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科研不如搞好人際關係」,北大教授稱:不再參加院士評選

2020-09-06 兔仔不是兔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一直以來都是國內頂尖的學校,目前來說,沒有其他國內的高校可以與之比肩。

各省每年的高考狀元都會下意識考慮清華北大,這就是對清華北大實力最好的證明。一般來說,能進入清華北大就讀的都是人中龍鳳,無一不是人中翹楚。能進入清華北大任教的更是出類拔萃,學貫中西的人物,前北大教授饒毅就是其中之一。

回歸中國放棄美國國籍

饒毅1985年赴美國加州大學進修,並獲得了神經學專業學習並獲博士學位;2007年,應國家號召,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此後一直活躍在中國生命科學界。

著名媒體人李泓冰評饒毅:饒毅放棄美國國籍歸國,其象徵意義堪比當年錢學森的回歸。

饒毅的實力在科學界是有目共睹的,曾被評為:十大影響力科教人物

不然也不會一回國就能擔任北大的學院院長。

最毒舌的北大教授

饒毅回國之前,曾憑著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不俗的自身能力獲得了美國國籍,作為站在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的一小撮人,饒毅不畏強權,完全不在乎自己擁有的一切,在國際著名科學雜誌《Nature》強勢發言:

在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了獲取重大項目的科研資格,搞好科研不如搞好人際關係

此言論一出,牽連到了許多人員,動了某些人的蛋糕,這讓饒毅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可是饒毅性格就是如此耿直且不畏強權,覺得不對的地方就是要說出來,而且是大膽地說出來。

回國之後,饒毅也是如此,該說的沒少說

我曾親眼看到,幾位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

北大著名學者施一公曾言:饒毅是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註定將留下重要影響

落選院士,直言不再參加評選

因為性格耿直,饒毅得罪了一大票人,雖然自身能力過硬,科研成果眾多,但註定在中國落不了好處。

2011年,中科院公布院士初選名單,海歸學者饒毅出局。饒毅隨即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並暗示院士增選「對有海外做教授經歷的是全面打壓」

果然,在此之後,饒毅一直都未參加院士評選,似乎是對評選內幕失望了。

饒毅在回國之前就已經了解了國內科研環境的不公,可是還是願意回到國內發展,雖然饒毅不承認他是愛國,但是我還是覺得饒毅是真的愛國。

目前,饒毅擔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要說饒毅實力不夠,我是不認同的,實力不夠的話也不足以在這個年紀擔任校長,因為性格原因,饒毅無緣院士,實在是可惜了。

結語

饒毅和其他對科研環境失望的科學家不同,饒毅明知道國內科研環境不公平,依然願意回到國內發展,這是對國家滿懷期待的表現。饒毅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洗刷掉國內科研環境的黑暗、不公,希望國家的科研環境能夠公開,透明,給廣大青年、中年科學家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

