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環境學:三次熱潮 三次飛躍

2020-12-13 騰訊網

【編者按】

林文剛教授是美國媒介環境學會的創會副會長。我第一次閱讀的就是他編著的《媒介環境學》,2010年的臺灣版,售價550新臺幣,也是何道寬老師翻譯的。那時還不知此書已先在北大出版社出版了(2007年我還在業界,不太關注這些)。當時就覺得這書寫得非常好,煌煌500頁篇幅把媒介環境學半個世紀的學術脈絡梳理得一清二楚,對所有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都有到位的評述。借用何老師的話,這算得上是媒介環境學派的一部小百科全書。

本書實際上是包括波斯曼在內的13位學者聯袂完成的作品,書中對芒福德、伊尼斯、麥克盧漢、波斯曼、愛森斯坦等學術巨人都有詳述。此次出版的第二版,林文剛重新寫了序,並更新了所有撰稿學者的履歷。何老師作為譯者,則對書中涉及的一些書名、術語、人名、機構名以及一些提法做了全面修訂。為便於比較,我特別向何道寬教授要來第一版的譯序,放在後面一併發表。

2019年11月9日,林文剛教授在深大主辦的「媒介環境學前沿思想論壇」上演講

《媒介環境學》第二版

何道寬第二版序

《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第一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問世十年有餘。今獲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和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支持,出第二版,不勝感慨,僅以我個人參與或見證的該學科的發展,作一概述,與讀者分享。

一、 十年回眸

十年來,媒介環境學在國內外蓬勃發展。美國媒介環境學會堅持每年一屆年會,碩果纍纍。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2018年元旦上午八時,我在中國知網上查麥克盧漢《理解媒介》的影響,結果如次:

(1)以「參考文獻」+「麥克盧漢」進行檢索,得16486條;

(2)再以「參考文獻」+「麥克盧漢」+「理解媒介」進行檢索,得11486條;

(3)再以「關鍵詞」+「麥克盧漢」進行檢索,得324條;

(4)再以「主題」+「麥克盧漢」進行檢索,得1714條;

2018年10月13日上午8時,我又以「媒介環境學」為主題,檢索「中國知網」,結果如下:「媒介環境學」檢得236篇,「麥克盧漢」檢得57篇。

十年來,我親歷了國內媒介環境學研究的兩個高潮:以2011年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為契機的第一次高潮,以2013年至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所牽頭編纂的《新聞傳播學名詞》為契機的第二次高潮。

在第一次高潮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7期推出麥克盧漢紀念專輯文章,含何道寬(《麥克盧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人的四篇文章。高校召開幾場研討會,數十家媒體刊布了數十篇文章和訪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所主持編纂的《新聞傳播學名詞》納入媒介環境學,該所主辦的《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年第3期刊布我的《媒介環境學:從邊緣到殿堂》。《媒介環境學》中譯本第二版的序就以筆者撰寫的這篇文章為基礎,略加發明。

二、 艱難歷程

媒介環境學從醞釀到成熟經歷了長期艱難曲折的過程。20世紀初,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孕育了其胚胎。20世紀上半葉,一些多學科的巨人成為其先驅。20世紀中葉,傳播學的多倫多學派和紐約學派融合,結成一支強大的學術隊伍。新千年之際,媒介環境學躋身傳播學核心,成為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並列的三大學派之一。

長期以來,在傳播學領域的知識地圖不如人意。經驗學派一派獨大;批判學派在歐洲有市場,在美國「水土不服」;媒介環境學派長期在美國受經驗學派排擠。

媒介環境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歇爾·麥克盧漢被譏為「技術決定論者」。麥克盧漢1980年歲末去世時,2011麥克盧漢百年誕辰季,美國傳播學重鎮的《傳播學雜誌》都沒有刊布紀念專輯。

三、 麥克盧漢研究的三次熱潮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1998年,美國媒介環境學會成立,該學科發展迅猛,很快躋身美國傳播學的主流圈子,因為這個學派擁有自身的學科優勢。

