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潤心田
(本文系原創,歡迎轉發分享)
素質教育,其實是一個騙人的偽命題。
我們不妨查看一下字典,素質其基本釋義有三:
1.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
2.事物本來的性質;
3.完成某類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
例:軍事~|體育~。
可以看出「素質」二字、更側重於原來的、先天的、自身的特質和性徵。也就是說,素質更多來源於先天特質和秉性。
而「教育」,不用過多的去註解,大家也都知道,是可變可塑的、後天的、受外界環境等影響的,是一種教育者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所以把先天的素質和後天的教育拼接在一起,號稱「素質教育」,這本身就不合理、不恰當,更不科學。
目前,專家們都一致強調,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什麼?怎麼變?
各地進行了這麼多年的嘗試和實踐,至今也無定論,更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鑑。
這充分說明了這個命題的虛假性。
其實,素質和應試並不矛盾。
素質高者,自然看看就會,點點就通,或過目不忘,或舉一反三,過融會貫通。
還怕什麼考試?還愁什麼本領學不會?
至於高分低能之說,更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您見過幾個素質高的在他的領域內,考試是不及格的?
您又見過幾個高考狀元,是什麼事都不會做的?
反正,我只見過低分低能的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