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人--蘇東坡,三次上書三次被貶的曲折仕途
蘇軾,因號東坡居士,故世人多稱其蘇東坡。是北宋文壇一顆亮麗的星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和父親蘇洵,幼弟蘇轍並稱「三蘇」,一家三人,便佔八大家其三。
蘇東坡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起起伏伏又曲曲折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汝州常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惠陽儋州,這些於今人而言顯得陌生的地名卻代表著蘇東坡大半生的飄蕩不定。世事易變,但蘇東坡的豁達豪放以及不論在何處都坦然自若、盡守本職的性子卻是沒有絲毫增減。
蘇東坡的仕途開始於嘉祐二年,首次參加科考便以清新豪健的文風受到了考官的欣賞,他很快憑藉不流於俗的作品名動京城,可謂是「一炮而紅」。
就在他準備一展其抱負之時,母親病故,至孝的蘇東坡和父親扶靈回鄉,為母守孝。治平二年,其父蘇洵又病逝,蘇東坡只好攜幼弟扶柩還鄉,又是三年守孝。官員父母去世,需丁憂三年,這不僅是「禮」,也是「法」。好不容易,三年過去了,蘇東坡除服還朝,卻正好趕上著名的熙寧新政,蘇東坡的一派師友因為對王安石主持的變法有反對意見而受到打壓甚至貶謫。母去父喪,師友不存的局面使蘇東坡心生戚戚。在熙寧四年的時候,蘇東坡針對新法的弊端向皇帝上書一封,王安石得知後大怒,讓御史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詆毀蘇東坡,蘇東坡無奈,只好請求出京任職,於是東坡被授為通判,任職杭州。這算得上是第一次上書,也是第一次被貶。
之後,蘇東坡被調至湖州任知州。剛到湖州就任,蘇東坡便按照慣例寫了一封湖州謝表上交至皇帝處,而「王黨」卻扭曲事實、指鹿為馬,污衊蘇東坡,說其上書內容中有嘲諷朝廷,不滿聖意的言語。皇帝大怒,幸而太祖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再加之眾大臣的求情,蘇東坡總算是留下了小命一條,卻也被貶謫至黃州。這乃是第二次上書,第二次被貶。
元豐八年,幼帝繼位,太后臨朝,司馬氏再次得到重用,隨即「王黨」便遭到了打壓與清洗。蘇東坡在混亂中順勢復起,不斷升官。但在蘇軾眼裡,新興的「司馬黨」與之前的「王黨」不過是一丘之貉,無甚區別。於是他再次上書,抨擊「司馬黨」的所作所為,也因此得罪了「司馬黨」,此時的朝廷,已無其立錐之地,之後蘇東坡再次被貶至京外。這就是第三次上書,也是第三次被貶。
蘇東坡在杭州任職之時,可道是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最著名的便是他帶領當地百姓修築「蘇堤」。到夏季,便應該是水草豐美,但杭州太湖卻由於經年未清理,致使水草蔓野,河道也被淤積的泥沙堵塞,這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為了能造福一方、福蔭後人,蘇東坡便帶領當地百姓疏通河道,修築河堤。
蘇軾在杭州的小日子可以說是愜意無比吶,然而就在不久後,朝廷又召他回京,蘇東坡再一次面臨貶謫,雖然這次他並未上書,但「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倒可以說是兩黨相爭,東坡遭殃,真真是無妄之災。
有句話叫做「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之中」,而現實是,我們的大文學家、大詩人蘇東坡先生也不知是多少次栽入這條「河流」了。
蘇東坡六十五歲的時候在常州離開人世,蘇東坡大半生都飄零在外,但他始終不改其本性,豪放豁達又恪盡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