層層逐浪高。媒介環境學三代學人湧現出一批批學術巨人,芒福德、伊尼斯、麥克盧漢、波斯曼、洛根、萊文森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該學派的成就突出表現在麥克盧漢研究的三次熱潮中。域外人士的麥克盧漢研究經歷了三次飛躍。保羅·萊文森的《數字麥克盧漢》(1999/2001)完成了第一次飛躍,特倫斯·戈登編輯的《理解媒介》增訂評註本(2003/2011)完成了第二次飛躍,羅伯特·洛根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2000/2012)和《被誤讀的麥克盧漢:如何矯正》(2013/2018)完成了第三次飛躍。這兩本書完成於麥克盧漢百年誕辰前後,中譯本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洛根是麥克盧漢思想圈子的核心人物、麥克盧漢的摯友和同事,他完成了麥克盧漢研究第三次飛躍的兩個路標。

四、中國學界的媒介環境學研究

中國學者未能參與麥克盧漢研究的前兩次高潮。但到了新世紀,中國學者與國外學者彼此呼應,共同推動了第三波熱潮。學界廣泛動員,論文、譯叢、專著蜂擁而起,接踵而至。各種學報發表的麥克盧漢研究論文數以十計,含麥克盧漢研究的「大師經典譯叢」(人民大學出版社)、「麥克盧漢研究書系」(人民大學出版社)、「媒介環境學譯叢」(北京大學出版社)、 「媒介環境學譯叢」(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相繼出現。麥克盧漢的著作和研究他的著作大批翻譯出版了。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和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委託我承擔該「譯叢」的策劃和主譯工作。媒介環境學已經並必將出現新的面貌。

迄今為止,中國學界研究麥克盧漢及其學派媒介環境學,成績斐然。從中國知網檢索獲悉,這樣的博士論文數以十計、優秀碩士論文數以百計。限於篇幅,難以細說。我們只能粗線條地梳理如下。

2002年,張詠華的《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復旦)問世,這是國內第一部從技術哲學視角研究麥克盧漢及其學派的專著。年,何道寬率先評論多倫多學派,發表論文《多倫多傳播學派的雙星:伊尼斯與麥克盧漢》(《深圳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2004年,胡翼青的《傳播學:學科危機與範式革命》(首都師大)全面考察傳播學各學派,滿懷憂思,推進學科發展,自然也助推了麥克盧漢研究。

2005年,國內第一篇研究麥克盧漢及其學派的博士論文問世,題名《媒介形態理論研究》(李明偉)。

2006年和2010年,林文剛主編並撰寫的《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的簡體字版和繁體字版先後問世。

2007年至2010年,何道寬主編並翻譯的「媒介環境學譯叢」四種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印行,書名是:《媒介環境學》、《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技術壟斷》和《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其中的《技術壟斷》出版了簡體字版和繁體字版。

2007年,胡翼青追蹤媒介環境學的源頭,出版專著《再度發言:論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大百科),提醒學界注意傳播學的平衡發展,功莫大焉。

同年,吳予敏主編的《傳播與文化研究》(北大出版社)刊布了媒介環境學研究專輯,收錄了何道寬、陳世敏、胡翼青、李明偉等人的論文。

2008和2011年,範龍從現象學角度研究麥克盧漢及其學派的兩部專著先後問世,它們是《媒介的直觀:論麥克盧漢傳播學研究的現象學方法》(暨大)和《媒介現象學:麥克盧漢傳播思想研究》(南京大學)。

2010年,國內第一部以「媒介環境學」命名的專著問世。李明偉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出版了《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北大出版社)。

2011年前後,國內學者紀念麥克盧漢百年誕辰,呼應麥克盧漢研究的第二次飛躍和第三次飛躍,發表了大量的成果。要者有:2011年,《理解媒介》增訂評註本(譯林)中譯本印行,這本書是麥克盧漢研究第二次飛躍的標誌。截止到2017年底,這個譯本印行了17刷,洛陽紙貴。2018年底,該社又推出我的中譯本第四版。

