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肌膚:媒介環境學三代人的對話

2020-12-13 騰訊網

編者按:蒙深圳大學傳播學院何道寬教授垂青,不嫌小號淺陋,願在此刊發其為最新一批譯著撰寫的序跋,深感榮幸!道寬兄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無人不知的學術大咖,其退而不休,筆耕不輟,近三十年來翻譯引進一大批以媒介環境學為主要領域的傳播學經典著作。這些經典極大地開拓了中國新聞傳播學者及業界的國際視野,引領中國的傳播學研究與世界接軌,道寬教授可謂功德無量!

從去年起,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聯袂陸續推出由何道寬教授翻譯的《媒介環境學譯叢》第一輯。至本月初,全輯五本譯著已全部出版,最後一本是被視為波斯曼《娛樂至死》姊妹篇的《震驚至死》(由波斯曼的高足蘭斯·斯特拉特完成)。現分五次刊發這五本譯著的序跋,今天是第一本:《文化的肌膚 / 半個世紀的技術變革和文化變遷》。下次是《震驚至死》。需要說明的是《文化的肌膚》是原作者在第一版基礎上增加六七萬字後的全新版本,於去年3月才完成。

《媒介環境學譯叢》五本全部出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9年11月9日,何道寬教授在」媒介環境學前沿論壇「上發言(會議提供)

譯者前言:媒介環境學三代人的對話

一、何謂「肌膚」?

《文化的肌膚》反覆引用麥克盧漢的一個隱喻:文化肌膚。先擷取幾例,借用徳克霍夫教授和卡爾扎蒂博士對這個比方的引申,然後加上我自己的理解,藉以說明本書的主題。

徳克霍夫寫道:

(1)「在電力時代,我們身披全人類,人類就是我們的肌膚。」這就是說,通過電力技術,我們每個人都與其他所有人接觸,無論我們是否想要接觸。

(2)馬歇爾·麥克盧漢建議,「把全人類作為我們自己的肌膚穿戴」不久,這可能就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生態心理的一種必然了。

(3)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句很美好但常被人遺忘的警語:「在即時通信的時代,我們身披全人類,人類就是我們的肌膚。」這就是從觀察點轉向存在點的社會結果。

(4)人類正在第二次改變自己的肌膚,以吸收電子技術的成果;電子技術已經成為全球產業,正在滲透一切……正如麥克盧漢所言,自從伴侶號衛星1957年10月繞地球飛行以來,我們的地球變成了技術的內容、藝術的材料,因而成了一個可編程的系統。

(5)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在電力時代,我們把全人類當作衣服穿戴。」這句話很精彩。肌膚作為交流工具並非保護工具,完全講得通。

卡爾扎蒂評註說:

(1)每一章破題時,徳克霍夫教授都直指問題的核心,以多重閃光的洞見起步。實際上,這樣的洞見構成全書的思想氣質,構成他反思人與技術(和技術與人)關係時思想上身披的肌膚。

(2)徳克霍夫教授提出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新一版的《文化的肌膚》時,我就覺得,我們的討論完成了一個周期,可以白紙黑字落地了。而且,我的博士論文聚焦於中外學者書寫的中國旅行,我還在香港城市大學做過一年的博士後,研究的重心是社交媒體上自述式和自呈式(self-representation)的書寫習慣,所以我信心滿滿地說,我可以為本書的修讀作出有價值的貢獻。

(3)創生於1989年的《文化的肌膚》富有深遠的視野,預見到以後三十年社會政治層面上的發展,預見到「萬網之網」的網際網路地位的鞏固。換言之,德克勒克教授三十年前《文化的肌膚》大量的反思今天仍然適用。

我作為譯者的理解是:

