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近幾年來,全世界關於人工智慧算法的論文大概有40%是中國人寫的,可見中國人對算法研究的重視。」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近日在杭州市舉行的浙江國際健康產業高峰論壇暨智慧健康大會上,介紹人工智慧研究的相關情況時說。
人工智慧至今有60餘年的歷史,最早是1956年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漢諾瓦鎮的達特茅斯會議上,幾個科學家探討用機器模擬人類智能等問題,並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的術語AI。毛軍發院士說,近兩年推動人工智慧成為熱門領域的一個重要事件是,2016年穀歌人工智慧AlphaGO下圍棋贏了人類,其特點是借鑑了深度學習的算法、大數據和先進的計算機。
由於人工智慧應用的廣泛性,以及誘人的前景,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最先進的美國、歐洲,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墨西哥,以及非洲國家都在制定國家級的人工智慧發展戰略。毛院士透露,美國、中國是世界上兩個人工智慧發展最熱的國家,同時,也是對人工智慧投入最多,人工智慧技術最先進的兩個國家之一。
據中國科學院這名院士分析,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條件相對較好,主要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有超級多的大數據,給人工智慧的研發提供了很好的大數據基礎條件;此外,計算能力和算力也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優勢。國內的超級計算機已經連續多次位居全球第一,雖然有時候被美國反超,都是「螺旋式」反超。
毛軍發院士在談到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的優勢過程中,也提醒國內需要修補的「短板」,清醒看到我國人工智慧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晶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體與接口等方面差距較大;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布局;人工智慧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適應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比如,近兩年來,中國人寫了世界上關於人工智慧算法論文的40%左右,遺憾的是算法論文數量比較多,世界上最頂尖的算法、核心的算法,以及目前在廣泛應用的算法沒有中國人發明的,都是以美國的科學家為主。
「當然,對人工智慧算法『短板』的修補需要一個過程。」毛軍發院士說,去年我國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這個規劃的內容非常豐富,其重要目標是在2030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毛院士建議,面對新形勢、新需求,我們必須主動求變應變,牢牢把握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緊扣發展、研判大勢、主動謀劃、把握方向、搶佔先機,引領世界人工智慧發展新潮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支撐國家安全,帶動國家競爭力整體躍升和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