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披露院士評選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2021-01-11 中國網

王宇澄曾是王正敏的學生與親密助手。學生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師徒最終反目。 (南方周末資料圖)

學生舉報導師,披露中科院院士申報前的籌備細節:一文多投,把已發表的專著拆分後再在自己擔任主編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湊足論文數量;託人尋找「院士推薦人」,並一一上門遊說。

中國頂級專家學術著作撰寫中的諸多細節也得以浮現:「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抄襲。數十幅都是我按照指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說明直接翻中文,沒有註明來源」。

王正敏的另一位學生用「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他始終認為,這只是利益糾葛下的鬧劇。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被舉報了,舉報者是他的學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遞交了舉報材料,內容涉及論文數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多個方面,並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規範的專著、論文獲得了院士頭銜。

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宇澄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書,是導師在單位最親密的夥伴。王正敏的傳呼機和個人郵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的身份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

學生公開舉報導師,而且舉報的對象是院士,這在學術界還是頭一回。近年來,院士評選、資質審查和院士德行規範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透過王宇澄對自己導師的舉報,可以管窺中科院院士申報工作的部分細節。

抄襲與注水

王正敏出版的《耳顯微外科》一書中絕大部分圖片來源於Ugo Fisch教授編著的兩本專著。

王宇澄提供給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裡,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也即王宇澄的「師爺」Ugo Fisch教授。

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出版於1989年。這本專著中,有一百多幅關於如何實施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Ugo Fisch教授的兩本專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術和鐙管切除術:技術手冊)》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Base(顱底顯微手術)》中的圖片相同。但《耳顯微外科》一書中,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裡,也未提及這兩本書。

南方周末記者翻閱3本書對比發現,王正敏出版的《耳顯微外科》一書中絕大部分圖片來源於Ugo Fisch教授編著的兩本專著。這些被標註為由Ugo Fisch教授和其他合作者手繪的圖案被直接拿來引用。從圖片的形態來看,僅存在線條粗細和角度等略微差別。

「從嚴格學術規範上講,大量引用國外的著作而未註明出處均屬於抄襲。」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耳顯微外科》,所涉及的問題不只是抄襲。2005年前後,王宇澄擔任王正敏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選院士「湊」論文數目的全過程。其做法之一,便是將《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

熊丙奇認為,像王正敏這樣把自己的專著拆分成多篇論文發表或者是把一般的文章當做研究性的論文來申報,這和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有關係,「評價體系不獨立,過分地追求數量和檔次這都是不科學的做法。」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辦,創刊於2001年,是一份雙月刊,自創刊起王正敏一直擔任該刊主編。

南方周末記者從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附件材料》中發現,截至2005年4月3日,王正敏申報院士前,共發表論文271篇。但其中有88篇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發表。這88篇「論文」中,除了14篇是從《耳顯微外科》一書摘取之外,還有40餘篇文章是作為非研究性文章發表在「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

在王正敏當選院士時提供的271篇論文中,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其中還有6篇文章屬於「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外兩處發表,在計算學術成果時,卻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對於院士申請而言,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饒恕的。」王宇澄說。而在8年前,正是在他的參與和幫助下,王正敏成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學生劉政(化名)用了「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舉報的是八幾年很老的書了,那個年代智慧財產權概念很淡漠,科學界出書都東抄一段西抄一段。改革開放後才有了大的變化」;「圈內的人都會覺得舉報內容挺可笑的,上面也查過,沒有實質性問題」。

劉政介紹,王正敏在圈內號稱「東方一隻耳」,申報院士的核心材料其實是在「人工耳蝸和內耳細胞損傷修復機制」、「顱底顯微外科」等方面。「大醫院40歲以上的資深耳科醫生都清楚,他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師生情」

「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

王宇澄與王正敏的師生情分開始於1999年。為了深造醫術,當時31歲的王宇澄離開了南京鼓樓醫院耳科大夫的職位,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王正敏是行業裡頂尖的專家,我慕名到了上海。」王宇澄說,那時候對導師只有崇敬,只想跟他好好學習技藝。

不過,身擔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科主任職務的導師忙於手術和會議,並不總能見得到。王宇澄的課業和論文實際上是由「二老板」—導師小組中另一名專家指導的。因為表現優秀,王宇澄從碩士生變更為碩博連讀,並獲得了留院的機會。

2003年,王宇澄被聘為王正敏的秘書,負責協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當時告訴我,希望我全力幫助他。」

在有王宇澄輔助工作後,2003年開始,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這本書出版於2005年院士增選之前。王宇澄參與了這本書的出爐過程,負責校對書中一些知識錯誤,並負責圖片編輯。王宇澄說:「那本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都是抄襲。數十幅圖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的說明就翻譯為中文,後來成書中並沒有註明這些圖片的來源。」

