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自興:人工智慧產業化浪潮席捲全球

2020-12-15 騰訊網

智能金融可用於服務客戶、風險防控和監督,更加地個性化與智能化;智能家居通過收集、分析用戶行為數據為住戶提供個性化的安全、節能、便捷生活服務;智能醫療能夠輔助診療、疾病預測、醫療影像輔助診斷、 藥物開發,為患者診斷和治療提供評估方法和精準診療決策……

如今,人工智慧科技早已遍布我們周圍,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新一代人工智慧,則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10月14日,為期兩天、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的「『走進中信』系列活動之人工智慧與產業融合」專題論壇圓滿結束。此次專題論壇上,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蔡自興教授指出,以 「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為代表,阿爾法狗西洋棋人機大戰事件和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為主要技術的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浪潮已席捲全球,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歷史

「兩起兩落」

所謂人工智慧,是一種通過機器或計算機而人工創造的智能,使機器具備智能行為的一種能力。又可叫做機器智能或計算機智能。

「人工智慧已發展60多年,歷經兩起兩落;2013年起,迎來第三次高潮。」蔡自興介紹說,第一次為知識工程產業化,開始於上世紀70—80年代,其以費根鮑姆為代表的基於規則的專家系統開發與應用獲得成功,為工礦數據分析、醫療診斷、計算機設計、商業與科學等領域應用提供得力工具。其結果不僅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使人工智慧度過難關,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則是模糊邏輯產業化,為工業生產過程和家電控制等提供新的有效決策、控制與管理手段。儘管出現了人工智慧新技術,模糊邏輯至今仍然得到廣泛應用。第三次是智慧機器人產業化,隨著工業機器人的飽和及其技術局限性,智能化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獲得全面開發與廣泛應用,形成智慧機器人產業熱潮。第四次就是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最近幾年興起,以工業4.0、中國製造2015、阿爾法狗等為標誌。

蔡自興認為,新時代的人工智慧產業化不同以往,這次的產業化是大範圍的,大動作的,涉及領域極其廣泛,人工智慧科技早已遍布我們的生活。

產業

優先領域

目前,人工智慧產業化五花八門。那麼,新時代的人工智慧產業化與以往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在此次專題論壇的主旨演講中,蔡自興從產業化基礎形成、投融資環境、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全產業鏈布局,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的特點。同時,還列舉了諸多行業,並對其中的八個行業進行了重點分析。

蔡自興認為,正是這些特點才能夠保證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起點高、規模大、質量優、平穩快速與全面發展。

以智慧醫療為例,它是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實現醫療過程信息化與智能化。

而智能製造,則是基於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於設計、 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蔡自興說,人工智慧為智能製造提供三個方面的重要保障:一是智能技術,包括自動識別設備、人機互動系統、工業機器人和數控工具機等具體設備。二是智能工廠,包括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管理以及集成優化等具體內容。三是智能服務,包括大規模個性化定製、遠程運維以及預測性維護等具體服務模式。

此外,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人工智慧產業化,蔡自興推薦了一部科幻長篇小說《探秘機器人王國》,該書籍介紹了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發展

「三步走」

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必將為經濟和社會進步以及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歷史性貢獻。

「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將為實體經濟帶來1000多億元的增長。」蔡自興表示,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使零售、交通、醫療、製造、金融等產業提效降費、轉型升級。人工智慧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加速培育產業新動能,開拓實體經濟新增長點,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中信集團在2016年對外發布「互利網+轉型」戰略時,就宣布要建設提供平臺服務和數據服務的中信產業雲網,培育共創共建、共生共贏的多樣產業生態圈,助力中國產業化能力的提升和經濟轉型升級。目前,中信集團已實現了為成員企業、員工、合作夥伴賦能,中信產業雲匯聚的先進的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像水和電一樣地即時輸送。

搭好了雲平臺,下一步就是建生態,未來三年中信集團將圍繞美好生活、先進智造、智慧金融、健康生命和精準農業5個生態進行重點建設。中信集團正在制定數字中信2020規劃,「整個中信集團能夠轉型成平臺化、數位化驅動的集團型企業」,中信集團信息技術管理部總經理張波表示。在人工智慧的浪潮裡,中信集團作為一家大型央企已先知先覺,並循序漸進地踐行人工智慧。

