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東坡肉的故事,此事還得從東坡先生說起,都說讀過《蘇東坡傳》和他的詩詞散文,就不難知道這位聞名於世的大文豪不管身處何地,也不管何種境遇,他總是以一份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面對日常,認真細緻地對待一飯一蔬、一飲一食。
宋神宗元豐三年,四十四歲的蘇東坡在新舊黨爭中失利,被貶謫黃州。從此以後,他與妻兒過上男耕女織、歸園田居的農人生活。
黃州僻漏多雨、氣象昏昏的自然環境,包括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未能阻擋蘇東坡對於生活本身的熱情。他帶領家人開墾東坡,種植大麥,搭建雪堂,修築水壩,開挖魚塘……正如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所言:蘇東坡最可愛之時,莫過於自食其力謀生活的時候。
農忙之餘,蘇東坡喜歡鑽研美食。東坡肉就是一道拿手好菜,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豬肉頌》他說,黃州豬肉實在好,價格又很低,有錢的人不願吃,沒錢的人又不會做,我呢,早上起來吃上它兩碗,既果腹又美味。具體做法是這樣的:鍋子洗乾淨,放入少許水,燃上木柴,用虛火慢慢煨燉,不能急,不用趕時間,火候足了,味道自然就美。
去年秋天我與妻子去往杭州度蜜月,在西湖邊一家餐館品嘗了一盅東坡肉。其實,肉也不過還是那種味兒,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樣,真正品嘗的並非豬肉,而是一份情懷,一種與蘇東坡有關、與唐詩宋詞有關的味道 。
好羨慕東坡先生能夠苦中作樂,安享人生!骨子裡樂天知命的精神,川人的樂觀向上古來有之。在眾多詩人文豪中,蘇東坡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沒有李白的仙逸、沒有杜甫的沉鬱,但卻是最真實的。不管環境多艱苦,他總能找到新的樂趣,或躬耕於東坡,或泛舟於湖上為歌伎作詞,或無意中烹製新美食,這就是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
之前看過《東坡傳》給我的感悟是他之所以樂天派,還是因為精神在主導物質,他是個精神富足的人。
說真的真正的東坡肉好難做的,花費時間太長,但是超級好吃。一看顏色就得是那種醬油沾過的但是又有點帶金黃的那種feel,有點水晶果凍的那種剔透的肥肉,表皮更是比烤乳豬那種色澤更多了一份鮮亮。夾起來,咬一口,艾瑪,雖然沒有汁水橫溢,但肉香滿溢,爽滑之中有點嚼勁……我這個不愛吃肥肉的人都超級喜歡吃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獨創菜品東坡肉,詩作更是千古流名,先生好豁達一個人最可愛的狀態就是自立更生討生活了。對現狀的不甘心,轉化為無畏無懼的小樂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翼:願不約而遇,願不言而喻,願有人總希望面帶笑顏,真心微笑。
其實生活就在我們家裡,就在廚房,準備好食材,走進去,去給最愛的人做一道好吃的東坡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