除了幫導師出版專著,王宇澄當時最緊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導師王正敏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敏從1999年開始就已經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申報了三次院士都沒當選。工程院院士重實踐,王正敏申請工程院院士順理成章,這次卻改弦更張,申請重視理論方面的科學院院士。

在原來資料上,王宇澄需要將王正敏新增加的專著、論文和科技獎項添加上去,並掃描裝幀成冊。「他原來有一百多篇論文,第二年提交材料時就有271篇了。」材料準備曠日持久,不過王正敏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誇獎他裝訂精美。

資料準備工作進行的同時,王正敏也開始帶著王宇澄拜訪院士,爭取推薦。「第一次他和院士們交談,我只是跟過去,後來就我自己去。」王宇澄說,自己的任務不僅是溝通關係,還會帶上能夠體現王正敏學術成果的書籍畫冊,言簡意賅給院士們介紹,說明這些成果的重大意義。

「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王宇澄說,後來推薦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5位醫學學部院士,還有另外2位其他學部的院士。原本,推薦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過世了,推薦人不足,王宇澄有親屬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就幫助聯繫了兩名院士推薦人。

2005年12月,經過一段焦急的等待,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王正敏順利當選,成為了醫院唯一一位院士,王宇澄也發自內心為導師感到開心。「他是神一樣的人物,我當時根本不會懷疑他的著作有問題。」王宇澄說,直到後來他才發現,當時院士申報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論文,甚至是抄襲。