根據我國人工智慧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核心產業1500億,拉動1萬億。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核心產業1萬億拉動10萬億。

當前,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日益進步,日趨成熟,提高了智能化層次。而人工智慧產業,正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發展。

同時,作為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升級的驅動力,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突破,特別是知識 、數據資、源、核心算法、運算能力的共同發展,使人工智慧如虎添翼,共同促進人工智慧湧現新浪潮。

「但是,人工智慧人才緊缺,尤其是高端人工智慧人才爭奪激烈。」蔡自興稱,我國已培養了大批各類人工智慧骨幹人才約100萬人,成為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的中堅力量。

目前,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多處於專用階段,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建設製造強國將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實現整體性突破。另一方面,傳統行業依靠人工智慧基礎技術並依託其行業數據資源實現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智能服務呈現線下和線上的無縫結合,並逐步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此外,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和人工智慧基本技術的進步,能夠保證實現包括人工智慧基礎產業、技術產業和應用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為全面實現國家人工智慧發展目標,建設人工智慧全國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IEEE Fellow 蔡自興教授:人工智慧產業化的戰略思考
    他介紹道,第一次人工智慧產業化是開始於上世紀70至80年代,以專家系統的成功為代表,同時也是AI被人們所接受的轉折點;第二次產業化是以模糊邏輯與模糊控制為代表;第三次產業化是以智慧機器人為代表。蔡自興教授認為,智慧機器人不等同於人工智慧,而是人工智慧中的一個重要領域,開始於上世界90年代,並持續至今。第四次便是起於最近幾年的新時代人工智慧產業化,以工業4.0、中國製造2015、阿爾法狗等為標誌。
  • 從「0」到「1」,父子兩代人的AI夢|蔡昱峰|人工智慧|蔡自興|自興|...
    蔡自興(右)曾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在國內外出版50多部涉及人工智慧的專著教材。故事主人公之一,是中國人工智慧最高獎「吳文俊科學技術成就獎」得主的蔡自興,他是中國第一批出國專攻人工智慧並把它介紹到中國來的學者之一,他被譽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第一人」。回顧結緣大半生的人工智慧,從與之共坐「冷板凳」,到幸逢AI盛世,耄耋之年依然奮鬥不止,蔡自興心底始終堅持一個理念,那就是:AI,要為人民服務。
  • IEEE Fellow蔡自興教授:以人為本 擁抱人工智慧時代
    中國人工智慧教育第一人為了更好地詮釋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及趨勢,我們特別邀請了多位頂級專家學者出席大會,並帶來專業的主題演講,分享對產業發展獨特的見解和認識。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嘉賓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建樹頗深的蔡自興教授。
  • 蔡自興校友榮獲第四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獎成就獎
    2014年第四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日前揭曉,西安交大校友、中南大學教授蔡自興榮獲2014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成就獎。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21項科研成果被授予2014年第四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包括成就獎1名,創新獎7名,進步獎13名。
  • IEEE Fellow蔡自興:以人為本 人工智慧新時代下的產學研一體化
    35年來,他專注於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領域,其學術成果頗豐,撰寫出版專業領域學術著作50多部,並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千餘篇,引用超萬次。  作為IEEE Fellow和國際導航與運動控制科學院院士,蔡自興也是世界級的人工智慧深度研究領軍者。
  • 中國人工智慧教育第一人蔡自興:帶你走進神秘的機器人國度
    他就是「中國人工智慧教育第一人」蔡自興。  (IEEE Fellow),第3-4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  我想做點事,為讀者提供求真務實的精神食糧  近期,蔡自興教授推出新作《探秘機器人王國》,此書由機器人界的泰鬥蔡鶴皋院士作序,並獲得了眾多業界人士的好評。  蔡自興教授長期從事機器人學和人工智慧的研究和教學,深知培養機器人學和人工智慧人才的重要性。
  • 「蔡自興著作展」在中南大學開幕
    本報10月17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黃亞 周科際)今天,為紀念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蔡自興教授從事高等教育50周年而舉辦的「蔡自興著作展」在中南大學開幕。蔡自興圖書館揭牌和新書《智能王國》、《樸實文字》首發式同時舉行。