麥克盧漢筆下的肌膚寓指人類創造的技術和文化。以麥克盧漢為代表的媒介環境學派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是:泛媒介論。要言之,人類創造的一切都是技術(最早的技術就有口語),一切技術都生成一種環境,宛若人的肌膚,成為人與世界的中介即媒介。質言之,在媒介環境學者筆下,技術、環境、媒介、文化幾乎就是等值詞。茲引麥克盧漢的兩句話予以證明:麥克盧漢說,「一切技術都是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我們自己的外化和延伸。」他又說,「每一種技術都創造一種環境。」

《文化的肌膚》封面(辜曉進 攝)

二、題解

本書英文名The New Skin of Culture,殊難理解。中譯本第一版用心良苦,加了一個副標題,以便使書名通俗易懂:《文化肌膚:真實社會的電子克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收入「計算機文化譯叢」。這個譯名容易讀懂,卻有兩點不足:「克隆」用詞不妥,此其一;「計算機文化」難以涵蓋該書駁雜的內容,此其二。

受中文本第一版啟發,我建議原作者加上一個副標題:A Half-century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徳克霍夫欣然接受,得名《文化的肌膚:半個世紀的技術變革和文化變遷》。於是,我們這個中譯本第二版就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了。我建議的用意是:

(1)媒介環境學派的媒介理論是泛媒介論,技術史、媒介史、傳播史、文化史關係緊密、多有交疊,從技術變革和文化變遷去考察半個世紀的社會史,綱舉目張。

(2)該書掃描了人類數千年的技術史和文化史,但重點僅限於20世紀中葉迄今的技術文化變革,副標題點明這個時間段。

(3)該書是大跨度的跨學科著作,並不囿於廣播電視文化和計算機文化,涵蓋了技術和文化的各個方面,且具有未來學的前瞻眼光,涉足最新的人工智慧、虛擬空間、神經網絡、共生自主系統、數位技術、數字孿生體、心理技術、技術心理、3D列印、賽博人、賽博設計。所以,我將其視野拓寬到技術和文化的整個範圍。

三、縱橫馳騁,目光前瞻

徳克霍夫教授橫跨文理,得麥克盧漢真傳,是當代成就卓著的媒介環境學代表人物之一,初任多倫多大學法語教授,繼任「麥克盧漢研究所」第二任所長(1983- 2008)。除媒介理論和傳播學外,他橫跨技術心理學、心理技術學、神經文化研究、藝術與傳播、教育軟體等領域。2007年從多倫多大學退休後,轉義大利幾所高校執教,繼續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著作十餘種,其中一些已被譯成十餘種語言,要者有《文化的肌膚:半個世紀的技術和文化變遷》《麥克盧漢經理人手冊:新思維的新工具》《大腦的結構:技術,心靈與商務》《字母與大腦:寫作的偏側化》等。

徳克霍夫穿透歷史,洞悉語言的濫觴和文字的起源,比較東西語言和文字,和麥克盧漢、羅伯特·洛根、沃爾特·翁多有唱和。他前瞻未來,被譽為「媒體預言家」,。

四、三代人的精彩對話

《文化的肌膚》是麥克盧漢、徳克霍夫和卡爾扎蒂的對話,或當面,或隔空,描繪著三代學人尤其傳播學媒介環境學者的思想軌跡和學術傳承。

馬歇爾·麥克盧漢是20世紀偉大的媒介理論家、21世紀人的朋友、徳克霍夫的精神導師;徳克霍夫是麥克盧漢思想圈子的核心人物、麥克盧漢的嫡系傳人;斯特凡諾·卡爾扎蒂是徳克霍夫的助手和同事。

《文化的肌膚》徵引麥克盧漢的語錄十餘條,提及麥克盧漢的理論數十處,遍布可見麥克盧漢的思想痕跡。對徳克霍夫而言,麥克盧漢不是恩師、勝似恩師。他在「中文版序」裡透露的一則軼事勝過感恩的千言萬語:

