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案例分析批判研究、闡述研究、實證研究,三種研究範式的異同。(四川大學,2020 學碩)
新媒介並不能完全代替舊媒介,從中外新聞傳播史談談你的觀點。(中國傳媒大學,2020 學碩)
論述法國德布雷「媒介化」理論。(暨南大學,2020 學碩)
有關傳播、媒介、技術決定論的論述。(北京大學,2020 學碩)
上面這幾道題,難嗎?有一說一,確實有點難度。難在哪裡呢?難在許多同學對媒介研究的認識不夠宏觀,僅僅停留在參考書層次的瑣碎知識點中,答題的時候難免「小家子氣」。今天,我們藉助胡翼青老師和他的博士生於今年4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的一篇《媒介理論範式的興起:基於不同學派的比較分析》,釐清媒介研究相關的學派和思潮。在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範式」一詞的含義。這個詞我們經常在教科書或是學術論文中見到,但可能有人從未去細究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正如上面真題重現裡的第一題,如果不搞清楚什麼是「範式」,那這道題的答題方向可能就已經錯了。庫恩(Thomas S. Kuhn,1922-1996)是美國著名學者、科學哲學家,被公認為邏輯經驗主義的掘墓人,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的開拓者。他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已成為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該書在西方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並形成一種新的科學觀。書中提出的 「範式」的概念近已引起許多讚賞和批評,更引起持續不斷的爭論,其在哲學界和社會科學界所發生的深刻影響,比同時期任何其他著作要大得多。庫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範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 瑞澤爾則認為:範式是存在於某一科學論域內關於研究對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來界定什麼應該被研究、什麼問題應該被提出、如何對問題進行質疑以及在解釋我們獲得的答案時該遵循什麼樣的規則。範式是一科學領域內獲得最廣泛共識的單位,我們可以用其來區分不同的科學家共同體或亞共同體。它能夠將存在於一科學中的不同範例、理論、方法和工具加以歸納、定義並相互聯繫起來。在這裡,我們可以將「範式」簡化理解為是「人文社科中的數學模型」。我們是如何劃分學派的,「範式」就是一個重要的劃分指標。因此,在答有關「範式」的題目時,我們要答出理論主張、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核心定義和研究路徑。每一個學派都有其自己的研究範式和研究側重點,在媒介研究有關的學派和思潮中,影響力較大的是美國學者波茲曼創立的媒介環境學派、德國學者基特勒為代表的媒介技術哲學、法國代表德布雷的媒介學以及西北歐的媒介化理論,不同學派提出的媒介理論已經成為當下傳播理論中最雲山霧罩的部分,亟待廓清。在昨天的推文中我們已經講到,媒介化≠中介化,媒介化關注的焦點從媒介參與傳播的特殊實例轉移到媒介在當代文化和社會的結構變遷(施蒂格·夏瓦,2018)。那上文提到的四種媒介理論範式有何異同呢?這一切還要從麥克盧漢說起。因為,不管這些媒介理論如何標榜自己,以下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三大基點已經成為上述理論的基調:其一是傳播研究應以媒介技術或媒介形式而非媒介的內容作為其主要研究對象,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媒介的物質性。麥克盧漢作過一個比喻——媒介是竊賊,我們是看門狗,媒介的內容則好比是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分散看門狗的注意力。只留意到「肉」而放過了「竊賊」的人,是「懷著技術白痴的麻木度」。他用這個有力的比喻提醒我們,要注意媒介本身,不要僅僅關注媒介的內容。媒介研究歸根結底是使用效果研究,而非使用意圖研究。
其三是媒介是社會的組織者。媒介變量的發展變化(包括力量、速度、範圍等要素的變革) 會重新建構目前的各種關係,從社會關係到人的感官比例都會因為媒介框架的變革而發生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人和社會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有限的。
