別是中小律所的主任、合伙人們應該怎麼辦?近年來,我與不少中小律所的主任、合伙人們就此話題有過多次的探討、對話,其中,有幾家律所的實踐很有樣本意義,很好地闡釋了巨變之下中小律所的應變之道。1.
  • 律所/律師如何制定戰略規劃?可持續化?
    律所為什麼必須制定戰略規劃?你是單獨在外打拼的團隊合伙人嗎?還是說你的律所已經經營了不短的時間,有好幾位合伙人,也已經相對穩定了?花點兒時間,充分了解律所的經營狀況、短期經濟衰退可能會給律所帶來哪些影響、你想像中律所的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你對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將引導你帶領律所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 研習社 解鎖律所英文名稱後綴使用的正確姿勢
    文|李磊 矯旭 眾壘公關    品牌名稱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語言稱呼的部分,是品牌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元素。,現在大多數國外律所都採用LLP;國內律所法律上稱之為律師事務所,沒有要求註明有限合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