  • AI產業化浪潮站穩主航道 劉軍解析為何晶片不等於AI計算力
    在第三次人工智慧爆發的上升曲線中,浪潮是人工智慧的B面,處於A面的領先人工智慧公司大秀炫目的操作,背後的浪潮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2018年浪潮伺服器全球前三,中國第一,浪潮伺服器中國市場份額超過30%,浪潮AI伺服器市佔率超過50%,網際網路行業市佔率超過47%,浪潮海外業務同比增長3.5倍,為6家全球TOP10網際網路企業提供IT基礎設施。
  • 《光明日報》刊載蔡自興直播報告:人工智慧助新基建數位化轉型
    3月22日,IEEE終身院士、國際導航與運動控制科學院院士、紐約科學院院士、聯合國專家、中國人工智慧學第三、四屆副理事長、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蔡自興教授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技術大講堂」上直播了「人工智慧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報告。
  • 計算力就是生產力 淺析浪潮智算中心的多維價值
    2020年一場史無前例的數位化社會實踐席捲各行各業,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無接觸」「全線上」效應凸顯了數位化技術的價值。在這背後,數字經濟早已成為國家經濟增長核心關鍵力量。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36.2%,對GDP增長貢獻率67.7%。
  • 機構: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溫競華)國際數據公司(IDC)與浪潮集團日前聯合發布的《2020-2021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在全球人工智慧市場的佔比將達到15.6%,成為全球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 未來有你||2019自興人工智慧學院開學季
    自興人工智慧學院是一家秉承「自主創新,興教強國」辦學理念、響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號召、專業培養人工智慧人才的「黃埔軍校」。科學的教學體系自興教育是全球第一所人工智慧算法工程師實訓基地。它擁有以首席科學家蔡自興教授30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基礎、以優秀師資團隊的經典課程為支柱打造出的科學課程體系。並且自興教育在專科教學方面的課程方向十分明確,每個方向都會從初、高等數學,程式語言等基礎開始學習,最後通過實訓課程讓學生實操人工智慧技術。專業的師資除了科學的教學體系,自興教育還有強大的師資團隊。
  • AI產業化進入深水區,算力瓶頸如何破?
    2020年AI產業化破局,2021年進入深水區 AI產業化有不同說法,但不論是AI產業化、AI to B、產業網際網路還是智能網際網路,在疫情前均已成為行業共識,2018年就已被一些人認為是AI產業化元年,2019年是AI產業化發展年,2020年則是AI產業化的破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世界智能化的進程。
  • 人工智慧的起源與三次發展浪潮
    因此,在2000年左右第二次人工智慧的浪潮又破滅了。接下來是第三次人工智慧的浪潮,隨著2006年Hinton提出的深度學習的技術,以及在圖像、語音識別以及其他領域內取得的一些成功。大家認為經過了兩次起伏,人工智慧開始進入了真正爆發的前夜。
  • 浪潮(全球)數字科技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周恆:探索「優勢共建、強強...
    本期為浪潮(全球)數字科技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周恆的署名文章。近日,《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由教育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為軟體學院教學發展指明了方向。如果說數據是數字經濟的「石油」,資料庫則是數字經濟的「內燃機」。資料庫作為關鍵基礎軟體,對可用性、性能、安全性等都有極高的要求,被稱為軟體皇冠上的明珠。
  • AI產業化與產業AI化,知否算力有多重要?
    IDC近日與浪潮聯合發布了《2020-2021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預測稱,中國AI市場規模在2020年達到63億美元,同比增長37%,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AI區域市場,預計中國AI市場規模在接下來五年將保持30%以上的高平均增長率,到2024年會翻近三倍到172億美元。
  • 院士專家熱議人工智慧發展新機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在疫情監測分析、人員物資管控、醫療救治、藥品研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疫情防控中表現優異的人工智慧技術,能否為疫後全球經濟復甦開出科技良方?
  • 浪潮擁有全球領先的AI伺服器陣列
    浪潮擁有全球領先的AI伺服器陣列 2020年07月10日 14:1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今日,由全球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NeurIPS舉辦的自動深度學習AutoDL 2019-2020總決賽公布最終成績,浪潮賽隊以出色成績位列全球第三。
  • 人工智慧走進高校 浪潮AI大顯身手
    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人們對於人臉識別,機器學習,無人駕駛等技術也不再陌生。早在2017年,國務院出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由此人工智慧進校園已上升為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