麥克盧漢想用「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以及「地球村」等概念來說明,媒介變化所帶來的人的周遭環境的變化,會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關係結構和感官結構。「每一種新技術都創造一種新環境……這一新環境對舊環境進行徹底的加工。」 「媒介和技術的所有延伸都創造了環境。每一種技術都立即對人的交往模式、感知模式和教育模式進行重組,實際上造就了一種新環境。」我們可以試著回想一下,當你在使用不同媒介的時候,其感官體驗和使用環境有什麼不同?今年大熱的直播行業,是否算是締造了一個新的商業帝國?媒介環境學全盤繼承了麥克盧漢理論基點:首先他們強調了媒介形式本身而非內容或由媒介內容組織起來的媒介文化的重要性,並堅持以此作為他們分析一切傳播問題的出發點;其次他們強調媒介是一種隱喻,是一種關於生態環境的隱喻;最後他們強調新媒介會重構原有的社會環境,並使舊有的媒介及其文化發生深刻的改變。但這並不妨礙媒介環境學派是一個「鬆散的學術共同體」,不同成員間的媒介思想差異巨大——尼爾波茲曼給媒介環境學下的定義就是「對媒介所塑造或界定的環境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波茲曼的學生林文剛這樣界定媒介環境學三個基本的理論假設:
(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無價值標準的渠道,實際上,媒介固有的物質結構和符號形式發揮著規定性的作用,塑造著什麼信息被編碼和傳輸、如何被編碼和傳輸,又如何被解碼;
(2)每一種媒介獨特的物質特徵和符號特徵都帶有一套偏向;
(3) 媒介技術促成的各種心理或感覺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結果,往往和媒介固有的偏向有關。萊文森則認為社會是圍繞媒介所形成的生態系統,而非無所不在的媒介矩陣所構成的環境。在這個生態系統裡,媒介宛若物種 一樣,相互之間有了進化與競爭的關係,或和諧共存、或捉對廝殺,優勝劣汰是其原則「如果一種媒介符合前技術傳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個模式,那麼這種媒介就會存活下來,無論接踵而至的媒介是什麼。」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學派的學者,對於同一理論的闡釋角度各有不同,這也提醒我們在開口較大的論述題中,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去回答,這樣才能把一個問題看得更全面。總的來說,媒介環境學的學者們做的基本都是媒介史的宏大研究,而完全沒有落地到現實的媒介實踐中,沒有真正進入制度、關係、行動等層面考慮傳播問題。作為德國媒介理論的開拓者,弗裡德裡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1943—2011)被譽為「數字時代的德希達」,在國際學界,基特勒早已被認為是繼麥克盧漢之後最重要且最具原創性的媒介理論家之一。從某種程度上,基特勒的研究興趣和領域比德希達更為紛繁複雜且包羅萬象——從歌德、平克·弗洛伊德到戰爭,從留聲機、電影到打字機,從古希臘哲學、數學到計算機(硬體和軟體),他不僅遊刃有餘地穿梭於文學、哲學、心理學等不同人文社會學科之間,更將研究領域拓展到物理學、工程學、光學等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他的著述涉及大量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案例,給人文社會學科研究者的閱讀提出了極大挑戰。基特勒媒介理論的前提,也是將媒介技術或媒介形式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他也同樣強調了媒介技術的隱喻,不過與媒介環境學不同的是,他所強調的媒介的隱喻,更接近於一種歷史的推動力和歷史發展動因,是一種整體性的隱喻。在「媒介技術論」這個問題上,基特勒更偏向於海德格爾的立場——技術先於人而存在,這便使他的觀點類似於後來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社會行動的主體未必是人。在媒介技術面前,人不是主人,人的心理、行為方式甚至是整個社會話語網絡也只是媒介技術的後果。甚至在基特勒看來,連精神分析這種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也是可以被記錄的和複製的產物。同樣認定媒介強大決定性力量和話語強大力量的是德布雷和他的媒介學。德布雷曾經宣稱 : 「媒體革新和介入越發展,媒體就越代替我們思考,佔主導地位的媒體思維也就越能夠成為其時代的主導思想。」
他還指出:「不管是否擁有行政控制權,國家都不再是媒體的主人,相反媒體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家要想生存,就需要它同有思考能力、有使人相信的能力的主人交涉。」這些表述體現出德布雷與基特勒的不謀而合。
