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理論的範式是什麼?這一切還得從麥克盧漢說起……

2021-02-15 新德益新傳考研
看了昨天的專題,不知道有幾個人能把其中的內容和知識點吃透呢?如果你覺得有難度,沒有關係,這是很正常的。從這周開始,每周我們都會選取媒介研究領域的優秀論文,結合真題為大家解讀論文要義,試圖從廣泛的閱讀中能夠啟發大家答題的多維度思考。

結合案例分析批判研究、闡述研究、實證研究,三種研究範式的異同。(四川大學,2020 學碩)

新媒介並不能完全代替舊媒介,從中外新聞傳播史談談你的觀點。(中國傳媒大學,2020 學碩)

論述法國德布雷「媒介化」理論。(暨南大學,2020 學碩)

有關傳播、媒介、技術決定論的論述。(北京大學,2020 學碩)

上面這幾道題,難嗎?有一說一,確實有點難度。難在哪裡呢?難在許多同學對媒介研究的認識不夠宏觀,僅僅停留在參考書層次的瑣碎知識點中,答題的時候難免「小家子氣」。今天,我們藉助胡翼青老師和他的博士生於今年4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的一篇《媒介理論範式的興起:基於不同學派的比較分析》,釐清媒介研究相關的學派和思潮。在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範式」一詞的含義。這個詞我們經常在教科書或是學術論文中見到,但可能有人從未去細究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正如上面真題重現裡的第一題,如果不搞清楚什麼是「範式」,那這道題的答題方向可能就已經錯了。庫恩(Thomas S. Kuhn,1922-1996)是美國著名學者、科學哲學家,被公認為邏輯經驗主義的掘墓人,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的開拓者。他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已成為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該書在西方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並形成一種新的科學觀。書中提出的 「範式」的概念近已引起許多讚賞和批評,更引起持續不斷的爭論,其在哲學界和社會科學界所發生的深刻影響,比同時期任何其他著作要大得多。庫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範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 瑞澤爾則認為:範式是存在於某一科學論域內關於研究對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來界定什麼應該被研究、什麼問題應該被提出、如何對問題進行質疑以及在解釋我們獲得的答案時該遵循什麼樣的規則。範式是一科學領域內獲得最廣泛共識的單位,我們可以用其來區分不同的科學家共同體或亞共同體。它能夠將存在於一科學中的不同範例、理論、方法和工具加以歸納、定義並相互聯繫起來。在這裡,我們可以將「範式」簡化理解為是「人文社科中的數學模型」。我們是如何劃分學派的,「範式」就是一個重要的劃分指標。因此,在答有關「範式」的題目時,我們要答出理論主張、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核心定義和研究路徑。每一個學派都有其自己的研究範式和研究側重點,在媒介研究有關的學派和思潮中,影響力較大的是美國學者波茲曼創立的媒介環境學派、德國學者基特勒為代表的媒介技術哲學、法國代表德布雷的媒介學以及西北歐的媒介化理論,不同學派提出的媒介理論已經成為當下傳播理論中最雲山霧罩的部分,亟待廓清。在昨天的推文中我們已經講到,媒介化≠中介化,媒介化關注的焦點從媒介參與傳播的特殊實例轉移到媒介在當代文化和社會的結構變遷(施蒂格·夏瓦,2018)。那上文提到的四種媒介理論範式有何異同呢?這一切還要從麥克盧漢說起。因為,不管這些媒介理論如何標榜自己,以下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三大基點已經成為上述理論的基調:其一是傳播研究應以媒介技術或媒介形式而非媒介的內容作為其主要研究對象,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媒介的物質性。

麥克盧漢作過一個比喻——媒介是竊賊,我們是看門狗,媒介的內容則好比是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分散看門狗的注意力。只留意到「肉」而放過了「竊賊」的人,是「懷著技術白痴的麻木度」。他用這個有力的比喻提醒我們,要注意媒介本身,不要僅僅關注媒介的內容。媒介研究歸根結底是使用效果研究,而非使用意圖研究。