1968年,我正在撰寫論18世紀法國悲劇衰落的博士論文,寫了15頁,卡住了,就是翻不過那道坎,眼看六年的讀博學歷可能受挫。於是,我和麥克盧漢談及這一困境,5分鐘以後,情況為之逆轉。他說,「我看到你的問題所在,你把悲劇視為藝術形式了。」我說,不是藝術形式,還會是什麼呢?他回答說:「悲劇是希臘人發明的策略,用來克服希臘字母表激起的深刻的社會危機,可稱之為身份的探尋。」四個月以後,我440頁的博士論文順利完成了。

2018年起,徳克霍夫在米蘭技術大學執教,傳授「傳播人類學」,卡爾扎蒂博士擔任他的助手。是年,徳克霍夫應邀為中國讀者撰寫《文化的肌膚》第二版,他邀請卡爾扎蒂參與對話。卡爾扎蒂深情投入,貢獻良多。在一定意義上,卡爾扎蒂是這個第二版的第二位作者。他學養深厚,視野廣闊,評註切中肯綮。

卡爾扎蒂為這個中譯本撰寫的「導言」給人啟迪、穿透力強。茲摘引兩段:

一方面,我們在兩人代溝的基礎上發揮,從兩個互補的視角看今天的技術-社會,另一方面,我們增添了對中國及其語言文化的思考,填補了第一版若有所失之處。由此而產生的結果既是徳克霍夫教授和我的對話,也是西方和中國的對話。

我的貢獻是給徳克霍夫教授加上第二種聲音,首先是因為我的數字「原住民」身份,從一開始……其次是我的年輕學者身份,我有志於研究數位技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研究數位技術如何最終受制於語境再用的過程。在這一場跨代、跨文化的對話中,中國讀者站位獨特,他們不僅僅是積極的讀者。希望在我們思想的刺激下,他們不僅僅扮演積極的角色,而且在詮釋三角裡扮演第三方的角色。

何道寬

於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2019年6月27日

《文化的肌膚》目錄(部分)(辜曉進 攝)

譯者後記

翻譯《文化的肌膚:半個世紀的技術變革和文化變遷》,歷時半年多,頗多「曲折」,作者和譯者都吃盡苦頭。2018年夏天版權交割後,我即著手翻譯,但作者想要藉此機會完成一個全新的第二版。我知道這會給我增添一些麻煩,但為讀者計,我又很高興,求之不得啊。彼時,徳克霍夫教授敦促我先走一步、邊譯邊等。誰知道他竟然動大手術:2019年元旦發來的修訂稿章節調整、內容更新、文字大改。旋即,他意猶未盡,繼續增寫擴編,囑我放慢速度,再等等他。2019年3月9日,收到他最後的定稿。這個第二版增寫了六七萬字,容量擴大四分之一。2019年6月9日,他特意為中譯本第二版寫的序言終於到來。他的中文版序和「作者前言」以及卡爾扎蒂「導言」交相輝映,讀之令人興趣盎然。

德裡克·德克霍夫是是麥克盧漢的嫡系傳人,《文化的肌膚》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在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推動下,《文化的肌膚》新版問世了,這個中譯本走在其英文版和法文版的前頭。我為此而十分欣慰,半年多的辛苦甘之如飴了。

《文化的肌膚》英文版30年前問世,21年前中譯本出版,題為《文化的肌膚:真實社會的電子克隆》,收入「計算機文化譯叢」(河北大學出版社)。2019這個中譯本第二版是作者應邀為中國讀者特意打造的全新力作,大大超越「計算機文化」的視野。它回顧半個世紀的技術文化發展,揭示和批評最新的人工智慧、虛擬空間、神經網絡、共生自主系統、數位技術、數字孿生體、心理技術、技術心理、3D列印、賽博人、賽博設計、數據統治、倫理2.0版……展望未來,再次印證作者精湛的媒介理論、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未來學的才能。