希望有一天能夠聽到評選優秀科學家的標準是能力而不是資歷。

對於這件事情,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搞好科研不如搞好人際關係」,北大教授稱:不再參加院士評選
    各省每年的高考狀元都會下意識考慮清華北大,這就是對清華北大實力最好的證明。一般來說,能進入清華北大就讀的都是人中龍鳳,無一不是人中翹楚。能進入清華北大任教的更是出類拔萃,學貫中西的人物,前北大教授饒毅就是其中之一。
  • 不再參選!北大教授放棄美國國籍回國,科研實力不俗卻院士落選
    最近,有一件事情讓北大上了熱搜,那就是留守女孩鍾芳蓉放棄熱門專業,選擇來到慢工出細活的考古專業,成為了考古界新的「團寵」。可以說,女孩的經歷自然是勵志的,但能吸引那麼多關注,和他就讀的是北京大學不無關係。眾所周知,基本上是人中翹楚才有機會能考入北大,而要想在北大擔任教授,那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謂難比登天。
  • 北大教授捨棄美國國籍回國,實力不俗卻院士落選,直言:不再參加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教授也是金句頻出,堪稱學術界的「直男」,連施一公教授都稱其為「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他就是前北大教授——饒毅。直言不再參選院士的北大教授而饒毅的「真」,敢於直言,並不僅於此,甚至面對當年院士落選,他直接表示:「不再參加」。這不是賭氣,而是對評選規則的無奈和對自身實力的自信。
  • 北大教授饒毅:棄美籍歸國,曾怒斥: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很多人達到一定學術境界,想要大展拳腳的時候,卻因為不懂得搞人際關係,不懂得融入社會,而變得舉步維艱。即使是這樣,他們也依然會保持著自己的清高。在北大曾經就有著這樣一位教授,他就是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的饒毅。
  • 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原因有哪些傳授搞好人際關係的4大原則
    孤獨:一些學生平時沉默寡言、形影孤獨,獨往獨來,性情冷僻,沉穩有餘,激情不足,很少與同學交流,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也造成同學不願與其交往。自卑:自卑是過低評價自己而造成的消極體驗,自卑心理的產生源於多種原因,如家庭條件、容貌長相、學習成績、才藝特長等。自卑心理致使一些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出現不自信、敏感、猜疑等現象。害怕、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心情抑鬱、壓抑。
  • 如今的職場中的幹好工作和搞好人際關係哪個才更重要呢?
    幹好工作和搞好人際關係相輔相成。但是職場中跨部門合作甚多,你總會有求於他人的地方,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你可不能處處都會,處處都精,搞好人際關係,助力工作。單打獨鬥在任何年代都不適用,況且三個臭皮匠還頂一個諸葛亮。合作才是王道,發揮各自優勢,完成工作,事半功倍。不要在不懂或者不專業的地方死磕,你即使死磕成功,也將頭破血流,搞好人際關係,合作共贏。
  • 北大院長放棄院士增選,怒斥:幾個老院士,竟然圍著1個處長陪笑
    北大院長放棄院士增選,怒斥:幾個老院士,竟然圍著1個處長陪笑!我們大家都了解,我國是一個教育的強國,國內的頂尖院校也很多,其中清華北大是很多優秀學子想要考取的大學,並且清華北大在國際上也享譽盛名,影響越來越大,清華北大是我國頂尖學府,所以在學校內聚集了很多的人才,並且有眾多令人敬佩的教授老師,例如我們熟悉的北大錢理群教授,他曾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代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受到了眾多學生的讚賞,還有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饒毅院長,他曾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 搞好人際關係,就要不吃三苦,不交兩人
    文|齁神在職場要想在職場上搞好人際關係,就一定要做到不吃三口,不交兩人。能把這個要求做到極致的人,都在職場上擁有了特別好的人際關係。這三苦和兩人分別是:一、不吃啞巴之苦---越不說,你就越沒機會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想把人際關係給搞好,也是需要機會的呀。如果你總是吃啞巴苦,就會讓別人覺得你特別好欺負。這最終導致的是,人家不想跟你搞好關係,但卻始終想著佔你的便宜。所以,這種苦你吃得越多,就會讓你有更多的苦吃!
  • 放棄美國國籍,擔任北大院長,怒斥: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
    我們大家都了解,我國是一個教育的強國,國內的頂尖院校也很多,其中清華北大是很多優秀學子想要考取的大學,並且清華北大在國際上也享譽盛名,影響越來越大,清華北大是我國頂尖學府,所以在學校內聚集了很多的人才,並且有眾多令人敬佩的教授老師,例如我們熟悉的北大錢理群教授,他曾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代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受到了眾多學生的讚賞,還有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饒毅院長,他曾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 不如趕快把經濟搞好!