首先德布雷的理論和所有媒介理論一樣,承認媒介形式的重要性,但同時又強調這種形式和與之相關的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和相關組織機構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德布雷宣稱 : 「媒介學的出發點是研究技術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旨在明晰傳承(transmission) 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其次他強調,媒介是一種整體性的隱喻,它更像是布爾迪厄所說的場域 : 「一張餐桌、一個教育系統、一杯咖啡……都不是為『散播信息』而造的。它們不是『媒體』,但是它們作為散播的場地和關鍵因素,作為感覺的介質和社交性的模具而進入媒介學的領域。沒有這些各種各樣的渠道,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就可能不會有我們所了解的社會存在。」 這一說法與麥克盧漢「萬物皆媒」的觀點很相似。一方面,思想觀念不能離開物質化的傳遞裝置獨立存在,只有通過媒介才能成為實體,「在特定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載體、關係和運輸手段擔保思想在每個時代的社會存在」;另一方面,作為中介,媒介可以型塑觀念的形態,而媒介學就是要考察觀念實體化過程中媒介的作用。德布雷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媒介化: 「媒介學自認為是媒介化的學問,通過這些媒介化,一個觀念成為物質力量。」 把這種媒介化發生的場域稱為「媒介域」( mediasphere) 。德布雷所說的「媒介化」,主要是考察一種觀念如何通過媒介域而變成一種社會改造的力量,他想探究的就是這種媒介的社會組織能力是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如果說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是一位媒介思想家的設想,那麼德布雷則更像是一個傳播的社會實踐者。有同學可能會疑問,為什麼德布雷不屬於媒介化理論學派呢?這是因為德布雷的「媒介化」是媒介化學派筆下的「中介化」,他們探討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目前,媒介化學派似乎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這一學派內部形成了兩種取向迥異的研究傳統。這兩種研究傳統的分歧來自於回應媒介如何組織社會:① 夏瓦( Hjarvard) 等學者吸收布爾迪厄場域理論與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開創了制度化傳統。制度化傳統將媒介機制化,視為一種具備自身邏輯的社會力量,制度性地他律著政治、文化、經濟 等其他社會場域。
② 庫德利( Couldry) 、赫普( Hepp) 等學者引入芝加哥學派的符號互動論思想、埃利亞斯型構理論、 社會建構論乃至鮑德裡亞的後現代文化理論,開闢了媒介化學派的第二個傳統——社會建構傳統,由此將媒介化社會理論上升到技術哲學的高度。這一傳統關注媒介化對個體交往方式和交往行為的影響,特別是關注媒介化對個體交往情境的建構與拓展如何使個體的私人實踐與參與公共活動勾連起來。
媒介化理論是一種對當代媒介現實很有闡釋力的理論。與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相比,媒介化理論並非停留在媒介影響的靜態描述上,而是通過社會制度與個體實踐兩個層面對媒介的影響過程進行動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化理論強調自己的立場是社會學取向的,而不是麥克盧漢那種技術哲學和技術史取向的。與德布雷的媒介思想相比,媒介化理論又不滿足於將媒介視為觀念傳遞的中介、將視野局限在技術與文化的關係上,而是致力於分析媒介實踐對文化,也對政治、經濟等社會制度的影響力。作為制度的媒介也並非如「媒介域」是一個整體社會場域,而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機構,更符合現實的情況。一是在討論媒介技術與媒介形式時,要不要將社會和文化的諸多要素融合進來。凡是要求融合進來的學派均有強烈的社會實踐或政治實踐取向,要求區分清楚的則普遍強調高度抽象的理論化取向。二是幾乎所有學派都以一種完全不同的隱喻體系來理解媒介,並用隱喻來組織概念與理論體系,這說明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們有完全不同的「道」。另外,不同媒 介間的差異也成為它們有諸多差異的根本原因。所以,它們仍然是複數形式而非單數形式的媒介理論。三是它們對於人、社會和媒介技術的關係看法不盡相同。有的學派認為在技術面前,主體性消失,社會方式被型構; 而有的學派則認為要通過理解媒介的作 用方式去積極改造主體與社會。從政治上講,前者的右派立場和後者的左派立場涇渭分明;從學理上講,前者的理論立場和後者的實踐立場也同樣邊界清晰。報班及新傳考研相關問題,諮詢上方任意一位管理員都可~
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情,效率就會高許多。如果是10月才開始背書,很難背完背牢。如果是4月就開始練題,肯定也寫不了。
已經過去的小半年是無法重啟的,而還未開始的下半年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新德益在六月這個關鍵時間點上,推出了半程班的課程套餐,為你助力。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