媒介環境學譯叢第一輯五種書譯事完畢、即將付梓,我希望為新聞傳播學的讀者推開一扇新的窗戶,為跨學科的學者開拓一片新的天地。

何道寬

於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2019年6月27日

相關焦點

  • 媒介環境學:三次熱潮 三次飛躍
    2007年至2010年,何道寬主編並翻譯的「媒介環境學譯叢」四種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印行,書名是:《媒介環境學》、《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技術壟斷》和《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其中的《技術壟斷》出版了簡體字版和繁體字版。
  • 埃裡克·麥克盧漢媒介環境學研究述評
    從19世紀中期開始,新文化的誕生發展過程和不同文化的交替沒有停止,由電子媒介引發的文藝復興也沒有減弱的跡象,相反,它顯示了種種加速的跡象。這種加速與媒介技術有關。西方文化在今天轉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部落體驗在大規模受眾中的復興。部落體驗是媒介技術的發展,也就是電子媒介帶來的,網際網路技術讓受眾可以超越時空,同時在線並參與各種網絡活動,為受眾帶來部落體驗。
  • 媒介環境學視域下的教育信息化2.0
    媒介環境學理論認為,每一媒介獨特的物理和符號特徵,都會使其在傳播中帶有一種偏倚或傾向(biases)。這種影響在社會層面發生,不同媒介偏向通過影響社會結構、社會關係、意識形態等,進而影響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因此,不同媒介的偏向對教育的理念、體系和內容具有不同的影響。
  • 中國媒介生態學的幾點思辨
    [4]筆者認為「媒介生態學」這一概念實際上來源於對北美「Media Ecology」的直譯,只是後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媒介生態位」、「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生存策略」以及「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等原創性的理論。中國學者使用此概念絕非巧合,更非原創,而是與北美「Media Ecology」有著密切的內在傳承關係。
  • 新聞傳播考研考點| 傳播學三大學派之一媒介環境學派
    經過三代學者的努力,它已成為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鼎力的第三學派,探究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係。作為媒介研究領域之一,媒介環境學的獨特性表現在將研究重點放在研究傳播技術本質或內在的符號和物質結構如何對文化導致深遠的微觀及宏觀的影響。2、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即是環境」,「環境即是媒介」,它有3個互相聯繫的理論命題:(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 必備衝刺名解10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特點)媒介環境學一詞最早由麥克盧漢提出,由尼爾·波茲曼正式使用,波茲曼對媒介環境學的定義為:把媒介當作環境的研究。(定義)媒介環境學派是傳播學三大學派之一,也稱為媒介生態學。(主要人物)媒介環境學研究的內容有:作為感知環境的媒介;作為符號環境的媒介;單一媒介環境或多重媒介環境。(研究內容)該學派主要理論命題包含三個:①媒介環境學假定傳播媒介在將數據或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地方時並不是中性、透明或無價值的渠道,會受到媒介的內在物質結構和符號結構的影響。
  • 語言為媒介,媒介即隱喻,隱喻創造文化
    如果我們考慮到,在語言之外還有如此豐富多樣的會話工具,我們就不難想像,不同文化在世界觀方面會存在多大的分歧。雖然文化是語言的產物,但是每一種媒介都會對它進行再創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這就是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即信息」。
  • 媒介理論的範式是什麼?這一切還得從麥克盧漢說起……
    媒介環境學全盤繼承了麥克盧漢理論基點:首先他們強調了媒介形式本身而非內容或由媒介內容組織起來的媒介文化的重要性,並堅持以此作為他們分析一切傳播問題的出發點;其次他們強調媒介是一種隱喻,是一種關於生態環境的隱喻;最後他們強調新媒介會重構原有的社會環境,並使舊有的媒介及其文化發生深刻的改變。
  • 新傳考研的傳播學學派——批判學派、經驗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三.媒介環境學派1.什麼是媒介環境學派媒介環境學由尼爾·波茲曼創建。該理論學派從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出發,研究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是20世紀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傳播學派。
  • 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第四屆「中歐對話:媒介與傳播研究博士課程暑期...
    2017年7月19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瑞士盧加諾大學中國傳媒觀察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中歐對話:媒介與傳播研究博士課程暑期班」結束了為期十天的對話與研討,順利閉幕。從2014年至今,該暑期班已經成功舉辦四屆,並於2016年開始,獲得北京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的專項資金支持,學員結業所獲得的3學分被歐洲各大學承認。
  • 新傳理論:萊文森所說的新新媒介是什麼?