2011年,國內紀念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的幾個研討會召開,數十家媒體刊布了數十篇文章和訪談,影響較大者有《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7期)推出的紀念麥克盧漢專輯,含四篇文章,撰稿人為何道寬、胡翼青、範龍和王曉剛。

同年,紫金網刊布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的「媒介環境學專輯」,含20餘篇論文,供稿者有何道寬、胡翼青、秦州、李明偉、魏武揮等。這個專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國內媒介環境學研究的水平。

同年,一些年輕學者成為麥克盧漢研究的生力軍。他們的在線出版有聲有色。他們主辦的「數字時代閱讀報告」第七期是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的研究專刊,收錄17篇文章。

201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社印行了羅伯特·洛根的《字母表效應:拼音文字與西方文明》和《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兩者都是媒介環境學的代表作,後者是麥克盧漢研究第三次飛躍的標誌之一。

同年,我發表了麥克盧漢和萊文森的簡明評傳,各三萬字,收入《影響傳播學發展的西方學人》(戴元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題名分別為《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播種者和解放者》和《萊文森: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立體型的多面手》。

2017年,媒介環境學會創會會長蘭斯·斯特拉特編著的《麥克盧漢與媒介生態學》(胡菊蘭譯,河南大學出版社)中譯本問世。

201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將推出由我策劃並主譯的「媒介環境學譯叢」第一輯五種書:《什麼是信息》(洛根著)《心靈的延伸》(洛根著)《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林文剛編)《震驚至死》(斯特拉特著)和《文化的肌膚》(德克霍夫著)。

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金惠敏先生一直進行麥克盧漢、莊子和海德格爾思想的比較研究。2012年,他發表紀念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的文章《「媒介即信息」與莊子的技術觀》(《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2014年,他主持麥克盧漢《理解媒介》發表50周年紀念專輯共4篇文章(《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11期)。2017年,他主編的《美學麥克盧漢》(商務印書館)開闢了麥克盧漢研究的新天地。

五、媒介環境學的學科優勢

三十多年來,我參與傳播學三大學派經典名著的譯介,對各派理論有所了解。

幾十年來的歷史證明:經驗學派一派獨大;批判學派在歐洲有市場,在美國「水土不服」;媒介環境學派長期在美國受經驗學派排擠。我深感有必要矯正傳播學圈子失衡的缺憾,我非常希望批判學派和媒介環境學派能夠問鼎北美傳播學的主流圈子。

從哲學高度俯瞰這三個學派,其基本輪廓是:經驗學派埋頭實用問題和短期效應,重器而不重道;批判學派固守意識形態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環境學著重媒介的長效影響,偏重宏觀的分析、描繪和批評,缺少微觀的務實和個案研究。

在傳播學發展史上,首先成氣候的是經驗學派。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誕生,由保羅·拉扎斯菲爾德(Paul Lazarsfeld)、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與卡爾·霍夫蘭(Carl Hovland)等四位先驅開拓,戰後由「祖師爺」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欽定,具有明顯的熱戰背景和冷戰背景,其首要關懷是宣傳、說服、輿論、民意測驗、媒介內容、受眾分析和短期效果,其哲學基礎是實用主義和行為主義,其方法論是實證研究和量化研究,其研究對象是宣傳、廣告和媒體效果,其服務對象是現存的政治體制和商業體制。該學派稱霸美國傳播研究達數十年,其根源在於美國文化裡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和「崇美主義」。它骨子裡抗拒和恐懼馬克思主義,鄙視興起於北美的媒介環境學。

批判學派的代表有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傳播政治經濟學派和法國結構主義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對美國傳播學產生影響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席勒(Herbert Schiller)、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這些學派對既存的美國體制產生強大的衝擊,它們高揚意識形態的旗幟,因不服水土,故只能夠在高校和文人的圈子裡產生影響。

