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盧漢:我為什麼不好好說話

2021-02-15 正經研究

傳播學領域向來不缺少聲名顯赫的大學者,若要問其中誰最為特別,誰最受爭議,那一定非麥克盧漢莫屬。馬歇爾·麥克盧漢,多倫多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以其超前的洞察力和隱晦難懂的理論聞名於世。他的著作用典艱深,徵引龐雜,理論表述常用各種類比、暗喻、名言和典故。英語和法語中甚至有一個詞彙「麥克盧漢式」 (McLuhanesque),專門用來形容毫無關聯的事物。連麥克盧漢自己也承認,他的理論難以理解。

麥氏理論艱深晦澀的特點,或許與他所採用的長用類比、不重邏輯的修辭方式有關。

修辭方式是理解和評價學者理論的一扇窗戶。劉海龍在《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裡說:「修辭方式與認識論聯繫在一起,它與作者所定義的知識以及如何才能確定知識有關,修辭不僅使真理更有效,修辭本身就創造真理」。

在本文中,我們不去「破譯」麥克盧漢飽受爭議的經典理論,姑且先從他進行理論表述的修辭方式入手,妄議一下這位加拿大怪才為什麼不「好好說話」。

 

一   「不解釋,只探索」

麥克盧漢的許多思想,一經提出便會引起軒然大波。思想保守的學院派學者恨不得把他綁起來,從頭到腳批判一番。1955年,麥克盧漢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發表演說。彼時的他剛完成《機器新娘》不久(1951),還是一個無名之輩。他的演講一結束,拉扎斯菲爾德的好基友默頓就站起來提問:「我不知道從何說起。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要打問號!」而麥克盧漢在回應默頓批評時說出了流傳至今的一句話:「我不解釋,我只探索」。

這句話其實已經交待麥克盧漢不「好好說話」的緣由,結合他所推崇的另一名句「定義就是殺戮,暗示就是創造」(馬拉美),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作為伊尼斯思想的繼承人和媒介研究的開創者,麥克盧漢在研究初期所面對的幾乎是一片空白,他所要做的是在這片空白中努力前行、探索真理。探索的目標是發現新觀點、提出新問題,而不是回答問題、解決問題。

因此,麥克盧漢有意以一種模糊化、探索性的修辭方式來闡述理論,使得他的理論並不是答案,而是一個個新問題,然後在新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完成對更廣闊領域的深入探索。我們面對他如天書般的思想和文字時,往往不能直接理解,而是頭暈腦脹,疑惑萬分,進而才有了進一步思考的動力,也就對「媒介」產生重視和興趣,或許這就是麥克盧漢的目的。

馬歇爾·麥克盧漢

在「探索」的這個問題上,麥克盧漢曾把自己的研究比喻成盲人受眾的探路手杖,憑藉回聲來探索周圍的環境,手掌必須靈活地來回敲打。如果把手杖固定在周圍的某個物體上,就探路而言,手杖就沒用了。而把手杖和周圍事物固定在一起,正是邏輯的作用,但是它並不適合探索(《麥克盧漢精粹》P545)。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麥克盧漢並不否認邏輯論證,只是認為邏輯並不適合他所做的探索工作,而不重邏輯的修辭方式才是他所需要的。

保羅·萊文森在《數字麥克盧漢》一書中,也運用坎貝爾的「進化認識論」分析了麥克盧漢的「探索性」研究。「進化認識論」指出,人的知識以模擬的方式演化:(1)提出新思想(「生成」階段);(2)經受批評、檢驗和討論(「選擇」階段);(3)第二階段的倖存者被印成書、進入課堂、受到引用(「傳播」階段)。萊文森認為傳統的學者通常只關注第二三階段,而麥克盧漢的興趣主要集中在第一階段,麥克盧漢重視探索,也就是著重知識的生成和新思想的提出,他想把知識的「選擇」和「傳播」過程留給別人。

二  識得廬山真面目

中國古代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麥克盧漢泛用比喻、不重邏輯的修辭方式能使他擺脫時代局限性,更符合電氣時代的要求。

