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最煩惱的事情估計就是寶寶莫名的哭鬧了,孩子不懂得表達,那麼孩子的哭鬧究竟是想要表達什麼呢,相信很多家長都是一臉懵,得摸索一陣子才能明白孩子究竟是想要幹嘛。
事實上,哭鬧是孩子表達自身情緒和需求的方式,只是很多家長一開始不明白寶寶的這類"語言",如果彼此都無法好好溝通,那就更說不上好好相處和培養親子關係了。有效的溝通才能讓家長瞬時間了解孩子的需要,也能讓孩子懂得如何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孩子得到學習和成長,更好地配合家長。
家長想要和孩子好好地交流,掌握孩子的語言很重要,其實在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時候,他們更多的都是使用非語言交流方式,例如哭鬧、手勢、動作。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引導孩子用手勢、動作或表情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才是有效的溝通。那麼,家長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孩子的手勢和手勢語言,我們就來詳細地說一說。
嬰兒的表達語言:手勢和手語
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是比較緩慢的,至少到了十個月左右開始,那在此之前,寶寶更多地依賴非語言來表達自己,例如表情、手勢、動作,這些都是孩子溝通的方式,那麼什麼是嬰兒手勢和手語呢?
手勢語言指的是能跟語言聯繫起來的"手部動作",用手來表達語言,例如孩子指著餅乾咿咿呀呀,其實是在表達孩子想要吃餅乾。
手語則是比較規範化的語言,它不用通過語言,而是藉助手勢、肢體動作和表情等來表達語言。手語有著自己完整的語音、詞彙和語法,各個地區的手語都是不同的。
嬰兒手語則是簡單版的手語,沒有規範化的要求,而是藉助手語裡的詞彙來幫助孩子描述東西、動作和需求,也就是稍微系統化的"非語言"溝通方式。
在孩子不懂得語言表達的時候,手勢就是孩子表達自己的方式,而且是孩子更加習慣使用的表達方式,是孩子自發形成的表達系統。研究指出,孩子從8個月開始就會用手勢來表達自己,例如指向某個物品或人,這也就是簡單的指向手勢。指向手勢能夠在他們掌握複雜語言之前,幫助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也就是"簡單語言+手勢"來轉化。
另外的手勢是象徵性手勢,也就是沒有指向性的,不是現實場景的物品,例如孩子不想要吃藥,他們會通過搖頭或擺手來表達,或是直接逃跑。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懂得利用手勢來表示物體,例如兔子、樹木等。
孩子在掌握手勢語言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家長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教和學來讓孩子掌握手勢語言,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自身的需求和願望,達到和大人順利溝通的目的。
學習嬰兒手語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家長可以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多積極地進行訓練,慢慢地孩子也就能掌握簡單的手語,懂得如何表達自身的情緒和需求。
嬰兒手語學習能夠幫助解決父母和孩子溝通上的困難,也能讓孩子得到認知、情感表達、行為和互動能力方面的提升,對於親子關係的培養也是大有助益。而且這種手勢語言也是孩子能自發習得的,只是我們通過教和學的方式,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技巧。
手勢表達孩子不同的需求
在孩子不能語言表達的時候,手勢能讓孩子表達自身的情緒和需求,這也是孩子和家長溝通的方式,手勢語言對於孩子以後的事物認知、語言表達、情感表達都是很重要的。
1、孩子的姿勢和表情表達他們的認知。
孩子不懂得語言表達,但他們的肢體動作和表情都能讓家長知道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多關注孩子對事物的反應,如動作、表情,這樣就能知道孩子的情緒。如孩子在看到蟲子的時候都是比較好奇的,他們會尖叫,會蹲下去細看,還會忍不住伸手去摸,或是被突然飛起的蟲子嚇到然後跑到父母的身邊,這些就是孩子對蟲子的認識。
2、孩子的手勢動作會表達他們的需求。
孩子不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讓家長了解他們的需求。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看到新奇的東西,像手機、玩具,他們都會習慣性地伸出手去抓;當孩子吃飽的時候,他們會推開奶瓶和把臉別開;當孩子不安的時候,他們會躲在牆角或是父母的身後不敢出聲。
懂得嬰兒手勢溝通很重要
既然手勢語言如此有效,懂得和寶寶進行手勢溝通很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手勢溝通呢?接下來,我們就用簡單的例子來說說家長應該如何來強化孩子的手勢溝通能力。
1、用孩子喜歡的物品做"誘餌"。
家長應該不難發現孩子平時都喜歡玩些什麼,我們就可以藉助這些東西來引導孩子的手勢動作,在孩子面前擺弄他們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吸引孩子伸出手來觸碰。
例如,在和孩子玩耍的時間,家長可以把孩子平時喜歡的玩具車放在自己的腿上,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玩具車上來,然後對孩子說:"寶寶你看,這個可愛的小車車是誰的呀?你想不想玩啊?想玩的話就走過來拿回去吧!"鼓勵孩子學會伸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
2、用物品的聲音來吸引孩子。
家長也可以借用物品製造出來的聲響來吸引孩子把東西取出來,例如,我們可以用一個小音樂盒,在孩子面前玩耍一番,讓音樂盒演奏出美妙的音樂,發現孩子被音樂盒吸引之後,家長可以把這個音樂盒藏在床上或身上,然後引導孩子說:"哎,音樂盒怎麼不見啦?你知不知道它在哪裡啊?來來來,我們來把音樂盒給找出來吧。"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往有聲響的地方去尋找,讓孩子嘗試著把音樂盒給拿出來。
3、家長比划動作讓孩子學習。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他們總是樂此不疲地重複大人的話或模仿大人的動作,那麼家長就可以自己用手勢來溝通,給孩子做榜樣。例如,孩子爸爸要出門了,媽媽可以當著孩子面比出揮手的動作表示再見,然後和寶寶說:"孩子你看,媽媽和爸爸揮手再見了,你也來和爸爸說再見好不好?"鼓勵孩子伸出手來做揮手的手勢,讓孩子練習和家人說再見。
這些簡單的小技巧都是比較容易操作的,等到孩子接受能力強一點的時候,我們可以逐步進階,讓孩子練習複雜的手勢。
當孩子苦惱的時候,家長不要總是一臉哭鬧,這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只是他們還不知如何去表達。家長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用肢體、手勢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孩子學習著來表達自己,這對於孩子的發展才是最有幫助的。家長不要覺得過程漫長,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只是我們的短短陪伴,耐心付出,遲早能有所收穫,畢竟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我們最想看到的。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