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媒介技術或手段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過考察。在這個領域,較有影響的是加拿大學者M·麥克盧漢的學說。麥克盧漢生前先後出版了《機器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964)以及《媒介即訊息》(1969)等著作,在他逝世後,他與人合著的《地球村》一書也於1980年出版。在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三個著名的觀點:「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熱媒介』與『冷媒介』」,這三個觀點構成了麥克盧漢媒介學說的主要內容。
媒介即訊息
這是麥克盧漢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種高度概括,其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換個容易理解的說法,即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因此,從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從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說:「正是傳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種多樣的物質條件下一再重現——而不是特定的訊息內容,構成了傳播媒介的歷史行為功效。」
媒介:人的延伸
媒介:人的延伸與「媒介即訊息」的觀點相聯繫,麥克盧漢還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論斷。他認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麥克盧漢的這個觀點是為了說明傳播媒介對人類感覺中樞的影響,因此,在他的眼裡,媒介和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統合」→「分化」→「再統合」的歷史。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觀點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但它並不是嚴密的科學考察的結論,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礎上的一種思辨性的推論。
「熱媒介」與「冷媒介」
「熱媒介」與「冷媒介」是麥克盧漢就媒介分類提出的兩個著名概念。對這兩種概念的分類標準,麥克盧漢本人未進行明確的界定,人們只能根據他的敘述進行推測。一種解釋是:「熱媒介」傳遞的信息比較清晰明確,接受者不需要動員更多的感官和聯想活動就能夠理解,它本身是「熱」的,人們在進行信息處理之際不必進行「熱身運動」;而「冷媒介」則相反,它傳達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時需要動員多種感官的配合和豐富的想像力。但是,麥克盧漢的這種分類並沒有一貫的標準,而且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分類本身並沒有多少科學和實用價值,重要的是它給我們的啟示:不同媒介作用於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也各具特色,研究媒介應該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麥克盧漢理論的意義在於,它開拓了從媒介技術出發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並強調了媒介技術的社會歷史作用。從唯物史觀出發看問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媒介工具和技術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具有推動社會前進和變革的巨大力量。這一點,已經為信息社會的發展所證實。此外,麥克盧漢關於「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觀點對我們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機制富有啟迪意義,他的關於「地球村」的論斷,也是符合當代世界的發展趨勢的,特別是近年來數字媒介技術的發展,更是似乎在「印證」著麥克盧漢的預言的實現。但是,麥克盧漢畢竟不是一位辯證唯物論者,而是一位技術自然主義者,因而他的理論帶有極端性和片面性。這主要表現在:(1)麥克盧漢把媒介技術視為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把媒介技術視為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唯一決定因素,而忽略了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等各種複雜的社會因素的作用;(2)在麥克盧漢的理論中,我們看不到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發明的媒介技術或工具主宰的對象;(3)麥克盧漢理論的全部依據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對中樞感覺系統的影響上,並由此出發解釋人類的全部行為也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