麥克盧漢認為,邏輯的或者「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印刷媒介時代的思維方式。「傳統學院派方式就是印刷媒介的效果之一,用這種帶有局限性的修辭來討論媒介是不合適的,它必然帶有印刷媒介感覺方式所固有的偏見」(劉海龍),而麥克盧漢所採用的修辭方式是整體的、普遍聯繫的、形象的,這更符合電氣時代的要求。

麥克盧漢將這種「不局限於經驗性細節的論證,而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並置在一起」的方式稱為「洞察式」研究方式,這也是他的前輩伊尼斯在研究後期所採用的主要方式。

伊尼斯常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常常把口語和書面語、時間和空間、權力結構等事物並置在一起考慮,並通過它們之間的關係來解釋歷史的進程。麥克盧漢也將這種並置聯繫的方式稱為「界面」的方法,在理論表述中也常常運用,比如「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按摩」等理論。他把「媒介」與人的肢體、器官甚至是按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東西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因而得到了許多富有新意、超越傳統的結論。

無論是「洞察」式還是「界面式」,都是麥克盧漢為了突破時代局限進行研究所做的努力嘗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做出譬如「地球村」這類準確預言的原因。

三  詩人麥克盧漢

傳統學院派學者和讀者之所以認為麥克盧漢的理論晦澀難懂,邏輯不通,正是因為我們一直在以「傳播學者」的身份去審視麥克盧漢和他的理論。但實際上,麥克盧漢是學習文學研究出身,他在劍橋大學留學時的導師包括福比斯、利維斯等文學批評家,而文學批評對他後來的媒介研究影響深遠。因此,相較於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更具有文學家的氣質。

而當我們把麥克盧漢看作是一位詩人,而不是傳播學者,把他的「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看作是詩句,而不是傳播理論的話,自然就不會感覺彆扭了。所以,很可能並不是麥克盧漢不「好好說話」,很可能是我們並不理解他。

另外,學者認為麥克盧漢在劍橋對文學「新批評」運動的接觸,不僅影響了他的修辭方式,也影響了他的研究視角。南京大學胡翼青教授在《理解麥克盧漢:寫於麥克盧漢百年誕辰》一文中分析了「新批評」對麥克盧漢的影響。他認為「麥克盧漢所有看上去天馬行空的理論,在邏輯框架上都僅僅是一種類比:將新批評對文學的分析類比到對媒介的分析中來」。他將「新批評」對麥克盧漢研究視角的影響概括為三個方面:

(1)新批評認為作家或詩人並不是完全自由和充滿個性的主題,而藝術作品本身的結構會制約作家和詩人的創作(強調媒介的形式而不是其所包含的內容);

(2)從文本的獨立性入手,「新批評」重視語言對於文學作品的決定性作用(啟發麥克盧漢將基於語言的文學批評方法運用到大眾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中);

(3)新批評學者高度關注文學語言和語境的關係(啟發麥克盧漢關注不同媒介所構成的環境,對他提出「媒介環境學」具有重要影響)。

 
麥克盧漢參演伍迪·艾倫電影《安妮·霍爾》,講解自己的媒介理論

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還有一種臆測的觀點值得揣摩。當我們渴望引起注意的時候,總會故意發表一些奇怪的、讓人費解或吃驚的話,這種行為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尤為常見。而在麥克盧漢之前,「媒介」的研究雖然已經有人涉足,但總體上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麥克盧漢宛若天書的理論,會不會是為了引發人們注意而進一步引起學界對媒介研究的重視呢?包括後面他出演伍迪艾倫電影的行為,已經有了「自我炒作」的意味。如果真是這樣,麥克盧漢可謂是用心良苦。

不過一切都只是猜測。我們能夠無限接近真相,但永遠得不到真相。只是不知道如果麥克盧漢生活在我們的時代,會不會也是一個大「網紅」呢?

