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

2020-12-14 CK365測控網

導讀講到人工智慧,我們首先要追本溯源,看一下人工智慧是怎麼起源的?「人工智慧」這一名詞的誕生並不是很久,由四位圖靈獎得主、資訊理論創始人和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於1956年在美國Dartmouth會議上,一起將人工智慧的名詞定義出來。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

講到人工智慧,我們首先要追本溯源,看一下人工智慧是怎麼起源的?「人工智慧」這一名詞的誕生並不是很久,由四位圖靈獎得主、資訊理論創始人和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於1956年在美國Dartmouth會議上,一起將人工智慧的名詞定義出來。

應該說人工智慧發展的這60年,起起伏伏,經歷了三次的浪潮。自從Dartmouth會議以後,人們陸續發明了第一款的感知神經網絡軟體和聊天軟體,證明了數學定理,那個時候大家都驚呼「人工智慧來了,再過十年機器要超越人類了」。不過,很快到了70年代後期,人們發現過去的理論和模型,只能解決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很快人工智慧進入了第一次的冬天。

隨著1982年Hopfield神經網絡和BT訓練算法的提出,大家發現人工智慧的春天又來了。80年代又興起一撥人工智慧的熱潮,包括語音識別、語音翻譯計劃,以及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計算機。不過,到了90年代後期,人們發現這種東西離我們的實際生活還很遙遠。大家都有印象IBM在90年代的時候提出了一款語音聽寫的軟體叫IBM Viavoice,在演示當中效果不錯,但是真正用的時候卻很難使用。因此,在2000年左右第二次人工智慧的浪潮又破滅了。接下來是第三次人工智慧的浪潮,隨著2006年Hinton提出的深度學習的技術,以及在圖像、語音識別以及其他領域內取得的一些成功。大家認為經過了兩次起伏,人工智慧開始進入了真正爆發的前夜。

工業人工智慧成功過的三大法寶

人工智慧在第三次最近十年浪潮中,工業界取得了一些進步的成果。首當其推深度神經網絡,其模型和算法和傳統的方法是有本質的不同,雖然它與我們人類的神經網絡相比,還有很多不足,但是確實在架構和描述方面有其強大之處;其次,大數據。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數據每天都是以指數級增加,通過手機和微信等,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把視覺、聽覺上的這些數據輕鬆地傳到網上,匯聚起來形成大數據;第三,漣漪效應。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軟體、各種設備接觸用戶的門檻極大地降低了。例如,當一款新的APP找到第一批用戶時,他們使用的行為和記錄就被後臺記錄下來了,開發者再對這種行為和記錄進行迭代的改進,當再把APP投向第二批用戶的時候,軟體行為已經比第一代提升了,這就是漣漪效應。隨著迭代的波浪越來越大的時候,軟體會變得更加好用、更加智能。

漣漪效應推動語音辨識與圖片識別發展

語音識別實用化得益於「漣漪效應」。訊飛的語音識別2010年推出的時候,坦白說它的識別率只有60%左右水平,剛開始大家都覺得很難用,但是有一批嘗鮮的用戶。隨著技術的迭代、更新,以及數據持續的迭代,如今訊飛語音識別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的水平,達到完全實用的狀態。圖片識別也同樣如此,在ImageNet圖像識別任務中,2012年的時候錯誤率高達26.2%,但是到2015年底已經降到了3.57%。基本上可以說這個技術使得我們只要通過一個攝像頭,就能將家中的各種物體很輕易地分辨出來。

除此以外,隨著這兩年的深度的學習的熱潮越來越大的時候,各行各業中各種應用都鋪面而來。最近最有影響力的當屬3月15日谷歌機器人AlphaGO四比一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AlphaGO也是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對局勢做了評估,並收藏了3000萬盤棋譜的特性,最後形成綜合方案。從而在圍棋這一規則相對比較固定的項目上,達到人類最頂尖的水平。回顧了這麼多人工智慧的進展和浪潮,回過頭想一下,我們所做的人工智慧還是從1到N這樣的事情,即「弱人工智慧」。

