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
蘇軾(1037.1.8-1101.8.24),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歷史治水名人。
01「回贈肉」的由來:徐州治水得民心
我們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先說說「治水名人」的故事,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時任徐州知州的蘇軾親自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
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後再回贈百姓。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莊,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02 被貶黃州:開荒種地號稱東坡居士
「宋神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為作了諷刺變法弊端的詩作,以「謗訕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四個多月後,蘇軾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達貶所黃州,在黃州待了四年多的時間。謫居生活中的蘇軾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
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03 黃州復出回京都遭排擠,調往杭州
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裡任職,沒過多久,受官場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
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熟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溯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製,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04 雖命運多舛,仍樂觀向上的美食達人
「蘇軾所謂之美食家,並不僅僅在於說他能夠吃到非常昂貴而精美的食物,而是他用非常精緻的態度,來對待他倒黴的時候,那些普通的食物,非常精緻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普通的一餐,他也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把日子過好」。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嘉賓 康震
蘇軾不僅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因為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調菜餚亦很有研究。
蘇軾的官職一貶再貶,從地處偏僻的黃州,一直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他的一生橫跨了大半個中國。
我們看看這位美食達人的美食地圖:前面介紹的黃州時的東坡肉不贅述了。
蘇軾除了肉最愛吃的還有魚,常常自己下廚做「東坡魚」。
貶到海南時,學會了烹飪牡蠣。還寫信給小兒子蘇過,不要外傳牡蠣的美味,不然就會有大批人與他瓜分美味。
在海南他還嘗盡了各種水果,最喜歡的當屬荔枝,還寫下《食荔枝》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
在常州還研究了吃河豚的方法,「凡煮河豚,同荊芥共煮五七沸,換水則無毒」。
05 蘇軾:一個吃貨的人生哲學
蘇軾的一生仕途多舛,顛沛流離,他最親最愛的人也先離他而去,第一任妻子27歲離世,同年父親病逝,49歲時得一幼子,但未滿月就死了,這樣的家庭變故使蘇軾悲痛不已。但狼狽的處境和惡劣的環境並沒有讓他頹廢沉淪。那時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位曾經縱橫京師的大才子,默默無聞地在田間勞作。
生活上的艱辛暫且不論,心理上的落差也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意志了。被政敵打壓,被朋友陷害,連吃個飯都差點付不起錢......生活中有太多的委屈不足為外人道,但是他總能自得其樂。
晚年被流放到「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南海,幾乎沒人相信他能生還。然而65歲的東坡老人不僅活著渡海而歸,還創作了大量的詩文著作,連蘇軾自己也頗為得意地說道:「問翁大庚嶺上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人間的是是非非,生活的萬般委屈,被他一股腦地活成了機緣。人生暮年,有人曾向蘇軾請教長壽良方,他笑而不語,提筆寫下四句話:
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
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世間的是是非非,都是俗世的見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為是非所累。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的序言中寫道: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