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在疫情監測分析、人員物資管控、醫療救治、藥品研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疫情防控中表現優異的人工智慧技術,能否為疫後全球經濟復甦開出科技良方?
在今天舉行的第二期前沿科技論壇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在內的院士專家對此進行了研討。在李國傑看來,疫情期間表現較好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例如無接觸自動測體溫,疫情追蹤、摸底排查中計算機與居民的自動問答等,大多是過去有較多數據積累的應用場景,而對傳播擴散途徑檢測、病毒源頭的追溯等,由於缺少足夠多的已標註的數據,效果就差一些。
李國傑對人工智慧發展今後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要高度重視「軟基建」,大力構建共享的人工智慧訓練平臺、基礎數據平臺和軟硬工具鏈;二是要區分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和智能應用兩種不同的目標與任務,在應用和產業發展中要強調技術融合和解決實際問題。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終身會士蔡自興認為,人工智慧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創建智能經濟新形態等方面潛力巨大,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科技端領域具有重大促進,還會為很多領域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
「『新基建』提速為推動人工智慧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人工智慧新型基礎設施,為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蔡自興說。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山世光認為,AI時代的基礎設施包括硬體、軟體、智件三個層面,但現有AI方法論不足以支撐AI能力繼續升級。當前AI應用研究方面,中國和美歐差距不大,但是AI基礎研究、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不容小覷。
「除了基礎算法長期的投入之外,我認為應該加強基礎智件體系的研究,過去在硬體方面有計算中心、數據中心,未來還需要建立AI算法中心、知識中心,甚至建立國家級的知識中心。」山世光說。
此次論壇以「人工智慧:科技與經濟融合新引擎」為主題,以線上研討形式,由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騰訊科協、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聯合中國科學報社共同舉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