語音和語言為入口的認知革命

那什麼是「強人工智慧」?實際上,計算機什麼時候能夠自動從網際網路上無監督地汲取知識,進行學習甚至是思維,才可以稱為「強人工智慧」。如果我們想要做「強人工智慧」的突破,可以從哪些地方得到啟示?人類從200萬年前發展到如今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但實際上在此之前還有一次很關鍵的革命——認知革命。大約7萬年以前,有一種人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使得整個進化和迭代的周期加快,產生認知革命的原因就是7萬年以前的這些人突然會說話了,發明了語言。語言的廣泛使用,可以表達非常複雜的信息;有了語言以後就可以反饋社會的信息,可以組織和形成更有凝聚力,更大的團體;語言可以傳遞一些虛構的或者是抽象的概念,有了這樣的概念,大量的陌生人就可以進行合作、進行創新,這就是語言的重要性。

反過頭來,如果機器想要從「弱的人工智慧」變成「強的人工智慧」怎麼辦?我們也需要一場認知革命。因為大量的知識和技能都被記載在人類的語言、文字、知識庫、網絡和各種說明書中。人工智慧想要突破,實現更長度的進化,也需要認知革命,把這些知識學習起來。

突破人工智慧認知技能發展

如今業界基本上將人工智慧分成三個階段: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計算智能就是計算機與人類比存儲、比記憶,在此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人類了。不過,在感知層面,計算機在語音識別、圖象識別的方面,讓計算機真正能理解、會思考、進行自我學習,還是很欠缺的。科大訊飛在2014年8月20日,發布了訊飛超腦的計劃,現在從要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語音不僅通過傳感器和算法來感知世界,而且我們要能真正理解用戶的一些需求、行為和語言,再進行認知。認知智能其實不簡簡單單做一些基礎性工作,發現人在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感知和認知是組合在一起的。當我們耳朵去聽一些話的時候,除了聽腦海中在運算,理解話中的意思,同時我們的認知技能也在發展,反過來又能推動像語音識別基礎任務的進步提升。

IT產業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經歷了五次浪潮,我們已經進入了萬物互聯的時代,在無屏、移動、遠場狀態下,以語音為主,鍵盤、觸摸等為輔的人機互動時代正在到來。為此,科大訊飛在2015年12月21日正式發布了AIUI的人機互動界面,來定義了這樣的一個萬物互聯時代的人機互動的標準。其目的是讓人和機器交互更加地自然和便捷。可以實現一鍵獲取,用形態豐富的麥克風陣列來進行試音,進行很輕鬆的SDK的計算開發,然後在雲端做深度的適配,做專署的貼心的服務,最終讓智能家居都能夠和人互動起來。

人工智慧一起來改變世界

基於這樣的技術,我們搭建了人工智慧開發平臺,可以看到我們的合作夥伴和服務量都有非常迅猛地增長。這次浪潮中人工智慧的到來比想像中要來得更快。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現在45%的活動可以當前技術實現自動化,不僅底薪工作甚至高薪工作中相當一部分的日常活動會被自動化。或許再過三五年,可能真的很多行業都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進行一次升級。日本軟銀公司總裁孫正義定義了復活方程式,即「生產性×勞動人口=競爭力」。眾所周知,中國經過30多年的計劃生育,勞動人口呈現下降的趨勢,那未來怎麼辦?如果保住競爭力,其實要讓更多的機器參與進來,來提高我們的生產總量。「未來的產業機器人將決定GDP的全球排名」這絕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的願景就是與大家一起,用人工智慧一起來改變世界,來提高我們的國家競爭力。

標籤:

 

  人工智慧[31]    神經網絡[4]    工業[3]