其二是媒介並非僅僅是一種實體,它更是一種隱喻,而且不同的媒介在不同的意義框架裡意味著不同的隱喻。波茲曼在麥克盧漢發表的「媒介即訊息」言論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媒介即隱喻」。他認為媒介的特點就是幫助我們用大量的符號(文字、圖形)來理解客觀世界和客觀事物,但在這個過程中,媒介本身卻被我們忽視了。

其三是媒介是社會的組織者。媒介變量的發展變化(包括力量、速度、範圍等要素的變革) 會重新建構目前的各種關係,從社會關係到人的感官比例都會因為媒介框架的變革而發生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人和社會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有限的。

麥克盧漢想用「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以及「地球村」等概念來說明,媒介變化所帶來的人的周遭環境的變化,會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關係結構和感官結構。「每一種新技術都創造一種新環境……這一新環境對舊環境進行徹底的加工。」 「媒介和技術的所有延伸都創造了環境。每一種技術都立即對人的交往模式、感知模式和教育模式進行重組,實際上造就了一種新環境。」我們可以試著回想一下,當你在使用不同媒介的時候,其感官體驗和使用環境有什麼不同?今年大熱的直播行業,是否算是締造了一個新的商業帝國?媒介環境學全盤繼承了麥克盧漢理論基點:首先他們強調了媒介形式本身而非內容或由媒介內容組織起來的媒介文化的重要性,並堅持以此作為他們分析一切傳播問題的出發點;其次他們強調媒介是一種隱喻,是一種關於生態環境的隱喻;最後他們強調新媒介會重構原有的社會環境,並使舊有的媒介及其文化發生深刻的改變。但這並不妨礙媒介環境學派是一個「鬆散的學術共同體」,不同成員間的媒介思想差異巨大——

尼爾波茲曼給媒介環境學下的定義就是「對媒介所塑造或界定的環境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波茲曼的學生林文剛這樣界定媒介環境學三個基本的理論假設:

 (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無價值標準的渠道,實際上,媒介固有的物質結構和符號形式發揮著規定性的作用,塑造著什麼信息被編碼和傳輸、如何被編碼和傳輸,又如何被解碼;

(2)每一種媒介獨特的物質特徵和符號特徵都帶有一套偏向;