後臺留言「理解媒介」獲取《理解媒介》PDF

告別知識碎片化,從這本書開始

正經研究

有趣思想聚集地

希望和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來,讓我們看一看《數字麥克盧漢》
    今天小編決定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這本書是課上老師極力推薦的並且要求我們寫讀書報告5000+也是醉了),小編覺得,既然這本書這麼好,那麼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
  • 不好好說話的父母
    結合《非暴力溝通》,我們來盤點一下親子交流中那些不好好說話的時刻吧。* 文章素材來自豆瓣話題#家庭生活中那些不好好說話的時刻及微博。小朋友走回來,很小聲地問媽媽可不可以,「好吧,拿吧。」最後雖然拿到了糖,心情也不同了吧。豆瓣@懶兔太太有時我覺得爸媽的不好好說話近乎形成了我某程度的心理創傷了。
  • 麥克盧漢誕辰100周年
    麥克盧漢說,電力媒體引發了一場內爆,迫使人們回到部落一般的聚居生活;電子媒介的時代是焦慮和冷漠的時代,都被現實一一印證。這一事件驗證了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說的一句話:「電話是要求親近、使人感到親切的媒介,它是一切媒介中離新聞體系形式最遠的媒介。所以,竊聽電話似乎比偷閱他人信件更令人憎恨。」
  • 傳播學day 2 / 麥克盧漢驚為天人的三大理論
    在這個領域,較有影響的是加拿大學者M·麥克盧漢的學說。麥克盧漢生前先後出版了《機器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964)以及《媒介即訊息》(1969)等著作,在他逝世後,他與人合著的《地球村》一書也於1980年出版。
  • 麥克盧漢是怎麼讀書的?讀書只看右邊可行嗎?
    話說傳播學家麥克盧漢,那是非常博學,但是要說起他的讀書方法,估計很多人都不能苟同。比如,他買書的時候直接翻到這本書的第69頁,這一頁寫得有趣他就買,沒意思就放棄。再比如,他說自己讀書只讀書的右半邊,速度快了一倍,但是信息丟失不會大於10%。2. 估計很多人都會說了,這種對待知識的態度也太草率了吧?其實換個角度想,不難理解。請問什麼是書?
  • 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的時代媒介意義
    媒介即按摩這一觀點,作為麥克盧漢對媒介的又一思索蘊含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值得我們反思和探討。麥克盧漢在他的後視鏡觀點中說:「我們用後視鏡看現在,我們向後看而走向未來。」「通過新環境的鏡子去看舊環境,卻忽視了新鏡子。新技術造成文化的布魯斯樂,就像舊技術消亡後仍然激發『幻覺痛』一樣。」
  • 中國式不好好說話||爸媽,你們的刀子嘴,傷到我的心了
    中國式不好好說話他們有一個非常集中的特點,即不好好說話,或者說好話不會好好說,明明是關心孩子,可說出話來卻全是責備。我就是一個「不好好說話」的人,原因很簡單,打小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下成長的。導致親子溝通障礙同時,父母的這種不好好說話的方式,也會導致親子關係的溝通障礙,數據顯示,有25%的孩子會採取拒絕溝通的方式來默默抵抗父母的刀子嘴,或者頂嘴回懟。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少。
  • 新傳人物誌 | 理解麥克盧漢,要從他這5個經典理論開始
    1962年,麥克盧漢第二本著作《古登堡星雲——印刷文明的誕生》出版,該書研究印刷術,重寫文明史,重新表述了整個西方歷史,確立了麥克盧漢在西方思想界特立獨行的思想家地位。麥克盧漢此言論看似驚世駭俗,但是這也體現了麥克盧漢本人超強的社會責任感,旨在將文化從「麻醉與自戀」中喚醒,麥克盧漢想讓我們明白,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技術貌似獨立存在,但其實始終牢牢「包裹」者我們;技術是人的延伸與反應,時時刻刻改變著人的生活。
  • 「在我手裡!」中國式父母「不好好說話」實錄
    媽媽說要回家,兒子請求再玩兒一會兒,媽媽:「你要繼續玩兒是吧,那我走了,你自己在這兒玩吧!」委屈巴巴的兒子只好跟上媽媽,拉住媽媽的手回家了。目睹了這樣一幕,我突然發現,很多父母都和這位媽媽一樣,明明面對其他人都可以正常的交流,但是在孩子面前,就會變得「不好好說話」,甚至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
  • 這一切還得從麥克盧漢說起……
    這一切還要從麥克盧漢說起。因為,不管這些媒介理論如何標榜自己,以下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三大基點已經成為上述理論的基調:其一是傳播研究應以媒介技術或媒介形式而非媒介的內容作為其主要研究對象,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媒介的物質性。
  • 波波、酪酪、兔兔,奶茶店為什麼不好好說話?