[整理編輯:CK365測控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CK365測控界」

免責聲明:凡註明來源CK365測控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非本網作品均來自網際網路,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智慧城市進入和發展三次浪潮的特點與趨勢分析
    打開APP 智慧城市進入和發展三次浪潮的特點與趨勢分析 電子發燒友網 發表於 2019-03-02 09:47:18 一、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第三次浪潮 2008-2012年,我國智慧城市經歷第一次浪潮,可稱為概念導入期。
  • 蔡自興:人工智慧產業化浪潮席捲全球
    此次專題論壇上,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蔡自興教授指出,以 「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為代表,阿爾法狗西洋棋人機大戰事件和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為主要技術的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浪潮已席捲全球,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 認知推理:人工智慧的下一個浪潮
    唐老師從人工智慧發展的歷史開始,深入分析人工智慧近十年的發展,闡述了人工智慧在感知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提到算法是這個感知時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內容,重點講解了 BERT、ALBERT、MoCo2 等取得快速進展的算法。最後說到下一波人工智慧浪潮的興起,就是實現具有推理、可解釋性、認知的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走進高校 浪潮AI大顯身手
    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人們對於人臉識別,機器學習,無人駕駛等技術也不再陌生。早在2017年,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由此人工智慧進校園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 CNCC 2016 | 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39張PPT帶你看懂人工智慧60年浪潮
    計算機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實現與人類智能水平相當甚至更高的智能—人工智慧。經過60年的研究,人工智慧經歷了起起伏伏,呈螺旋式發展態勢。近幾年由於深度學習的貢獻,人工智慧到達了一個新的頂峰。現在我們知道了人智力的三個方面,那麼人工智慧就需要在這三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 【觀察】浪潮為深度學習「謀篇布局」 加速人工智慧中國落地
    每一個行業都在向人工智慧靠攏。」 確實如此,人工智慧主要是讓機器完成人為設定的任務,可分為運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三個層面;而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新技術深刻影響著人工智慧發展,更成為了未來技術升級的新驅動力。
  • 完整解析AI人工智慧:3大浪潮+3大技術+3大應用
    一、AI的三次浪潮人工智慧AI發展史第一次AI浪潮第一次AI浪潮起於由於出現在網絡之前,因此又被稱為「古典人工智慧」。這時期出現的「符號主義」與「聯結主義」,分別是日後「專家系統」與「深度學習」的雛形。只不過,雖然當時的成果已能解開拼圖或簡單的遊戲,卻幾乎無法解決實用的問題。第二次AI浪潮第二次AI熱潮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出現在1980年代。
  • 中國對外傳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虎嗅網
    本文以1978年至2019年中國對外傳播事業40年的傳播史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中國對外傳播主體、傳播平臺、傳播政策變遷的特徵和全貌,並在此基礎上就中國對外傳播的歷史進行階段分期及相關傳播理念勾勒概括,嘗試為下一步中國對外傳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鑑。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外傳播政策、理論與實踐歷經了三次浪潮。
  • 人工智慧浪潮下的少兒編程,能否發展成下一個「新少兒英語」?
    (速途教育8月8日綜述 報導/彭盼盼)人工智慧浪潮下,隨著政策加持、巨頭入局、資本湧入,作為STEAM教育的分支,少兒編程熱從國外蔓延至國內。  創客們紛紛擼起了袖子,部分從業者甚至將少兒編程與600億規模、年增速達15%-20%的少兒英語對標。站上風口的少兒編程,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行業痛點?諸多痛點如何破局?
  • 「三次浪潮」後的咖啡行業能否迎來第四波浪潮?
    01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金子還是沙   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對應了咖啡行業發展歷史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雀巢推動下發生的咖啡速食化,憑藉著速溶咖啡產品,和自主研發的咖啡膠囊機專利,雀巢將咖啡從一個質量不穩定的農產品,推進發展到了一個標準化的商業產品,依靠其速溶產品的便利快捷,雀巢輕鬆佔領了巨大的市場份額一時風華無兩。