    萊文森的「媒介三分說」理論將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媒介劃分為三種: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皆為舊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後出現的第一代媒介是新媒介,一旦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並從中獲益,例如電子郵件、論壇的留言板、聊天室等;新新媒介指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二代媒介,起源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初,例如博客網
  • 文化和社會中的媒介
    我們的探究始於媒介社會學中的一個經典問題,即媒介如何影響更為廣泛的文化和社會。然而,我們需要在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全新的社會環境,即我們所稱的文化和社會的媒介化。傳統意義上,媒介或被視為影響文化和社會的事物,或被看作是個人和組織可以加以利用,從而實現不同用途和目的的手段。
  •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文化中間人在此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3)新聞傳播領域的學科場域、學術合法性及媒介研究的社會語境如何形塑對媒介社會學的「馴化」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展開的知識生產活動?早年對於麥克盧漢的引進和媒介環境學的發展、近年學界對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的翻譯和媒介學的開展,便是著例。那些通過翻譯活動而架起中西之間的橋梁者,用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話來講,就是理論旅行中的「文化中間人」。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關心對象不僅是高雅文化,它同樣關注流行文化。因此,媒介訊息被認為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實踐中與受眾相關的一般結構性話語。、妥協式解讀、對抗式解讀4.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和受眾調查除此之外,批判學派還有文化帝國主義、結構主義符號學、女性主義等流派,由於考的頻率不高,同學們可以自行補充~媒介環境學派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
  • 2020年媒介文化論壇順利召開
    當前媒介文化的社會性問題日益凸顯,複雜的現象背後隱藏著諸多不確定性,現實情況要求我們把國內作為媒介文化研究的第一現場。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龍教授致辭大眾媒介時代文化批評方法》的演講中,周志強老師在拉康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大眾媒介時代文化批評的寓言批評理論。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當下,賽博空間中存在著新媒介崛起、媒介公共化、媒介即時性增強、持久性降低等媒介更替特徵。對日新月異的媒介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有助於影視劇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關鍵詞:媒介;跨文化傳播;影視劇;網際網路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化,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提到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
  • 德國媒介理論中的文化技藝概念
    總之,在19世紀的德國,文化技藝主要是指改造自然的「文化工程」。  在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媒介研究中,文化技藝概念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此時,這一概念通常指的是閱讀、寫作、運算等基本技能。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看電視、用電腦等信息技術技能也被稱為「文化技藝」。也就是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技藝比較接近如今所說的「媒介素養」。
  • 媒介社會學的文化研究路徑:以斯圖亞特·霍爾為例
    這一視角的研究從新聞生產的常規機制、媒介從業者的職業意識形態和身份意識的建構、媒介的組織化信息生產活動與現實的社會建構之間的關係等維度出發分析媒介機構的運作邏輯;第三,文化視角,突出強調廣泛的文化價值、傳統和表徵系統對媒介運作及其意義建構過程的影響。
  • 第二媒介時代,媒介與社會
    《第二媒介時代》是馬克·波斯特關於媒介研究的經典著作,基於當時社會理論和文化理論的最新著述考察了新的傳播技術的蘊意。作者對文化理論諸傳統中的技術及媒體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性的評價,旨在對人類與機器的關係進行重新思考。作者還聯繫到新媒體考察了後現代性理論以及關於多元文化論的爭論。
  • 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
    為了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建議新疆高校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更多地接觸各類媒介的娛樂內容,提高專業性書籍和雜誌的接觸頻率,重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在建構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