(3) 媒介技術促成的各種心理或感覺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結果,往往和媒介固有的偏向有關。萊文森則認為社會是圍繞媒介所形成的生態系統,而非無所不在的媒介矩陣所構成的環境。在這個生態系統裡,媒介宛若物種 一樣,相互之間有了進化與競爭的關係,或和諧共存、或捉對廝殺,優勝劣汰是其原則「如果一種媒介符合前技術傳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個模式,那麼這種媒介就會存活下來,無論接踵而至的媒介是什麼。」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學派的學者,對於同一理論的闡釋角度各有不同,這也提醒我們在開口較大的論述題中,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去回答,這樣才能把一個問題看得更全面。總的來說,媒介環境學的學者們做的基本都是媒介史的宏大研究,而完全沒有落地到現實的媒介實踐中,沒有真正進入制度、關係、行動等層面考慮傳播問題。作為德國媒介理論的開拓者,弗裡德裡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1943—2011)被譽為「數字時代的德希達」,在國際學界,基特勒早已被認為是繼麥克盧漢之後最重要且最具原創性的媒介理論家之一。從某種程度上,基特勒的研究興趣和領域比德希達更為紛繁複雜且包羅萬象——從歌德、平克·弗洛伊德到戰爭,從留聲機、電影到打字機,從古希臘哲學、數學到計算機(硬體和軟體),他不僅遊刃有餘地穿梭於文學、哲學、心理學等不同人文社會學科之間,更將研究領域拓展到物理學、工程學、光學等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他的著述涉及大量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案例,給人文社會學科研究者的閱讀提出了極大挑戰。基特勒媒介理論的前提,也是將媒介技術或媒介形式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他也同樣強調了媒介技術的隱喻,不過與媒介環境學不同的是,他所強調的媒介的隱喻,更接近於一種歷史的推動力和歷史發展動因,是一種整體性的隱喻。在「媒介技術論」這個問題上,基特勒更偏向於海德格爾的立場——技術先於人而存在,這便使他的觀點類似於後來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社會行動的主體未必是人。在媒介技術面前,人不是主人,人的心理、行為方式甚至是整個社會話語網絡也只是媒介技術的後果。甚至在基特勒看來,連精神分析這種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也是可以被記錄的和複製的產物。
在《留聲機 電影 打字機》一書中,作為一個媒介技術哲學家,基特勒深受福柯與拉康的影響,他將留聲機、電影、打字機視為三種「知識型」媒介,從這三者的邏輯延伸出去,談論無線電、計算機以及網際網路的邏輯。在他看來,這三種媒體更像三種「原型機器」或者「知識型」,它們使得聲學、光學、書寫三者互相分離,並使得控制成為了可能,此後的一切媒體,幾乎都可以看作是這三種原型機器的延伸,或者在這三種媒體中找到原型。他比媒介研究的前輩們更強調技術的決定作用,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正是技術支配人。不過,他對這樣的趨勢並沒有任何的批判態度,而是以一種中立的態度闡述技術的未來,「技術的冷酷無情」正是它的本來面目,而基特勒只是以「知識型」的形式將這一實質揭示出來。基特勒是在進行一種對不同歷史時段的歐洲社會文化背後的媒介技術基礎的譜系學考察,而這種隱藏在各個社會的經驗性表象下的歷史「構型」,這種規定了各個時代之中一切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在基特勒的著作中就被稱為「話語網絡」。在基特勒生前的全部著作中,他明確討論過的「話語網絡」一共只有三種,即「學者共和國」(Republic of Scholars)、「話語網絡1800」與「話語網絡1900」(基特勒其實從未使用過「話語網絡2000」這個後人「仿造」的概念)。而這三種「話語網絡」分別對應著歐洲文化的三個不同歷史階段:1800與1900無疑標誌著18世紀至19世紀與19世紀至20世紀之間的兩個「轉折點」(從「文學史」的角度講,1800與1900分別對應著「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時期),至於基特勒並沒有具體闡述過的「學者共和國」基本上對應著從「中世紀」末期到1800年之間的這一範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不同時期的媒介以不同的媒介邏輯限定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記憶方式和時間意識,重構了一套話語機制並導致了媒介革命。

同樣認定媒介強大決定性力量和話語強大力量的是德布雷和他的媒介學。德布雷曾經宣稱 : 「媒體革新和介入越發展,媒體就越代替我們思考,佔主導地位的媒體思維也就越能夠成為其時代的主導思想。」

他還指出:「不管是否擁有行政控制權,國家都不再是媒體的主人,相反媒體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家要想生存,就需要它同有思考能力、有使人相信的能力的主人交涉。」這些表述體現出德布雷與基特勒的不謀而合。

首先德布雷的理論和所有媒介理論一樣,承認媒介形式的重要性,但同時又強調這種形式和與之相關的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和相關組織機構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德布雷宣稱 : 「媒介學的出發點是研究技術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旨在明晰傳承(transmission) 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其次他強調,媒介是一種整體性的隱喻,它更像是布爾迪厄所說的場域 : 「一張餐桌、一個教育系統、一杯咖啡……都不是為『散播信息』而造的。它們不是『媒體』,但是它們作為散播的場地和關鍵因素,作為感覺的介質和社交性的模具而進入媒介學的領域。沒有這些各種各樣的渠道,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就可能不會有我們所了解的社會存在。」 這一說法與麥克盧漢「萬物皆媒」的觀點很相似。一方面,思想觀念不能離開物質化的傳遞裝置獨立存在,只有通過媒介才能成為實體,「在特定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載體、關係和運輸手段擔保思想在每個時代的社會存在」;另一方面,作為中介,媒介可以型塑觀念的形態,而媒介學就是要考察觀念實體化過程中媒介的作用。德布雷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媒介化: 「媒介學自認為是媒介化的學問,通過這些媒介化,一個觀念成為物質力量。」 把這種媒介化發生的場域稱為「媒介域」( mediasphere) 。德布雷所說的「媒介化」,主要是考察一種觀念如何通過媒介域而變成一種社會改造的力量,他想探究的就是這種媒介的社會組織能力是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如果說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是一位媒介思想家的設想,那麼德布雷則更像是一個傳播的社會實踐者。有同學可能會疑問,為什麼德布雷不屬於媒介化理論學派呢?這是因為德布雷的「媒介化」是媒介化學派筆下的「中介化」,他們探討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目前,媒介化學派似乎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這一學派內部形成了兩種取向迥異的研究傳統。這兩種研究傳統的分歧來自於回應媒介如何組織社會:

① 夏瓦( Hjarvard) 等學者吸收布爾迪厄場域理論與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開創了制度化傳統。制度化傳統將媒介機制化,視為一種具備自身邏輯的社會力量,制度性地他律著政治、文化、經濟 等其他社會場域。

② 庫德利( Couldry) 、赫普( Hepp) 等學者引入芝加哥學派的符號互動論思想、埃利亞斯型構理論、 社會建構論乃至鮑德裡亞的後現代文化理論,開闢了媒介化學派的第二個傳統——社會建構傳統,由此將媒介化社會理論上升到技術哲學的高度。這一傳統關注媒介化對個體交往方式和交往行為的影響,特別是關注媒介化對個體交往情境的建構與拓展如何使個體的私人實踐與參與公共活動勾連起來。

媒介化理論是一種對當代媒介現實很有闡釋力的理論。與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相比,媒介化理論並非停留在媒介影響的靜態描述上,而是通過社會制度與個體實踐兩個層面對媒介的影響過程進行動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化理論強調自己的立場是社會學取向的,而不是麥克盧漢那種技術哲學和技術史取向的。與德布雷的媒介思想相比,媒介化理論又不滿足於將媒介視為觀念傳遞的中介、將視野局限在技術與文化的關係上,而是致力於分析媒介實踐對文化,也對政治、經濟等社會制度的影響力。作為制度的媒介也並非如「媒介域」是一個整體社會場域,而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機構,更符合現實的情況。一是在討論媒介技術與媒介形式時,要不要將社會和文化的諸多要素融合進來。凡是要求融合進來的學派均有強烈的社會實踐或政治實踐取向,要求區分清楚的則普遍強調高度抽象的理論化取向。二是幾乎所有學派都以一種完全不同的隱喻體系來理解媒介,並用隱喻來組織概念與理論體系,這說明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們有完全不同的「道」。另外,不同媒 介間的差異也成為它們有諸多差異的根本原因。所以,它們仍然是複數形式而非單數形式的媒介理論。三是它們對於人、社會和媒介技術的關係看法不盡相同。有的學派認為在技術面前,主體性消失,社會方式被型構; 而有的學派則認為要通過理解媒介的作 用方式去積極改造主體與社會。從政治上講,前者的右派立場和後者的左派立場涇渭分明;從學理上講,前者的理論立場和後者的實踐立場也同樣邊界清晰。

報班及新傳考研相關問題,諮詢上方任意一位管理員都可~

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情,效率就會高許多。如果是10月才開始背書,很難背完背牢。如果是4月就開始練題,肯定也寫不了。

已經過去的小半年是無法重啟的,而還未開始的下半年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新德益在六月這個關鍵時間點上,推出了半程班的課程套餐,為你助力。