真正擺脫服務現存體制、解放傳播學的卻是以麥克盧漢為代表的北美傳播學的第三學派——媒介環境學派。該學派有強烈的人文關懷、道德關懷、社會關懷,具有明顯的批判傾向。

哈羅德·伊尼斯的「傳播三部曲」批判了英帝國和當代資本主義在空間上的極度擴張,警惕美國文化對加拿大文化的負面影響,批判美國的帝國主義和好戰傾向。

麥克盧漢的《機器新娘》是極其辛辣的美國廣告批評、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

尼爾·波斯曼的「傳播三部曲」捍衛嚴肅文化,批判「娛樂至死」和技術壟斷。

媒介環境學以人、技術和文化的三角關係為研究重點,以泛環境論著稱,主要旨趣在技術和媒介對人和社會心理的長效影響。這個學派的崛起有力地矯正了經驗學派獨霸、批判學派式微的局面,為傳播學研究開闢了一方新的天地。

在我近年外出講學的過程中,一些高校師生希望我能再版林文剛教授編撰的《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如今有機會出這個中譯本的第二版,不亦快哉。

何道寬

於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2018年10月13日

2019年11月9日,論壇後部分參會者小聚。左起:張晗,曾輝,巢乃鵬,吳予敏,何道寬,林文剛,辜曉進,李明偉,李召,楊洸

何道寬第二版後記

感謝林文剛教授精心撰寫「林文剛第二版序」,為筆者和讀者提供了更廣闊視野。

《媒介環境學》卷帙浩繁,讀者不妨將他的兩篇序文和緒論、我的兩篇譯者序跋作為快速入門的鑰匙。

借《媒介環境學》中譯本再版之機,我們用心做了如下修訂:

一、增加名人名著、學科背景注釋數十條。

二、更新術語譯名:「網際網路」改「網際網路」,「暗喻」改「隱喻」,「人工製造物」改「人造物」。

三、人名:梅羅維茲改為梅羅維茨,斯特雷特改為斯特拉特,丹尼斯·施曼特-貝塞拉特改為丹尼斯·施曼特-貝瑟拉,雷蒙德·威廉士改為雷蒙德·威廉斯。

四、書名:《無地域之感》改《地域感的消失》,《變化之中的時間觀念》改《變化中的時間觀念》,《教材:抱怨解讀》改《教材:為關心教育的人支招》。

五、機構名:社會研究新型學院改為社會研究新學院

六、規範術語名:(1)規範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說:「終極的原因」改為「目的因」(final cause),「直接原因」改為「動力因」(efficient cause),「物質原因」改為「質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原因」改為「形式因」(formal cause)(2)其他術語:「象徵性符號」改為「表徵性符號」;「模擬性符號」改為「模擬式符號」。

七.章節名:第八章「波斯曼與媒介環境學的興起」改為「波斯曼與媒介環境學的崛起」;第十二章「口語-文字定理」改為「口語文化-書面文化定理」

八、撰稿人介紹:經過林文剛教授的艱苦努力,所有撰稿人(包括已故的波斯曼、阿什克羅夫特、格龍貝克、海耶爾和尼斯特羅姆教授)的履歷均有更新。

何道寬

於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2018年10月13日

《媒介環境學》第一版(臺灣巨流出版公司)封面、目錄和版權頁(辜曉進 攝)

《媒介環境學》(第一版)譯序

一.緣分

1980年,我在留美期間讀到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就和媒介環境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迄今26年有餘。

1987年夏天,我著手翻譯這本傳世之作,開始引介媒介環境學派,迄今快20年。

新千年的第一年,我開始認真研究媒介環境學派,迄今發表論文7篇:《麥克盧漢在中國》、《媒介革命與學習革命》、《媒介即是文化》、《碩果永存——麥克盧漢媒介理論述評》、《多倫多傳播學派的雙星》、《天書能讀:麥克盧漢的現代詮釋》、《麥克盧漢的學術轉向》。

2000年至今,我出版的譯著大多數是媒介環境學派的經典或名著,這些譯作是:《理解媒介》、《麥克盧漢精粹》、《數字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媒介及信使》、《思想無羈》、《傳播的偏向》、《帝國與傳播》、《手機:擋不住的呼喚》、《機器新娘》、《麥克盧漢書簡》、《麥克盧漢如是說》、《真實空間:飛天夢解析》。

