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熱議人工智慧發展新機遇

2020-12-15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在疫情監測分析、人員物資管控、醫療救治、藥品研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疫情防控中表現優異的人工智慧技術,能否為疫後全球經濟復甦開出科技良方?

在今天舉行的第二期前沿科技論壇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在內的院士專家對此進行了研討。在李國傑看來,疫情期間表現較好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例如無接觸自動測體溫,疫情追蹤、摸底排查中計算機與居民的自動問答等,大多是過去有較多數據積累的應用場景,而對傳播擴散途徑檢測、病毒源頭的追溯等,由於缺少足夠多的已標註的數據,效果就差一些。

李國傑對人工智慧發展今後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要高度重視「軟基建」,大力構建共享的人工智慧訓練平臺、基礎數據平臺和軟硬工具鏈;二是要區分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和智能應用兩種不同的目標與任務,在應用和產業發展中要強調技術融合和解決實際問題。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終身會士蔡自興認為,人工智慧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創建智能經濟新形態等方面潛力巨大,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科技端領域具有重大促進,還會為很多領域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

「『新基建』提速為推動人工智慧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人工智慧新型基礎設施,為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蔡自興說。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山世光認為,AI時代的基礎設施包括硬體、軟體、智件三個層面,但現有AI方法論不足以支撐AI能力繼續升級。當前AI應用研究方面,中國和美歐差距不大,但是AI基礎研究、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不容小覷。

「除了基礎算法長期的投入之外,我認為應該加強基礎智件體系的研究,過去在硬體方面有計算中心、數據中心,未來還需要建立AI算法中心、知識中心,甚至建立國家級的知識中心。」山世光說。

