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融可用於服務客戶、風險防控和監督,更加地個性化與智能化;智能家居通過收集、分析用戶行為數據為住戶提供個性化的安全、節能、便捷生活服務;智能醫療能夠輔助診療、疾病預測、醫療影像輔助診斷、 藥物開發,為患者診斷和治療提供評估方法和精準診療決策……
如今,人工智慧科技早已遍布我們周圍,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新一代人工智慧,則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10月14日,為期兩天、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的「『走進中信』系列活動之人工智慧與產業融合」專題論壇圓滿結束。此次專題論壇上,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蔡自興教授指出,以 「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為代表,阿爾法狗西洋棋人機大戰事件和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為主要技術的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浪潮已席捲全球,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歷史
「兩起兩落」
所謂人工智慧,是一種通過機器或計算機而人工創造的智能,使機器具備智能行為的一種能力。又可叫做機器智能或計算機智能。
「人工智慧已發展60多年,歷經兩起兩落;2013年起,迎來第三次高潮。」蔡自興介紹說,第一次為知識工程產業化,開始於上世紀70—80年代,其以費根鮑姆為代表的基於規則的專家系統開發與應用獲得成功,為工礦數據分析、醫療診斷、計算機設計、商業與科學等領域應用提供得力工具。其結果不僅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使人工智慧度過難關,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則是模糊邏輯產業化,為工業生產過程和家電控制等提供新的有效決策、控制與管理手段。儘管出現了人工智慧新技術,模糊邏輯至今仍然得到廣泛應用。第三次是智慧機器人產業化,隨著工業機器人的飽和及其技術局限性,智能化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獲得全面開發與廣泛應用,形成智慧機器人產業熱潮。第四次就是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最近幾年興起,以工業4.0、中國製造2015、阿爾法狗等為標誌。
蔡自興認為,新時代的人工智慧產業化不同以往,這次的產業化是大範圍的,大動作的,涉及領域極其廣泛,人工智慧科技早已遍布我們的生活。
產業
優先領域
目前,人工智慧產業化五花八門。那麼,新時代的人工智慧產業化與以往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在此次專題論壇的主旨演講中,蔡自興從產業化基礎形成、投融資環境、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全產業鏈布局,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的特點。同時,還列舉了諸多行業,並對其中的八個行業進行了重點分析。
蔡自興認為,正是這些特點才能夠保證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起點高、規模大、質量優、平穩快速與全面發展。
以智慧醫療為例,它是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實現醫療過程信息化與智能化。
而智能製造,則是基於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於設計、 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蔡自興說,人工智慧為智能製造提供三個方面的重要保障:一是智能技術,包括自動識別設備、人機互動系統、工業機器人和數控工具機等具體設備。二是智能工廠,包括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理以及集成優化等具體內容。三是智能服務,包括大規模個性化定製、遠程運維以及預測性維護等具體服務模式。
此外,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人工智慧產業化,蔡自興推薦了一部科幻長篇小說《探秘機器人王國》,該書籍介紹了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發展
「三步走」
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必將為經濟和社會進步以及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歷史性貢獻。
「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將為實體經濟帶來1000多億元的增長。」蔡自興表示,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使零售、交通、醫療、製造、金融等產業提效降費、轉型升級。人工智慧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加速培育產業新動能,開拓實體經濟新增長點,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中信集團在2016年對外發布「互利網+轉型」戰略時,就宣布要建設提供平臺服務和數據服務的中信產業雲網,培育共創共建、共生共贏的多樣產業生態圈,助力中國產業化能力的提升和經濟轉型升級。目前,中信集團已實現了為成員企業、員工、合作夥伴賦能,中信產業雲匯聚的先進的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像水和電一樣地即時輸送。
搭好了雲平臺,下一步就是建生態,未來三年中信集團將圍繞美好生活、先進智造、智慧金融、健康生命和精準農業5個生態進行重點建設。中信集團正在制定數字中信2020規劃,「整個中信集團能夠轉型成平臺化、數位化驅動的集團型企業」,中信集團信息技術管理部總經理張波表示。在人工智慧的浪潮裡,中信集團作為一家大型央企已先知先覺,並循序漸進地踐行人工智慧。
根據我國人工智慧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核心產業1500億,拉動1萬億。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核心產業1萬億拉動10萬億。
當前,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日益進步,日趨成熟,提高了智能化層次。而人工智慧產業,正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發展。
同時,作為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升級的驅動力,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突破,特別是知識 、數據資、源、核心算法、運算能力的共同發展,使人工智慧如虎添翼,共同促進人工智慧湧現新浪潮。
「但是,人工智慧人才緊缺,尤其是高端人工智慧人才爭奪激烈。」蔡自興稱,我國已培養了大批各類人工智慧骨幹人才約100萬人,成為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的中堅力量。
目前,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多處於專用階段,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建設製造強國將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實現整體性突破。另一方面,傳統行業依靠人工智慧基礎技術並依託其行業數據資源實現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智能服務呈現線下和線上的無縫結合,並逐步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此外,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和人工智慧基本技術的進步,能夠保證實現包括人工智慧基礎產業、技術產業和應用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為全面實現國家人工智慧發展目標,建設人工智慧全國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