    不如趕快把經濟搞好!蔡還是謙卑溝通,也趕快回頭把經濟搞好吧!  評論摘編如下:  蔡英文面對當前施政滿意度的低迷,把她最自豪的溝通變成了辯護。這兩字之差,看起來很小,但對於施政的影響,卻是很大。  溝通和辯護最大的差異是心態。  溝通符合的高度,是謙虛、開放的傾聽,也是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對話。
  • 中國人際關係令海歸教授饒毅痛苦,他堅守陣地不離開原因有兩點
    文|歐歐前段時間,網傳北大教授,也是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公開寫信給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叫舒紅兵勸導自己夫人也就是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王延軼所長辭職,信中說王所長任職資質還不夠,怕耽誤中科院。在生命科學領域,他是第一個在美國取得終身講席教授職位後,全職回國的科學家。他懷著飽滿熱情回國,卻被澆了「冷水」。回國後,饒毅沉痛地說「最大的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他不適應中國的人情關係,對很多看不慣的事情現象直言直語,大力批判。
  • 大學新生入學被囑咐搞好人際關係,新的環境,「好的圈子」很重要
    九月是大學新生入學的日子,一批批提著大包小包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們,不僅帶著喜悅、興奮,還有七大姑八大姨的殷殷囑託,其中,「搞好人際關係」就是少不了的一條。什麼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常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覺其香。入泡魚之茨,久而不聞其臭」,意思其實就是在好的環境裡面待久了,你自身也會變好,反之,在不好的環境裡面待久了,你自身也會變得不好。而所謂「好的人際關係」其實說的就是這麼一種好的環境。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有聲音稱:是不是兩人的科研成就不足。這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兩人當時都有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身份。美國科學院把科學成就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能夠被美國科學院評上院士,足以證明兩人科研成就的含金量。一次,饒毅與施一公聯合署名在權威刊物《科學》上發表了《中國的科研文化》,犀利直接地批評侵蝕科研資源的現象,一時間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得罪一些人,導致獲得"特殊待遇",最終影響院士評選結果。
  • 為什麼導師總說,科研搞好了,工作隨便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895921/answer/1600235748提要:科研≠論文≠學術。我只討論這句話字面意思是否有道理,不討論你導師說這話是幫助你或者push你的動機。首先你導師搞了這麼多年科研,可沒看見什麼成果,和「科研搞好了,工作隨便找」這句話我看不出有什麼聯繫。
  • 高校高級職稱評選,該不該設置「教授學術委員會」的投票環節?
    這次跟她一起參與高級職稱評選的老師總共有17名,高級教師的指標是6個,晉級的概率大約在3:1,而個人總分第16名的老師加上最後群眾投票卻順利晉級評上。她的學校領導解釋說,這是因為她平時的人際關係「不好」,群眾投票環節都不投給她,所以最後總得分太低被淘汰。換句話說,她不懂評高級職稱的時候,需要跟「群眾」搞好人際關係。
  • 初入職場,是做事能力重要,還是跟領導搞好關係重要?
        職場小白進入新職場,你的能量往往不夠,需要花錢搞好人際關係。因為第一搞好「關係」,才能幫助我們在中國職場上容易更好的發展,第二把你「自己」做好了,這樣你會很快的適應這個環境,更好的發揮「自己」,只有把這兩件做好了,你回頭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
  • 不如趕快把經濟搞好!
    蔡還是謙卑溝通,也趕快回頭把經濟搞好吧!評論摘編如下:蔡英文面對當前施政滿意度的低迷,把她最自豪的溝通變成了辯護。這兩字之差,看起來很小,但對於施政的影響,卻是很大。溝通和辯護最大的差異是心態。溝通符合的高度,是謙虛、開放的傾聽,也是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對話。
  • 大一新生如何與新同學搞好關係?學會這4招,妥妥的是班裡人氣王
    也就是說,這時候如何和新同學搞好關係還是很重要的,搞好和同學的關係的,這樣可以讓自己快速融入大學生活。有些學生在高中時代,大多數的心思都花費在學習上,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可就有點差,不過等到上了大學之後,如何處理身邊的人際關係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同學根本不知道如何和新同學搞好關係。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到底該如何和新同學搞好關係呢?學會這4招,妥妥的是班裡人氣王。
  • 發表了450餘篇論文的鄭強能不能被評選為院士?想多了
    近幾日,夏蟲常看到一個人們在熱議的話題:鄭強教授能夠當選院士嗎?尤其是在近幾年,有關少部分院士的一些醜聞被曝出後,這也成為了很多人比較在意的問題。但其實,夏蟲在分析了一系列數據後,認為鄭強教授的科研成果還不足以當選院士。鄭強教授是何方神聖?