我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麥克盧漢:我為什麼不好好說話
    修辭方式是理解和評價學者理論的一扇窗戶。劉海龍在《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裡說:「修辭方式與認識論聯繫在一起,它與作者所定義的知識以及如何才能確定知識有關,修辭不僅使真理更有效,修辭本身就創造真理」。在本文中,我們不去「破譯」麥克盧漢飽受爭議的經典理論,姑且先從他進行理論表述的修辭方式入手,妄議一下這位加拿大怪才為什麼不「好好說話」。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這本書是從技術、媒介、工業體制社會與現代性等多角度研究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成果。清華大學外文系博士生導師陳永國教授,作了題為《數字人文發展中文學的距離閱讀》的發言,認為數字思維模式已經對閱讀與研究形成了介入與影響,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姿態觀照網絡文學與程序媒介的特殊性,他還提出了文學的距離閱讀等新提法。
  • 傳播學day 2 / 麥克盧漢驚為天人的三大理論
    麥克盧漢生前先後出版了《機器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964)以及《媒介即訊息》(1969)等著作,在他逝世後,他與人合著的《地球村》一書也於1980年出版。在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三個著名的觀點:「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熱媒介』與『冷媒介』」,這三個觀點構成了麥克盧漢媒介學說的主要內容。
  • 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的時代媒介意義
    《媒介即按摩》是麥克盧漢繼《媒介即訊息》後的又一力作,他在書中用獨到的媒介眼光和詩意化文字犀利地評判了媒介與人類生活之間的聯繫。全書以圖文形式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媒介環境變遷史,即人類所發明的媒介機器是如何構建人類環境的,而被構建的環境又是如何影響人類自身的。媒介即按摩這一觀點,作為麥克盧漢對媒介的又一思索蘊含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值得我們反思和探討。
  • 新傳人物誌 | 理解麥克盧漢,要從他這5個經典理論開始
    他童年時期居住的埃德蒙頓市是新興的移民城市,還留有蠻荒的大草原,這片草原給了麥克盧漢一個認識文明的「反環境」,使他在後來的研究中總能夠認識西方文明的總體模式。麥克盧漢少年時期的願望是做一名工程師,1933跟1934年,他分別在曼尼託尼大學獲得工程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這也讓他的學術生涯中,技術的應用和影響始終是他關注的對象。
  • 新技術形勢下,麥克盧漢的理論有何意義和啟發18北師大新傳專碩
    答題思路 本題提供的情景是「新技術形式下」,因此我們要意識到本題所要討論的麥克盧漢的理論,指的就是著名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回答時合理安排內容先後順序,邏輯條理清晰,才能力爭高分。 參考答案 新技術形式下,麥克盧漢的理論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發的無疑是他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因此,下文將以「媒介即訊息」理論進行展開。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代表作為《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1985)。他結合了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和戈夫曼的戲劇理論,並沿襲了麥氏將媒介技術視作社會變化的動因的基本立場,提出了媒介情景論,指出電子媒介正是通過改變人們的交往場合的方式來影響人類傳播的。
  • 新傳理論:萊文森所說的新新媒介是什麼?
    萊文森的「媒介三分說」理論將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媒介劃分為三種: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皆為舊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後出現的第一代媒介是新媒介,一旦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並從中獲益,例如電子郵件、論壇的留言板、聊天室等;新新媒介指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二代媒介,起源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初,例如博客網
  • 麥克盧漢誕辰100周年
    這一事件驗證了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說的一句話:「電話是要求親近、使人感到親切的媒介,它是一切媒介中離新聞體系形式最遠的媒介。所以,竊聽電話似乎比偷閱他人信件更令人憎恨。」義大利符號學家翁貝託·埃柯便曾加入到狙擊麥克盧漢的思想的行列,說他對媒介的使用太寬泛。90年代,網絡的興起又使人們重新將目光轉向了麥克盧漢。人們發現,在1994年,麥克盧漢所說的很多東西比在1964年更容易為人所理解。《理解媒介》在麥克盧漢的著作裡享有核心地位,他就是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和「地球村」這兩個概念。