我現在參與主持的4個傳播學譯叢和媒介環境學關係密切,它們是:「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大師經典系列」、「麥克盧漢研究書系」、「萊文森研究書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媒介環境學譯叢」(北京大學出版社)。

在今後的幾年裡,我的研究重點之一註定是媒介環境學。

二.三分天下

如上所示,迄今為止我的研究重點是多倫多學派。2005年開始,我的目光開始投向紐約學派。這是媒介環境學的兩個重要學派。

多倫多學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一共有4人:哈羅德·伊尼斯、馬歇爾·麥克盧漢、埃裡克·哈弗洛克和埃德蒙·卡彭特。伊尼斯和麥克盧漢已經廣為人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關注哈弗洛克、卡彭特和麥克盧漢思想圈子的其他學者。

如今活躍在多倫多學派裡的代表人物有唐納德·F·特沃爾(D. F. Theall)、埃裡克·麥克盧漢、德裡克·德克霍夫(Derrick de Kerckhove)等。

紐約學派的領軍人物尼爾·波斯曼2003年去世之後,紐約學派的薪火越燒越旺,如今該學派最活躍的學者有:保羅·;萊文森、約書亞·梅羅維茲、林文剛、蘭斯·斯特拉特等。

1998年組建的媒介環境學會就是以紐約學派為骨幹,如今這個學會正在把紐約學派和多倫多學派的學者團結起來,問鼎北美傳播學的主流圈子,成為繼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之後的第三大學派。

林文剛博士撰寫和編輯的《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和多維視野》說明,媒介環境學派開始了自覺反思、系統總結、清理遺產、推陳出新的階段。

三.定名

這個最後崛起的學派叫什麼名字好呢?它既是麥克盧漢研究、伊尼斯研究、波斯曼研究,又不完全是對這些個別學者的研究。學派的定名始於1968年,英文叫media ecology,首創者是麥克盧漢,但正式使用者是尼爾·波斯曼。根據麥克盧漢建議,波斯曼在紐約大學創辦了media ecology專業和博士點。Media ecology的中文譯名起初直譯為「媒介生態學」。但這個「媒介生態學」和國內學者關注的「媒介生態學」並不是一回事。應該怎麼翻譯才妥當呢?

2005年秋,李明偉博士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到深圳大學任職。自此,我們開始切磋北美這個學派的譯名問題。他的博士論文《媒介形態理論研究》裡的所謂「形態理論」就是北美的media ecology學派,因為這個學派強調媒介的形式而不是內容。

同時,丁未博士從復旦大學到深圳大學任職,她剛剛翻譯出版了媒介環境學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凱利的代表作《作為文化的傳播》。於是,我們3人就開始考慮北美media ecology學派的譯名問題。

去年底和今年初,臺灣政治大學的陳世敏教授和美國新澤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學的林文剛教授分別訪問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使我們有機會進一步切磋這個北美傳播學派的譯名;以後,經過幾個月的跨洋飛鴻,我們決定採用究其實而不據其形的辦法給這個學派定名,也就是說,根據該學派的根本性質和主要追求,media ecology應該名定為「媒介環境學」,而不採用幾年來已經在使用的「媒介生態學」。我們先後考慮過的其他譯名比如媒介哲學和媒介形式學都一一放棄了。

四.長短

林文剛教授編輯的《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和多維視野》既是介紹媒介環境學派的入門之作,也是媒介環境學派的小小百科全書。

林文剛教授現任媒介環境學會副會長,是媒介環境學會的創建人之一,曾任國際中華傳播學會會長,是媒介環境學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活躍於北美傳播學界和大中華傳播學界,近年頻頻在大中華地區交流講學。

該書的12位撰稿人,除已故的波斯曼教授之外,均是活躍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學者。

該書共14章,除編者林文剛的序跋和波斯曼的講演辭這3章之外,其餘11章用紀傳體的方式描繪並評價10位媒介環境學的先驅、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們是尼爾·波斯曼、劉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呂爾、馬歇爾·麥克盧漢、哈羅德·伊尼斯、詹姆斯·凱利、班傑明·李·沃爾夫、蘇珊·朗格、沃爾特·翁和伊莉莎白·愛森斯坦。

