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人詞人們,一旦走上仕途,被貶就是常態。貶謫途中寫下的詩文,最能見出一人之心性。劉禹錫在經歷二十三年貶謫生涯後寫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名句;蘇軾經歷貶謫一步步走向我們心中的那個「蘇東坡」,寫下多少樂觀豁達的詩詞;而北宋文壇大咖歐陽修,也是經歷曲折仕途才成就了千古一「醉翁」。
1036年,歐陽修因支持範仲淹的政治改革而仗義執言,繼而被貶夷陵(今湖北宜昌),這是他第一次被貶。次年初,他寫下一首七律《戲答元珍》,起句超絕,而後句句經典,為其最有名的詩作之一。詩既寫出夷陵風光,也表現詩人不因被打壓而喪失鬥志,依然心懷希望的心志。
由此詩也可看出,歐陽修其實也可取名叫「樂天」。

《戲答元珍》北宋·歐陽修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題為戲作,實則只是掩飾之語,細細讀來,每句都大有深意。
詩起得妙絕,開篇就說我懷疑春風吹不到這偏遠山城!為何有此疑問?下句道出緣由:在這寂寞山城,時至二月都還沒見到一朵花開。在別處,二月已到花時,在此地卻未見到花,寫產生前句懷疑的直接原因,避免平鋪直敘,給人以曲折波瀾之感。
歐陽修對這起筆也很是滿意,認為如果沒有下句,那上句也無甚出奇;而有了上句,下句「方見其工」;後來方回也說:「以後句句有味。」這首二句,細細咀嚼也是很有味。
二月無花開,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天氣依然寒冷,下聯中猶有殘雪可見這一點。而詩人卻說,是因為春風吹不到天涯來。唐時王之渙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歐陽修筆下這春風,是吹暖萬物的自然之風,實則也是君恩浩蕩卻不及荒遠地區的暗喻。

首聯以下,這第二聯「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也寫得尤為精彩。二月山城無花開,那在眼前的是怎樣的畫面呢?隨著詩人的筆墨,畫卷徐徐展開:是殘雪壓在枝上,猶綴有火紅的橘子;是凍雷聲中被驚醒的春筍,馬上就要抽出新芽。
夷陵是橘鄉也是竹鄉,歐陽修取用橘和筍兩種意象既符合實際,又含有深意。橘經霜雪而仍在,「晚歲有餘芳」,是生命的百折不撓;筍在寒冷中蓄勢,預備破土而出,是生命力的蓬勃蓄勢。這兩聯妙在既是對雪殘猶有橘、新筍抽芽畫面美的呈現,又是對春寒壓制下生命力的凸顯,更是對詩人品質的象喻。

對於橘,屈原曾寫過《橘頌》,讚美橘樹的品質;而自古有雲「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橘樹由此也帶上了「受命不遷」、不隨波逐流品質的象徵。
第三聯詩寫鄉思與感念,說夜間聽聞北歸的雁鳴,惹起鄉思無限;時光遷移,病入新春,眼前這美好的景物,又觸動心緒。最後兩句詩人轉入自我寬慰,說:我曾在洛陽看遍牡丹花,山城野花開得晚一點,又有什麼值得感傷的呢?
整首詩寫景部分看似都在寫眼中所見,實則都在暗喻所處之境,是對其當時政治環境以及個人意志的書寫。殘雪中火紅的橘與凍雷中欲要抽芽的筍,是春寒中的一抹亮色,是詩人昂揚之志的體現。
春風真的不到天涯嗎?在另一首詩裡,歐陽修說:須信春風無遠近,維舟處處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