  • 人工智慧浪潮下的少兒編程,能否發展成為下一個「新少兒英語」?
    (速途教育8月8日綜述 報導/彭盼盼)人工智慧浪潮下,隨著政策加持、巨頭入局、資本湧入,作為STEAM教育的分支,少兒編程熱從國外蔓延至國內。  創客們紛紛擼起了袖子,部分從業者甚至將少兒編程與600億規模、年增速達15%-20%的少兒英語對標。站上風口的少兒編程,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行業痛點?諸多痛點如何破局?
  • 人工智慧的歷程、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本報告將全方位剖析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到底是什麼。 01 人工智慧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 1. 人工智慧學科的起源 "智能+"成為人工智慧應用的創新範式 "智能+X"應用範式日趨成熟,AI向各行各業快速滲透融合進而重塑整個社會發展,這是人工智慧驅動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最主要表現方式。
  • 人工智慧正從AI產業化向產業AI化發展 發展之前亟需解決生態問題
    在世界人工智慧融合發展大會上,王恩東院士再次提出人工智慧正從AI產業化向產業AI化發展。 聚集左手、右手夥伴,把左手夥伴AI的價值和能力,把右手夥伴對行業的理解和交互的能力,以及浪潮平臺的能力進行非常好的協作,是浪潮當下正在踐行的工作」浪潮AI首席架構師張清在世界人工智慧融合發展大會接受賽迪網等眾多媒體採訪,格外強調AI的生態問題。 產業AI化最大的特點在於深入行業應用。
  • 從實用功能到生活態度:三次咖啡浪潮中的店與人
    這背後不僅僅是人的成長,也是咖啡潮流隨時代發展和消費行為變化的一次次更迭。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咖啡浪潮將速溶和罐裝咖啡推上了寶座,咖啡這種口味特殊的飲品藉此大量普及,走入千家萬戶,這一浪潮從19世紀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末。
  • 人工智慧創新規避三個偏差
    人工智慧概念早在1956年就已經出現,發展至今已是第三次浪潮。下一步,人工智慧創新應注意規避偏差、走出誤區:    第一,規避高大上偏差,走出只限於科學家、工程師、大公司「玩」的誤區。人工智慧的創新發展,建立在科學家發明、工程師設計、消費者應用的有機融合基礎上。
  • 從速溶、連鎖到生活方式:日本所經歷的三次咖啡浪潮
    全球範圍內的三次咖啡浪潮就全球範圍而言,咖啡發展的三次浪潮與人們的消費行為變化息息相關。第一次咖啡浪潮從 19世紀延續到上世紀末,人們犧牲咖啡的口味與質量,換取了咖啡產品的大量普及,速溶咖啡、罐裝咖啡都是這一期間的產物。
  • 你可能不知道 深度學習的起源竟然比決策樹的提出早了36年
    深度學習在打星際爭霸II和DOTA2深度學習在各個領域都表現出了超凡的能力和優越的性能,讓人類有史以來最為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慧實現的可能性。世界各國都出臺了支持人工智慧的長遠發展計劃,大有「從娃娃抓起」的架勢,深度學習作為實現人工智慧的途徑之一,自然備受官方、社會和學術界的矚目。深度學習公認的起源時間是20世紀40年代,在20世紀50年代就完成了第一個人工神經網絡實驗。如果以普遍認可的McCulloch-Pitts模型作為開始的標誌,深度學習確切的起源時間是1943年,比決策樹的提出整整早了36年。
  • 清華五道口學生觀點 | 2018級 淺談全球化第四次浪潮
    淺談全球化第四次浪潮本文結合課堂所學,從全球化是發展必然趨勢出發,以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為落腳點,闡述了全球化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以及發展展望。本文闡釋了全球化4.0的核心,並分析比較了與前三次全球化進程的相通點和差異,並從全球化4.0發展模式與現存國際秩序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目前出現的不均衡狀態,並對未來發展進行了推演。本文對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結合政治經濟學理論及現實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
  •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三要素
    打開APP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三要素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2-18 09:40:39   算法、算力和數據,是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三個要素。
  •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64歲RODNEY BROOKS談人工智慧起源與發展
    我們距離通用人工智慧還有多遠?這是一個很多人都在試圖回答的問題。然而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真正從業者來說,我們面前的道路還很長。Rethink Robotics 創始人,前 MIT CSAIL 主任 Rodney Brooks 近日撰文對人工智慧的起源和發展進行了簡要介紹,並對 AI 的未來進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