    相視嘿嘿一笑,無需多言,我就知道你今天還喝玫瓏蜜瓜酪酪,你也明了我點的必定還是楊枝甘露冰冰茶。 這種「午後三點奶茶饑渴症」並非我司人員獨有。據美團在今年4月發布的《美團外賣奶茶真香消費報告》中顯示,2018年,美團外賣的奶茶單量破2.1億,當年我國人口才14億。
  • 做個「不好說話」 的人!
    與其自己生悶氣,不如反思一下自己:那些叫人為難的事,為什麼偏偏找上你?在乎你的人,不會讓你為難好說話的人,大多面善心軟。有時,你越好說話,就越是沒人跟你好好說話。凡事要聽從自己的內心,碰到讓自己為難的事,要學會說「不」。不必委屈自己,活成別人口中的「老好人」。要知道,在乎你的人,從來捨不得讓你為難。
  • 兒子說我贏了,媽媽一句話讓兒子哭泣:不會說話,媽都當不好
    書中分好幾章,一層層剖析到底溝通力有多重要,為什麼溝通力是可以複製的。並且給出了各種很好的建議。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個人說話討厭,無法接受,也許不是他的話語有問題,或者是他的語氣態度不好,又是我們自己的心情不好在,整個氛圍不夠融洽。
  • 新技術形勢下,麥克盧漢的理論有何意義和啟發18北師大新傳專碩
    18北師大新傳專碩440論述題2新技術形勢下,麥克盧漢的理論有何意義和啟發? 答題思路 本題提供的情景是「新技術形式下」,因此我們要意識到本題所要討論的麥克盧漢的理論,指的就是著名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回答時合理安排內容先後順序,邏輯條理清晰,才能力爭高分。
  • 營養土養花到底好還是不好?用事實說話,聽聽花店老闆怎麼說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花友在評論區說自己總是養不好花,有的人說養不好是因為澆水多爛根了,有的人說新手養不好是正常的,但筆者卻不這麼認為,任何盆栽植物都是從野生演變而來,看看那些自然界的野生植物,任憑風吹雨淋,沒人管、沒人問,有時碰上連雨天,一下就是半月二十天,它們照樣能長得很好,可盆栽為什麼就長不好呢
  • 父母不好好說話,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3步助力有效溝通
    好好說話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更是一種舉手投足間的修養。不好好說話,是一種隱秘的、微妙的暴力,是無法用生活中的樸素思考去體會的。無論是親密關係的維護,還是親子關係的建立,都需要好好說話。作為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前提,我們要用心去修煉好好說話,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怎麼表達,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的善意和愛,而不是控制和命令?
  • 父母不好好說話,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3步助力有效溝通
    好好說話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更是一種舉手投足間的修養。不好好說話,是一種隱秘的、微妙的暴力,是無法用生活中的樸素思考去體會的。無論是親密關係的維護,還是親子關係的建立,都需要好好說話。作為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前提,我們要用心去修煉好好說話,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怎麼表達,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的善意和愛,而不是控制和命令?
  •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我覺得,那本書應該可以解決青春期孩子大部分的問題了。但是,今天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叫作《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我拿這個標題問我身邊的中年人,我說:「這個問題你們存在嗎?」好多人都說有。他們說,「我們家的孩子就是不和我說話」。所以,他們強烈建議我再講講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叫作約翰·科爾曼。
  • 孩子為什麼不和我說話?
    孩子為什麼不和父母說話?孩子為什麼不和我說話?這是非常值得作為家長的我們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不得不承認,許多做父母的經常如此矛盾,一方面抱怨孩子不和家長說話,一方面又總是在「堵」孩子的嘴。孩子說「你們為什麼這麼做,你們這樣是不尊重我,我……」父母會立刻說:「我怎麼不尊重你了,我都是為你好……」「你就是想太多了」「我當年怎樣怎樣」......
  • 為什麼我的孩子什麼都做不好?我小時候也不這樣啊?
    案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