該書凸現幾個焦點:(1)媒介環境學的基本理念、理論和主題,即理論價值和學派地位;(2)文化、技術與傳播的關係,即本書的多維視野;(3)上述理念產生的社會、政治和思想背景,即學派的現實關懷;(4)媒介環境學的現實意義,即旺盛生命力。

媒介環境學、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是比肩而立的三大傳播學派,迄今為止,國內學者把研究重點放在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之上,對媒介環境學派的研究則用力不夠、著墨不多。本書的出版有助於糾正這個偏向,有助於給中國傳播學提供新的參照系並注入新的活力。

林文剛教授編輯的《媒介環境學》是媒介環境學思想傳統、經典文本和和多維視野的集萃,是該學派第一部自覺反省的歷史記述的思想批評之作,它系統地提煉、歸納和闡述了該學派從萌芽、誕生、成熟到壯大的歷程。由於其傑出貢獻,在今年媒介環境學會的評獎中,它擊敗34個競爭對手,在候選的35部著作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劉易斯·芒福德傑出學術成就獎」。頒獎辭裡有這麼一段話:「劉易斯·芒福德傑出學術成就獎授予在下列領域做出原創性學術貢獻的成果:科技史研究、科學哲學史研究、媒介及其社會文化心理影響的研究、科技社會或信息社會的分析與批評等領域的傑出成就。」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篇幅所限,這部小小百科全書偏重紐約學派,對加拿大學派(即多倫多學派)的成就反映不夠。由於同樣的原因,媒介環境學走向成熟的歷史和成就反映比較多,其萌芽和奠基時期的成就反映比較少;波斯曼的研究比較深,麥克盧漢的研究比較淺。本書編者林文剛博士也認識到本書的遺憾,他在本書緒論篇裡說:「講述媒介環境學這個故事並不輕鬆,原因很簡單,其中涉及的問題、視野和闡釋太複雜、太枝蔓叢生……我只能提出一個不成熟的、初步的、粗略的歷史框架,為理解媒介環境學略盡綿力。之所以邀請12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述並解說這個故事,正是由於我感到力不從心。」

一部40餘萬字的著作,當然不可能成為媒介環境學的大百科全書。我熱切地希望,加拿大的學者能夠編輯第二部媒介環境學的小百科全書。等到這部續集完成之時,媒介環境學的雙喜日子就來臨了。

何道寬

2006年8月4日於深圳大學

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譯者後記

2005年11月底,臺灣政治大學的陳世敏教授和美國新澤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學的林文剛教授和我建立了書信聯繫。緊接著,他們兩人先後訪問深圳大學文學院和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就媒介環境學和媒介教育、通識教育等課題做了精彩的講演。此間,兩位教授希望由我操刀翻譯林文剛教授編輯的《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我欣然應命,因為媒介環境學正是我多年研究的重點之一,而且我們成立不久的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正在醞釀寫作媒介環境學的系列論文、出版媒介環境學的譯叢。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叢書的選題、版權的洽購、第一個選題的翻譯等工作逐步展開。感謝林文剛教授的厚愛,他委託我翻譯《媒介環境學》,這使我有機會進一步深化對媒介環境學派的研究。我不無感慨地對同事說,讀了這本書後,該學派的「一切都清楚了」。

謹以此書獻給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的兩周歲生日,希望它的出版給華人世界的麥克盧漢研究和媒介環境學研究做出一點小小的貢獻。

