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盧漢說,電力媒體引發了一場內爆,迫使人們回到部落一般的聚居生活;電子媒介的時代是焦慮和冷漠的時代,都被現實一一印證。
馬歇爾·麥克盧漢
回到部落時代
7月7日,默多克新聞集團副營運長詹姆斯·默多克宣布,新聞集團旗下英國通俗小報《世界新聞報》將因一系列竊聽醜聞停刊。這一事件驗證了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說的一句話:「電話是要求親近、使人感到親切的媒介,它是一切媒介中離新聞體系形式最遠的媒介。所以,竊聽電話似乎比偷閱他人信件更令人憎恨。」
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出生於1911年7月21日,曾經在劍橋大學英語系師從利維斯等人,後回到加拿大任教,60年代出版了《古騰堡星系》和《理解媒介》後聲名鵲起,被譽為「自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最重要的思想家」。但他在1980年去世後便遭到了人們的忽視,因為他的思想有時精彩輝煌,有時模糊不清。義大利符號學家翁貝託·埃柯便曾加入到狙擊麥克盧漢的思想的行列,說他對媒介的使用太寬泛。90年代,網絡的興起又使人們重新將目光轉向了麥克盧漢。人們發現,在1994年,麥克盧漢所說的很多東西比在1964年更容易為人所理解。
《理解媒介》在麥克盧漢的著作裡享有核心地位,他就是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和「地球村」這兩個概念。他所說的媒介不只是報刊雜誌、廣播電視和電報電話,甚至包括輪子、自行車和飛機、貨幣、時鐘等。他把媒介定義為人的身體或大腦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眼鏡是眼睛的延伸,自行車是腳的延伸。媒介的信息存在於它造成社會或文化變化的能力。
麥克盧漢繼而指出,人會迷戀人體的延伸,人的延伸和所謂的「截除」分不開。比如,輪子使人的腿腳延伸,但又使被延伸的腿腳和軀幹分離,從而對人構成新的壓力。蹬自行車、在高速公路上飆車時,人只用上了腿腳的一個專用功能,腿腳基本的走路功能反而被剝奪了。媒介延伸人體,賦予它力量,卻癱瘓了被延伸的肢體。在這個意義上,技術既延伸人體,又「截除」人體。增益變成了截除。於是,中樞神經系統就阻塞感知,藉此回應「截除」造成的壓力和迷亂。麥克盧漢擔心,人們對媒介影響潛意識的溫順的接受,使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牆的監獄。「汽車問世之前,誰也不需求汽車;電視節目出現之前,誰也不會對電視感興趣。技術產生一種迫使人需求它的威力。調動能動用的感官需求,和呼吸一樣,是很頑強的。這一事實有助於弄懂人們想讓收音機、電視機一直開下去的衝動。」一旦拱手將自己的感官和神經系統交給別人,讓人家操縱,而這些人又想靠租用我們的眼睛、耳朵和神經從中漁利,我們實際上就沒有留下任何權利了。
電力時代的新技術如電視、廣播、電話和電腦形成了一種新環境。它們劇烈地改變了人們使用五種感官、對事物做出反應的方式,因而改變了人們整個的生活和社會。媒介的內容是什麼並不重要。電視最深遠的效果、其真正的信息是它改變人們的感知模式的方式。電視延伸了聽覺和觸覺,衝擊了視覺。這好像是一個悖論,但麥克盧漢的文章中充滿悖論。在電視環境中長大的人跟非洲部落的人有著同樣的知覺反應。世界在變成一個巨大的部落,一個地球村。
人們在適應環境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這五官之間有著一定的平衡,如果某一種感官的強度增強,其他感官的強度也會發生變化,以重新獲得平衡。比如牙醫會給病人戴上耳機,播放噪音,增強對聽覺的刺激以關閉其對疼痛的觸覺。每一種重大的技術進步都會改變感官的平衡,最具爆炸性的技術是印刷的發展。在那之前,人們的感官像部落人一樣保持平衡,聽覺處於主導地位。人們注意是通過聽覺從他人那裡獲得信息,為了獲得信息,人們就要聚在一起,以部落的方式生活。他們不得不相信別人告訴他們的東西,因為那是他們獲得信息的唯一的方式。他們是相互依賴的。
部落時代的人們在感情上也更加衝動。口語比書面語要衝動得多,它既帶著意義,也帶著情緒,口語可以傳遞憤怒、悲傷、贊同、快樂、恐慌、挖苦等。依賴聽力的部落人對信息的反應更加情緒化,很容易受到流言的打擊。印刷媒體帶來了根本的變化,人們開始主要通過看印刷文字獲得信息,視覺獲得了主導地位。印刷品把聽到的東西翻譯成看的東西,印刷品還把聲音變成了抽象的符號,即文字。麥克盧漢持有一種媒介決定論的觀念,他認為印刷品使人們養成了給事物分類的習慣,並最終導致了現代經濟、官僚體系、現代軍隊、民族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誕生。
部落文化和電子媒介文化相遇時會發生衝撞。「飲酒在不同的文化中含義迥然不同:在我們具有強烈個人主義和切割色彩的西方世界中,痛飲是一種社會紐帶和介入節日活動的手段。與此相對,在扭結緊密的部落社會中,痛飲對一切社會格局都具有破壞性。賭博在部落社會中是一種受歡迎的手段,用來表現創業者的拼搏精神和首創精神,一旦搬進個人本位主義的社會中,賭博和賽馬會對整個社會秩序構成威脅。部落的美德成了資本主義的醜行。」
電視、廣播、電話和電腦引發了一場革命;印刷品引發的是一場爆炸,使社會變成了各種類別;電力媒體引發的則是一場內爆,迫使人們回到部落生活在一起。「書面文化培植了極端的個人本位主義,廣播又正好與之截然相反,它復興的是深刻的部落關係、血親網絡的古老經驗。」
電的作用不是集中化,而是非集中化。電力可以一視同仁地輸往農舍和辦公樓,所以它容許任何地方成為中心,並不需要大規模的集中。烤麵包片的小電爐、洗衣機和真空吸塵器,與其說它們節省勞力,不如說它們容許每個人單幹。但電子媒介又使人們的生活彼此糾纏,造成了極端的擁擠。電力技術問世初期產生的結果是焦慮,現在它的結果似乎是厭煩。焦慮和電力媒介的時代又是無意識和冷漠的時代。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