此次論壇以「人工智慧:科技與經濟融合新引擎」為主題,以線上研討形式,由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騰訊科協、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聯合中國科學報社共同舉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專家熱議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趨勢
    論壇圍繞「邁向雲-邊-端融合的機器人4.0時代」以及「從感知到認知-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化」等主題,與會專家紛紛發表前瞻之見、經驗之談。主辦方供圖  北京國際設計周創始人、學術顧問,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會長陳冬亮首先向論壇活動表示認可和支持,提出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期許與祝願。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工出席會議。
  • 專家:抓住「新基建」提速機遇推動人工智慧賦能實體經濟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科學報社、騰訊科協、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聯合舉辦,主題為「人工智慧:科技與經濟融合新引擎」。IEEE終身院士蔡自興從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及其地位、人工智慧新基建是強國工程、人工智慧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和中美人工智慧的合作與競爭等四方面,介紹了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策略。
  • 譚鐵牛院士:人工智慧,天使還是魔鬼?
    人工智慧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這是一個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1956年,約翰·麥肯錫等十位來自於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舉辦了為期兩月的暑期學術研討會,會上提出了人工智慧的概念,標誌著人工智慧學科的誕生。人工智慧近60年的發展,大概經歷了六個階段。當時預測,到上個世紀末機器人可能達到人的水平,但這個預測不太實際。後來考慮讓人工智慧更加有活力,還是應該與應用相結合。
  •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人工智慧將成為中國發展新紅利
    身兼本次大會主持人的張建偉院士從機器人和信息物理系統應用的角度出發,介紹了人工智慧的應用及未來發展方向。張建偉院士發表《人工智慧創造未來產業價值之路》主題演講人工智慧將成為新紅利當下我國的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正在消退;而人工智慧日漸成為社會變革的巨大驅動力,將會驅動新的時代紅利,人工智慧也由此成為了國家戰略和市場投資的關注重點。
  • 王耀南院士:人工智慧為教育變革提供新路徑
    人民網北京8月25日電(孫競)隨著網際網路、5G、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組合創新,人類教育邁進「智能時代」的重要當口。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20日至22日舉行,湖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分享了智慧機器人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應用情況和未來趨勢,並就「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遠程採訪。
  • 譚鐵牛院士談《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發布+一圖讀懂規劃
    7月22日,由人工智慧學會、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主辦,CSDN、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承辦的第三屆中國人工智慧大會(CCAI 2017)在杭州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出席大會並致辭。在致辭中他談到了對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這一「歷史性時刻」的自身體會。
  • 強化擔當作為 深蘭科技為人工智慧行業新一輪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Sqf中文科技資訊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新技術和新產業的每一次爆發式突破與指數級增長都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革和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重塑。成功抓住並激發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尤其是成功把握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重大契機,搶佔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全球話語權,對推動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吳澄院士:人工智慧新高潮下的智能製造
    而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十年文革期間,經濟發展幾乎停滯,遠遠落後於一些較為發達的國家;文革時期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是十分落後。改革開放初期,新中國迎來了發展經濟的新時期。1987年,我國開始籌建國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實驗室。吳澄因專業背景相符,被任命為國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實驗工程的負責人。
  • 「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即將開幕,新晉 ACM Fellow 謝源...
    為推動人工智慧的行業變革與技術創新,促進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與落地,由鵬城實驗室、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即將於 2019 年 12 月 20 日在深圳開幕。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未來教育?四位院士共繪新藍圖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孫競 瀋陽)隨著網際網路、5G、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組合創新,人類教育邁進「智能時代」的重要當口。探索智能技術如何助力教育公平與人的個性化成長,既是科技界和教育界肩負的時代使命,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開幕,概覽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最新...
    「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現場2018 年 12 月 17 日,由鵬城實驗室、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舉辦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在深圳隆重開幕。本次論壇將持續兩天,由 17 日的主論壇和 18 日的醫療專題論壇組成。
  • 賽為智能林必毅:人工智慧迎來新基建機遇 產業發展的春天已到來
    面對疫情引發國民經濟壓力增加和「新基建」機遇的雙重背景下,賽為智能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林必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分析指出,在短期擔憂情緒的幹擾下,市場迫切需要注入強心劑。「『新基建』兼具科技與基建的屬性,是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活力因素。『新基建』七大領域涉及面較廣,市場蛋糕很大,對人工智慧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 【院士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人工智慧模型和算法的七大發展...
    【院士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人工智慧模型和算法的七大發展趨勢 2020-10-21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牢牢把握人工智慧發展重大歷史機遇
    人工智慧在我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產業機遇。主題為「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的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月底在重慶落下帷幕。這屆智博會以「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為主題,聚焦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發展,集中發布了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展示了智能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 專家、企業共話人工智慧,助力嵐山高質量發展!
    12月19日,第三屆山東省人工智慧大會暨日照鋼鐵產業智能製造大會在日照召開。期間,舉行專家學者交流座談會。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鍾義信;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院院士韓力群等專家學者出席會議,與我區參會企業代表進行深入交流。副區長馮展寧主持。座談會上,馮展寧詳細介紹了嵐山區的基本情況,與專家學者就人工智慧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探討。參會企業代表依次就企業發展現狀、人工智慧應用情況進行了發言。
  • 2020年人工智慧創新應用發展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行
    以「蓄勢AI技術新動能,深耕行業應用新場景」為主題,匯聚了來自政界、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媒體界的專家學者和代表共200餘人參加大會,聚合多方資源,分享創新理念,為企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展示平臺和交流平臺。
  • 潘雲鶴院士: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2.0的五大端倪與五大方向
    中國工程院士潘雲鶴在大會主論壇做了題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的主題演講。很多人工智慧專家已經不再認為,機器的智能將和人的智能一樣,而是有差別。因此就要考慮如何把人的智能和機器的智能融合起來,成為一個更更大的智能體,並且通過網絡,把群體的智能結合起來。所有這些改變加上人工智慧內部變化研究的因素,都推動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走向一個2.0的新時代,出現五大端倪。第一,大數據的深度學習和自我演化已經出現。
  • 中科院院士:全球人工智慧算法論文40%為中國人所寫
    由於人工智慧應用的廣泛性,以及誘人的前景,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最先進的美國、歐洲,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墨西哥,以及非洲國家都在制定國家級的人工智慧發展戰略。毛院士透露,美國、中國是世界上兩個人工智慧發展最熱的國家,同時,也是對人工智慧投入最多,人工智慧技術最先進的兩個國家之一。
  • 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闡述「人工智慧前沿、競爭與機遇」
    勉勵同濟青年學子要自覺肩負起大國競爭的歷史重任,瞄準人工智慧發展前沿,勤奮學習、刻苦攻堅,為推動我國人工智慧發展貢獻力量。10月20日,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杰以《人工智慧前沿、競爭與機遇》為題,闡述了人工智慧的前沿動態、未來發展趨勢,介紹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 院士:新一代人工智慧須變革研究範式
    12月5日,在2020(第三屆)中國信息通信大會開幕式暨院士主題報告會上,多名專家學者圍繞下一代網際網路體系結構、人工智慧、新基建、數字經濟等主題展開討論,分享自己對於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思考和建議。「智能化是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必然,人類社會從信息化向智能化發展,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科技競爭制高點。」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志明重點探討了人工智慧技術與發展的話題。鄭志明表示,現在人工智慧用得最多的還是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領域,「再擴大到其他的工業領域、產業領域或是社會領域,人工智慧就必須要從核心技術上做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