何道寬

2006年8月4日於深圳大學

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埃裡克·麥克盧漢媒介環境學研究述評
    但其實,他是當今媒介環境學界公認的成果頗豐的媒介環境學家。1964年以來,埃裡克的研究和思考以書籍、雜誌和期刊論文的形式發表,關於媒介、感知和文學,他除了發表論文,還出版書籍,包括三本影響深遠的著作(和父親合著):《媒介定律:新科學》《傳播理論》和《媒介和決定原因》。在媒介研究中,埃裡克結合文藝復興討論了媒介環境學研究今後應關注的問題。
  • 文化的肌膚:媒介環境學三代人的對話
    道寬兄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無人不知的學術大咖,其退而不休,筆耕不輟,近三十年來翻譯引進一大批以媒介環境學為主要領域的傳播學經典著作。這些經典極大地開拓了中國新聞傳播學者及業界的國際視野,引領中國的傳播學研究與世界接軌,道寬教授可謂功德無量! 從去年起,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聯袂陸續推出由何道寬教授翻譯的《媒介環境學譯叢》第一輯。
  • 媒介環境學視域下的教育信息化2.0
    二、媒介環境學與教育傳播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近三十年來,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國內最初譯作媒介生態學)作為傳播學領域的一種新學派,日益發展壯大起來,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1968年,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首次用「把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Media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來定義媒介環境學。之後,關於媒介環境學的內涵和外延的界定不斷處於爭論和完善中。
  •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三次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用三次「偉大飛躍」精準概括了中國共產黨97年的奮鬥歷程,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豐功偉績。認真回顧與總結這三次「偉大飛躍」,對於我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 全面理解三次「偉大飛躍」的深刻含義
    汪亭友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用三次「偉大飛躍」高度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的強大思想武器
  • 股利政策理論研究的三次飛躍與展望
    為了理清股利政策理論的研究脈絡,找到破解「股利之謎」的方向,進而為我國股利政策的制定與實行提供參考思路,筆者嘗試把西方股利政策理論的研究劃分為三次飛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股利政策;三次飛躍;理性範式;行為範式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在平衡企業內部相關集團利益的基礎上,對於提取了各種公積金後的淨利潤如何進行分配而採取的基本態度和行為準則。
  • 新聞傳播考研考點| 傳播學三大學派之一媒介環境學派
    小鐸說:傳播學學派知識點是每年考研的硬骨頭,主要有三個學派: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和媒介環境學派。學派相關的知識點僅靠背參考書是很難掌握好的。如果報考院校重點考察學派更是要從現在開始積累、去理解、分析才能寫出最好的答案。
  • 必備衝刺名解10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特點)媒介環境學一詞最早由麥克盧漢提出,由尼爾·波茲曼正式使用,波茲曼對媒介環境學的定義為:把媒介當作環境的研究。(定義)媒介環境學派是傳播學三大學派之一,也稱為媒介生態學。(主要人物)媒介環境學研究的內容有:作為感知環境的媒介;作為符號環境的媒介;單一媒介環境或多重媒介環境。(研究內容)該學派主要理論命題包含三個:①媒介環境學假定傳播媒介在將數據或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地方時並不是中性、透明或無價值的渠道,會受到媒介的內在物質結構和符號結構的影響。
  • 嬰兒智力的八次飛躍
    在這一段期間內,嬰兒的智力發展有八次飛躍,每次飛躍發生的時間大體相同,而且在開始出現變化時嬰兒總會變得煩躁不安。第2次:大約發生在嬰兒出生後的第8周,隨著嬰兒生活環境的改變,周圍環繞著不同的會運動的物體,嬰兒會對陌生的事物產生恐懼,不過,只要能經常躺在母親的懷抱裡,與母親保持著親密的接觸,則可減輕或消除這種感覺。