「我幫他申請上了院士,他卻拋棄了我。」王宇澄稱,王正敏在當選院士後對自己多方為難,導致他在醫院難以立足,這是他憤而舉報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學生舉報老師抄襲「師爺」 自稱上了院士被拋棄
    閩南網11月15日訊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近日被舉報,舉報者是他的學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本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遞交了舉報材料,內容涉及論文數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多個方面,並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規範的專著、論文獲得了院士頭銜。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很快,中科院學部主席團作出解釋:兩人在評選之前就已經申請恢復中國國籍,但是中間的處理需要些時間。經過商議,確認兩人具有中國國籍。也許,真正的原因在於兩人的性格與處事上。美國科學院把科學成就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能夠被美國科學院評上院士,足以證明兩人科研成就的含金量。這樣的兩個人在中國沒有被評上院士,並且沒有原則上的問題,那麼是不是中國科學院的水平超過美國了,所以認為兩人的成就不夠呢?這顯然是難以斷定的。因此,不管是從國家原則上,還是個人成就上,兩人都沒有問題,最後卻落選了。
  • 「搞好科研不如搞好人際關係」,北大教授稱:不再參加院士評選
    著名媒體人李泓冰評饒毅:饒毅放棄美國國籍歸國,其象徵意義堪比當年錢學森的回歸。回國之後,饒毅也是如此,該說的沒少說我曾親眼看到,幾位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北大著名學者施一公2011年,中科院公布院士初選名單,海歸學者饒毅出局。饒毅隨即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並暗示院士增選「對有海外做教授經歷的是全面打壓」。果然,在此之後,饒毅一直都未參加院士評選,似乎是對評選內幕失望了。
  • 許洋:保研中科院院士門下是怎樣的奮鬥體驗
    學生幹部——回首一望 都是情懷    大學期間,許洋曾擔任班長、信息團總支學生會副主席、校學生會雙福辦公室主任、校學生科協主席等學生團體主要幹部。可以說,學生幹部經歷是他大學生活裡很重要的一部分。    談到在大學裡面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為人處事,與人交流的能力。
  • 搞好科研不如搞好人際關係」,北大教授稱:不再參加院士評選
    著名媒體人李泓冰評饒毅:饒毅放棄美國國籍歸國,其象徵意義堪比當年錢學森的回歸。饒毅的實力在科學界是有目共睹的,曾被評為:十大影響力科教人物不然也不會一回國就能擔任北大的學院院長。2011年,中科院公布院士初選名單,海歸學者饒毅出局。饒毅隨即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並暗示院士增選「對有海外做教授經歷的是全面打壓」。果然,在此之後,饒毅一直都未參加院士評選,似乎是對評選內幕失望了。
  • 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季專訪 許洋:保研中科院院士門下是怎樣的奮鬥體驗
    (原標題: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季專訪 許洋:保研中科院院士門下是怎樣的奮鬥體驗)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這篇博文的緣起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代表委員中的部分中科院院士,探究2011年院士評選中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落選的真正原因。當時,在採訪饒毅時,他先是提出沒什麼好說的,然後說:「除非有人有說法,我可以回復。」
  • 中科院院士滕錦光履新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滕錦光香港理工大學官網7月1日發布新聞稿披露:該校新任校長滕錦光教授履新。消息表示,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新任校長滕錦光教授7月1日履新。未來數月,滕校長將專注於與學生、教職員和校友建立聯繫,以及與校內外各主要持份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各界的關注,並分享他對理大未來發展的構思和計劃。滕校長7月1日向理大的教職員、學生及校友發出電郵。他表示:「對於獲委任為理大校長,我深感榮幸之餘,亦明白任重道遠,須不負眾人厚望。」他承諾竭盡所能履行大學的使命、實現大學的願景。
  • 「我心目中的好導師 」| 共和國同齡人張統一院士
    研究生導師,即是科研的領航者,也是人生的引路人。研途求知,最幸運的是學有良師,啟行明智。上海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導師」評選系列活動開展以來,選樹了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導師典型。接下來,我們將推出「我心目中的好導師」欄目,帶大家一同領略「寶藏」導師的育人風採。
  • ...中國 地球化學 院士 王夢恕 何祚庥 科技教育界 美國 中科院...
    我所知道的,有原配太太實在忍無可忍,不得已通過子女寫信給單位,但結果這些事實都被掩蓋,最後院士依然獲評,跟原配太太也就說再見了。還有許多從國外引進的人才當中存在不少陳世美,有了錢和地位,有的是人主動靠近。  事實上,生活作風問題本是私事,但在原本很保守的科技教育界,本應起到全社會的道德引導作用,出現這樣的事件實在很荒唐。我在美國這麼多年,幾乎從來沒有看到學術界出過這樣的醜聞。
  • 披露!寧波大學首位全職院士,到底什麼來頭?
    大家好,我是人物君,12月11日上午有一條消息刷爆了寧波人的朋友圈。在寧波大學真誠圖書館內,舉行了中科院院士趙玉芬聘任儀式暨新藥技術研究院揭牌儀式。自此,趙玉芬成為寧波大學首個全職引進的中科院院士,她將擔任寧波大學新藥技術研究院院長。
  • 袁隆平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對於一個科學家,在中國能夠拿到最高的榮譽應該是就當選中科院院士了吧。可是為什麼解決億萬人吃飯問題的他就屢次落選呢?其實這個和中科院的評選標準有關。在評選時雖然沒有明文表明需要什麼學歷,但在實際選人中,學歷的高低非常關鍵。而袁隆平那個時代基本上他的中專學歷就算不低了。可是相比起如今的博士、博士後當然差了很多。
  • 茶院士劉仲華獲評首屆「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8月30日下午,由湖南省教育廳、湖南日報社、湖南省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評選結果正式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仲華獲評首屆「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稱號。茶香沁朝暮,韶華育桃李。
  • 國內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未成功,終獲得美國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成為中科院院士有多重要,但是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中科院院士相當於就是對於他們專業領域的一種承認,已故院士華羅庚等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目前官方承認的院士都不足一千人,足見能夠進入中科院是多少科學家的夢想。
  • 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移動通信技術領軍者,卻提前無緣今年院士評選
    尤教授更是在2011年當選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作為國際上最權威的電子學會,評上IEEE Fellow的難度不比院士要低,當選人數不超過 IEEE當年會員總數的 0.1%, 可見尤肖虎教授的實力。
  • 12位中國科大校友新晉中科院院士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結束。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定於2019年11月22日上午在北京召開。本屆新增院士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位教授當選:葉向東(791,數學學院)、陸夕雲(工程學院力學系)、楊金龍(化學學院)、俞書宏(化學學院)。
  • 李蘭娟院士的丈夫也是頂級專家,比她先評上院士,居然還同校
    其中組長是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他當選組長應該是實至名歸。還有四人也分別都是其他醫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不過這四人中有一個人不得不好好說一說。這個人就是李蘭娟院士,李蘭娟院士是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傳染病學的頂級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唯一獲準退休院士:院士要幹一輩子是種錯覺
    「退休這事,我就算不承認也是異類」    新京報:當年,退休想法是突然冒出,還是醞釀很久?    秦伯益:按軍隊規定,我65歲可以退休。但我60歲左右就考慮退休後的安排了,60歲後開始選定、培養接班人。    新京報:你真正退休時,已是70多歲了,是因為評上院士延緩了嗎?
  • 被中科院拒絕的女科學家,後來卻成了美國院士,如今現狀如何?
    很多中國的科研人員都認為,能夠進入中科院工作,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在中科院中地位最高的應該是院士,很多優秀的科學家,都希望得到中國的認可,被評選為院士。之前有一個叫李愛珍的女科學家,曾經被中科院拒絕了4次,結果卻當上了美國的院士,對於這件事,她是如何回應的呢。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2020-11-18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  此次論壇通過線下、線上同步直播的模式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傳播。在提問環節,潘建偉與現場及線上觀眾做了精彩的互動。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領域的研究,在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有較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