  • 新聞傳播考研考點| 傳播學三大學派之一媒介環境學派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就詳細分析了近三十種媒介形式。2、媒介的偏向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並非中性的,而是有獨特的偏向。媒介的偏向這一命題是媒介環境學的核心命題之一。這是對媒介性質的研究。伊尼斯認為媒介有時間和空間的偏向,麥克盧漢將其發展為媒介的感官偏向,波茲曼繼承了這一命題,指出了媒介的意識形態偏向,萊文森指出了媒介的人性化偏向,梅羅維茨提出了媒介的前區偏向和後區偏向。後來尼斯特羅姆設計了一套理論來概括媒介偏向這一理論: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偏向、時間、空間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會偏向、形而上的偏向、內容的偏向、認識論的偏向。
  • 媒介環境學:三次熱潮 三次飛躍
    當時就覺得這書寫得非常好,煌煌500頁篇幅把媒介環境學半個世紀的學術脈絡梳理得一清二楚,對所有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都有到位的評述。借用何老師的話,這算得上是媒介環境學派的一部小百科全書。 本書實際上是包括波斯曼在內的13位學者聯袂完成的作品,書中對芒福德、伊尼斯、麥克盧漢、波斯曼、愛森斯坦等學術巨人都有詳述。
  • 有人總是說「媒介即訊息」,但你真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媒介即訊息」可能是通信領域最著名的句子,如今他已經超越了專業學科範疇而廣為人知。說這句話的人是20世紀最影響力麥克盧漢的媒體思想家。他的著作和理論,尤其是這句名言,直接開啟了媒介環境學派的發展歷程。正如法國的哲學家鮑德裡亞所說,麥克盧漢所倡導的革命並不依賴於媒體所呈現的內容,而僅僅依靠其技術結構。那麼,對於的人們,麥克盧漢理論有什麼樣的價值和啟示呢?此外,我們真的完全理解麥克盧漢?而深受其影響的媒介環境學派,其對媒介的解讀和定義是否具有說服力?
  • 文化的肌膚:媒介環境學三代人的對話
    我作為譯者的理解是: 麥克盧漢筆下的肌膚寓指人類創造的技術和文化。以麥克盧漢為代表的媒介環境學派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是:泛媒介論。要言之,人類創造的一切都是技術(最早的技術就有口語),一切技術都生成一種環境,宛若人的肌膚,成為人與世界的中介即媒介。質言之,在媒介環境學者筆下,技術、環境、媒介、文化幾乎就是等值詞。
  • 中國媒介生態學的幾點思辨
    一、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不是「原發的」在中國媒介生態學起源問題上,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應該是在北美,美國和日本的相關研究也比我們早很多年,但是「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國內媒介生態研究的展開與它們並沒有什麼淵源。
  • 媒介美學研究動態交流會暨《印刷術與西方現代性的形成》新書發布...
    2018年8月27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媒介美學研究動態交流會暨《印刷術與西方現代性的形成》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會議室舉行。
  • 複試必備理論01:媒介記憶
    今天,我們來進行一場PK,記憶力大比拼~問題也很簡單:你還記得去年的今天你在做什麼嘛?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我完勝哦~至於為什麼嘛,一會再告訴你~關於記憶,它在實踐中的演化中是有一定邏輯的:通常是由個體的腦力記憶演變為兩人間的結構性記憶,再發展為群體間的合作性記憶最後演進為人機間的交互性記憶。
  • 來,讓我們看一看《數字麥克盧漢》
    他的理論著作有6部:《真實空間:飛天夢解析》、《學習賽博空間》、《數字麥克盧漢》、《思想無羈》、《軟性的刀刃》和《手機:擋不住的呼喚》。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媒介情境論是基於梅羅維茨對麥克盧漢和戈夫曼理論的研究,以及「將這兩種理論流派合二為一的興趣」所形成的。媒介情境論融合了媒介理論與情境理論精華,以媒介時空觀為特徵,提出電子媒介作為信息系統,創造了新的環境,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
  • 回歸課本(二):2019必考的12個傳播理論理論及答題要點羅列(得傳播者得天下)
    其不僅可以告訴人們「想什麼」,(涉及重要性認知)還可以告訴人們「怎麼想」(涉及價值評價)。即議程關注問題排序從媒體到公眾的傳遞,鋪墊效果更關注的是議程設置的後果,個人意見的形成過程。框架理論VS屬性議程設置:框架研究包含的內容涉及新聞生產、分配和消費以及結果的全過程。
  • 新生專業課程包大解密 | 《媒介通論》:發現另一種看世界的方法
    不過,媒介通論這課一向是大班通識課,所以除吹牛模式以外從來就沒有什麼好的模式。Q2在上這門課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呢?有兩本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基礎的工作: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特約翰等:《人類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