  • 中國媒介生態學的幾點思辨
    [6]三、中國學者把「Media Ecology」譯為「媒介生態學」是否存在誤譯何道寬認為,崔保國先生把「Media Ecology」翻譯成「媒介生態學」,進而用社會大環境是水,媒介是水中之魚來詮釋「媒介生態學」,違背了北美「Media
  • 白莉莉罕見重傷成最悲情玫瑰 三次手術三次大哭
    當時因為上海女足成績非常好,加上中國女足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9年美國世界盃上兩奪世界亞軍,「鏗鏘玫瑰」熱潮席捲中國。上海一位記者寫了一篇《巾幗綠茵魂》報告文學,引起了著名導演謝晉的注意,女足姑娘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2000年,他拍出了體育電影《女足九號》。這部電影也成了白莉莉對於過往青蔥歲月的最好回憶。
  •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講到人工智慧,我們首先要追本溯源,看一下人工智慧是怎麼起源的?應該說人工智慧發展的這60年,起起伏伏,經歷了三次的浪潮。自從Dartmouth會議以後,人們陸續發明了第一款的感知神經網絡軟體和聊天軟體,證明了數學定理,那個時候大家都驚呼「人工智慧來了,再過十年機器要超越人類了」。
  • 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
    作者 |智者明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最捨不得賣掉的一本書# 「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其實,我在後來讀阿.託爾斯泰的三卷本《苦難的歷程》時,這段文字已經沒有了最初讀它的震撼力了,因為書的內容更吸引我,更加震撼我。
  • 三次多項式的分解
    微信暱稱為杭飛馳的朋友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恆成立的常規處理思路分析:本題屬於恆成立問題,雖然沒有寫「恆成立」這三個字三次多項式的分解有同學可能對上式中3次的因式分解不太明白.是不是很神奇?其實不神奇了,如果這樣幾個常見的數值代入,3次式不等於0,那我們也就無計可施了.下面對3次式開始因式分解,因為有方向了,所以分解過程中拼湊x+1.
  • 《DNF》暗夜使者三次覺醒怎麼樣 三次覺醒立繪匯總
    導 讀 《DNF》韓測試服於10月21日進行了更新維護,此次更新內容包含新職業的三覺。
  • 唐宋名人--蘇東坡,三次上書三次被貶的曲折仕途
    唐宋名人--蘇東坡,三次上書三次被貶的曲折仕途蘇軾,因號東坡居士,故世人多稱其蘇東坡。是北宋文壇一顆亮麗的星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和父親蘇洵,幼弟蘇轍並稱「三蘇」,一家三人,便佔八大家其三。這乃是第二次上書,第二次被貶。元豐八年,幼帝繼位,太后臨朝,司馬氏再次得到重用,隨即「王黨」便遭到了打壓與清洗。蘇東坡在混亂中順勢復起,不斷升官。但在蘇軾眼裡,新興的「司馬黨」與之前的「王黨」不過是一丘之貉,無甚區別。於是他再次上書,抨擊「司馬黨」的所作所為,也因此得罪了「司馬黨」,此時的朝廷,已無其立錐之地,之後蘇東坡再次被貶至京外。
  • 《DNF》狂戰士三次覺醒技能怎麼樣 狂戰士三次覺醒技能屬性一覽
    導 讀 DNF狂戰士三次覺醒怎麼樣?
  • 一元三次方程
    二次方程的解那麼,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想在求解更加高階的方程的過程中,能否使用這種理念,將高階「降階」為低階方程進行求解?至少上三次、四次方程的問題上,答案是肯定的。一元三次方程根據代數理論,三次方程有三個解(有時候可能會有重根),這裡介紹一個簡單但不是那麼直觀的求解方式。事實上,最開始三次方程的根式形式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但是現在我們對代數方程理論有了足夠清楚地理解,通過假設方程的根有如下形式我們可以很快地得出答案。三次方程根的預解式
  • 三次方程求根公式
    del Ferro首先發現了一類三次方程的解法,但沒有公開 Fontana(江湖人稱Tartaglia)重新發現了三次方程的解法, 並分享給了Cardano, 但警告他一定人保守這個秘密 後來Cardano發現了del Ferro原來已經知道三次方程的解法了, 覺得這個不再是秘密, 於是在他的書Ars Magna中公開了這個解法 Cardano的學生Ferrari更是在這個基礎上找到了4
  • 三次呢?(上)
    你會解一元三次方程嗎?人類早在一千年多前(阿爾花拉子米,公元825年)就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析解法,從那之後就在不斷地探索一元三次方程的一般性解法。但事實上,解二次方程有多簡單,解三次方程就有多困難。這也是為什麼作為通識教育的數學課不會涉及這些內容(另外一點是,三次方程的實用性遠不及二次方程,並且有多種手段給出數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